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余杭
释义

地名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6个镇、14个街道,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4.84万人。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使这里成为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余杭大地上更是孕育出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今天,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代表;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南宋时期,余杭作为京畿之地,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和悠久的历史一样灿烂的,是余杭辈出的人才。既有天目诸山的灵秀之气又得东南沿海浩荡之风的余杭,素称文化之邦,人文荟萃之地,古往今来英才辈出,代有其人。传说时代,大禹曾在这里降服了肆虐的水魔,留下了令后人景仰的遗迹;三国名将凌统,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南宋数学家杨辉名垂青史;近代更是出现了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炳麟(号太炎)这样的伟人。

余杭山水如画,钟灵毓秀,自然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有“茶圣”陆羽、大诗人苏东坡、金石书画家吴昌硕等名家留下的踪迹,有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的超山、佛教圣地径山、东明山森林公园、黄鹤山天都城等风景名胜,有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遗迹等人文景观。

撤市设区后,东、西、北三面拱围老杭城的余杭,成了天堂的门户。1228平方公里的区域,其优势凸显。交通便捷,除了沪杭甬、杭宁、杭徽、绕城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杭长高速(在建)外,104国道、320国道,01、02、04、09、15省道以及东西大道、塘康公路、文一路延伸等重要道路在区内贯通成网。余杭的区位优势得到大提升,成为杭州大都市的一个副城区。

风光旖旎,环境优美。临平城区和塘栖有山有水,都是依山傍水,适宜人居的好地方。近年来,城区临平绿化面积大幅增加,人民广场、世纪公园的面积均在6公顷以上,加之道路、小区的绿化,已初步成为四季常绿的地方。而古镇余杭、良渚、闲林、瓶窑等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态风光极佳,更是人居佳地。

经济社会发展简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外部发展环境趋紧等不利因素,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38.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9.6%。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为84199元,增长7.8%。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3036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达89.4%。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4.32万户,从业人员4.96万人;私营企业1.88万家,从业人员8.79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0.0亿元,增长24.2%;地方财政收入95.64亿元,增长25.8%,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62.9%上升到2011年的63.8%。从主要税种看,完成增值税36.54亿元,增长4.4%;营业税32.92亿元,增长10.5%;企业所得税30.75亿元,增长35.7%;个人所得税13.39亿元,增长78.8%;契税10.45亿元,增长8.5%。从主要行业看,工业企业完成税收51.56亿元,增长16.9%;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8.03亿元,增长20.3%;除房地产业外的第三产业完成税收32.38亿元,增长50.8%;建筑业完成税收13.30亿元,增长26.8%。惠民支出力度加大。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支出84.24亿元,增长14.0%,全年预算内用于民生支出62.36亿元,占全区财政预算支出的74.0%,增长21.8%,确保了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

市场价格。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1%。从构成看,八大类商品累计涨幅呈现“七涨一跌”的运行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1.5%、居住类上涨5.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衣着类下降1.4%。(见表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项 目 2011年 2010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5.1 103.5

1、食品类 111.5 107.3

2、烟酒及用品类 101.9 99.9

3、衣着类 98.6 99.9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 104.3 99.6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 103.7 102.6

6、交通和通信类 100.3 100.6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102.7 100.9

8、居住类 105.9 106.5

劳动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1272人,1196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595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673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2001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65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2%,确保了全区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7.6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44.60万人,非农人口46.39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2.9%。年末总户数24.31万户。全年出生人口9936人,死亡人口5175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0‰和5.1‰。

人民生活。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473元,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1962元,增长10.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36辆、空调器233台、移动电话249部、家用计算机112台、微波炉69台、热水器110台、助动车48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951元,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4995元,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9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99台、电冰箱103台、空调器214台、热水器100台、微波炉54台、移动电话284部、家用计算机83台。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38.88亿元,增长17.1%。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6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1.7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4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6.2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7.69万人、7.50万人、6.54万人、6.34万人、3.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46.86万人,参保率为99.7%。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3所,床位3122张,收养人员710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5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188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9.3%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2011年,我区坚持实施“城市化引领”战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一副三组团”建设取得成效,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到44.54平方公里,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为665.62万平方米,增长1.8%。截止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629公顷,增长4.4%;绿地面积157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576公顷,分别增长4.4%和2.7%。

公用事业。年末,建成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城区供水总量为3651万吨。全区全年用电量66.31亿千瓦时,增长10.1%,其中工业用电46.91亿千瓦时,增长8.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04亿千瓦时,增长14.5%。

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全区截污纳管工程,全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490家,新增污水处理量1.07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6.6%。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142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转迁印染、化工等重污染企业16家。加强重点区域和流域整治,实施崇贤、北大桥环境综合整治收官之战,继续开展乔司环境综合整治,启动运河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清洁空气行动,完成4吨以上燃煤锅炉脱硫除尘改造并通过验收,全面开展印染涂层行业工艺废气污染整治,对19家单位有机工艺废气进行专项治理。2011年,全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空气优良天数324天,达标率88.8%,比上年上升2.5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下降5.3%,二氧化氮浓度下降8.3%,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5.0%,各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安全生产。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610起,下降4.7%;死亡135人,下降2.9%;直接经济损失613.6万元,下降11.1%。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七年实现“负增长”。

四、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7.74亿元,增长12.7%。农林牧渔服五业均有所增长,其中种植业32.18亿元,增长13.3%;林业6.14亿元,增长9.4%;牧业10.71亿元,增长23.0%;渔业15.39亿元,增长7.0%;农业服务业3.32亿元,增长10.7%。。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4万亩,下降1.5%,其中粮食作物为40.3万亩,减少1.6万亩;蔬菜面积35.4万亩,增加0.8万亩。水产品产量6.38万吨,增长4.7%。生猪存栏12.70万头,减少4.3万头;出栏34.43万头,下降0.5%;家禽存栏329.84万只,下降6.6%,出栏1217.16万只,增长1.6%。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27.84亿元,增长14.5%。其中,规模企业产值1289.84亿元,增长15.4%;实现销售产值1252.39亿元,增长14.7%。规模企业产值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435.31亿元,增长12.6%,重工业854.53亿元,增长16.9%。全年实现新产品产值308.49亿元,增长25.9%,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19.4%提高到23.9%。

工业效益。全区规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2.25亿元,增长14.2%,利税总额103.26亿元,增长13.4%,其中利润总额65.43亿元,增长7.6%。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7.1%。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1.11亿元,占GDP总量的5.6%。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190家,其中一级资质22家、二级资质72家,实现产值206.44亿元,增长21.4%。全年共核发施工许可证545项,其中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393万平方米;项目竣工验收备案364项,其中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393万平方米;完成招投标项目693个,中标价196.5亿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3.53亿元,增长18.8%。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48亿元,增长2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6.6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6.46亿元,增长19.1%,一、二、三产业投资的比例由上年的0.1∶26.0∶73.9调整为0.1∶25.8∶74.1,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

指 标 2011年实绩数(亿元) 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 413.53 18.8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162.09 34.1

其中:第一产业 0.48 25.3

第二产业 106.60 18.0

其中:工业 105.74 17.0

第三产业 306.46 19.1

房地产业。全年房地产业完成开发投资162.09亿元,增长34.1%。其中,普通住宅完成投资129.41亿元,增长30.4%。商品房施工面积1739万平方米,增长29.7%,其中,住宅1346万平方米,增长25.3%。新开工面积50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6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3.0%和15.3%。全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2078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均价12047元/平方米。

七、国内贸易

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0.08亿元,增长18.9%。其中,批发零售业186.02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24.06亿元,增长20.8%。(见表3)。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共实现成交额577.56亿元,增长44.0%。其中,消费品市场98个,实现成交额393.96亿元,增长25.9%。

表3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 标 2011年实绩(亿元) 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10.08 18.9

其中:批发和零售额 186.02 18.6

餐饮业 24.06 20.8

八、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8.29亿美元,增长24.1%,出口总额43.22亿美元,增长23.3%。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累计出口11.78亿美元,增长9.4%,纺织产品出口11.60亿美元,增长32.1%,服装出口7.12亿美元,增长7.2%。从出口国家看,东盟10国、中东地区16国、欧盟27国、金砖国家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6.3%、38.2%、33.4%、21.0%。

表4 全区自营出口分类表

指 标 2011年实绩数(万美元) 增长(%) 占比(%)

自营出口 432230 23.3 100.0

主要出口产品: 
 
 

高新产品(五部委口径) 16642 -14.7 3.9

<高新产品(海关统计口径)> 5502 17.1 1.3

纺织品 115985 32.1 26.8

机电产品 117783 9.4 27.3

服装 71205 7.2 16.5

箱包 16342 29.3 3.8

农产品 17141 38.4 4.0

主要经济体: 
 
 

美国 92891 10.1 21.5

欧盟27国 115162 33.4 26.6

中东地区16国 53226 38.2 12.3

独联体12国 12913 8.4 3.0

东盟10国 23309 46.3 5.4

金砖四国中三国 42254 21.0 9.8

对外合作。全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3家,增资项目2个,中方投资额5903.86万美元。

利用外资。全区共引进外资项目71个,合同外资10亿美元,到账外资6.1亿美元,分别增长23.1%、48.8%,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个——日本日立、瑞士诺华。 引进内资。全年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06个,到帐内资62.3亿元,增长10.7%。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17.50万辆,增长25.7%,其中载客汽车13.93万辆,增长28.7%。境内等级公路里程2179.2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8.256公里,分别增长0.8%和6.9%。全年公路客运量11275万人次,增长13.0%;公路货运量4781万吨,增长13.8%;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610.98万吨,增长32.5%;水运货运量2698万吨,增长26.4%。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4.47亿元,增长11.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0.48万户,下降4.1%。移动电话用户数179.72万户,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2.87万户,分别增长29.9%和3.7%。

旅游业。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70.99万人次,增长14.8%;实现旅游总收入75.05亿元,增长16.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754.0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2.47亿元,分别增长14.9%和16.7%。年末,全区有星级宾馆2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宾馆11家,二星级宾馆9家。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15.53亿元,增长8.0%。其中,居民储蓄余额538.88亿元,增长17.1%。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30.54亿元,增长13.2%。

保险。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保险机构38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99亿元,增长2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42亿元,增长21.6%;人身险保费收入7.57亿元,增长24.4%。保险赔付款金额3.81亿元,增长19.4%,其中财产险赔付款3.43亿元,增长24.3%;人身险赔付款0.38亿元,下降17.4%。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年末,全区幼儿园76所,1149个班,在园幼儿3744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9.21%。小学43所,在校生74139人,增长5.6%。初中34所,在校生29475人,专任教师2432人,增长0.7%。普通高中10所,在校生13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67人,生师比13.8∶1。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89.1%。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4833件,增长35.5%,专利授权3880件,增长25.3%。全年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29项,其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38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5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6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4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20项。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31家,新增省科技型企业73家。年末,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9家,其中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147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驰名商标21件(见表5)。

表5 商标和品牌

商标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品牌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区级以上商标 件 329 区级以上名牌 只 171

#中国驰名商标 件 21 #中国名牌 只 3

省著名商标 件 42  省名牌 只 36

市著名商标 件 82 市名牌 只 49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印刷企业602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1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83万册,净增3万册。全年出版《城乡导报》365期,日发行量达4万份;余杭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6小时,其中自备节目8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备节目23小时。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计30.6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6万户,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率达84.97%。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333家,其中区属等级医院6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各类医疗病床3180张,其中区属等级医院1790张,分别增长5.7%和6.7%。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614人,其中执业医师1564人,注册护士1672人,分别增长14.9%、9.2%和2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4‰,比上年下降了0.67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2.94‰,比上年下降了0.54千分点。累计创建12家省级、8家市级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100%和95%。 体育。全民健身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盲人门球赛,余杭籍盲人门球选手多次为国家赢得荣誉。成功承办中国男篮CBA联赛余杭赛区比赛、首届国际公路自行车爬坡邀请赛、浙江省健美健身锦标赛、浙江省青少年柔道锦标赛等活动。新增120个健身苑点、18个篮球场、20个乒乓球场,新增省全民健身广场1个、市体育健身公园4个。举办、参加、协助、指导各级各类群体活动近200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参加市运会积分赛19项,总分位居杭州地区第三。

地理位置

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东西长约63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20平方公里。余杭区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面与海宁市接壤,东北与桐乡市交界,北面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西面与临安市为邻,西南与富阳市相接。

语言

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

名胜古迹

良渚文化遗址 在余杭区瓶窑镇、良渚镇一带。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斧、锛、镰、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的使用,说明当时早已进入犁耕阶段。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坠、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300年至4200年,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径山 在余杭区长乐镇。因山有东西二径通天目而名。有7峰,以凌霄峰最秀,海拔616米。山巅有径山寺,创建于唐,南宋时梵宇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为禅宗五山之首。后寺毁坏,仅存明初所建钟楼,楼内悬重约10吨的明永乐大铜钟一口,又有宋铁佛等,1989年楼遭焚毁,同年重修。山上又立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大碑一通,周围尚有不少摩崖题记。径山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为日本临济宗之源,其“茶宴”仪式被日僧传播到日本后,逐渐演迹成日本“茶道”。

大涤山 在余杭区余杭镇西南。是我国道教的第三十四洞天。山有4峰,中有大涤等洞。其中大涤洞上下平划如削,洞壁泽涧如黑玉,洞深百余步。入内有响石2块,叩击发声如钟鼓。

安乐塔 在余杭区余杭镇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现塔重建于明代。1985年重新修葺。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通济桥 名北溪桥,俗呼大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北,南北向跨于南苕溪上。该桥为三孔石拱桥,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西边迎水面,桥墩外筑有两堵分水角,上方各开一个溢洪券洞,以备天目山水猛涨时泄洪之用,设计科学。桥长50米,通高9.6米,矢高7.84米,宽8.8米,分水角宽2米,长6米。

反山墓地 在余杭区瓶窑镇雉山村,紧临大观山果园。反山为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高出地面4米的土墩。1986年发掘出10余座良渚时期墓葬。隋葬品有1232件(组),绝大部分为玉器。玉器精美,显示出极精湛的技艺。其主题纹样“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部族崇拜的“神徽”,特别是出自M12的琮王,重达6.5公斤,其上有用浅浮雕和阴纹刻由神人和神兽面纹复合而成的八幅“神徽”。

广济长桥 在余杭区塘栖镇,南北向横跨在大运河之上。又称通济桥。始建于唐代,明弘治七年(1494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葺。长约90米,七孔石拱桥,其中中孔净跨16.35米。广济长桥是多孔薄墩薄拱桥的典型实物。但结构轻巧,造型美观。塘栖古镇 在余杭区。因隋开凿运河,四方民工集居于此,而名塘栖(栖为居之意)。镇紧傍大运河,又地处余杭、德清、桐乡三县市交界,河港成网,水上交通发达,自古就是商业繁华,文化发达,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集镇。今东石塘尚存200多米长的古街,镇西通济长桥历500年仍雄跨于古运河之上。

超山 在余杭区临平西北10公里,距杭州市40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0米,为临平与塘栖之间最高的一座山,故名超山。超山梅花已有1000多年栽培史。品种以果梅为主,观赏梅也久有盛名,其中最古老的梅花有二、一曰唐梅,一曰宋梅。超山景区有:大明堂、宋梅亭、疏影亭、翠筠亭、松风亭、含光亭等园林建筑。此外,还有我国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墓。吴昌硕生前酷爱梅花,1927年去世,埋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

吴昌硕墓 在余杭区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坞中。吴昌硕(1844-1927),其诗书画篆刻堪称一绝。留有“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之忆梅绝句。1927年逝世。后其子东迈及门生好友,将其遗骸移葬于此。

余杭交通

余杭交通便利,穿境而过的两条铁路(沪杭、宣杭)、两条高铁(沪杭、宁杭)、两条国道(320、104国道)、六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杭宁高速、杭徽高速、绕城高速、杭浦高速、杭长高速)、两条主要河流(东苕溪、京杭大运河)和五条省道(01、02、04、09、15省道),把余杭和长江三角洲各大城市紧紧相连。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1798.6公里。全区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达到100%。区境内有航道里程350公里,其中干线43.37公里,支线306.63公里,一个遍布全区镇乡、干支相连、水陆联动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地形地貌

余杭区跨越钱塘江和浙北杭嘉湖平原两个地层分区,宏观构造特征大体可分为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形成于1.3亿年前,长期基本稳定;东部水网平原、滩涂平原几经沧桑,从公元前5世纪起,随文明进步而逐步开拓,形成如今地貌。

区境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苕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红桃山(1029米),海拔500米~1000米的有鸬鸟山(870米)、峰高岭(708米)、王位山(726米)、红山顶(640米)、径山(616米)等13座。因苕溪而成的河谷平原分布在苕溪谷口。东北部为水网平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平畴一片,塘漾棋布,是闻名的杭嘉湖水乡平原。东南部为滩涂平原,分布于星桥周杨村至亭趾一线以南,是在海积作用为主,冲积、湖积作用为辅条件下形成的,地势略高亢平坦、土层深厚,是境内重要经济作物区。平原面积8.62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70.31%。

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物有22种,其中膨润土、白云岩等大型矿床3处,钼铁矿、石英、凝灰岩等中型矿床8处。另有磁铁、锰、铜、锡、萤石、重晶石、天然气等矿藏。

境内多种地貌类型分布,加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调节,为各种植物生长和动物孽生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林木覆盖率为40.1%,森林覆盖率为37.4%,人均森林面积0.04公顷。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良好的植被,维系着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自然植被有长绿阔叶林、长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草等6个类型。野生植物157科629种,主要有:竹类为毛竹、早竹、苦竹、浙江刚竹、浙江淡竹等竹林;树类有495种,分属77科,其中受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华东黄杉、水松、鹅掌楸、杜仲、夏腊梅、金钱松、福建柏等12种。野生中草药80余种,人工栽培的20余种。人工栽培的作物中,粮油、经济作物超过100种,蔬菜有30类、120种左右。大型野生真菌36科95种。野生动物120科275种,主要有杜鹃、黄鹂、画眉等32种鸟类,华南兔、豹猫、野猪等23种哺乳类,蝮蛇、大鲵、龟、石蛙、蟾蜍等两栖、爬行类27种,泥鳅、黄鳝、条光唇鱼等鱼虾类23种,昆虫100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鹿、云豹、金钱豹,二级保护的有灵猫、大鲵、穿山甲和鹗等,属省级保护的有蕲蛇、大杜鹃、鼬獾等。

境内河流纵横、湖荡密布,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的特点。水资源的丰富对航行、灌溉、淡水鱼养殖、发电、生产生活用水乃至旅游都十分有利。因地形差异,形成两个不同水系:西部为天然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干,支流众多,呈羽状形;东部多属人工开凿的河流,以京杭大运河和上塘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泊棋布,呈网状形。在东苕溪下游和运河两岸,分布众多被称为荡、漾、潭的水域,其中较大的有三白潭、官塘漾等。据测量,在正常年景,地下水总量为1.57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余杭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6.2℃,年平均雨量1391.8毫米。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常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梅雨结束即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易有伏夏。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比较稳定。冬季,盛吹西北风,寒冷、干燥,如遇北方强冷空气,就出现寒潮。气候特征为气温适中,适宜双、三熟制。雨热同季,有利于叶茎类作物和瓜果生产。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适宜栽培种植南北多种作物,具有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的气候优势。

建制沿革

余杭历史源远流长。从境内吴家埠、荀山、小古城等遗迹的发掘表明,早在距今7000年~6000年间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距今四五千年前,成了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在今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今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

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次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钱塘、仁和升赤,余杭升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杭州府。明清延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

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余杭县亦于1958年10月撤销,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余杭市。2001年3月,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行政区划

余杭区现辖瓶窑镇、塘栖镇、径山镇、黄湖镇、百丈镇、鸬鸟镇6 个镇,和临平、南苑、东湖、星桥、五常、运河、乔司、崇贤、余杭、闲林、仓前、良渚、仁和、中泰14 个街道。区政府驻临平街道。根据杭州市总体规划,由临平等4 个街道和运河镇组成的临平城为杭州三大副城之一,副城面积现为283.66平方公里;另有瓶窑、良渚和余杭3个组团式城镇。

2009年末,余杭区共有建制村189个;社区132个。

人口状况

余杭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于良渚、瓶窑一带形成聚落。秦统一中国后,有大量居民迁徙余杭,以后各朝,尤其在南宋,北方人口大量移入,几经民族融合,已无直接后裔。民国17年(1928年),杭县总人口为39万人,余杭县为12.6万人。1949年,两县共10.71万户,43.99万人。200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4.84万人,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1.0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68‰,自然增长率为3.48‰。

余杭人文

沈括 (公元1031~1095年)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来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沈括可说是一个科学通才。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章太炎浙江余杭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的学者。 杜月笙家祠落成时,要遍求当代名人的墨宝。由章士钊开出名单,第一名就是章太炎,要他写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章士钊虽开出名单,但声明不负联络之责,杜月笙便想到一位游侠儿徐福生,外号“闹天宫福生”,此人曾与章太炎同狱甚久(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章太炎见了“闹天宫福生”,敬烟敬茶,十分客气,可是要他做一篇“杜氏祠堂记”,断然拒绝。福生带去一千两银子的庄票,反而弄僵了,原样送回,颓然而归,向杜月笙说明实情,说无法办到。 后来章太炎一位学生到他家里去,乘机进言,说太史公在《史记》上做过一篇《游侠列传》,老师应该对杜先生的祠堂落成做一篇文章。他问杜月笙的故事,来人就一件一件讲,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来人乘机拿出一张宣纸说:“老师的文字应该写成一幅横披,作为杜氏家祠的镇宅之宝。”章太炎不出一言,一边抽烟,一边写字,大约不过40分钟,已经写成。把它送到杜宅,章士钊边看边赞:“真是传世之作。”杜月笙也很高兴,就封了一包墨银,托朋友交给章太炎夫人。这笔钱维持了章家几个月的生活。

余杭县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最早建立的县份之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胜迹众多,是驰名江南的文物之邦。东吴名将凌统,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学者褚无量,五代高僧、法眼宗始祖文益,宋大科学家沈括,明季名臣钟化民,清朝著名藏书家劳格,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章炳麟(章太炎),马列主义法学家何思敬等均为县人。佛教圣地径山、道教名山洞霄宫、观梅胜境超山、余杭双塔等处,历代名人游客不绝。近年来修复的吴昌硕墓和几次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都是高品位的文物胜地,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建设大步前进,文艺、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余杭县正在日趋繁荣、昌盛、文明。

人名

余杭 助理中药师。男。1961年生,江苏昆山人。1979年浏河高中毕业,分配浏河药店。因学习、工作认真,组织上培养投考苏州医药职工中专,带薪脱产就读三年后回店任中药部柜组长。专心研究中药业务,1989年——1991年在太仓医学会年会上发表《不能把“女萎”误作“千里光”》等论文三篇,1994年在江苏省《江苏中医》杂志(复刊十五周年特刊)上发表《人参十问》论文,市商学会理论工作评为“会员积极分子”。根据中药理论,联系气象与人体健康关系,分别撰写《浅谈夏季进补》、《痊夏的防治》、《漫谈冬季进补》、《端阳节前活卫生》等文章;根据病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撰写《就诊指南》、《煎药十要》、《预防“电脑病”》、《治疗感冒ABC》、《茶叶的药理功能》等文章。自96年到99年底分别在《苏州日报》、《苏州老年报》、《华东旅游报》、《太仓日报》上发表文章达20篇。内容贴近生活,切合实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对养身保健,常见病防治有现实意义。协助经理、团结职工、同心同德搞好经营,在竞争激烈情况下,非但没有职工下岗,而且有临时工转正,撰写了《浏河药店在竞争中探求生存和发展》论文,在市商学会学报上刊载。99年入选《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珍藏版)》第七卷。

赞余杭诗歌名

余杭

 【作者:范成大】

【年代:宋朝\\代】

【诗文】: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过余杭白塔寺

宋--范仲淹

登临溪上寺,迁客独依依。

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

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飞。

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

游佛日寺

宋--苏轼

佛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

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