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朝俊 |
释义 | 河南省沈丘县洪山乡于庄人,生于1904年6月,男,汉族,雇农家庭,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跟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苦,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1956年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同年离职休养在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一号,1984年9月逝世,享年80岁。 出生背景1904年6月河南省沈丘县洪山乡庙山李于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了一个苦娃子,他就是于朝俊,其父于芝盼弟兄4人,排行老大,他看到这个孩子来到人间,既高兴更痛心,当时兵荒马乱,连年灾害,土地贫瘠,粮食欠收,使本来全家人一两天吃不上一顿饭的情况变得更遭,因为又添了一张嘴,想到此时,于芝盼贴近孩子的小面孔,落下了辛酸的热泪,由于饥寒交迫,日子难熬,又为了给朝俊找一条生路,在他十岁时候,其父就忍疼让他离开家庭,到地主家当长工,以后于朝振、于朝荣、于朝鲜及三个女娃又相继出生,使得生活更加难熬,一年冬, 一个外省被抓了壮丁的孩子因不忍苦难,生活折磨偷偷在夜间逃跑了出来,来到于庄,因于芝盼疼爱苦人的孩子,又听了这个走投无路孤儿的诉说,他心软了,于是决定把他收养起来,排行老五,这就是于朝俊弟兄五人的来历。 革命历程中国工农红军于朝俊看到家境的贫寒,父母的艰难,理解父母心情,为了糊口拖着瘦小的身躯,没黑没夜的给地主干活,喂牲口、刨地、收、种庄稼样样都干,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就这样一不如意或稍有滞慢就要遭到地主狗腿子的打骂,于朝俊不堪忍受这种折磨,于是怀着救国于苦难,救民于水火志向,在他17岁那年,即1921年冬天,毅然离家出走,1931年12月于朝俊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随即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于朝俊曾先后担任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警卫员,红五军团总部警卫班长、警卫排长、中央军委总部管理员和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延安“西北菜”社(即中央招待所)主任,1932年6月参加了著名的“南雄、水口战役”,据聂荣臻元帅回忆录中记载“南雄、水口战役”战场上“尸横遍野”河沟里水都变成了红色,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而于朝俊在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初期,就经受了如此惨烈,如此悲状的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随后又亲历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这次反围剿受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虽费了很大周折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最终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完全排斥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央指挥权,才遭到严重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进入了上有飞机狂轰烂炸,后有敌军追击阻截艰难征途,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党中央及时召开了我党我军史上著名的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党前期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后由肖劲光出面征求于朝俊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身边工作的意见,据后来他本人回忆说,当时心里有些害怕,自己没文化,在这些大领导身边工作万一做不好出了岔子,就会影响大局,给革命带来损失,处于这样考虑,第一次谈话没有接受任务,结果几天后肖劲光二次促膝做工作,于朝俊感到这是领导已定意图,不能再推拖,也没有再推拖的理由,于是勉强答应,抱着干一段试试看想法,后来中央红军总部正式宣布命令,我被调任中央军委总部任管理员,具体任务是直接负责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其他中央军委主要领导的日常生活,从此这位红军战士于朝俊就与毛泽东主席及其他中央军委领导朝夕相处,亲自感受和亲眼目睹了毛主席的大智大勇和雄才伟略,特别是在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亲自参于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奔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些世人皆知的大战役大战斗,其间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艰辛和残酷,在1935年10月,翻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甩掉了追兵,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建起了革命根据地。在红军快要到达延安时,作为先遣人员的于朝俊,提前一个星期到达延安,首先对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的窑洞进行修整,搭好睡觉的炕砌好做饭的炉灶,并抽空熟悉周围环境,为首长的日常生活起居,尽力做到安排周到,在以后工作中他为了调剂好生活,带领其他警卫人员一起开荒种菜补贴伙食,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他自己研制制菜盘子,他研制的盘子中间凸起,稍装些菜就显得丰盛,很受机关同志欢迎,为了节约柴草,他千方百计想法设法革新灶台,对灶台口大小,设置方向里面空间,烟囱的高度都进行多方案设计和试砌,最终研究出起火块、拉风大、出烟少,省人又省柴草的节能锅灶,至今在延安农村中,群众还在延用。 从1935年1月至1945年9月,从长征途中到抗战胜利长达10年的岁月里,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于朝俊始终在毛主席等几位中央主要领导身边工作,他在那极困难条件下,仍想方设法安排好,尽力改善好中央主要领导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一次长征路上毛主席打摆子,低烧不退,十几天时间他一直紧随毛主席坚持行军,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毛主席还教他学文化,学识字,到了延安,中央党校开办,毛主席第一批批准他到党校学习,在他负责后勤服装管理分发中,首先考虑中央领导的温暖和部队其他人员需要,从不想着自己,一年寒冬,部队被服刚发过,毛主席发现他仍穿件单衣,就亲自批发他一件棉袄,这件事使于朝俊非常感激毛主席的关怀,共产党军队的官兵关系,使于朝俊终生牢记,如有一次于朝俊发现周总理床下有渍水,容易受寒,他就想法砍来一些树枝,编成网垫在床下,从而保证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安全和休息。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指示,于朝俊在延安从中央军委总部机关的一批后勤管理干部中挑选到东北战场,先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供给部管理科长、第四野战军后勤军需部运输科长、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管理科长,参加了著名的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尽职尽责,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运输军用物资送往前线,一次运输军用被装,从东北到南昌,他第一个报名负责火车押运,当车行到途中,一列火车上的被装突然冒烟起火,他发现后,第一个跳上起火的列车把已着火的被装扔下车,在他带领下及时进行了抢救,保护了军备物资和火车运输安全,使损失减到最低限度,出色完成了后勤保障和运输任务。 建国初期建国初期,于朝俊随第四野战军南下,进驻华中重镇武汉,继续负责军队后勤保障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南军区(含六个省)军需生产部管理科长和中南军区后勤部生产管理局管理科长等职,当时中南军区军需生产部接管一批国民党残留工厂和建设一批新的军工企业,为了启动生产,在缺乏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他上河南下广东、去广西、到湖南、赴江西,日夜操劳,足迹走遍中南六省,找人才学管理,求技术,经过艰辛努力,使这些新老军工企业很快生产出部队需要的武器弹药和被服,有力的保障了中南军区各部队和支援了抗援朝及其他部队后勤需求。 人生成就1956年于朝俊被中央军委援于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因身体原因积劳成疾,组织照顾他离职休养,离休后,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余热生辉,再做奉献,发扬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精神,搞好传帮带,教育下一代,这是他的后半生重要活动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他被部队、工厂、机关、学校邀请作宣传报告,400多场次,官兵、学生、工人等群众达36万多人次,他作报告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近地方步行,远的地方搭车,有时坐顺路的拖拉机,他作报告一无提纲,二无讲搞,在报告中一不喝水二不休息,但语言生动,扑实无华,情节动人,反应强烈,平时他家的客厅和院子都是作报告的场合,常常坐满了学生和战士,他每次报告结束回到家中十分疲惫,有时不吃饭躺下就休息,有一次他脚被烫伤,伤口很久不能愈合,恰逢部队3506厂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请他作报告,他忍着疼痛,被人搀扶上讲台,脚下还垫上东西,就那样坚持作报告,他讲领袖们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讲胜利来之不易,以自已所见所闻的实事鼓青年人,据解放军3506工厂室传部王文广回忆说“我转入地方军工系统在厂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一次邀请于老作报告,当时全厂6700多名职工,劳动服务公司2300名员工,子女学校1200名师生,因场地有限,安排四场报告,但当时省民政厅只批准他最多讲二场,照顾他的身体,可他仍坚持连续讲了四场,在他精神鼓舞下,全厂掀起了“四比”活动,请战书贴满科室,对促进推动军工生产起了很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中,于老七十高龄,但他为保持部队内部高度一致和高度团结,天天活跃在8201、8199部队和武汉大学华东师大,科技大学做师生思想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助人为乐,广施善举,是于朝俊老人的美德行为,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物资缺乏,食品供应困难,大家面临物资短缺和饥饿的挑战。他的家庭只能用麦麸和大米掺合做饭,用槐花做饼,用胡萝卜、南瓜充饥,但于朝俊把田间种的几百斤麦子磨成面粉,无偿的送给国营粮店。棉花收后送给周围困难居民,养的鸡鸭在逢年过节让子女给困难群众送去,所做善事,只有群众知道,三五里路提起卓刀泉于老没一个不称赞的。 有一位老红军干部去世后,家庭生活带来困难,因这位老干部与于朝俊关系很好,于朝俊就担当起照顾老同志孤儿寡母的任务,经常不断给他送去油和肉,为了帮助这位老干部老伴养鸡,他要子女送去鸡饲料,春季到了,鸡子容易发鸡瘟,于朝俊就让子女送去预防针剂,让这位老干部老伴非常感激,逢人便讲,“于老每个月就拿那么多钱,除了养育四个孩子外,还结济朋友,他不管对首长、对老百姓,在职不在职都一样看待,真是大方厚道”。 他为别人付出多了,家庭自然就少了,孩子们劝他少管一点别人的闲事,他总是说:和过去比我们现在生活就够好了,还有不少老百姓吃喝穿啥,我们应该知足了,他的言传身教使子女们改变了观念,称他是活雷锋。 晚年生活于朝俊家住卓力泉一号,周围几百米没人家, 门前是一条上坡路,而且人员车辆很多,于老常坐在门口休息,只要看到人拉车,行走艰难就马上去帮助推车,记得一次,一个行人中暑,他立即把这人接到家中救治,待这人醒来后,一切恢复正常,于朝俊才让他返家,还有一次,两个农民来他家门口拾柴,到了中午又饥又饿,附近没有任何东西,于朝俊知道他们是远来客人,就硬请他们到家吃饭,并安排他们休息,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于朝俊门前是条碎石子路,又是弯道,路沟常被山上冲下杂物堵塞,加之常年失修,大垃小坎,凸凹不平,于老就就用锄头和锹去通水沟,挑来石子补路,有时扛扫帚扫马路,不认识他的人都认为他是位护路工,他还自购树苗在路旁植树、浇水、整枝,如有树苗死了,他马上补栽,在他努力下现已绿树成荫。 后来路修成沥清路,由于坡度大转弯急,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他就向有关部门反映,后经实地勘查,政府部门采纳了他的意见,将路改道成直线,既缩短路程,又拉直了坡度,给行人车辆带来方便,有效减少了事故发生。 于朝俊一直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他和一套布军衣结下不解之缘,总是把一套红军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孩子多次劝他换件新的,他理也不理,但是对相亲、对近邻、对老部下子女对困难群众总是慷慨解囊,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已外,更严格要求子女,不论子女在家、在校、在部队上学直到参加工作,他时常注意孩子仪表和穿着,不能有任何特殊,他的子女冬天穿着件退役的军棉袄,一年四季是球鞋一双,夏天也不让换凉鞋,上高中的大女儿利利一直军装缠身,脏了用湿布抹一抹,高中毕业合影时,她是借同学的衣服,但时间久了,孩子都很理解父亲,都认为红军的后代,红军战士的子女更应该继承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丝毫不能搞特殊,至今他的子女不论在哪单位干什么工作,听丛组织安排,从不提任何条件和特殊要求。 于朝俊对领袖的感情不是一般深厚,这令他常忆不忘的是毛主席对他一生三特批,一是延安时亲批让他上延安军政大学学习,二是一个冬天毛主席发现他衣着单簿,旧裤子上还有一个大洞,亲批给他一件棉袄,三是1955年毛主席到武汉视察工作,亲约于朝俊会面,在谈话中了解到家庭情况后,亲自批准他的工资每月201元,当时和他同级别的工资一般为每月100元,最高130元,这在其他同志 中一直是个谜。为此,在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时,于朝俊万分悲痛,非去北京见毛主席最后一面不可。当时国家局势非常严峻,进京人员严格控制,南方发往北京火车只能到石家庄,就动员转车返回,于朝俊就不管这些,把毛主席对他的关怀作了反复解释,火车站负责人听后非常感动,经请示作特殊情况。特殊解决,车站派出所张所长亲自把他送上北京的列车并安排车警要照顾好老红军战士,到北京后就住进了总后勤部招待所,他马上与在京首长联系都没有回音,气氛十分紧张,灵堂设在人民大会堂,警戒线距会堂很远,戒备森严,岗哨林立,于朝俊就和警卫员说,坚决要求看毛主席最后一眼,并自我介绍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经历,对主席有深厚感情,他的举动感动了在场所有人,后来警卫把情况如实报告给中央军事委员会,在信访处工作人员协助下,于朝俊进入吊唁大厅,在工作人员搀扶下来到毛主席遗象前,他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情景常常浮在眼前,在吊唁大厅抑制不住悲痛,他嚎淘大哭,怕影响他的身体健康,后被多名警卫护送回到了住所。 于朝俊常说,“多少革命先烈在我们前面英勇牺牲了,我能平安活到今天,看到祖国之强大,人民之安乐,已经很知足了”。1977年,他不幸患上了肺癌,面对疾病,他冲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死神作顽强抗争,在医院他积极配合医生护士们的工作,按要求服药,并经常坚持到户外活动,和病友交流,还劝慰其他病友,保持乐观情绪,在医院里还不忘国家大事,对前来探视他的领导提部队后勤装备建设意见和建议,1984年9月18日于朝俊因病治疗无效,病逝于湖北武昌市,终年80岁,《湖北日报》发布了消息,3506军工厂的领导和群众连夜为他赶制军装,因为他戌马一生,爱穿军装。这反映了他对人民军队特殊的感情。 遗体告别仪式很隆重,送花圈或发唁电表示哀悼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 有: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政法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民政厅、河南沈丘县县委、县政府等几十个单位,个人有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副主席康志清、何长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肖勇光、国务院国防工农副主任钱益民、南京部队空军政委肖前,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顾问沈运真,高级后勤学院政委李光云,院主任郝希武,广郑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英家树。 原中顾委委员、湖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主任韩宁夫亲自参加告别仪式,部队、工厂、学校及生前好友共800多人,规格之高,场面之大,是同级别中的唯一,他毕生爱党爱国爱军队,坚持原则,任劳任怨,生活艰辛,乐于助人,不计较职位高低,把人民牢记心上,用他默默地毫不张扬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理所当然的迎得了社会给予他的深情汇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