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建成
释义

于建成,男,汉族,1953年11月生,山东文登人,大专学历,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2月入党。中共山东省莱芜市委原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市委党校原校长,现任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简介

基本信息

于建成,男,汉族,1953年11月生,文登市人,中央党校研究生,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人履历

1973.12--1981.01 文登县小观公社团委副书记、黄岚公社管委会副主任

1981.01--1981.07 中共文登县黄岚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1981.07--1983.06 山东农学院干部专修科学员

1983.06--1984.04 中共文登县黄岚、汪疃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1984.04--1984.11 中共文登县葛家镇党委书记

1984.11--1987.03 中共文登县葛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1987.03--1987.12 文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87.12--1989.12 中共文登县(市)委常委、副县(市)长

1989.12--1991.07 中共荣成市委副书记

1991.07--1992.12 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1992.12--1993.02 中共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1993.02--1993.09 中共威海市委常委、秘书长

1993.09--1997.12 中共威海市委常委、乳山市委书记

1997.12--1998.09 威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98.09--2000.08 中共威海市委副书记

2000.08--2002.12 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党委书记

2002.12--2003.02 中共日照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2003.02--2006.02 中共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6.02 中共莱芜市委书记。

2006年3月28日补选为莱芜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六次省党代会代表,十届省人大代表,十二次莱芜市党代会代表,2006年3月增补为十五届莱芜市人大代表。

2011年12月16日,中共莱芜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莱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任免决定。 受省委委派,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干部学院院长刘永巨宣布了省委关于莱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任免决定:免去于建成同志中共莱芜市委书记、常委、委员和市委党校校长职务。

2012年2月24日,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选举于建成为山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评价

刘永巨说,近几年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建市、科教强市、和谐兴市“四大战略”,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进程中,于建成同志团结带领莱芜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开拓进取,拼搏实干,为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表态

于建成对省委的决定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感谢全市上下对他在莱芜工作期间的大力支持。他说,到莱芜工作近六年来,我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奋斗,一起见证了莱芜的发展变化。衷心感谢莱芜人民、感谢这片土地。六年来,莱芜人民对我和市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取得了成绩,人民给我们鼓励;我们遇到了困难,人民给我们支持;我们遇到了挫折,人民给我们理解、给我们包容。成绩归功于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归功于省委对莱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衷心感谢市几大班子领导同志、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级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备受鼓舞。六年来,我与莱芜这块土地和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有了一份莱芜情结。将来不管到哪里,莱芜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将永远怀念莱芜这块土地,怀念莱芜人民,怀念我们一起工作的同志和战友。衷心祝愿莱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创造出新的辉煌。

媒体报道

送关怀

6月29日,“七一”前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来到莱城区茶业口镇南腰关村走访慰问老党员。 (记者 王进报道)

6月29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到莱城区茶业口镇南腰关村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他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关心老党员特别是农村困难党员的生活,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82岁的陈秀文是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于建成详细询问她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并送上了慰问金和慰问品。他说,“七一”党的生日即将到来,我代表市委来看望你们。基层的老党员、老同志多年来一直都在为基层党的建设、老百姓致富作贡献,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各级要把老党员、老同志的冷暖记在心里,多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度愉快祥和的晚年。

随后,于建成又来到老党员孙启贵家中走访。孙启贵今年69岁,是1971年11月入党的老党员,曾在村中任职,现在体弱多病,生活较为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建成鼓励孙启贵要树立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于建成说,现在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老党员当年的艰苦创业。各级党组织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时刻把老党员的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做到真情关心,真心爱护。

每到一户,于建成都详细了解农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当了解到他们都能及时领到养老金、足额报销医疗费用时,于建成非常高兴。他说,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健全了民生保障体系,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市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会不断加大,民生保障水平会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包括老党员将会得到更多实惠。

陈秀文、孙启贵对于书记的走访非常感谢,表示一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加关心关注社会发展,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余热。

城乡一样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乡融合,在莱芜正从理论变成现实——莱芜正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互动和城乡融合,走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莱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实施了城乡对接?3年来他们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问题,两会期间记者专访了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建成。

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城乡融合

齐鲁晚报:2008年10月,省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正式批准莱芜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莱芜从城乡一体化中看到了哪些机遇,为什么要启动这项改革?

于建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改革上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第二步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城市改革。这两步改革都取得了成功,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现在看,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

齐鲁晚报:莱芜既不是重庆、成都这样的人口大市,也不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一个中等规模的新兴工业城市,莱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什么?

于建成:莱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比较好。莱芜工业基础比较好,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7.8%,一产仅占6.1%;农业产业化发展快,4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城乡差别小,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小于全国3.3:1的水平。

立足这些基础和优势,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确定为全市工作主线,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把全市2246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

齐鲁晚报: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一个主题”,贯穿了“三条主线”,其中提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您怎么理解政府工作报告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位?

于建成:省委省政府确定莱芜为“全省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市”,为莱芜加快发展提供了高位平台、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我们要加大改革创新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莱芜城乡一体化,是实施城乡互动、推进城乡融合,延伸城市功能、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城乡结构、实现城乡双赢;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不是城乡资源的统分统配,也不是牺牲城市利益求得低层次平衡,更不是城市剥夺农村的借口。

行政村变新社区

齐鲁晚报:农村和城市现在完全是个“两元社会”,莱芜在哪些方面实施了城乡对接?

于建成:莱芜重点推进了“四个一体化”改革: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它们分别包括:在经济发展方面,北部旅游,中西部姜蒜,南部钢铁,产业布局清晰;在规划建设方面,基本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区、镇、村和居民点布局规划,原来1070个行政村建设成480个新的社区居民点;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促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都与城区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不出镇村享受城市卫生服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境内山川、河流实行一体化的规划、治理和保护。

齐鲁晚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现有农村发展的格局是否被打破?

于建成:莱芜在发展途径上做了“三篇文章”。做好“土地流转”文章,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推行土地经营权互换、转让、出租和入股等,目前莱芜市共流转土地66.4万亩。做好“飞地经济”文章,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凡异地建项目,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至少拿出60%归引进方,鼓励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在市内异地建设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做好“户籍管理体制改革”文章,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统计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制定了促进城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了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