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机化学
释义
1 化学分支学科

有机化学 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中文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应用学科:化学(一级学科);有机化学(二级学科)

定义: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

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

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而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的一对共用电子对。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来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研究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有机化学之所以成为化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确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特性。

位于周期表当中的碳元素,一般是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原子共用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的(即形成共价键)。这种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由碳、氢、氮、氧几种元素构成,少数还含有卤素和硫、磷、氮等元素。因而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具有熔点较低、可以燃烧、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这与无机化合物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在含多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互相结合形成分子的骨架,别的元素的原子就连接在该骨架上。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别的元素能像碳那样以多种方式彼此牢固地结合。由碳原子形成的分子骨架有多种形式,有直链、支链、环状等。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有机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动、植物体,有机化学主要研究从动、植物体中分离有机化合物。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有机化学工业逐渐变为以煤焦油为主要原料。合成染料的发现,使染料、制药工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对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的研究。30年代以后,以乙烯为原料的有机合成兴起。40年代前后,有机化学工业的原料又逐渐转变为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发展了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由于石油资源将日趋枯竭,以煤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必将重新发展。当然,天然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仍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

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30~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40~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有机合成方面主要研究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元素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19世纪30年代合成了尿素;40年代合成了乙酸。随后陆续合成了葡萄糖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9世纪后半叶合成了多种染料;20世纪40年代合成了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硫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20世纪初,合成了606药剂,30~40年代,合成了一千多种磺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些可用作药物。

物理有机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是定量地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反应性和反应机理的学科。它是在价键的电子学说的基础上,引用了现代物理学、物理化学的新进展和量子力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反应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有机化学的新体系;50年代的构象分析和哈米特方程开始半定量估算反应性与结构的关系;60年代出现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前线轨道理论。

有机分析即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19世纪30年代建立了碳、氢定量分析法;90年代建立了氮的定量分析法;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常量分析法在19世纪末基本上已经齐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有机微量定量分析法;70年代出现了自动化分析仪器。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机化学与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边缘学科。比如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量子有机化学、海洋有机化学等。

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

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

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课程

有机化学主要是介绍化学物质的科学(高中化学学习当中也会涉及部分有机化学的课程)。目前有机化学物质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其决定性作用,能代表化学物质的基团也就是官能团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 。可分为: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以上为烃类);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类,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含磷有机化合物等元素有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以上为烃衍生物)。

具体主要是介绍这些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其中化学反应基本上为基团的取代,能否进行一个反应,取决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制备方法主要是通过无机物,石油提取物,以及容易制备或成本低的物质制得难以得到的物质。反应机理也为基团之间的进攻和离去倾向之间的竞争。

扩展阅读:

1

图书 《有机化学》http://www.zhuoyuewangshangshucheng.com/book/14406.html

2

图书 http://www.tushulian.com/tushu/mybook.asp?d=zlzjbk657226326

3

http://www.yibuke.com/SalesService.aspx?bid=10001707

开放分类:
化学自然科学科学有机化学

2.2010年马朝红和董宪武主编图书

2 2010年马朝红和董宪武主编图书

1.图书信息

有机化学

作 者: 马朝红,董宪武 主编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122068781

定价:¥33.00

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指导思想,坚持教材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宗旨,针对高等农林院校各专业的特点,在教材内容选择和体系编排上,既考虑了本学科的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又兼顾各专业对有机化学的不同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语言简练、准确,叙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具有适用性广的特点。

全书共13章,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原理,第二部分为烃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质及应用,第三部分为天然有机化合物。为拓宽学生知识面,每章后均编排有知识拓展。

本教材适用作高等农林院校各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其他高等院校化学相关专业师生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有机化学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学的发展

二、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三、有机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四、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一、共价键理论

二、共价键的属性

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五、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第三节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一、质子酸碱理论

二、电子酸碱理论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链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有机化学 习题

知识拓展 天然杀虫剂——大自然并非总是绿色的

第一章 饱和烃

第一节 烷烃

一、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二、烷烃的命名

三、烷烃的结构

四、乙烷和丁烷的构象

五、烷烃的物理性质

六、烷烃的化学性质

七、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第二节 环烷烃

一、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三、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四、环烷烃的分子结构

五、环己烷的构象

习题

知识拓展

八硝基立方烷——能成为爆炸物的立方烷衍生物

第二章 不饱和烃

第一节 单烯烃

一、烯烃的结构

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四、烯烃的化学性质

五、重要的化合物——乙烯

第二节 炔烃

一、炔烃的结构和命名

二、炔烃的物理性质

三、炔烃的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化合物——乙炔

第三节 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二、1,3-丁二烯的结构

三、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

四、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萜类化合物

一、异戊二烯规律和萜的分类

二、重要的萜类化合物

习题

知识拓展 导电有机聚合物——未来的材料

第三章 芳香烃

第一节 单环芳烃

一、苯的结构

二、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四、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五、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

第二节 稠环芳烃

一、萘

二、其他稠环芳烃

第三节 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

一、休克尔规则

二、非苯芳烃

习题

知识拓展 多环芳烃——可致癌的有机物

第四章 旋光异构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

一、偏振光

二、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

第五章 卤代烃

第六章 醇、酚、醚

第七章 醛、酮、醌

第八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酸

第九章 含氮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十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十一章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第十二章 糖类

第十三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参考文献

3 2007年宋宏锐著图书

2. 有机化学 图书信息

书 名: 有机化学

作 者:宋宏锐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ISBN: 9787117089326

开本: 16

定价: 40.00 元

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供临床药学专业使用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之一。该书在形式的编排上,采用常见的脂肪、芳香混编的方式,按官能团体系,以有机反应机理为主线组织内容,使教材更为系统。在教材中穿插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每章后都配有精选的、有针对性的习题,便于学生通过做习题来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内容。本教材还有配套教材《有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包括各章的内容提要、例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有机化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第四章烯烃、炔烃和二烯烃

第五章芳香烃

第六章卤代烃

第七章醇和醚

第八章醛、酮

第九章酚和醌

第十章羧酸和取代羧酸

第十一章羧酸衍生物

第十二章类脂化合物

第十三章有机含氮化合物

第十四章杂环化合物

第十五章糖类

第十六章核酸

第十七章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参考文献

作者:苑慧萍 葛少辉

页数:193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79111

出版日期:2008年02月

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报考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课程。胡宏纹主编的《 有机化学 》(第三版)(上、下册)以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深入浅出的特点成为这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被全国许多院校采用。

4 中国化学会主办期刊

《有机化学》是一份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办的集中反映有机化学界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的学术类刊物. 创刊于 1980 年, 为月刊, A4 版, 72 页.

主要刊登有机化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研究成果, 设有综述与进展、研究论文、研究通讯、研究简报、学术动态、研究专题等栏目.

5 2010年潘华英著图书

最新版图书信息

书 名: 有机化学

作 者:潘华英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122087355

开本: 16开

定价: 26.50元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按照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编写而成。以化合物结构特征为基本点,以各类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基本反应为主线,对成熟的电子理论作了相应的介绍,着重强调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本教材在整体上以简明为特点,基本内容覆盖面宽而不杂,共有16章,其中第一章绪论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构等基本概念;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烷烃、不饱和烃、环烃、卤代烃;第六章至第九章分别介绍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等;第十章为立体异构;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分别介绍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第十六章为医药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实验部分包括沸点测定等6个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等3个制备实验,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等8个性质实验,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等2个提纯实验。

《有机化学》可作为高中后三年制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初中后五年制高职相关专业选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四、有机化学与医学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一、碳原子的成键特性

二、共价键的键参数

三、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

四、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烷烃

第一节 烷烃的结构和命名

一、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系物

二、烷烃的分子结构

三、命名

第二节 烷烃的性质

一、烷烃的物理性质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三、重要的烷烃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不饱和烃

第一节 烯烃

一、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烯烃的性质

三、诱导效应

四、重要的烯烃

第二节 二烯烃

一、二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炔烃

一、炔烃的命名、异构现象和结构

二、炔烃的性质

三、重要的炔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环烃

第一节 脂环烃

一、脂环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脂环烃的性质

第二节 芳香烃

一、芳香烃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单环芳香烃的性质

三、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四、稠环芳香烃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卤代烃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卤代烃的分类

二、卤代烃的命名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三节 重要的卤代烃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醇、酚和醚

第一节 醇

一、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醇的性质

三、醇的制备

四、重要的醇

第二节 酚

一、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酚的性质

三、重要的酚

第三节 醚

一、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醚的性质

三、醚的制备

四、重要的醚

五、硫醚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醛、酮和醌

第一节 醛和酮

一、醛、酮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醛和酮的性质

三、重要的醛和酮

第二节 醌

一、醌的结构和命名

二、醌的性质

三、重要的醌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羧酸及取代羧酸

第一节 羧酸

一、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二、羧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羧酸

第二节 羟基酸

一、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羟基酸

第三节 酮酸

一、酮酸的分类和命名

二、酮酸的性质

三、重要的酮酸

思考与练习

第九章 羧酸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二、羧酸衍生物的结构

三、羧酸衍生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二节 油脂和类脂

一、油脂

二、类脂

第三节 碳酸衍生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章 立体异构

第一节 顺反异构

一、顺反异构的概念

二、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

三、顺反异构体的构型表示法

四、顺反异构体在性质上的差异

第二节 对映异构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

二、对映异构

三、旋光异构体的拆分

第三节 构象异构

一、乙烷的构象

二、正丁烷的构象

三、环己烷的构象

思考与练习

第十一章 含氮化合物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一、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三、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四、重要的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结构

三、胺的性质

四、季铵盐和季铵碱

五、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第三节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化合物

二、偶氮化合物

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分类、命名和结构

……

第十三章 糖类

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十五章 萜类和疀类体化合物

第十六章 医药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介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6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图书

书名:有机化学(21世纪高校教材)

ISBN:703016457

作者:吉卯祉/彭松/张惠珍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定价:46

页数:0

出版日期:2006-2-1

版次:1

开本:185mm*260mm

包装:平装

简介:本套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对药学、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要求,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等全国十九所高等医药院校有机化学专家教授联合编写,供中药、制药专业使用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有机化学实验》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在内容编排上分为两篇:上篇是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着重阐述基本理论知识;下篇按照官能团体系,重点介绍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一些典型的有机反应及其反应过程。本书突出中药特色,在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举例中尽量采取中药为例,且在各章后附加和本章官能团相对应、有代表性的个别化合物,同时加强了与中药化学、炮制学、制剂学、中药鉴定学及中药药理学等专业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章的内容,本教材还加强了近代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知识、分子轨道理论和共振论的应用等内容,对氨基酸及蛋白质也作了一定的介绍。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习题及参考答案编写在《有机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套书中,并将各参编院校近几年来本科生的有机化学结业综合考题和研究生入学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同介绍,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制药等各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中药、制药等各专业学生、自学考试应试人员、广大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绪论1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1

二、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

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

四、有机化合物的来源4

五、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4

六、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作用5

科海拾贝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6

第一章饱和烃——烷烃8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同分异构8

一、烷烃的结构8

二、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9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10

一、碳原子的类型10

二、烷基11

三、烷烃的命名11

科海拾贝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13

第三节烷烃的物理性质13

一、物态14

二、沸点14

三、熔点14

四、溶解性14

五、折射率14

六、相对密度14

第四节烷烃的化学性质15

一、氧化反应15

二、卤代反应15

三、裂化反应16

四、异构化反应16

你知道吗?“××号汽油”的含义?16

第五节烷烃的来源、制法及重要的烷烃17

一、烷烃的来源和制法17

二、重要的烷烃及其用途17

科海拾贝车用乙醇汽油17

实验一甲烷的制取及性质17

自测题18

第二章不饱和烃——烯烃、二烯烃和炔烃21

第一节烯烃21

一、烯烃的结构21

二、烯烃的同分异构22

三、烯烃的命名23

科海拾贝植物催熟剂——乙烯24

四、烯烃的物理性质24

五、烯烃的化学性质24

你知道吗?如何鉴别哪些塑料袋有毒28

科海拾贝由保鲜纸到不沾底锅29

六、烯烃的来源、制法及重要的烯烃29

科海拾贝塑料袋大灾难30

实验二乙烯的制取和性质30

第二节二烯烃31

一、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31

二、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31

三、共轭二烯烃的来源、制法及重要的二烯烃32

第三节炔烃33

一、炔烃的结构33

二、炔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33

三、炔烃的物理性质34

四、炔烃的化学性质35

科海拾贝“合成金属”——聚乙炔37

五、乙炔的制法与用途38

实验三乙炔的制取及性质39

自测题40

第三章脂环烃42

第一节脂环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42

一、脂环烃的分类42

二、脂环烃的异构现象42

三、脂环烃的命名43

第二节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3

一、物态43

二、熔点、沸点44

三、相对密度44

四、溶解性44

科海拾贝香精油和类固醇44

第三节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4

一、氧化反应44

二、取代反应45

三、加成反应45

第四节环烷烃的来源、制法及重要的脂环烃46

一、环己烷46

二、环戊二烯46

科海拾贝嗅觉与体味47

自测题47

第四章芳香烃49

第一节苯分子的结构49

第二节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50

一、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50

二、单环芳烃的命名51

第三节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51

一、物态和颜色51

二、沸点和熔点52

三、相对密度52

四、溶解性52

科海拾贝居室装修中的隐行杀手52

第四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53

一、氧化反应53

二、取代反应53

三、加成反应55

第五节苯环上的取代定位规律56

一、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56

二、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56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57

科海拾贝芳香型家用防虫剂58

第六节稠环芳烃58

一、萘58

二、蒽和菲59

三、其他稠环芳烃59

第七节重要的单环芳烃60

第八节芳烃的来源60

一、从煤的干馏中提取芳烃60

二、从石油加工中得到芳烃61

科海拾贝多环芳烃的致癌性62

实验四苯和甲苯的性质62

自测题63

第五章卤代烃65

第一节卤烷、卤烯的命名及同分异构65

一、卤烷的命名及同分异构65

二、卤烯的命名及同分异构66

第二节卤烷的物理性质66

一、物态和颜色66

二、溶解性66

三、沸点66

四、相对密度67

五、火焰颜色67

科海拾贝氟里昂67

第三节卤烷的化学性质68

一、取代反应68

二、消除反应69

三、卤代烷与金属镁的反应69

第四节卤代烃的制法70

第五节卤代烯烃的分类及特殊性质70

第六节重要的卤代烃71

一、三氯甲烷71

二、四氯化碳71

三、二氟二氯甲烷71

四、氯乙烯71

五、四氟乙烯72

六、氯苯72

科海拾贝多氯联苯72

自测题73

第六章醇、酚和醚75

第一节醇75

一、醇的结构和分类75

二、醇的同分异构和命名76

科海拾贝木糖醇77

三、醇的物理性质77

四、醇的化学性质79

科海拾贝甘油的润肤作用83

五、醇的制法83

六、重要的醇84

第二节酚86

一、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86

二、酚的物理性质86

三、酚的化学性质87

科海拾贝茶多酚89

四、酚的制法89

五、重要的酚90

科海拾贝二英91

第三节醚91

一、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91

二、醚的物理性质92

三、醚的化学性质93

四、醚的制法93

五、重要的醚94

科海拾贝麻醉剂95

实验五醇、酚、醚的性质与鉴定95

自测题97

第七章醛和酮100

第一节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0

一、醛、酮的结构100

二、醛、酮的分类100

三、醛、酮的同分异构101

四、醛、酮的命名101

科海拾贝你身边的甲醛103

第二节醛、酮的物理性质103

一、物态103

二、沸点104

三、溶解性104

四、相对密度104

第三节醛、酮的化学性质104

一、羰基的加成反应104

二、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108

三、α?氢原子的反应109

四、氧化反应及醛、酮的鉴别110

五、还原反应111

六、坎尼扎罗(Cannizzaro)反应112

科海拾贝难以处理的甲醛113

第四节醛、酮的制法113

一、醇的氧化和脱氢113

二、烯烃的羰基化114

三、炔烃的水合114

第五节重要的醛和酮114

一、甲醛114

二、乙醛116

三、丙酮116

四、环己酮117

五、乙烯酮117

六、苯甲醛117

科海拾贝很久以前的那面镜子118

实验六醛和酮的性质与鉴别118

自测题121

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123

第一节羧酸123

一、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23

二、羧酸的物理性质124

三、羧酸的化学性质125

四、羧酸的来源和制法128

五、重要的羧酸129

你知道吗?苯甲酸和苯甲酸钠130

科海拾贝醋酸的生产现状及前景展望131

第二节羧酸的衍生物131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31

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32

三、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33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136

科海拾贝己内酰胺的用途及发展前景137

*第三节油脂137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137

二、油脂的物理性质137

三、油脂的化学性质138

实验七羧酸及衍生物的性质139

自测题141

第九章含氮有机化合物143

第一节硝基化合物143

一、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43

二、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44

三、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44

四、硝基化合物的制备146

五、重要的硝基化合物147

科海拾贝诺贝尔148

第二节胺148

一、胺的结构、分类、命名148

二、胺的物理性质150

三、胺的化学性质151

你知道吗?亚硝酸盐的危害153

*四、胺的制法155

五、尿素156

六、重要的胺157

科海拾贝霍夫曼159

*第三节腈159

一、腈的结构和命名159

二、腈的物理性质160

三、腈的化学性质160

四、腈的制法160

五、重要的腈161

科海拾贝蛋白质纤维161

第四节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62

一、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162

二、芳香族重氮化合物162

三、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164

你知道吗?何为“苏丹红一号”166

科海拾贝偶氮染料与服装166

实验八乙酰苯胺的制备及其熔点的测定167

自测题169

第十章其他类有机化合物简介172

第一节杂环化合物172

一、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72

二、五元杂环及其衍生物173

三、六元杂环化合物175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177

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177

二、单糖178

三、低聚糖179

四、多糖180

第三节高分子化合物182

一、概述182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183

三、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185

四、合成高分子材料185

自测题187

参考文献189

7 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书籍

书名:有机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ISBN:703011134

作者:谷文祥 王奎堂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25

页数:305

出版日期:2003-3-1

版次:

开本:16开

包装:精装

简介:本书是根据高等农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研讨会指定的教学大纲,结合有机化学当前世界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有机化学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的综合改革而编写的。本书在内容上除旧推新,尽量减少重复,在保持系统性的基础上,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全书共16章。主要内容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立体化学及波谱技术等。书中含有不少专题介绍,如立体异构与药物、不对称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有机合成、有机磷农药、酶等,这些内容分散在各章节中,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及生物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有机化学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12有机化合物中的结构理论与化学键

1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4酸碱理论的扩展

15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16有机化学与农业的关系

习题

第2章 波谱简介

21紫外光谱

22红外光谱

23核磁共振谱

24质谱

第3章 开链烃

31烷烃

32烯烃

33炔烃

34烯烃和炔烃的光谱分析

35共轭二烯烃

36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37萜类化合物

38重要开链化合物

习题

第4章 碳环烃

41脂环烃

42芳香烃

习题

第5章 旋光异构

51对映体和手性

52物质的旋光性

53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4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55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56某些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57立体异构与药物

58不对称合成

习题

第6章 卤代烃

61命名和分类

62卤代烃的制备

63一些有用的卤代烃

64卤代烃的光谱特性

65卤代烃的反应

66金属有机化合物

习题

第7章 醇、酚、醚

71醇、酚

72醚

73醇、酚、醚的代表化合物与用途

习题

第8章 醛、酮、醌

81醛酮

82醌

83醛、酮、醌的重要代表化合物及其应用

习题

第9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91羧酸

92羧酸衍生物

93取代酸

94羧酸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代表化合物的应用

习题

第10章 有机合成

101合成路线设计

102合成反应举例

习题

第11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111胺类

112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

习题

第12章 含硫与含磷化合物

121含硫有机化合物

122含磷有机化合物

习题

第13章 碳水化合物

131概论

132单糖

133二糖

134多糖

习题

第14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41杂环化合物

142生物碱

习题

第15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151α-氨基酸

152蛋白质

153核酸

154酶

习题

第16章 油脂和类脂化合物

161油脂

162类脂化合物

习题

主要参考书

8 2005化学工业出版社书籍

书名:有机化学(刘军)(附光盘)        

图书编号:2120016        

出版社:化学工业

定价:35.0

ISBN:750257153

作者:刘军

出版日期:2005-07-01

版次: 1

开本: 16

简介:

本书是为适应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而编写的有机化学教材。供高职三年制制药技术类专业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学习或参考。

全书共分16章,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理论内容,包括绪论、脂烃、芳香烃、立体异构、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酸、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糖、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以及萜类和甾族化合物。每章前编有“学习目标”,章节中间穿插“思考与练习”,章后附有“习题”。对教与学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第二部分为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物理常数的测定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及分离纯化技术。另外本书精选了十个实验,能比较系统、全面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本书还配有多媒体课件,便于课堂教学。

本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符合高职高专制药技术类有机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在取材和编排上突出专业特点,实用性较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发展概况

二、有机化合物的来源

三、有机化学与医药的关系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一、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特点

二、有机化合物在性质上的特点

三、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四、有机反应中的酸碱理论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第四节 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习题

第二章 脂烃

第一节 脂烃的分类、通式和同分异构现象

一、脂烃的分类

二、脂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现象

第二节 脂烃的命名

一、烷烃的命名

二、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

三、烯炔的命名

四、脂环烃的命名

第三节 脂烃的结构与杂化轨道

一、烷烃的结构及sp3杂化

二、烯烃的结构及sp2杂化

三、炔烃的结构及sp杂化

四、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共轭效应

五、环烷烃的结构及环的稳定性

第四节 脂烃的物理性质

一、物态

二、沸点

三、熔点

四、相对密度

五、溶解性

第五节 脂烃的化学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氧化反应

四、炔氢原子的反应

第六节 重要的脂烃化合物

一、天然烷烃

二、异戊二烯

三、环戊二烯和环戊二烯铁

第七节 脂烃特征比较

习题

第三章 芳香烃

第一节 苯的结构

一、凯库勒构造式

二、闭合共轭体系

第二节 单环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单环芳烃的分类

二、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

三、单环芳烃的命名

第三节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一、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及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二、苯同系物侧链上的取代反应

三、氧化反应

第五节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一、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

二、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

三、定位规则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第六节 稠环芳烃

一、萘

二、蒽、菲和致癌烃

*第七节 离子交换树脂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和种类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原理

三、离子交换树脂应用简述

习题

第四章 立体异构

第五章 卤代烃

第六章 醇酚醚

第七章 醛酮醌

第八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九章 取代酸

第十章 含氮化合物

第十一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二章 糖

第十三章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第十四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第十五章 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物理常数的测定技术

第十六章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分离纯化技术

参考文献               

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

图书信息

书名:有机化学        

图书编号:811714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0.0

ISBN:756171829

作者:主编:崔结/等

出版日期:1998-09-01

版次:1

开本:32开

片断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用途和有关

理论的一门学科。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原意是指从动植物体内得到的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所谓“有生机的物质”,与矿物质即“无机物”相区别。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错误地认为,有机物只能在一种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在活的有机体中生成,在实验室里没有“生命力”,因此,不可能由简单的无机物合成。这种错误的“生命力”学说使人们仅仅满足于从动植物体内提取为数有限的有机物,而不想在人工合成有机物方面去突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E.Wohler),蒸发氰酸铰水溶液时,得到原来要从尿中获得的尿素。

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第一次由无机物制得的有机物。魏勒给当时化学界的权威贝齐里乌斯(J.J.Berzelius)的信中说:“我制造出尿素,而且不求助于肾脏或动物——无论是人或犬”。尿素的人工合成,冲破了有机物来源于生物体以及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动摇了“生命力”学说的基础。到19世纪中叶,更多的有机物被人工合成出来。例如,1845年,德国化学家柯尔柏(H.Kolbe)合成了醋酸。嗣后,人们又相继合成了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854年,法国化学家贝特罗(M.Berthelot)合成了油脂类物质。1861年,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Butleroff)合成了糖类物质等。在客观事实面前,唯心主义的“生命力”学说终于彻底被推翻了。

“生命力”学说虽然早已被抛弃,但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名称仍沿用至今,而其内涵已完全不同。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184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A.Kekule)把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化合物,有机化学则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而某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CO、CO2、碳酸盐、氰化物、氰酸盐等,因

它们具有无机物的典型性质,习惯上仍放在无机化学中讨论。有机化合物除含有碳元素外,绝大多数含有氢元素,很多化合物还含有氧、氮、卤素、硫、磷等元素。1874年,德国化学家肖莱马(C.Schor-lemmer)又把有机物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而有机化学则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后一个定义更能反映有机物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有机物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然而,有机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则是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建立以后。1857~1858年,凯库勒提出碳原子为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的概念,1865年又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1861年,布特列洛夫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化学结

构学说,认为:组成一个有机物分子的所有原子,在分子内是以一定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连接着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分子中的碳原子是以四价与其它原子或自身相结合,而其它原子也按各自的化合价与碳原子相结合;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着物质的主要性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共价键

一、共价键的本质

二、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过程

一、分离和提纯

二、元素分析

三、确定实验式

四、测定分子量、确定分子式

五、构造式的确定

第五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胳不同的分类

二、按官能团不同的分类

问题与习题

第二章烷烃

第一节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现象

一、通式和同系列

二、同分异构现象

三、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法

一、普通命名法

二、系统命名法

第三节烷烃的分子结构

一、甲烷的结构

二、其它烷烃的分子结构

三、烷烃的构象

第四节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五节烷烃卤代反应历程

一、烷烃的氯代反应历程

二、过渡态与能量曲线

三、游离基的稳定性和卤代反应的取向

第六节烷烃的来源和重要的烷烃

一、烷烃的来源

二、重要的烷烃——甲烷

三、沼气

问题与习题

第三章烯烃

第一节烯烃的结构

一、乙烯的结构

二、其它烯烃的结构

第二节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一、构造异构

二、顺反异构

第三节烯烃的命名

一、系统命名法

二、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第四节烯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五节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一、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二、马氏定则的理论解释,诱导效应和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第六节重要的烯烃

一、乙烯

二、丙烯

问题与习题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节炔烃的分子结构

第二节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第三节炔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乙炔

一、乙炔的性质

二、乙炔的用途

第五节二烯烃

一、分类和命名

二、共轭二烯的结构

三、共轭效应

四、共轭二烯的化学特性

五、重要的共轭二烯

问题与习题

第五章脂环烃

第一节脂环烃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脂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单环脂环烃的异构和命名

二、多环脂环烃的命名

第三节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环的稳定性

一、张力学说

二、近代结构理论的解释

三、环烷烃的构象

问题与习题

第六章芳香烃

第一节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一、芳香烃的分类

二、单环芳香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苯的结构

一、凯库勒构造式

二、苯分子结构的现代观点

第三节单环芳烃的性质

一、取代反应

二、加成反应

三、侧链反应

第四节苯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

一、两类定位基

二、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

四、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五节重要芳烃

一、“三苯”

二、苯乙烯

三、萘

四、三苯甲烷

五、足球烯

第六节非苯芳烃简介

一、休克尔(Hückel)规则

二、非苯芳烃示例

问题与习题

第七章对映异构

第一节物质的旋光性

一、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

二、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第二节对映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一、对映异构现象的发现

二、手性和对称因素

第三节含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一、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二、构型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三、构型的标记——D/L法和R/S法

四、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四节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一、环丙烷衍生物

二、环己烷衍生物

第五节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

一、烷烃游离基取代反应

二、烯烃与卤素的亲电加成反应

问题与习题

第八章卤代烃

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一、卤代烃的分类

二、同分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三节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一、两种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二、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

第四节重要的卤代烃

一、氯乙烯

二、氯苯

三、苄基氯

四、三氯甲烷、卡宾

五、四氯化碳

六、二氟二氯甲烷

七、四氟乙烯

问题与习题

第九章测定有机物结构的近代物理方法

第一节分子吸收光谱概述

一、电磁波谱

二、分子运动方式和光谱的分类

三、紫外光谱

第二节红外光谱

一、基本原理

二、重要基团的红外吸收频率

三、红外光谱图例

第三节核磁共振谱

一、基本原理

二、化学位移

三、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四、核磁共振图谱解析举例

第四节质谱简介

问题与习题

第十章醇、酚、醚

第一节醇的分类、异构、命名与结构

一、醇的分类和异构

二、醇的命名

三、醇的结构

第二节醇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一、醇的沸点和水溶性

二、光谱性质

第三节醇的化学性质

一、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二、与氢卤酸的反应

三、与无机酸的反应

四、脱水反应

五、氧化与脱氢

六、多元醇的特有反应

第四节消除反应历程

一、两种消除反应历程

二、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的竞争

第五节重要的醇

一、甲醇

二、乙醇

三、正三十醇

四、乙二醇

五、丙三醇

第六节酚

一、酚的结构与命名

二、酚的物理性质

三、酚的化学性质

四、重要的酚

第七节醚

一、醚的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

二、醚的性质

三、重要的醚

问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醛和酮

第一节醛和酮的结构、分类与命名

一、醛、酮的结构

二、醛、酮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一、物理性质

二、光谱特征

第三节醛、酮的化学性质

一、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

二、α-氢的反应

三、氧化反应

四、还原反应

五、歧化反应

六、醛的显色反应

第四节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一、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二、影响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因素

第五节重要的醛、酮

一、甲醛

二、乙醛

三、三氯乙醛

四、苯甲醛

五、丙酮

六、丁二酮

七、环己酮

第六节不饱和羰基化合物

一乙烯酮

二、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

三、醌

问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一、羧酸的结构

二、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羧酸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光谱性质

三、化学性质

第三节重要的羧酸

一、甲酸

二、乙酸

三、丙烯酸

四、苯甲酸

第七节离子交换树脂

问题与习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5: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