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少华 |
释义 | 余少华,诗人,曾在诗刊等著名杂志上发表大量诗歌,一度被称为“90年代中期最有前途的青年诗人”,但后来却因无法承受婚姻和生活压力,余少华在家割腕自杀。余少华的命运也是曾经在中国现代诗人的一个缩影,市场经济下,诗歌的未来何去何从?值得人们去思考。 武汉邮科院总工程师余少华,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著名的通信网络专家,教授级高工,博士导师和博士后导师,武汉邮科院总工程师,历任国际电联第7研究组(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IP底层协议专题报告人,国际电联第17研究组(数据网和和电信语言)IP底层协议专题报告人,国家863信息领域第四届通信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专家组成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及IP和多媒体通信标准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电联第15研究组(光网络和接入网)副主席。 余少华长期工作在IP互联网、城域网和光通信科研和产业化一线,创建互联网研发队伍,达建开发平台,他在科技一线将一批热爱祖国、技术过硬的数据网人才团结在一起,不断培养年青科研骨干,先后培养了二十多名硕士生、十名博士生和博士后。他负责承担并主持了国家863通信主题、发改委产业化、信息产业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重大标准专项等十多项国家科研课题,长年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多次攻克技术难关,填补国家空白,为国争光。他思路敏捷,作风过硬,全局观念强,技术攻关能很快抓住要害。作为唯一完成人他独立申请20件发明专利,其中1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发明专利已获授权,另外4件美国发明专利的初审已获通过。 基本资料余少华,在90年代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在今天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对于他,生平鲜为人知;对于他的死,外界没有大肆宣扬的报道,甚至可说这是一“冷落的话题”。唯一可知的是余自杀的原因与其妻陈小春的情变有关。在《爱从不卑微》中曾刊登过对其妻陈的采访一文,才揭开藏在诗人余少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对原文的缩减,整理如下。 生平概述青年诗人余少华,曾在《诗刊》、《星星》、《收获》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诗歌200余篇,被评论家誉为“90年代中期最有前途的青年诗人”,1998年底,因无法承受婚姻和生活压力,余少华在家割腕自杀。余少华的直接死因是他爱妻陈小春的情变。 诗歌的时代1984-1988年,余少华在四川大学读书,与其妻陈小春两人相识并相恋。余少华的理想是当名诗人,他热血地憧憬着诗歌的明天。在川大期间余担任校诗报的主编,首次出时报因为缺乏资金他号召诗社的同学卖血出诗,这是余少华第一次卖血,用来出诗报。 其妻陈小春在采访中回忆道:“终于有一天,少华激动的对我说:‘我们的诗社很快要出诗报!’我说:‘印报纸需要钱呀。’余少华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卖血!’余少华的倡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当我躺在血站简易床板上伸出胳膊,看到自己殷红的鲜血缓缓流出体外,我感到一阵幸福。看到少华就在我旁边的床上躺着,我觉得我们非常伟大,也有点悲壮。那一刻,我坚信他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 婚后的生活大学毕业分配是诗歌时代结束的标志。余少华与陈分配到同一所中学当教师,二人结婚。婚后的余少华更加沉迷于他的诗歌世界。他可以废寝忘食,可以对自己的胡子几周不刮却熟视无睹,但一天也不能没有诗歌。他时常半夜三更还在为“诗歌的明天”发愁。不仅如此,他更追求着诗化的生活,并强迫其妻学习钢琴。学习半途而终,钢琴班里其他姑娘珠光宝气的生活令陈小春感到自卑。大概是陈小春的感受刺激到余少华,他第二次卖血,为陈小春戴上了一枚戒指。 第一本诗集余少华的诗歌开始飘满各地的诗刊报刊,但收到的稿费却少得远远不够他抽烟用。他踌躇满志地申请加入作家协会,却被以没有诗集出版拒绝接收,他想到卖血出诗集。 陈小春找到了当年的大学同学(也就是后来陈出轨对象)请求帮助。1995年6月,陈小春下海经商,在1996年,陈小春给余少华了一件令他万分激动的礼物:出版社的书号。余因此得以出版第一本诗集,他在诗中写道:“我和石头/坚守真正的诗/我的妻子/坚守最后的爱情。” 陈小春在回忆中说道:“余少华像神一样高高地坐在半空中,我也被他带着脱离了土壤,脱离了人群。他在诗中写道:‘我们居住的地方/缺乏财产/只有诗像血液/忧郁凄凉地/和我相伴。’他的诗歌继续开花。而我却在萎缩,在凋谢。” 诗人之死1998年三月,陈出轨,余少华随后得知,不肯原谅她。 余少华停止了写诗。他用刀片割破了自己的手腕。他留下最后一封信: “小春: 我走了,我没有理由再活下去,我没有勇气走进1999年春天。 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信末附着他创作的最后一首诗: ‘灵魂如今大量扭曲/如何才能预防/毒化的血/……诗人死了/这光荣的俘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