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游春戏
释义

游春戏流行于闽北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市县。是散发着乡士气息的农民戏。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乡演唱取乐而得名。建瓯县一些农村尤为流行,农村青年都会演这种戏, 成为传统的业余文化活动。

演员构成

游春戏演员很少,一般只要二、三人就可以演出,最多也只有六、七个. 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乡演唱取乐而得名。建瓯县一些农村尤为流行,农村青年都会演这种戏,成为传统的业余文化活动。

游春戏演员全系当地农家子弟,利用秋收后的冬闲时间自行排练节目,然后从正月初三开始到二月初二期间,由甲村演到乙村,再由乙村演到丙村、丁村,以表示互相拜年,祝贺新春。 游春戏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乡演唱取乐而得名。建瓯县一些农村尤为流行,农村青年都会演这种戏,成为传统的业余文化活动。演出方式很奇特,演出从晚上开始,地点大多在农家的小厅堂里,每家演一两出小戏,短的每出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的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由 于过去人口少,村庄小,到天亮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演过,演完不收钱,由东道主提供食宿或馈赠年糕、红桔、爆米花等节日食物,如遇上人家办喜事,就趁便请一桌春酒以示款待。游春戏多为晚上演唱,有时白天也演,轮流演完20多个村子,差不多时间已到二月二了,演员便回村准备春耕农事。这种习俗,代代相传,充满古代遗风和农家节日气氛。游春戏剧目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家庭题材的生活小戏。这些剧目充满农民朴素的思想感情,通俗易懂、平白流畅,民歌风味很浓。 流行于福建北部建瓯、松溪、政和、建阳等地农村。

历史发展

口头传闻

据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因多在初春作业余流行演出,故名。一般仅生、旦、丑二至三人演出,最多为七人。表演艺术分“演、唱、舞、逗”四方面,“逗”尤具特色,以简单的情节,简朴的歌舞和风趣的表演,以取得喜剧效果。曲调以山歌、小调为多,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加锣、鼓、大钹、碗锣等。

史料记载

游春戏,流行于闽北的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一些山村,这种戏是在每年农历春节期间演出,因而得名“游春戏”。其演员全系当地农家子弟,利用秋收后的冬闲时间自行排练节目,然后从正月初三开始到二月初二期间,由甲村演到乙村,再由乙村演到丙村、丁村,以表示互相拜年,祝贺新春。

游春戏的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一般认为形成于清代中叶。它在建瓯县特别流行,如龙村乡的新村、大历、梨坪、黄陵、小汴等偏僻山村,都有游春戏班组织,过去村里的青年人几乎都学过这种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文娱活动。

游春戏演员不多,一般只有生、旦、丑二三个人,最多不过六七人。演出从晚上开始,地点多在农家的小厅堂,每家演一二出小戏,短的每出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的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过去由于人口少,村庄小,到天亮,一个小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演过;演出不收戏资,只需东家提供食宿或馈赠年糕、红桔、爆米花之类节日食物。

游春戏演出一般不出乡,在本联里的几个村寨轮流演完后差不多已到二月初,演员便回自己村里准备春耕农事。这种习俗,代代相传。

游春戏剧目不多,据老艺人周则钦、江国甫介绍,他们年轻时共演过20多本,绝大多数是农家题材的生活小戏。如《十劝夫》、《十怀胎》、《十采茶》、《十采花》、《十盏灯》、《十送金钗》、《磨豆腐》、《卖花线》、《卖广货》、《卖酒》、《大参拜》、《小参拜》等。

游春戏的音乐曲调,主要来自当地山歌民谣、俚曲小调,唱词多系七字句的民歌体,尾声多带“呀、啊、哟、哪”等,跟采茶戏、三角戏的风格很相似。演员表演时手里常拿一把扇子或提一盏花灯作为道具,化妆与服饰比较简单,接近于日常生活,丑角表演尤其滑稽风趣,诙谐生动,常逗人笑。由于当代影视的普及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场所的开辟,游春戏在20世纪70年代后濒于绝迹。80年代后,农村生活好转,游春戏在春节期间又以乡村文艺活动形式流行。

演出方式

游春戏演员很少,一般只要二、三人就可以演出,最多也只有六、七个。演出方式很奇特,演出从晚上开始,地点大多在农家的小厅堂里,每家演一两出小戏,短的每出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的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由于过去人口少,村庄小,到天亮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演过,演完不收钱,由东道主提供食宿或馈赠年糕、红桔、爆米花等节日食物,如遇上人家办喜事,就趁便请一桌春酒以示款待。游春戏多为晚上演唱,有时白天也演,轮流演完20多个村子,差不多时间已到二月二了,演员便回村准备春耕农事。这种习俗,代代相传,充满古代遗风和农家节日气氛。表演艺术分“演、唱、舞、逗”四方面,“逗”尤具特色,以简单的情节,简朴的歌舞和风趣的表演,以取得喜剧效果。

音乐曲调

游春戏的音乐曲调,主要来自当地山歌民谣、俚曲小调,唱词多系七字句的民歌体,尾声多带“呀、啊、哟、哪”等,跟采茶戏、三角戏的风格很相似。演员表演时手里常拿一把扇子或提一盏花灯作为道具,化妆与服饰比较简单,接近于日常生活,丑角表演尤其滑稽风趣,诙谐生动,常逗人笑。曲调以山歌、小调为多,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伴奏乐器有京胡、京二胡,加锣、鼓、大钹、碗锣等。

由于当代影视的普及以及其他文化娱乐场所的开辟,游春戏在20世纪70年代后濒于绝迹。80年代后,农村生活好转,游春戏在春节期间又以乡村文艺活动形式流行。

经典剧目

游春戏剧目不多,绝大部分都是家庭题材的生活小戏,如《十劝夫》、《十怀胎》、《十采茶》、《十采花》、《十送金钗》、《十盏灯》、《闲花灯》、《卖酒》、《卖茶》、《卖花线》、《卖广货》、《拿蝴蝶》、《打花鼓》、《大参拜》等。这些剧目充满农民朴素的思想感情,通俗易懂、平白流畅,民歌风味很浓。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乡演唱取乐而得名。建瓯县一些农村尤为流行,农村青年都会演这种戏,成为传统的业余文化活动。游 春戏的历史缺乏文字记载,一般认为形成于清代中叶。它在建瓯县特别流行,如龙村乡的新村、大历、梨坪、黄陵、小汴等偏僻山村,都有游春戏班组织,过去村里的青年人几乎都学过这种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文娱活动。

演出习俗

游春戏演出一般不出乡,在本联里的几个村寨轮流演完后差不多已到二月初,演员便回自己村里准备春耕农事。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游春戏剧目不多,据老艺人周则钦、 江国甫介绍,他们年轻时共演过20多本,绝大多数是农家题材的生活小戏。如《十劝夫》、《十怀胎》、《十采茶》、《十采花》、《十盏灯》、《十送金钗》《磨豆腐》、《卖花线》、《卖广货》、《卖酒》、《大参拜》、《小参拜》等。

参考资料

1.福建省志 

2.游春戏 

开放分类:
戏曲地方戏民间艺术民间风俗
“游春戏”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4次
最近更新:2011-03-14
创建者:陕西愣娃聪明咧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fancy20408 展开

辛勤贡献者:

邱子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