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鞶囊 |
释义 | 【词汇】鞶囊 【注音】pán nánɡ 【释义】 1.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细物。 2.革制的囊。古代职官用以盛印绶。北魏后,以其不同绣饰表示官阶。 【出处】①汉·班固《与窦宪笺》:“固于张掖受赐虎头绣鞶囊一双。”南朝梁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鞶囊虎头绶,左珥凫卢貂。”②《隋书志七》:“[鞶囊]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 【示例】当代·殷谦杂文集《画骨》:“给曹操的金玺、赤绂、远游冠等东西去哪里了?这些也是名副其实的“常所用”物品,为何没有发掘出来?按照潘队的解释,这些金银之类的东西是不能随葬的,因为有它就违背了曹操的薄葬思想。我想,再提倡薄葬,也不至于苛刻到连自己的官服和官帽都拒之墓外吧?官服、官帽、小鞶囊等物品应该都是曹操的“常所用”之物了,如何不见?既然不能随葬金玉珍宝,那么除此而外的东西呢?” 【延伸】亦称“旁囊”、“绶囊”。佩在腰带旁的小口袋,类似今日荷包。始用以盛手巾杂物。汉魏以来,官吏用以盛印绶。多画虎头形象,称“虎头鞶囊”。山东沂南汉墓出土有西汉戴漆纱冠、大袖衣、大口袴、佩虎头鞶囊、系绶、佩剑武士石刻画象。六朝以后异其花饰和质地,用以识别官吏品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