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又来了,爱情 |
释义 | 故事中所有的线索都围绕一场话剧的排演展开。戏内,十九世纪的传奇才女朱莉因为地位卑微,两度被富家子弟始乱终弃,最后投水自尽;戏外,编剧萨拉守寡多年。魅力却如窖藏多年的醇酒,借着戏剧氛围的催化,悄然启封,一时醉倒了几个原本素昧平生的男人。其中包括该剧的导演和两位男主演,都是比萨拉小二三十岁。一个个爱情或者疑似爱情的漩涡将萨拉卷入其中,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风暴,眼看着就要让她无法自拔…… 书名:又来了,爱情 又名:爱情,算什么 作者:(英)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 译者:瞿止镜,杨晴 ISBN:10位[7532744248]13位[9787532744244] 页数:367 定价:¥25.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1 字数:267000 内容提要作为小说大师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代表作,《又来了,爱情》的情节或许不如《野草在歌唱》那般戏剧化,技巧或许不如《金色笔记本》那般复杂,但文字中传达的情愫显然更为微妙——那些游离于情节的声音、言辞、恰恰构成了这部小说最动人的部分。 编辑推荐早晨她经常呻吟着醒来,又睡着。如果它是一幅忧伤的风景,那么它至少与醒来的这一幅不同。如果是在家,她会睡一下午,几乎不工作,十点又睡着。有时她强迫自己早晨起来,但没到中午就叉回到床上。通常她会惬意地入睡,梦里有令人愉悦的东西,还常有一些消息的线索。现在她爬进梦乡,那里既可以逃避又存在威胁,可以摆脱心中的痛苦。 她好奇地观察着自己的症状,并没有什么——真的吗?——那只是爱的必不可少的症状吧。 思想感情及其增补信息英国诺贝尔得奖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在她一个类似回忆录的小文章中提到她某次在一个已婚男人家过夜;关于这个夜晚,她认为“不太普通”。属于这位女作家和她的非情侣男性之间的夜晚,“可不是一次两次”,而那一次“不太普通”是因为当夜她看到了对方卧室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皮鞭……在作家笔下读者看到关于作家的一切总是不太可信,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那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夜晚,多丽丝·莱辛对爱情、性诸如此类的东西并不觉得新鲜,甚至不值一提。 她只记得那些皮鞭……别多想了,我认为把皮鞭换成一根竹竿对莱辛来说也一样,这种与平常之物和平常之态的差异性才是莱辛对那个夜晚记忆犹新的根本所在吧。 很少有女作家不因为她的爱情小说而闻名于世。但莱辛甚至对政治、环保和神秘主义更感兴趣。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通常让人对感情这种事心如止水(也许一次就够了吧),此后再深刻的海誓山盟都会显得可笑。不过没事笑笑也不赖。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状元绝对不是出于对爱情这东西的兴趣而写的这本书——在她七十多岁创作的《又来了,爱情》中,作者尝试了对爱情和以爱情的名义发生的那些事进行报复。要是对政治和神秘主义有点想法,那么随便讨论一下爱情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在小说中莱辛不仅剥夺了美如天仙般的少女朱莉爱情的权利,出于妒忌,甚至也剥夺了风韵犹存萨拉的爱情——让她自虐般克制自己的爱,痛不欲生。在这两个互相映衬的故事里,多丽丝·莱辛认定女人都是“不情愿完全成为也不大可能成为恋爱中的女人。”即便她也承认爱情是人的天赋和基本权利之一。 故事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复杂的结构(当然不可能复杂过同一作家更出名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法国殖民者和拉美一个小岛上当地妇人的私生女朱莉·韦龙天生丽质,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貌双全自然颇受男孩子欢迎,只是年轻军官也好,名门望族之子也好,哪怕最后是一个和蔼可靠的中老年出版商,都不能给她幸福。出于偏见和不安全感,爱情总是在一开始充满希望的情况下忽然变得紧张起来,岌岌可危,以至于最后因为某一方的断然离去而“崩盘”。莱辛洞穿了这虚伪之物。而多年后一个小剧社根据朱莉公开出版的爱情日记改编了一部剧,再一次演绎了朱莉的悲惨人生。 此书英文名中爱情一词用了英文小写字母,译者认为这是为了显示书中的女主人公们“对于爱情可望而不可及、万般无奈”的心情。我想这是错的,这种情绪或者想法应该是作者莱辛的。莱辛用书写此书讽刺了也报复了爱情本身,借用一个荒诞的故事以及让那些荒诞的人去饰演那个荒诞故事的故事(要是感觉绕口请责怪莱辛)这两块内容来表达:爱情,算什么。 作家陈村先生认为性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爱只是性的最佳护身符;女作家提到这种问题一般都说得比较隐讳,或者干脆更为过激:就如同莱辛认为“女性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一样,她也认为爱情对人类来说也不算什么,只是“常来”而已。基于爱情是人类的天赋,我相信这句话人人爱听,那么适当的时候耍耍它,我觉得完全是应该的。 作者简介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1919年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荣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这期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1962)。大约从六十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七十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着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期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书摘书摘 当时她是什么模样?她如何估量自己的前途?她给她那些学生们善良的父母亲留下怎样的印象?他们又给她以怎样的印象?我们都知道。我们都一清二楚。她终身都在给自己画肖像,并非因为她没有别的模特儿,而是因为她热衷于发掘她那真实的、潜在的本性:对于这样追根究底的寻求,我们有一种简洁的描述。自从她到法国以来,她不断地写日记。还有她的音乐,即使没有日记,音乐也会向我们透霹关于她的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像,不仅仅是一位有才华、有魅力的妇女,而且是一位身不由己地令人困惑和带来挑战的人物,一位终身使人议论纷纷 的人物,”—位虽然并不试图吸引男性而男人们总是要爱上她的人物。当她被这些良好的家庭聘用为家庭教师时,她行为检点,堪称典范,她知道,只要犯一个小小的错误,就会使这些人家对她关上大门。她好比在刀刃上走路,因为最重要的是她富于魅力,这种天赋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唤起的期望比它所能实现的更多。她显然使那些受业于她的年轻女士们失望,她们在满怀疑虑之心的父母面前对她赞不绝口,然而暗中却希望能够从她那儿得到更多的指点。她却小心谨慎地提出忠告:“你真的想要像我这样吗?”当一些受到父母亲过度防范的闺女在一些小小的叛逆行为中寻求她的帮助,她就会甜蜜地提出上面那个疑问。“遵从你父母的教导,当你结了婚,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她从司汤达写给他妹妹的信中学到了这条经验。 她在日记中写道,她宁可像她自己那样当“一名无家可归者”,也不愿去当这种得天独厚的名门闺秀。 当她二十五岁时,她在社会的阶梯上大大地上升了一级。她担任孔德·罗斯唐先生两位于金的家庭教师。罗斯唐家族是这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他们住在一所庞大而古老的别墅里,每周两次派马车来接她。此时她可以日夜出门授课了。在有马车接送之前,她坚持只能在白天到镇上来授课,因为步行到她的小屋,来回有好几里路。这种态度遭到人们的讥讽。人人都知道,她深夜独自在树林中散步。然而她又是如此娇嫩,竟然不能在晚上从小镇走回家去?还有下面的行为,又当如何解释:她在岩峰之间独自跳舞,手中击打着铃鼓,或者看上去像铃鼓的东西——一件看上去很原始的乐器,或者是她从那未开化的故乡带来的。甚至有人声称,曾经看到她——光着身子跳舞。 “我想我不喜欢她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冷冰冰的智慧。” “可是当一个人在恋爱之中时,会显露出惊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吗?谈谈——” “谈什么?”他插话道,“不,如果她很快…… 序 代序 人道主义者莱辛(代序) 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年10月22日生于波斯(现称伊朗)卡曼沙,其父阿尔弗雷德·库克·泰勒原任银行职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了英国军官,负伤后失去一条腿。照看他的护士莫德·希斯特·麦克维与他相爱而结婚,多丽丝是他们的长女。她五岁时,全家迁居非洲南罗德西亚(现称津巴布韦),弟弟哈里至今仍在当地生活。战争毁灭了泰勒的前途和信 念,使他沉溺于幻想之中,他的农场严重亏损,把全家引向厄运。这一切在多丽丝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由于患眼疾,她十四岁辍学,回家自修。十六岁时,她到电话公司担任接线员,此后又当过保姆和打字员。童年的困苦生活,为她的文学生涯提供了某种准备。据她自述:“我所熟悉的那些作家,或者我曾读到过他们生平事迹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紧张压抑的童年。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必然是一种不幸福的童年生活,而是指那些孩子们很早就被迫获得了自我意识,不得不学会如何去观察成年人,去估量他们,去理解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他们嘴里所说的显然有所不同。那些不断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孩子——他们已经获得了最佳的初步训练。”这种来自生活的自我意识和观察能力,又由于刻苦自学而得到了强化。在孤独而早熟的童年,她阅读了大量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这使她不仅敏于观察,而且获得了一种清晰的批判眼光,善于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多丽丝自学了打字和速记,成为罗得西亚议会秘书,在1947年又当了南非《卫报》记者,这些工作拓宽了她的视野,并且加深了她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了解。1939年,多丽丝与弗兰克·威士顿(FrankWisdom)结婚,他后来升任沙士伯里(Salisbury)高等法院法官。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于四年后离婚。多丽丝同情被压迫的人们,痛恨社会的不公正,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共产党。1945年,她与带有犹太血统的德国共产主义者戈特弗里德结婚。两年之后,婚姻破裂。戈特弗里德去了东德,后来当了驻乌干达大使。多丽丝带着他们俩所生的孩子彼得和她第一部小说的手稿,回到了英国。虽然已经离异,她的姓氏仍冠以夫姓——莱辛。 莱辛在英国成了专业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反对殖民主义和争取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斗争为题材,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这个时期的作品 包括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1950)和一系列以非洲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第二个时期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为题材,在艺术形式技巧上进行了大胆实验,并且试图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更深层次。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著名五部曲《暴力的儿女们》(1952—1969,卷一:玛莎·奎斯特;卷二:恰当的婚姻;卷三:风暴余波;卷四:死胡同;卷五:四门之城)以及脍炙人口的《金色笔记》(1962),《黑暗之前的夏天》(1973)。第三个时期包括《幸存者的回忆》(1974)和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1979—1983),这些作品用寓言、幻想的形式,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最后一个时期又回到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然而文风更为简洁,题材也相对地比较狭窄。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简·索默斯日记》(1984),《好恐怖分子》(1985),《第五个孩子》(1988),以及您正在阅读的这部小说《又来了,爱情》(1995)。以上分期,不过是标出一个大致上的发展过程。由于她的小说风格和题材有时出现前后相互穿插的情况,分期年代难以具体界定。莱辛著作等身,在这篇序言中不能一一详细论述,只能简单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借一斑而窥全豹,使读者了解莱辛小说创作的概貌。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