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西古镇
释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余西古镇位于长江口北岸,海拔6.5米,成陆早于周边,建于唐代, 历千年沦桑,城墙几废。

中文名称:余西古镇

地理位置:长江口北岸

著名景点:大悲殿

相关名人:曹顶

简介

余西文化传承延绵不断,余西书画派传承北宋东京(开封)书画派,(南)宋元金陵书画派,明清扬州书画派,因盐业兴旺而崛起。今天余西古镇整体风貌犹存,成了摄影家的乐园,电影拍摄后备基地。古老的余西方言与红楼梦语言整体一致,国内仅存,完全具备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质,热心人士正奔走申遗。

余庆场

历史记载

《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余庆场始于唐代。

北宋天圣初,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盐官,见风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乃向淮南盐运发运使张纶建议,请求重修捍海堰。张纶即向朝廷奏请,允准后,于天圣二年(1024年),征调民夫4万多人,开工重修,并采纳范仲淹方案,将堰址稍向西移,以避潮势。正当工程进行之时,范仲淹因母丧离官,特留言说明此举关系民生利弊,以坚定张纶将工程进行到底的决心。历三年,新堤告成,北起掘港,南迄通州之余西场,堤底宽三丈,堤面一丈,堤高一丈五尺,全长140余里,外盐内稼,人民赖以安生。 北宋至和年间(1054年—1055年),海门知县沈起调集民夫灶丁,筑堤70里,连接范堤,并延伸至吕四场,称“沈公堤”。

范公堤与沈公堤连结点在余西镇东北方向,龙游沟之北端,此地即范公堤之最南端.龙游沟由此湾曲向南延伸,直至古长江边,即今之海界河,龙游沟乃古海漕遗迹也,余西镇因龙游沟而得名龙城.

历史变革

历史上原余庆场太大,后来分为:余西场,余中场,余东场. 雍正9年(1731年)余中场 合并到余西场.

余西镇海拔6.5米,地势较高,通扬运盐河穿城(城门于1958年拆除,用其砖建造大会堂.)而过.盐商毕集,城东二华里为六甲盐包场.余西古镇因盐而兴,文人聚居,属扬州书画派一分支,传承至今,有柳敬亭,周维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张馨谷,陈西洋,任焕文,任鲁侯,朱理治,任苯生,曹玉麟,江涛,陈振宜,曹炳生,季德培诸公;及宋济先生.现今余西已衰败.

金余镇以西分总,以东分甲,每甲(总)东西宽约一华里,一般北至范公堤(黄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长十里,二丶三十里不等.甲,自海边向西数起,十甲一重复,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六甲(在吕泗西边),四甲坝,二甲镇,五甲苴(属余西场,现并入三余镇),五甲乡(白龙庙-属余西场,现并入东社镇.)总与甲相似,因总得名如头总桥(通州市中在此).

北宋王安石变法前,原先都称总.王安石变法,推行保甲制,一总编为一甲,相沿成习,自余西龙城西八华里处起,(今天的金余镇)以东,就称“总”为“甲”了,以西,仍称为“总”.

余西聚居各姓,有家谱记载的,曹,季,吴.任,姜,李等姓,元末明初,避战乱,自金陵,句容经常熟携家谱丶典集渡江北上迁来.部分直迁余西场,大多初迁至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清代坍江,因环境灾难,整体北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多次变迁,最西至通州腹地的新地(兴仁).我们祖上侨居通州余西场,朝廷欲尽废静海乡建制,全并入通州.有静海京官,奏言,静海乡民今无地可耕,但,有书可读,仍可为国效力,朝庭准其奏.故每次科举,我们静海乡人,仍单独保留有十个秀才名额!余西场住民的文化传承自北宋以来,虽经战乱,坍江,一直未断!

西亭距金沙十余里,距南通三十里,但方言更近南通语.

金沙先民大多也以盐为业.

坍江后,复涨起新沙,由崇门迁来新移民,就是今天的沙里人-启海人.近年新造"沙地人"一词,只在少数人文章中使用.

余西场

历史沿革

北宋末年,中原曹姓,季姓,任姓等姓,举家携家谱典籍,随朝廷渡江南迁,成了住在江南的北方人.元末明初避战乱,又从金陵丶句容经常熟北渡,成了住在江北的江南人.有的直迁余西场,大多就近迁江边静海(今海门市府处),时常有坍江发生,这是一个渐进过程,静海人(江南的中原人)逐步北迁入通州境内.清中期静海乡全没入江中,静海人全迁入通州境.海门县治亦迁入通州境.

今天的海门市是清中期后新涨起的新土,居民多从崇门迁来.

余西古镇地基较高(海拔6.5米),成陆较早,起于唐代.因盐而兴,经济丶文化有运盐运河与扬州紧密联系.曹氏(余西大姓)迁余西己历26世,任氏(余西小姓)迁余西已历21世.曹氏武惠堂始祖曹彬画像,上书曹氏家宝四字,共四屏.传至余西镇曹蔓菁,再传至曹禄园,(住我家斜对门),曹禄园公及其次子曹遂生学长常与我论及此四屏,我五伯任鲁侯公,我父亲任苯生公,我舅父姜晋侯公亦见过此国宝.1958年民主革命补课,曹氏再次被封门,开封时各物皆登记造册,... ...(后来故宫来人了解过. 有人还见一翠出售未成. 因有损党的基层干部光辉形象,且有健在者及革命干部后裔在世,恕不能祥述为歉!)

经济文化

余西场文化、书画流派传承北宋东京(今开封)书画派,(南)宋元金陵书画派,明清扬州书画派.曹氏家宝即余西场镇场之宝,亦国宝也!自北宋以来连绵不断,起自曹彬,任布,诸公.传承至任业隆公,曹王(反清领袖),曹秀生公,曹星谷公,李同公,任焕文公,张馨谷公.现代由任苯生公举起余西书画派书法大旗大半个世纪,桃李遍怖五大洲.江冠雄先生举起余西书画派国画大旗.近年余西书画派随着余西古镇的衰败,而处于低谷.好在现有曹元生,岑喧天,任科家,曹润生,曹洪江,朱淦澄,曹林诸先生,及沈勇,任祖荣,任祖昊,任祖怡,曹强,曹灏辉,曹婧,诸君传承余西书画优良传统,默默耕耘.

在农耕时代,移民以田地为根本,随着余西方言的扩展,向西直至南通城东郊,逐步过渡,并无断层.金沙场在这过渡地带的中段.移民渐次,逐步整体向西推进(颇具财力),金沙乡下己找不到纯原住民方言,若要找,只在南通城内及其近郊.

余西场精进书院

光绪年十七年,绍兴附贡生唐汝峒任余西场官,上任初年,即成立精进书院,聘余西鲠直塾师,秀才任尧章(任焕文)任院长.院址暂设于任宅私塾.

余西场精进书院旧址:

32。02,16.83,,N 121。09,46.63,,E

在谷歌地球,从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市,沿通吕运河一路向东,经通州市、金余镇、余西小学即可见余西场精进书院旧址特写:

仲春时节,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明媚的阳光以西南天际洒下,古镇老院,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文化底蕴深厚,书卷气息浓烈!

废科举办学堂,精进书院为余西小学所承继.稍后,精进中学也承继精进书院。精进中学成了共产党的秘密大本营,走出了岑喧天等一大批革命者,抗日战争胜利后,精进中学并入南通中学。

重修建城门

四座城门简介

唐汝峒大使重修建余西龙城四座城门:

南城门-迎江门,临盐运河,面向长江。

北城门-登瀛门,城门外乃衙门,余西为龙城,衙门乃龙首。衙门东西两眼古井,乃龙眼,笔者祖辈皆取用东龙眼井水。登瀛门面对北海(黄海)余西成陆较东部沙洲早,向东突入长江口与黄海之间,故,自余西古镇登高可见正北八华里范公地外的黄海。“登瀛”寓:继承故乡明代民族英雄曹顶遗志,登上瀛州,永绝倭患。

西城门-对山门,面对狼山。出西城门,过西虹桥,转而北行,有夹河车路-左龙须-北端为南通州名胜余西山官殿。此乃左龙须顶珠.

东城门-镇海门,隔东虹桥面对古黄海,寓永镇海潮,保民保田,子女孙孙平安。

东城门内,过三门堂-有季氏百岁坊。折向北行,亦有夹河车路-右龙须,-北端亦为南通州名胜-余西大悲殿,殿内有两株宋代古梅。此乃右龙须顶珠。

自山门堂沿东后街大路南行百余步,折向东行数十步,有四面园沟环绕,过坝庄,向北,可达文庙,文庙是余西学派学人聚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光绪中期以后,余西祭孔大典多由秀才任焕文公带领学人祭祀。祭祀结束后,可分得祭肉一大块,一家人共享。

历史变革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为改造、教育、按置游民、(大)烟民就业,让他们自食其力,衣食有着落,地方人民得安居乐业,部分孔庙殿宇被借用,创办了余西游民工厂;后来有不少平民、(那时可不分什么居民户,农业户呀,)工匠自愿加入,一时发展壮大,蔚为壮观;此乃我国近代乡镇工业之鼻祖也!在此,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市增添乡镇工业起源淡墨一笔!现有的百姓家中仍保存有余西游民工厂出品的精美盖篮、针线匾子等等。

余西孔庙经历沦桑战乱,在传承抗番、抗倭英雄传统余西人民的奋力保护下,幸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实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文庙河东是关帝庙。龙城余西大姓曹氏,传承练武习俗,在地方公共建设领域,占有较大主导权:武庙建在上首,居东;文庙屈居下首,居西;此乃余西地方特色!余西场曹王以武会友,广收门徒,谋反清复明;逝世后,清廷破其坟以除潜龙;清廷还进一步破余西镇风水,从余西镇中间东西走向栏腰开挖一条市河,东西两头接通运盐河;这一来,反而更便利了龙城余西的水运交通,余西场更加繁荣富裕;民谚曰:穷金沙富余西,此言不虚。

关帝庙之东邻是余西城隍庙,城隍庙路东,紧挨通扬运盐河。城隍庙东山墙上镶嵌着一块玉蟹石,被余西地方领导干部呈送南通县政府妥为保管。

四块汉白玉城门石,镌刻欧体正书,犹劲庄重。1958年,被地方领导干部柝下,用作余西“大会堂”前脚踏石。

余西名人

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场曹顶,任侠家记。

曹顶,通州余西场人。生于正德九年(1514),牺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梁姓、开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众姓,携家谱、典籍,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

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名“鼎”。及长,强悍豪爽,多膂力。受顾盐贩,驾舶往来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仓。总督张经征兵于通州。曹顶应募,隶千户姜旦。江中战倭,顶以长叉刺其操舟者堕水,跃登其舟,沉其铁缆,焚其舟。倭乱,江南兵乘势奋击,贼大败去。由此,顶望著,统哨船30艘,卒500名,驻江南剿倭。

每战,顶亲冒箭矢,率部击寇。战酣,寇众,击落顶盾,长枪刺来;从卒未及呼喊,顶右腋夹定贼枪,左手飞拾盾,挡贼枪,奋进,寇遁。又,顶入贼阵,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顶率军,倭寇丧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贼锋锐,攻计百出。顶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间叠出挠倭。相持两旬余,贼恶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击贼。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

鼎身被数十创,杀倭百余,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顶偕官军,自辰至午,激战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噩耗传出,天地同悲,万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脚北侧,建有曹顶墓、曹公祠;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顶故里,余西镇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学祠堂沟西岸)供奉有曹顶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为建大会堂,(若直白建剧场,南通县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仅存一埭朝西边屋,曹朝忠一家数口居住,现已圮废。一对祠门石狮,由季姓后人代管,后转入余西小学。

通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顶本传。建曹公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曲艺开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1587-1672)曲艺开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场人,祖曹棆,父曹应登,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曹应科在泰州设有分号,往来于余西泰州间经商。永昌之父曹应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应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动,常随父至泰州叔父分号游。

曹永昌自幼强悍不羁,十四岁时得罪权贵,化名抑敬亭,往来于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扬州、盱眙、金陵、苏州、北京、等地说书言志,意在反清复明。

曹永昌在金陵传有子嗣;曹棆长房长孙曹永昌寿高八十三岁,晚年贫困潦倒,落叶归根,终,葬余西场南祖茔。牌位供奉在余西场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龙城可寻其迹。

任焕文(任尧章)为曹顶作传,载入任焕文笔记,编入乡土教材,有师山顾贵亭为之作序,并成为精进书院、余西小学、余中小学、通源小学等小学必读教材。

顾怡生为余西小学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邻有夫子堂堂庙,乡有将军义勇曹。天风怒号,海潮狂啸。我保我卫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将军胡弗效?学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中原季、任、刁、姜、李等众姓,携家谱、典籍,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

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名“鼎”。及长,强悍豪爽,多膂力。受顾盐贩,驾舶往来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仓。总督张经征兵于通州。曹顶应募,隶千户姜旦。江中战倭,顶以长叉刺其操舟者堕水,跃登其舟,沉其铁缆,焚其舟。倭乱,江南兵乘势奋击,贼大败去。由此,顶望著,统哨船30艘,卒500名,驻江南剿倭。

每战,顶亲冒箭矢,率部击寇。战酣,寇众,击落顶盾,长枪刺来;从卒未及呼喊,顶右腋夹定贼枪,左手飞拾盾,挡贼枪,奋进,寇遁。又,顶入贼阵,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顶率军,倭寇丧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贼锋锐,攻计百出。顶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间叠出挠倭。相持两旬余,贼恶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击贼。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

鼎身被数十创,杀倭百余,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顶偕官军,自辰至午,战于通州城北50里,与寇激战,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噩耗传出,天地同悲,万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脚北侧,建有曹顶墓、曹公祠;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顶故乡余西镇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学祠堂沟西岸)供奉有曹顶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为建大会堂,(若直白建剧场,南通县政府不批准,)拆除了曹氏祠堂,仅存一埭朝西边屋,曹朝忠一家数口居住,现已圮废。

通州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顶本传。建曹公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任焕文(任尧章)为曹顶作传,载入任焕文笔记,篇入乡土教材,有师山顾贵亭为之作序,并成为精进书院、余西小学、通源小学等必读教材。

柳敬亭(曹永昌)-(1587-1672)曲艺开山祖,葬余西场武惠堂曹氏祖茔.

曹彬-北宋开国大将,创曹姓武惠堂.

任布-北宋儒将,甘肃总兵,创任姓五知堂.

曹王-反清领袖,葬余西场运盐河南六甲镇.

曹秀生-民间智者.

唐汝峒-清官,兴办教育事业,重修余西龙城诚门,振兴余西镇.

任尧章-任焕文,(1861-1934)余西精进书院首任院长,著述颇多,有任焕文笔记余西场乡土教材,通州物产,通州民俗,通州称谓,小学算术,博物,等;并续修任氏家谱.

朱理治-朱明勋,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一行-革命前辈.

任苯生-余西书画派书法领袖.

江涛-江冠雄,余西书画派国画领袖.

余西区

红楼梦乃曹雪芹用余西方言写成!余西方言与红楼梦语言整体一致,全国唯一,乃红楼梦方言活化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废州改县。南通县设:南通一城;金沙、唐闸、石港、余西、平潮、吕泗等十三市;余中、兴仁等八乡。余西市乃余西区公所治所,后来,余西市改名为余西镇.解放后,基本沿用民国建制,五十年代中期,余西区建制不变。原辖余西镇,二甲镇,金余镇,袁灶乡,东社镇,白龙庙乡,五甲苴(忠义)乡。余西区公所在余西镇东高桥(庆余桥)南,解放后被拆除。余西区公所曾迁东社、二甲镇。

解放后,余西镇改为余西乡,二十一世纪初,余西乡被并入二甲镇,从行政建制上被取消,而且余西的其他部门亦被改名,消除。2007年,在二甲中学与二甲镇新华书店之间,还见挂着一块“余西区教育督导组”的牌子;在去二甲镇汽车站的十字路口转盘西南角,尚残留有“余西区粮管所”的招牌;现已不见。2008年,余西小学这一百年老校亦被改名;同年,余西居,庆余村合并为余西居。目前,仅剩“余西居”。

历史文化名镇

然而余西古镇整体面貌犹存,成了摄影家的天堂.余西镇照片,己在雅虎江苏任侠家,博客网江苏任侠家,等网站的相册中上博,存留。

余西古镇因龙游沟而得名余西龙城,龙游沟自北而南,弯弯曲曲,联通黄海与古长江北漕,状若游龙,实乃古海漕遗迹!吕泗镇古称鹤城,民间传说吕洞宾四次来到而得名.余东镇古称凤城,民间传说有凤来仪而得名。

现余东镇己被海门申请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即将挂牌。而余西镇民间爱国爱家乡人士(女),及各界学人正奔走呼号:紧急保护民族英雄曹顶(曹鼎)、反清爱国曲艺开山祖柳敬亭(曹永昌)的故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余西镇!,并将红楼梦-余西古镇方言申请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张謇先生对联-任苯生。

南通古梅山庄笔记。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南通师范,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 先生谆谆教诲,终身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 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四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兴奋地告诉我们.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插有蟹簖; 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欢腾雀跃;师范主持于敬之急忙领着大家,打开常年落锁的学校后门,出来恭请四先生进校,迎至寿松堂.

先生结合自身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梢;先生心情甚佳,驻足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高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黄花菜,菜花黄,一花一酌”;( “菜花黄”-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鸡冠花,花冠鸡,边啄边哗”.先生笑着又出一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大家搜肠刮肚,无人能对.先生勉励我们:博学精思,互相探讨,自会开窍.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

“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

“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记念恩师!

作者:南通余西古镇任苯生.

誊稿:通州市余西镇任侠家.

余西镇大悲殿

北出龙城登瀛门,自衙门口沿北街东行,过婴堂沟头、精进书院,至东后街十字路口,达季氏百岁坊山门堂,此乃一诺堂季氏宗祠余西大悲殿山门。

穿山门堂北行,沿夹河车路,过护城河,直至外护城河阴,一路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车路北端,有朝东土地堂,路人借以小憩,避雨;土地堂后,西延,狭长义冢直抵红庙宅沟后。

土地庙旁,木桥接通北岸;河阳西行,过土坝,达通州名胜余西大悲殿。

祠周,河沟环绕,芦苇茂密,杂树错落,野趣横生,满眼原生态。

祠前罩壁高耸。全祠呈巨“目”字布局。

祠门堂朝向正南,两边彩绘神像、泥马,栩栩如生。祠门堂东内门通入地府室,向北有砖砌格栅墙,室内光线晦暗,供奉着阎王,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鬼物,令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视。祠门堂西内门通入空室,专供施主暂厝棺廓用。

每逢重大纪祀活动,才大开宗祠正门,平常时节,正门常闭;宗祠东北,设有朝北角门,通向祠外,供日常出入。

前殿三间,中殿三间,后殿四间,供奉西方三圣、玉皇、老君,八大金刚等帖金、彩绘佛、道、圣人像,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庄严肃穆,常年香火不绝。

西厢房五间,供奉一诺堂季氏祖先牌位,悠古肃穆,春秋二季隆重纪祀。

前殿东南角前院内,建有六角魁星楼,供奉魁星,麻脸跛足,单腿踏巨鲤背脊之上;学子到此,皆恭敬瞻仰。

祠内儒、释、道三教并存,和谐共处;余西三官殿亦然;此乃余西龙城一大特色。

东厢房六间,作厨房、怅房、接待室、祠僧起居室等。

前院东部魁星楼西侧,有古紫薇一株,内部已朽空,游人常戏叩树干,全树枝叶皆动,似人之挠痒。紫薇西邻,两株千年北宋古春梅,一顺向西半卧斜倾。西株以铁柱支撑,东株下砌砖墙顺势垫托。俩宋梅主干皆开裂,向上一面,韧皮层及树干主体木质部,大部朽空,仅剩干体下部韧皮层及少量残存木质部维持生存;树干满生青苔,恰似俩苍龙蜿蜒欲升。然而,两株宋梅生命力仍极顽强;每年春暖,老干嫩枝,绿叶丛生,白花带粉,艳丽动人;初夏阴雨,梅子串串,挂满枝头。

穿过前院偏西双柱花岗岩孝子石坊,可至前院西部;可见双柱花岗岩贞孝石坊,镶嵌在西端南围墙中。行人穿过前殿东西山墙外砖拱门,可穿行于前院、中院间。祠内满植奇花异木,四季长青,鲜花满园。

出后院西北角门,护祠河上砌有石拱桥,桥下活水注入祠墙外金鱼池;余西民风纯朴,无人私捕金鱼。过石拱桥,西北伏假山一坐,古柏苍翠,小河环绕,满植荷花,花岗岩石板铺就四座小桥。攀山顶,树隙间远眺,小桥流水,农舍水车,历历在目。乡民常到此,读书,奕棋,闲聊,嬉闹;革命者借此喑中碰头聚会。吾幼时,常结伴前往,其乐无穷。

大悲殿常有贫寒学子借读,就食,寒士发迹后,赞助颇丰。每逢大灾、大疫之年,大悲殿往往发征救急,助贫。秦汉季布公一诺千金遗风,在余西场各姓皆相沿成习,传为美谈。

北宋一诺堂季氏先祖建祠同时,在紧挨祠西、祠北,置祠田五千步,(合当代二十亩,)为宗祠永久岁入,历千年沦桑不变。

农忙时,除祠主、帐房、火夫外,全体僧人、仆役人等,全都参加农业劳动;平时,有三位仆役,专事祠田收种,劳作,管理。

季氏先祖置祠产,供后代祭祀之费,子孙学业之助!此例不胫而传;请阅红楼梦里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可保常的。……今日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供给。……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处……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时,大悲殿大部分祠田被没收;1958年,剩余祠田加入人民公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余西初级中学迁来大悲殿,不久,余西民中亦合并过来。

其中一株宋梅,被余西小学迁去,枯死!另一株宋梅,余西初中保护不力,亦枯死!痛心!痛心!痛心!欲怒,人微!欲哭,无泪!笔者曾水墨淡彩,涂鸦一画,谨为龙城二国宝级北宋古梅祭!

宋梅东邻一株古紫微,在改建校舍时亦被毁。现仅存古银杏一株,独守校园。

四年前,余西初中合并至海洪初中,余西小学代管大悲殿校舍,部分出租给个体户,办玻璃仪器厂。

古梅山庄任侠家建议:在曹顶、柳敬亭故里,立即保护大悲殿遗址、古木,并改建为曹顶(曹鼎)、柳敬亭(曹永昌)纪念园;成为地方博物、旅游、影视、体育、历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苏省通州市余西镇古梅山庄任侠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7 0: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