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希宁玉兰图 |
释义 | 著名工笔画《玉兰》是我国现代著名花鸟画家于希宁创作的,此作细笔勾花,畅达生动,描绘了花朵虬枝曲劲,似有迎风斗寒之铁骨。体现了作者于希宁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强调书法用笔的诸多美感特色,较一般不擅书的工笔画家笔下的作品更多坚凝酣畅的气质韵味。 简介【名称】于希宁玉兰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现代 【作者】于希宁 【简介】 纸本,设色,纵136厘米,横60厘米。 描绘在一段深沉苍茫的时空里,人们还被料峭的春寒那种瑟瑟的感觉袭扰着,却有一种木本花朵正悄悄地鼓蕾绽放。它体干苍皴,聚尽沧桑岁月,虬枝曲劲,似有迎风斗寒之铁骨。就在这老干铁枝间,竟焕发着无限生机:在异常古朴坚实的花托上,立起一个个纯洁无瑕的仙姿。它们次第辗转,明丽耀空,夺皎月之魂魄,凝冰雪之精神,尘嚣为之共息,梅雪见之逊让——这便是我国现代著名花鸟画家于希宁创作的工笔《玉兰》给观赏者提供的审美意境和内涵。款识为“希宁”,钤有“于希宁长年印”(白文)一印,中国美术馆藏。 特点成熟于五代的工笔花鸟画,历经宋代宫廷画家精工细作的弘扬光大,达到登峰造极,形成体系完备的“院体画”。此类画恪守的是把“外师造化”作为创作前提,即提倡写实精神,反对凭空臆造。当然,这种写实不是纯自然主义的“抄袭”,而是要提炼、概括乃至移景和加工,使之更符合主体审美理念及画面要求,即所谓“中得心源”者也。元明清以来的水墨写意尽管在创造性方面登上了又一顶峰,但对形的忽视又难免造成草率失当之弊。而现代学院派画家严于造型,较好地处理了形与神既工又放的关系。于希宁就是这样一位既擅长大写意又不乏精美工笔的老画家。 玉兰是历代国画中的常见题材,工笔名品亦非少。中国画史上奠定工笔花鸟画地位的大师级人物徐熙有《玉堂富贵图》,将玉兰、牡丹喻人追求富贵荣华(这应与他在李后主身边的一段宫廷生活有关),繁枝密花,构图饱满,极尽绚烂。而明代孙克弘的《玉堂芝兰图》,玉兰枝千勾皴平淡、轻松,很有特色,然而缺乏刚健笔意。现代于非闇的《玉兰黄鹂》刻画详尽,敷色厚重新艳,略有装饰味,但由此便与以虚为实的传统空间美感理念大相径庭。于希宁此作与前人不同,格调清高脱俗,很强调线的书写性和力度,中锋立骨,侧锋扫面,写枝干突出苍劲老辣之致,松紧适度,节奏鲜明,皴染厚实而不板,质感笔意俱足。他以细笔勾花,畅达生动,转折自然巧妙,挺秀婀娜,直如铁线篆。此作设色深浅过渡自然,花托赭墨深重,恰与纯白提醒的花片形成强烈对比,古朴鲜明兼济。其构图取折枝法,不画根杪,以突出表现最旺盛的中部,起承转合,成对角呼应,留白充分且不觉空虚,花枝粗细、高低、伸缩、藏露、虚实等恰到好处。尤其是左下位置的虚处理,颇具凌烟出尘之概,十分空灵,一如“此处无声胜有声”,实为寓意之所在,当视为特征性“画眼”。该作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又有强调书法用笔的诸多美感特色,较一般不擅书的工笔画家笔下的作品更多坚凝酣畅的气质韵味。作者以大写渴笔梅花称雄,有此工笔存世,“始信真放在精微”。其工放两得,而工者较少,尤为难得矣。余感之于怀,成五绝一首:“铁干昂风骨,琼花出世尘。岂随夸富贵,素洁领初春。” 作者于希宁,原名桂义,字希宁,1913年生,笔名鲁根、梅痴,山东潍县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受教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诸乐三等。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文联及美协名誉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协理事。著有《于希宁画集》、《论画梅》等。2007年在济南逝世。 于老以画梅举世闻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