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今 |
释义 | 个人履历基本资料于今,男,满族,1970年6月生于兰州,辽宁大连人。知名青年学者、城市更新专家、科学发展观研究工作者,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执行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首批面试考官、民政部部级课题评审专家、国务院监察部突发事件应对问责制调研组专家。 “十一五” 国家重点规划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国内第一个以智库为名的政策研究出版读物《国家智库》总编辑。 曾任“十五”(2000-2005)国家重点规划研究项目<五个统筹>负责人,国家西部大开发干部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007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社会职务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报刊社编委,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辽宁省驾驭论研究会名誉会长。2009年当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 2010年9月,在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 工作领域简介研究领域涉及为科学发展观、区域关系、城市更新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等前沿性、前瞻性跨学科基础研究。他还关心中国政府的治变、大战略及战略成本、文化与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NGO)建设、智库作用和西部及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他积极倡导和致力于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研究和实践,以及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工作,不断致力于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和层面的推广,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东中西部区域关系、宏观战略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在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探索,尤其在政治学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成绩显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等领域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理论观点。因其独到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于今近期提出(内参刊出)的观点:关于国家战略与国家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基础研究和普及形式问题;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进行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关于西部城市更新和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等多项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范畴,有一些观点和成果被为国家决策机构采纳。 主要研究成果一、主编著作2003年—— 1、《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党建读物出版社,“五个统筹丛书”,2004年第1版,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重印,2010年修订版。 2、《统筹城乡发展》,主编之一,党建读物出版社,“五个统筹丛书”,2005年第1版,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重印,2010年修订版。 3、《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主编之一,党建读物出版社,“五个统筹丛书”,2006年第1版,2007年、2009年重印,2010年修订版。 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主编之一,党建读物出版社,“五个统筹丛书”,2006年第1版,2007年、2009年重印,2010年修订版。 6、《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主编之一,党建读物出版社,“五个统筹丛书”,2006年第1版,2007年、2009年重印,2010年修订版。 2009年——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青年及大学生版)、(企业版)、(干部版),《国家智库》、《中国智库发展报告》、《两型社会发展报告》、《科学发展观丛书》(10本)、《城市更新研究》和《一个渔猎民族的记忆与沉吟——走进满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 二、主要学术文章《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论国家哲学的地位与作用——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国家哲学》、《以小城镇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在西部城市更新中注重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住宅产业的制度完善与机制革新》、《围绕“多予少取放活”进行制度创新》、《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中国城市更新的地区差异与经验总结》、《展望“十一五”期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滨海新区发展》、《保护民族文物,民间组织能做些什么?》 、《文物保护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步骤》、《民间组织应在民族文物保护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住房政策措施指引》、《城市有机更新打造旧城改造新模式》、《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更新的实践》、《以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战略思维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国区域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新区域政策体系》、《中国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让科学发展成为区域调控的核心》、《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新发展期战略的理论择定》、《智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现代化路径和目标》、《统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六条对策与建议》、《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浅谈构建“两型社团”》 专栏文章发表《善待传统》、《辟邪、无所谓与言论自由》、《至今思范蠡》、《中国有没有知识分子》、《明星的责任》、《说诚信》、《思维定势之害》、《多难兴邦》、《责任的意义》、《我看“和而不同”》、《安徽是个好地方》、《浅析“怎么管”》、《中国文艺界现状随想》、《曹操的人才观》、《做一个善乐的人》、《仕而优则学》、《中医的另一种价值》、《小议“批评与自我批评”》、《说服务人民》、《小议“劳动与发展”》、《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自主创业之我见》、《科学精神的弘扬》、《讲团结求发展》 等几十篇杂文和诗词。 杂文代表作:中医的另一种价值 ■ 文/ 于今《中华儿女》杂志 2009年第8期 闲暇时翻《笑林广记》,刚入眼的一句话就让人捧腹,“有一庸医,不知已杀了多少人”,由此不禁想到嘲笑中医的现代版本:“一个老头,一个枕头,两个指头”,鲁迅也曾说中医“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中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尚且如此,其式微也就不难想见了. 但中医真的如此不济事吗?我曾经遭遇过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车祸,车祸给我造成了莫大的生理和精神、心理上的痛苦,面对西医的束手无策,我开始求救于中医,后又学中医予以自救,而中医也没有让我失望,我终于又恢复如常。我的家族与中医本就有相当的渊源,由此,我更加关注中医的方法和理论。 与多数中国人迷信西医相反,中医在国际上倒是备受推崇,邻近的韩国、日本更是在中医中药的研究上大下功夫,在中药的市场竞争中把我们远远甩在了身后。正如我们发明了指南针,用处是看风水,外国人学会了却用来航海寻找新大陆;我们发明了火药,用处是做鞭炮,外国人学会了却用来造枪炮;我们有周易,用处是占卜算卦;我们有孔子,用处是做批判的靶子…很少有人用心的去看看、去想想、去仔细清点一下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倒是有不少人很用心于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当然目的只是“为我所需,为我所用”。你随便到大街上转一转,就可以看到很多的中医诊所,有针灸,有按摩,有减肥,有美容,我不敢说这些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但我总觉得中医的真面目被蒙住了,它的作用也被许多人有意无意的误解或曲解了。 治疗疾病,救死扶伤,是医学的价值所在,中医概莫能外,发挥中医的这一价值,也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 但作为传统文化精萃之一的中医,蕴含着传统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是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学”,而不只是徒具应用价值的“术”,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古代的医者都以“悬壶济世”自任,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救人,还包括“济世”。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扬中医,从中医中发现“济世”的方法和思路是不应忽略的一个课题。 仅从中医看病的方法去探讨,或许就能使人们对中医的价值有新的认识和体会。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望气色,闻气味,问病状,切脉象,辩证施治。人体不适,是有病;社会运行不畅,也是有病。人有病可能会危及生命;社会有病,可能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可见无论是人的病还是社会的病都得及时治疗,否则后果会“很严重”。给人看病要讲究方法,好医生通过 “望、闻、问、切”,既能及早发现病情,防患于未然,又能对症下药,使病人很快恢复健康。庸医不谙“望、闻、问、切”之道,虽也装模作样的看了又看,嗅了又嗅,却仍是惯于误诊,没病的人也看出病来,乱下“虎狼之药”,不但治不好病,还会给人添新病,甚至“名为医人,实则杀人”。 给社会治病,恐怕也得学学中医给人治病的方法,“望、闻、问、切”,望百姓之气色,闻百姓之气息,问百姓之冷暖,把百姓之脉搏,善于观察民意,听取民意,用全局的、整体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改革仍处攻坚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多多,以中医之思维,疗社会之痼疾,未尝不是一种好思路。 诗词代表作:梦回故乡 我梦见了你—— 白山黑水的故乡: 佛库仑 点燃了先知萨满的火光 大迁徙在充满原罪的疆场酝酿 海东青 挥动着马鬃编织的翅膀 吸纳上苍和太阳的力量 激发起勇士的梦想。 静静的夜 洞穴、飞翔、水泽三个魂灵 缠绵着铠甲和荣誉在血管里碰撞 消逝的马蹄声是梦中的一首童谣 伴随着诗人的叹息在风中徘徊,吟唱 让我的灵魂像雪一样纯净而忧伤 红叶 秋雨罩香山,故友自飞扬。 红妆凌云志,无奈寄情长。 半空入觉门,平地把仙降, 峰峰英雄在,敢把乾坤量。 成就及荣誉于今较早提出“深入学习和更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全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考核体系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发展,重点工作应放在丰富内容、构建框架、完善体系上”。他主持的“五个统筹”课题自2003年启动以来,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特别重视与支持,研究成果做为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读本,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材中;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方面,于今认为“要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创新方面,于今提出“要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认为社会主义以前的国家哲学基本上只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而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兼具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他积极参与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学习教材的起草工作,还参与了中央国家部委组织的统筹区域、统筹城乡、西部大开发、城市更新、小城镇发展、房地产及干部考评等问题的调查和政策改革建议工作,所撰写的多篇建议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重视,并应用于有关政策中。 于今先后主持和参与过“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探索统筹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问题”、“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几点问题研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背景、理论和内容研究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研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测评项目(党校学员)”、“城市更新研究”、“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模式研究课题”、“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政策和经验”、“对外开放中中国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立法及其实施的客观要求和建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政策研究报告”、“昆山市失地农民调研报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内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浙江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研究报告”、“北京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研报告”、“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佛山发展模式分析”、“城乡结合部建设的房地产开发商运营模式”、“浙江"小商品、大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报告”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20部理论、教材、读物著作,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政研文章。其中《五个统筹丛书》2006年荣获优秀学术著作奖,《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作为2006年“两会”代表、委员读物。 于今——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专家编辑: 佟亮 来源: 中华儿女报刊社 军人出身的他,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横刀立马”的将军,却在另一种力量的推动下不知不觉中成为学者。他是国内政治创新领域最年轻的少数民族学者。33岁担任“十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37岁担任“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较早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健全考核体系和制度,重点工作应逐渐放在丰富内容、构建框架、完善体系上”;他在进行跨学科的创新探索,提出了诸多前瞻性的政策改革建议,著作等身。因其独到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钱伟长称他“于今教授”。 他以年轻学者少有的战略眼光、民族责任和深邃的洞察力,游弋于多个领域和学科之间,不遗余力地做着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事情。他为我国民族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受命起草的2008年《关于汶川震区抢救羌族等民族文物倡议书》、2010年《关于玉树震区民族文物抢救和修复的倡议书》和2009年《关于圆明园被掠夺文物在法拍卖的声明》三份倡议和声明,在国内外引起广大反响,被专家学者称为近百年以来第一次由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出声音,认为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事件。 2009年,他赴25个省市区107个市县区旗镇乡村调研,深入基层贯彻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倡议与宗教等部门密切配合,将文化遗产调研与宗教交流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保护和利用好少数民族文物,推动宗教寺庙在文物保护中发挥其作用。 他关心公益领域,服务社会。2010年只身一人赴震后玉树灾区深入调研,每天行驶在海拔4000米、往返300多公里被震毁的山路上,5天的时间里三次遭遇了高原反映、车状事故、山体滑坡等生命危险;现场用短信倡议抢救震毁寺庙,募集捐赠物资现金132万元;所撰写的“玉树震区专项调研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以及有关部委、青海省的重视。 他倡议发起创办的“百人科学奖励专项基金、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主人翁资助计划、百仁公益基金、大学生假期基层挂职”等公益项目,七年来始终倡导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做“为人民服务”的学问,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扶贫、培养研究生、科研奖励公益品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他是如此矛盾,表面看来豪放粗犷如漠北洌洌风沙,却也会在不经意之间露出江南细雨般的丰富内敛。“我时常在想,和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和前仆后继的先辈相比,我那么一点点磨难、委屈、痛苦、等待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个成就斐然的“非专业”的青年学者用“政治型学者”的身份,见证了一名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格言,用他的笔,他的行动表达着对国家的拳拳真心。 中国学者提出国家哲学新思路来源:《科学新闻》杂志2006年第21期 笔者近日在《科学新闻》杂志上,看到于今研究员撰写的一篇题为《论国家哲学的地位与作用》的文章,副标题是“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国家哲学”,文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明确提出国家哲学,并给当前中国国家哲学的构建提出明确而富有启示的建议,在当今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国家哲学并不是新概念。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国家哲学这一概念。他们只是为了批判黑格尔哲学作为国家哲学的保守性,基本上将它等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但没有进一步作系统的深刻论述,给后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难题,带来了误会,乃至于国内对其有研究的学者也基本上将它等同于意识形态,或本质上只从意识形态这个单一的领域和视角来论述。而于今同志的文章则给我们澄清了国家哲学的本质与内涵,将之定位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更为准确,视野宽广,更具指导意义。 文章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这么三大基本特性,是批判的、开放的科学体系。这主要是从两个视野、层面而言的,第一,社会主义本身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制度)而向前发展的;第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要从这两个大的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层面和根本的原则,对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根本特征有了根本的把握。 文章还为当前国家哲学的构建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根本的原则: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和视野中进行当前国家哲学的构建,既具有高远的眼光和谋略,又具有积极灵活的辩证精神。首先,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在国际上,中国的发展是全球化之中的发展;在国内,中国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既是一种国家哲学,也是一种国家战略。全球化呼吁我们应该具有超前的、宏观的眼光,具备战略家的头脑,在国际与国家的大格局中构建当前的国家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也不是无中生有,对于西方文化精髓、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积极扬弃的态度,对现代西方不要全盘肯定,对中国传统也不能全盘否定。作者的战略眼光与辩证态度尤其值得各级领导、专家和学者们参考。 国家哲学的提出,既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学术意义,又具有实践的客观需求和现实反映。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给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强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最近,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胡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要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成为真正的精品工程。在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国家哲学,使之融入全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并化为全民的统一行动,在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而又"问题凸显"的关键时期,实属必然与紧迫。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的主题,这个根本主题绝不能丢;而在当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加强、哲学出现贫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左"与"右"的两种教条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建构国家哲学,无疑是切实、必要而紧迫的。 总之,于今的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时代之必然,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推动其研究的深入开展。 词语·于今【拼音】:yú jīn 【注音】:ㄧㄩˊ ㄐㄧㄣ [词语解释]于今 yújīn (1) [up to the present;since]∶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nowaday;now]∶如今;到现在 [详细解释]释义:(1).至今。 【出处】:《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左传·襄公十八年》:“不谷即位,於今五年。” 汉 王充 《论衡·死伪》:“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羣望,有加而无瘳。” 【示例】: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大 魏 之兴,于今二十有四年矣。” 唐 裴谐 《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一从 天宝 王维 死,于今始遇 修夫子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三:“寤寐想风采,於今已三年。” 释义:(2).如今,现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于今创痍未瘳, 哙 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 孔子 时而其经不具,及至 秦 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 高堂生 能言之。” 【示例】: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流目视西园,晔晔荣紫葵。於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 唐 元稹 《谕宝》诗:“于今尽凡耳,不为君陈说。” 《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真个是亘古未闻,於今罕有!”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 曾 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