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得水
释义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革命烈士

于得水(1906—1967)原名于作海,曾用名于海、高德胜、刘二伦、林德胜。于得海山东省文登市铺集镇洛格庄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胶东“一一·四”暴动,任特务队队长。

简介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参加天福山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十五团团长;1940年任东海指挥部副指挥;1942年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区副司令兼文西行署主任;1945年8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与其余战友一起粉碎了美军战舰士兵妄图在烟台登陆的企图;1946年1月,于得水升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坚持内线作战,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为胶东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战争期间,1949年4月,他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剿匪,出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 他7次负重伤,13次受嘉奖。1950年起,于得水历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他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

“文化大革命”中,于得水同志惨遭迫害,1967年2月16日,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英雄离世,享年61岁。

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安徽省为于得水铸起半身铜像;5月22日,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丰碑园举行了揭幕仪式。

2008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出了《烽火天福山》,军史上的传奇英雄于得水走进了观众的视线……

苦难的童年

1906年5月22日,于得水出生在文登县洛格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祖父于老三是挑脚小贩,活活饿死在烟台。父亲于连登是泥瓦匠,二叔种地,三叔是苫匠,全家13口人,生活艰难。他15岁那年,春上久旱无雨,秋天又雨涝成灾,地里几乎颗粒未收,租息交不上,可是狠心的地主“二亩狼”却告于得水的父亲抗交租息,文登县衙遂将于连登抓去监押。为了赎保父亲,搞得家业破败,债台高筑。由于过分劳累和饥饿,大哥早逝,弟弟得急病夭折,三叔上吊自缢,奶奶也病饿而死。

习武

于得水从18岁开始拜师学武艺,19岁加入武术会,早起晚睡练武功。几年之后,学成了一身好武艺。1931年5月,经人介绍,于得水参加了农民协会。

走向革命

由于于得水出身贫苦,思想进步,又经常接触共产党员邹青言、于绍先等人,阶级觉悟不断提高。

1933年7月12日晚,按照事先的约定,邹恒禄、于绍先、吕以明等人在于得水家开党员会议,不料,被本村坏人侦知密报。葛家联庄会会长丛镜月带领百余人包围了于家的茅屋。幸好,这天于得水的妻子起得早,忽听门外响起杂乱的脚步声,急忙将熟睡的于得水推醒。这时,几个敌人已端枪冲进了院子,用力踢门叫骂。于得水一个急翻身,顺手摸起挂在墙壁灯窝里的一把菜刀,猛地向炕上一拍,大吼一声:“哪个想死就过来!”并大声吆喊妻子:“快拿枪来!”敌人早就闻知于得水武艺高强,又听说有枪,更加害怕,已经冲进屋里的敌兵急忙退回到院子里。于得水乘机一个箭步从炕上跳到桌上,再跃到箱橱上,用肩膀将屋笆一扛,房子被顶破一个大窟窿,飞身蹿上屋顶,躲进了邻居孙树堂家的炕洞里。

敌人没有抓到于得水怎肯罢休,便翻箱倒柜,并将于家人全部赶到院子挨个盘问,一无所获的敌人把于得水年仅5岁的儿子打得鼻口出血,然后扬长而去。这时,孙树堂家人跑过来告诉,于得水正藏在他家的炕洞里,于得水的妻子急忙找出于得水的衣服,又找出了粪篓子、蓑衣和草帽,让人送给了于得水。等到中午敌人都撤走了,于得水钻出炕洞,装扮成拾粪的,混杂在上山干活的人群中出了村。这次于得水虽幸免于难,可是,他的家门被封,全家人被押到县衙。父亲受酷刑,母亲被打致死,孩子吓死一个,另一个送到牟平一个同志家里寄养。

隐姓埋名

从此,于得水离开了家,改名林得胜,隐蔽在昆嵛山区进行武装游击活动。他先后几次孤身御敌,凭着过人的胆略和高超的武艺,以少胜多,化险为夷。1934年11月,党组织决定让于得水暂离胶东,到大连躲避追捕。他先在大连码头做装卸工人。由于码头人杂易暴露,他又到高阁花园做工,不料被日本翻译——同村人宋文峰认出,幸亏及时转到宫本木厂做杂工,才免遭毒手。后又到偏僻的锦州小孤山教武术。1935年6月,于得水接到中共胶东特委的指示,立即返回胶东。

暴动前后

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震惊胶东的农民武装暴动。于得水参加了暴动前的准备工作,被任命为东路一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

11月28日晚,他和政委刘振民带领特务大队奔袭石岛。不料,敌人有所觉察,警戒很严。于得水随机应变,分兵两路,连夜西上,两天一夜未休息,奇袭人和集、鹊岛、黄山、宋村等镇公所、盐务局,然后,再按原计划与一、二大队会合。

第二天早上,于得水一行9人,赶到人和集。他让两个队员装作吵架打官司的,自己假装劝架,吵吵嚷嚷,靠近了镇公所。

“干什么的!”两个镇丁扔掉烟蒂,喝斥道“穷鬼,没事找事,滚开滚开!”

“哎……人家要上镇上打官司,你们凭什么不让进!”于得水说着走到两个镇丁跟前,两个大手像老虎钳一样,分别抓住两个镇丁的枪,一拉一推,就把枪夺了过来,递给自己的队员,两个镇丁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几个队员已经把他俩死死摁住了。

接着,于得水率队乘胜北上,直奔鹊岛盐务局。但是,鹊岛盐务局和黄山区公所、高村区公所的敌人早已闻风而逃。队伍又直扑宋村盐务局,在张家埠南,与逃回的盐警队遭遇,歼灭盐警三四十人。前后两天一夜,于得水带领三大队行程300余里,缴获长短枪80多支,刺刀50余把,土枪30多支,子弹两千余发,受到特委书记张连珠的表扬。

12月3日(农历十一月八日),张连珠等率领的一、三大队被展书堂的八十一师包围在底湾头村。于得水闻讯,立即率队增援。队伍到达郭格庄一带,与敌人遭遇,经激烈战斗,互有伤亡,被迫撤出战斗,跨过母猪河,进入昆嵛山。

智取界石

“一一四”暴动被残酷地镇压下去,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人张连珠、程伦、曹云章被捕牺牲。面对白色恐怖,于得水毫不畏惧,带领游击队与敌人巧妙周旋,始终坚持战斗在昆嵛山上。

昆嵛山东的界石村,是山前与山后的交通要地,这里驻守着文登县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武装“联庄会”的50多个匪丁。平日他们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残杀革命同志。经请示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意,1936年6月2日夜,于得水率领部分游击队员,用计引出门岗哨兵,冲进大门,此时,冲在前面的于得水被一颗子弹击中腹部,会些武功的敌小队长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得水大吼一声:“谁动,老子就砸死谁!”扬起拳头朝敌小队长猛砸过去,接着又朝他胯裆猛踹一脚,敌小队长“啊!”地一声,便栽倒在地。不巧,又一颗子弹再次击中了于得水的腹部,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后继部队赶到把敌人击溃。

革命征程

1936年秋,于得水伤未痊愈,就赶到烟台向特委汇报情况,会见了理琪同志。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于得水提出攻打垒子盐务局,得到了理琪等特委领导的赞同。1937年春,于得水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化装成农民,混在买盐的群众当中,趁盐警吃午饭的时机,打倒门岗,冲进屋内,全俘敌人。

1937年l2月上旬,理琪在济南获释出狱,受山东省委派遣回胶东再任特委书记。15日,根据山东省委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特委研究决定,以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一大队,由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1937年12月24日清晨,于得水率领20余名队员,带着30多支长短枪,从昆嵛山区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到达文、荣、威交界的天福山,参加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

1938年3月l9日,于得水奉命率队攻打福山县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成功,原县保安队300余人被改编,成立了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

战绩卓著

刚刚诞生的“三军”,连破牟平、福山二城,敌人惶恐不安。派人侦察后,于得水提出了袭扰驻烟敌军的计划。经上级批准,于得水率领部队,于夜里突然攻占了敌西沙旺警察所,并放起了大火。这一仗搅得敌人丧魂落魄,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7月中旬,于得水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攻打蓬莱,粉碎了“三军二路”指挥周拥鹤的叛变阴谋。

1938年9月18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于得水被任命为63团团长。部队开到黄县、招远边界,主要任务是保护兵工厂和玲珑金矿,保障五支队的军需物资和经费来源。在这期间,国民党山东第九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蔡晋康,组织顽固派两次向玲珑金矿进攻。于得水率63团迎头痛击,毙伤敌人百余名,俘虏50多名,给敌重创,保卫了玲珑金矿的安全生产。

保卫烟台

1945年8月,于得水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副司令员兼烟台警备区司令员。为了粉碎美蒋反动派企图在烟台登陆的阴谋,中央军委指示胶东部队迅速占领烟台市。于得水与其它军分区领导率部解放了烟台。自9月29日开始,美军第七舰队黄海舰队公然要挟我军撤离烟台,还要强行登陆。

为此,10月6日,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向驻华美军总部提出严正抗议。同时,派于谷莺、仲曦东等为代表,与美方巴比中将、赛特尔少将进行谈判,严词拒绝了美方的无理要求。

在这剑拨弩张的时刻,于得水常常彻夜不眠,部署部队沿烟、威一线构筑工事,严加防范。最后经过我方的坚决斗争,美军终于放弃登陆的企图。

10月19日,原驻烟台伪军张立业部又打起了国民党“山东保安三十七旅”的旗号,由天津驾驶十余只武装船只,占领了烟台港外的崆峒岛,企图侵占烟台市。29日,于得水奉命派东海特务二团主攻,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崆峒岛敌军发起两次猛烈攻击,毙伤俘敌军二百多人,其余全部逃窜,我军收复崆峒岛。

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得水继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1961年,于得水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1967年2月,这位屡建奇功的英雄,在“文革”当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19日平反。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安徽省为于得水铸起半身铜像,2005年5月22日,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丰碑园举行了揭幕仪式。

2 小说《山菊花》中于震海的原型

背景

在中国近代史上,地理位置特殊的山东省胶东半岛一直是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掠夺和争夺的目标,素有反抗精神的胶东人民一直都没有放弃同殖民主义者和反动势力的斗争。

1931年12月,地处胶东半岛的文登县诞生了第一个中共小组,随后革命的火种迅速向四周播撒。尤其是在远离文登县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昆嵛山、天福山一带,共产党的活动发展得最早,速度也最快。

于得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演奏出一幕幕红色壮歌,他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后来还被写进了小说,搬上了银屏。

于得水

小说《山菊花》中主人公于震海的形象基本上就来自于得水。

谈起于得水,作者冯德英津津乐道:“因为于得水是我从小认识崇拜的英雄,在我们那个地方传说很多,有些东西就把他升华了。传说中的于得水,武功高强,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天兵天将’,但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却是心头大患。为了把这股力量消灭在昆嵛山中,国民党军队一方面层层封锁,悬赏捉拿,另一方面几次派人进行瓦解招降,用尽各种手段,最终依然无法得逞。”

早年经历

于得水,原名于作海,曾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山东文登县于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其父于连登因交不上租息被县衙监押,致使于得水的祖父母、长兄及弟弟先后冻饿而死。18岁时,仇恨满胸的于作海开始拜师学武,学成了一身好武艺。他决心学习梁山好汉,以“武术会”之名,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官衙老财结对头,为穷苦人争个出头之日。1931年6月,于作海结识了林子西村的中共秘密党员邹青言,经邹青言介绍加入了农民协会,1933年春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拉起十多人的武装,秘密活动于牟平、文登、海阳一带,被当地群众誉为飞檐走壁的独胆英雄。

1933年2月12日晚,于作海和几个人在家开会,不料被敌人包围。于作海发现事情不对头,便把子弹顶上枪膛,然后使劲把房子的后窗一推,趁势跳上了房顶。这时,敌人的枪口瞄准他一齐开火,只见他冒着弹雨,从这个房顶跳到那个房顶,子弹从他身后穿梭飞过,却怎么也打不中。很快,他看准敌人包围的空隙跳下来,顺手一梭子子弹扫射出去,5个敌人应声倒下,于作海趁势杀出一条血路冲了出去。消息一经传开,于作海成了神人,群众纷纷相传:“于作海攀上梁,顶破房顶,一下就飞走了!”

隐姓埋名

于作海虽幸免于难,可是他的家被抄,父亲受酷刑,母亲被打致死,孩子也被害,国民党文登当局还悬赏大洋1000元通缉他。于作海怀着满腔仇恨离开了家,改名林得胜,隐蔽在昆嵛山区进行武装游击活动。

1934年3月,于作海担任了中共文登县委武装小组负责人。同年11月,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党组织决定让他暂离胶东,到大连躲避追捕。他先后做过装卸工人、花园小工、木厂杂工,后来,他又到偏僻的锦州小孤山教武术。

领导起义

1935年6月,于作海接到中共胶东特委的指示返回胶东,担任特委委员。当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要修公路,强征老百姓的土地,强拆百姓的房子,引起了公愤。胶东特委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一次武装起义。考虑到于作海在胶东人民心目中的声望,组织上决定让他参与领导起义。

1935年11月29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的无染寺,由共产党员张连珠担任总指挥,程伦任副总指挥。参加暴动的共有300多人,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于作海担任了东路一大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因暴动发生在农历十一月四日,所以被称作“一一·四”暴动。暴动中,于作海领导的东路一大队是主力,他带着9个红军游击队员乔扮成打官司的人进入人和(镇名)镇公所,一举缴获公所里的全部枪支;接着,又在鹊岛盐务局缴获长枪56 支。

获悉共产党在胶东发起暴动,远在济南的韩复榘顿时惊慌失措,他一面电告蒋介石,一面急令驻守潍县的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师迅速赶往农民暴动地点,进行疯狂镇压。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暴动领导人张连珠、程伦等被俘后惨遭杀害。为了“剿灭”共产党人,国民党在胶东推行残酷的五户连坐制度和保甲制度,一时间,胶东半岛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一一·四”暴动被残酷地镇压下去后,于作海于12月中旬被迫率领仅存的30多人,进入昆嵛山坚持游击斗争。

昆嵛山位于胶东半岛东端,横亘于牟平、文登、乳山三地,方圆数十公里。位于昆嵛山深处的“老蜂窝”山洞,貌似蜂窝,四面皆有出口,洞中虽然狭小却可以为十几个人遮风挡雨,于作海率领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就隐蔽在这里。白天他们躲在山里睡大觉,晚上出来打击敌人。于作海指挥游击队员在昆嵛山上放火,放“石炮”,引诱敌人“剿山”,然后牵着敌人的鼻子转山头,疲劳和消耗敌军。每当敌人“剿山”,他就率领队伍下平原,进海汊,夜间袭扰敌军;当敌人回窜平原,他们又转移上山。遇上小股敌人,就猛冲狠打,搞得敌人惶恐不安。结果,敌人整整一个师围住昆嵛山,打了一年多,但于作海的队伍在乡亲们的帮助和掩护下,就像得了水的鱼一样,自在地游来游去,谁也奈何不得。

昆嵛山东的界石村,是山前与山后的交通要地,这里驻守着文登县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联庄会”的50多个匪丁。平日,他们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残杀革命同志,是昆嵛山区中共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一大障碍。1936年6月2日夜,经请示中共胶东特委同意,于作海率领部分游击队员,用计引出门岗哨兵,冲进大门。不料,冲在前面的于作海被一颗子弹击中腹部,会些武功的敌小队长趁机张牙舞爪地扑了上来。这时,于作海大吼一声:“谁动,老子就砸死谁!”扬起拳头朝敌小队长猛砸过去,接着又朝他胯裆猛踹一脚,敌小队长“啊”地一声便栽倒在地。不久,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可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后继部队赶到把敌人击溃。这次夜袭缴获长短枪20余枝、子弹2000余发。战斗结束后,于作海忍着剧痛,让战友用剃头刀割开伤口,取出弹头。

抗日战场

1937年l2月15日,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形势,中共山东省委发出在胶东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中共胶东特委研究决定,以昆嵛山游击队为基础,先编成第一大队,由于作海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

1937年12月24日清晨,在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下,当地人民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举行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武装起义,“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胜利诞生。在武装起义誓师大会上,于作海宣布:自己不再用“于作海”这个名字,也不再用化名“林得胜”,他要用一个新名字:于得水。谈起改名时,他感慨地说:“今天,我们的旗帜已经公开打起来了!回想这些年武装斗争的艰难岁月,如果离开群众,就像鱼离开水一样,连一天也不能活。我们游击队就像一群游鱼,能够生存下来,是广大群众这股活水啊!”宋澄也风趣地说:“我们就像鱼在水里一样,呼隆起来了!”从此,官兵们干脆称于得水为“鱼得水”,还自豪地称自己是 “鱼得水的队伍”。“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下设3个中队,1个宣传队。起义后,于得水把队伍集合起来,宣布部队纪律:不打人,不骂人,不拿老百姓半点东西,吃饭要开条子,损坏东西要赔偿,人人都要做宣传工作。

1938年春,日军由青岛分兵进占福山、烟台,并西窜蓬莱、黄县、掖县,东犯牟平、威海,国民党的县长纷纷逃跑,剩下的一些官员和地方土杂武装认贼作父,屈膝投降。2月初,于得水率领第一大队,星夜兼程,奔袭牟平城。很快,一大队攻克牟平城,活捉了刚到任两天的伪县长宋健吾、伪商会会长常继伍和伪公安局长等,消灭了伪商团百余人。当天下午,一大队又血战雷神庙,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1938年2月,于得水改任第二大队大队长;3月l9日,他奉命率队攻打福山县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举成功,促使国民党福山县长陈昱反正,接收改编陈部县保安队300余人,成立了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于得水决心趁热打铁,派人侦察后提出了袭扰驻烟台敌军的计划。经上级批准,于得水亲率部队,于一个茫茫黑夜,突然攻占了敌西沙旺警察所,并放起了大火。日伪军派出汽车驰援,却开进了我军布设的地雷区,被炸得人仰马翻。这一仗搅得敌人魂飞胆丧,坚定了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938年9月18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下辖4个团),于得水被任命为第六十三团团长,全团1000人枪。

1939年3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于得水担任第五支队第十五团团长。这年7月3日,他率本团设伏于龙(口)招(远)大郝家、大傅家之间,击毁日军汽车3辆,缴获机枪1挺、步枪40余枝,歼敌30余人。

1939年9月,第五支队遵照山东纵队命令,进行第二期整训,对所属部队进行第二次整编,成立第十三团,下设3个营,于得水担任三营营长,张玉华担任教导员。

1940年1月,于得水和张玉华带领部队赴山东纵队机关,执行护送纵队政委黎玉和押送黄金的任务。返回途中,经过鲁中孙祖镇附近,正碰上沂水等5个据点的日伪军“扫荡”。于是,时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徐向前亲率山东纵队第二支队、特务团和于得水的第三营,在孙祖镇一带设伏。于得水部奉命在九祖峰北坡设伏。3月16日凌晨,日伪军400余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先遭第二支队的迎头痛击,回窜企图攻占九祖峰。于得水和张玉华指挥部队,连续击退日伪军9次冲锋,予敌大量杀伤。敌人见突围无望,便退入孙祖镇西一座寺庙顽抗,于得水、张玉华率部协同友邻部队攻击歼灭残敌。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中日军200余人。战后,徐向前高兴地说:“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么!”于得水部的战斗作风,给徐向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给予机枪和弹药嘉奖。

1940年4月,于得水率第三营出山接应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吴克华和胶东抗大百余名抗日干部回返胶东根据地。13日8时许,抵达临淄的南、北高阳村附近,突遭300 余名日伪军的包围。敌人以12挺轻重机枪和15具掷弹筒封锁了三营的突围道路。打惯了山地战的八路军战士,一时对这场遭遇战有点不适应。于得水根据经验,把部队带进村子,掏开墙壁做枪眼,顽强地和敌人对抗起来。村里老百姓议论开了:这是哪里来的队伍,只打仗,不吃饭,也不动咱老百姓的东西,流血不流泪,硬是坚持战斗。“是八路军,是于得水的队伍!”老百姓知道后,都从家里出来,帮助掩埋牺牲的战士,并自动送了许多吃的东西。到了晚上,敌人点起火把,想围到第二天增兵再打。部队必须尽快突围,但许多受伤的同志怎么办呢?老百姓站了出来:“挂彩的,咱们给安置好,你们快走吧!”最终,第三营战至当夜24时许,终于安全地突围而出。

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改称山东纵队第五旅,于得水调任第五旅第十四团副团长(该团未设团长),率部由平度返回文登,部队很快发展到2300多人,并在南黄集歼灭顽固派秦毓堂部征粮队300余人,收复文登县境内的高村、张家埠、登登口、上庄(今属荣成市)等日伪据点,巩固扩大了东海抗日根据地。

1941年10月,于得水因伤调任东海公署专员。后又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文西行署主任。

烟台谈判

1945年春天,为了粉碎美蒋反动派企图在烟台登陆的阴谋,中央军委指示胶东部队迅速占领烟台市。受命后,于得水协同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刘涌指挥部队解放了烟台;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兼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当年9月29日开始,美军第七舰队公然要挟胶东八路军撤离烟台,并登陆崆峒岛。10月6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向驻华美军总部提出严正抗议。根据美军的要求,八路军方面派出了以烟台党政军民统一行动委员会书记,东海军分区政委兼烟台、威海警备区政委仲曦东为首席代表,以烟台市长于谷莺和于得水、等为代表的八路军方面代表团,和美方进行了争锋相对的谈判,我方最终取得了谈判胜利。这就是著名的“烟台谈判”。

1946年1月,于得水升任胶东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坚持内线作战,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为胶东的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9年4月,他奉命率部渡江南下剿匪,出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晚年遭遇

1950年起,于得水历任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军区建筑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他从部队转业任安徽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1967年2月16日,这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的英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在合肥举行追悼会,为于得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塑像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安徽省为于得水铸起半身铜像;5月22日,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丰碑园举行了揭幕仪式。2008年1月,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出了《烽火天福山》,军史上的传奇英雄于得水走进了观众的视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