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油橄榄 |
释义 | 油橄榄属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为集中产地。现在世界各国均引种栽培。 基本信息Olea europaea L. 油橄榄又名齐墩果,为木犀科、齐墩果属常绿乔木。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盛产于地中海气候区。本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油橄榄达到8亿株,点地700余万ha,纯林占 1/3。1974年产果780万t,有56万t用于加工果实制品,724万t用于榨油,产油147万t,居各食用植物油产量的第6位。 中国历程我国栽培油橄榄历史较晚,是1964年3月3日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全国现有油橄榄超过1600万株。其中受国家质监总局公告2005年第176号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保护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目前全国最大油橄榄基地,有各种品种,包括;(佛奥、莱星、皮削利、九峰6号、戈达尔、皮瓜尔、阿斯、鄂植8号、配多灵、科拉蒂那、格罗莎、中山24号、城固32号)等各种品种920万株左右,种植面积超多29万亩,幼林占65%左右。目前,进入结果的植株约32%,仅武都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到14.86万亩,2008年底前该地区油橄榄产量逾50万公斤。其余部分分布在嘉陵江流域的四川、重庆、陕西等地区。 发展业态中国五谷子(原深圳市五谷子商贸有限公司)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获悉:经过近十年的规模发展,目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油橄榄基地。不包含陇南文县、宕昌地区、单独武都区油橄榄保存面积达15万亩,配套建设油橄榄加工厂6座,自产的橄榄油分别荣获全国多届林业博览会银奖、金奖,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天津、西安、兰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 今后武都油橄榄产业开发将继续坚持立足资源优势,早日建成30万亩油橄榄基地,全部达产后年产鲜果15万吨,榨油3.4万吨,可实现产值18亿元。 油橄榄是世界名贵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橄榄油是油橄榄鲜果直接冷榨而成的天然食用植物油,营养丰富、抗氧化性较强,产品用途广泛,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油皇后、液体黄金。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或灌木,它长的矮而繁密,高度很少有超过8-15米(26-49英尺)的。鲜绿的叶子对生,呈椭圆形,长为4-10厘米(1.6-3.9英寸),宽1-3厘米(0.39-1.2英寸)。主干具有鲜明的多节和缠绕生长的特点。它的花微小,呈白色,有着10处裂口的花萼与花冠,2个雄蕊和两裂的柱头,通常在最新生长出来的枝干上开放,以总状花序的方式排列在叶子的叶腋上。橄榄树的果实是一种小的核果,有1-2.5厘米(0.39-0.98英寸)长,野外生长的比果园培植的果肉更少,体积更小。 橄榄在其色泽由绿色变为紫色这一过程中收获。罐装的黑橄榄可能含有化学成分(通常是硫酸亚铁),它可使橄榄人为的变黑。 常绿小乔木,一般高5-7米;枝近于圆柱形,无刺。单叶对生,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厘米,全缘,革质,表面灰绿色,背面密被银白色鳞片,给人以银灰色的外貌。圆锥花序,腋生,较叶为短;萼短小,4齿裂;花冠短,4裂几达中部;雄蕊2枚;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小,白色,芳香。核果近形或长椭圆形,长2~2.5厘米,形如橄榄。内果皮硬,成熟时黑色有光泽;种子1颗,胚乳肉质,含有油分,胚直。 根:油橄榄种子萌发的初生根是主根,主根上分生出的根叫侧根。主根生长快,苗木5-10厘米高,主根深入土中可达15-24厘米。随着植株年龄的增加,主根生长逐渐缓慢,茎部逐渐膨大,形成根包,并迅速萌发侧根组成庞大的根团。随之取代主根。油橄榄的根系具有很强的更新能力,老根枯死后,新根很快形成。油橄榄根系穿透能力较弱,根好气,忌水湿,在板结粘重和排水不良以及地下水位在150厘米以上的土壤上种植,根系发育不好,植株生长很差。油橄榄树干基部与根系连结处,常生有“树瘤”,又称“营养包”。其成因,是树干与根系连结地方的输导管因扭结,造成树液流动减缓,致使该处细胞形成层营养积累过盛,而且又不断扩展使薄壁组织扭曲变形所致。这种“树瘤”不影响油橄榄树的正常生长,还可用于繁殖油橄榄苗木之用。 茎:油橄榄具有明显的主干、主枝和分枝。幼茎呈方柱形,小枝被银灰色鳞片,嫩枝表皮灰绿色,有许多纵裂的皮孔,当嫩枝逐渐增粗,木质化程度加强,表皮由灰绿变为灰色,皮孔便变成园点状。树干上的“树瘤”能萌生枝条,部分品种除长“树瘤”外,还出现梭沟。枝、干均具有较强的萌芽能力,为更新、修剪提供了有利条件。 叶:单叶对生,偶有互生或三叶轮生,近革质。全缘,边缘反卷,长卵园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因品种而异。叶长2.1-8.5(12)厘米,宽0.8-2.5(3.2)厘米,叶柄长0.3-0.5厘米,先端稍钝,有小凸尖,基部渐窄或楔尖。叶表面深绿色,背面银灰白色或银灰绿色。主脉向下凹陷,背面隆起,侧脉不明显;叶片两面都被有盾状的表皮毛,称为鳞毛,表皮层外,有较厚的角质层。 花:花为圆锥状花序,花序长2-8厘米。品种不同,花序大小和花数量有差异,一般每个花序上着生十几朵到三十几朵小花。花序主要为腋生,少数可由顶芽抽生。两性花,但常有雌蕊发育不全的不完全花(雄蕊正常,雌蕊退化),或称退化花,畸形花。不完全花的比例因品种和植株的营养状况而不同。大多数油橄榄品种有自交不亲和性,自花授粉结实率低。油橄榄的花很小,每朵花的下面具有较短的花柄和一个很小的苞片,花柄顶部膨大形成花托。萼片四个结合成为漏斗状。花冠上部为四裂片,下部成筒状。雄蕊两个,分别着生在花瓣愈合处。雌蕊由两个心皮组成,着生在花托上,子房上位绿色,花柱短,长0.4-0.6毫米,柱头分叉,子房二室,各着生两个胚珠,但一般仅有一个发育,成熟后形成一粒种子。 果:油橄榄果实为核果。每个花序结果1-2个,多达十几个。果实的形状和大小及含油率等,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果核组成。果皮是一层膜质的薄皮,表面具有白色蜡粉。果肉是肥厚的肉质层,富含油脂。果核通常称种子,内含种仁。核壳是由石细胞构成的硬壳,表面有沟棱。因此,果实和果核的特点,是鉴定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果实的形状有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圆形等。果核的形状有肾形、圆形、心脏形或卵圆形等。果实成熟时,一般呈紫黑色。果核可榨优质油,供食用或药用;果可加工食用。 生长习性油橄榄的栽培品种有500种之多,广泛种植的约140种。它们大致可分为油用、果用、油果兼用、授粉、砧木等五大类。通常情况下,二年苗龄的小树定植后三年试花试果,六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正常管理下,橄榄树的盛果期可持续百年以上。 有些品种的橄榄树抗寒性较强,如-8~-10℃的短时低温也不致对树体构成伤害,但不能持久。一旦受冻,它的解冻速度很慢,不能很快进入生长期,形成冻害。在接近零度的温度下至少持续几十个小时,有利于它的花芽分化,从而为丰收打下基础。油橄榄对其生长的土壤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PH值在6.5-8.0之间,土壤疏松透气,无论是在硅质土里还是在钙质土里都能生长。但研究表明:最好的橄榄油来自钙质丰富、土壤肥沃的橄榄树的果实中。花期和座果期的大风和暴雨,会对橄榄树造成损害,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油橄榄的病虫害不难防治。只要坚持预防为主,及早治理,就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橄榄树的种植密度是每公顷300株左右。种植时的定千高度以0.3~0.8米为宜。橄榄树无落叶期,叶子正面绿色,背面呈银绿色。叶片的平均寿命应在二年以上。十月至次年一月是油橄榄的采收期。入秋,橄榄果的颜色从青绿色逐渐变成黄绿色、紫红色,最后变成黑色。成熟时果肉饱满,油脂丰富。 栽培历史我国大规模引种栽培油橄榄,是从本世纪开始的。1950年前,有极少油橄榄传人,在福建、台湾、云南的蒙自和甘肃,四川、重庆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先后由苏联、阿尔巴尼亚引进12个品种苗木1800株和部分种子。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引种油橄榄10000株,进行大规模栽培试验。自1973年起,在初步引种成功的区域,逐步发展生产栽培。 分布区域根据全国最适合种植地区甘肃陇南和四川广元地区的自然条件,油橄榄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引种栽培现状与生产潜力,油橄榄引种栽培区域可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边缘区、和不宜种植区4类。 适宜区其主要气候条件对栽培油橄榄有利,有比较适宜的土壤,在常规的或中等集约程度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能达到或接近世界油橄榄主产区平均植株产量及产品质量。甘肃陇南地区比较适宜的是白龙江沿岸及其河谷地带,1995年以来,在佛堂沟、苟坝河、福津河流域的汉王镇、角弓镇、石门乡、两水镇、桔柑、外纳、三河、玉皇、郭河等乡镇建成百亩以上的示范园200多个,白龙江南岸山坡、佛堂沟、大湾沟已经形成数万亩连片基地。陇南发展油橄榄至2010年已经有19万亩,普遍长势良好,生态和经济效益明显,部分果园挂果和出油率均高于地中海。甘肃武都已经建成高标准加工厂三家,分别是祥宇油橄榄加工、世博林油橄榄加工、田园油橄榄加工。中等加工企业10多个。 四川地区比较典型的是以西昌河谷为中心的川西南亚热带山麓河谷区;盆地东北部区次之。 次适宜区主要气候条件能基本满足油橄榄部分品种生长发育的要求,在品种、立地选择恰当和较好的栽培条件下,能接近或达到世界油橄榄的平均植株产量与产品质量。陇南地区如:安化、柏林、马街、汉林等 四川地区 如:盆地中部区、米易、攀枝花谷区,甘洛、汉源河谷等。 边缘区主要气候条件能初步或基本满足某种或几种生长和开花结果的要求。这类地区包括盆地西部区,盆地东南区。 不宜种植区主要气候条件不能达到油橄榄生长和开花结实的基本要求,或存在难于克服的灾害性因素,即使在集约管理条件下,也难于达到基本的产量或产品质量指标。一是低热、寒害区;二是低日照中心区,如青衣江中上游地区,沐川-马边-屏山及北川-安县-绵竹低日照区。 经营方式甘肃陇南地区主要以集体或个体经营公司+基地 +农户、以橄榄油为主,另外结合政府政策优势与国家机构联合研发衍生产品,比如:橄榄酒、橄榄美容产品、橄榄茶、橄榄保健品等为模式生产,区域内总共有各种规模产销企业9家,互相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在全国以“陇南油橄榄”为窗口用“全国总代理+区域总代+省级代理+地区经销商+普通经销商+最终用户”的产业链模式向全国乃至海外推广。 以油用原料为主的油橄榄园,是四川栽培与经营油橄榄的主要形式。现有规模一般小于100ha,分别由国家、集体或个体经营。这类橄榄园在经济产量形成前,实行以油橄榄为主,油橄榄与粮食、经济作物间作,多种经营;经济产量形成后逐步转为专一的油橄榄经营。 中国西北地区嘉陵江流域 油橄榄栽培工作存在着艰苦的土壤改造任务。首先是整地,形成和加深土层以满足油橄榄根系发展的需要。要实践中,有3种整地方式:一是块状整地,定植前进行范围为1m×1m×1m至2m×2m×1m的植穴式整地,定植后随油橄榄植株的生长逐年扩穴;二是带状整地,整地深度0.8-1m,带宽3-5m;三是深度为0.8-1m的全垦。 种植方法栽种施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肥,是日照量不够丰富条件下,保证油橄榄正常生长的基本措施。 不同日照和土壤肥力条件下油橄榄苗木的干物质产量 土壤与施肥 半自然光照 (g) 全自然光照(g) 相对比值(倍) 光肥总变化(倍) 备注 不同光照间 不同肥力间 半自然光照 全自然光照 平均 黄沙土 3.05 8.16 2.68 1.00 1.00 1.00 2.68 N:每株每月尿素0.25-0.7g B:每株每月硼酸10-30gmg 有机肥:堆肥每500g: 菜子饼每50g 黄沙土+N.B肥 6.09 13.94 2.29 2.00 1.71 1.86 4.57 石谷子土+N.B肥 11.46 30.18 2.63 3.76 3.70 3.73 9.90 石谷子土+N.B+有机肥 20.04 48.75 2.43 6.57 5.97 6.27 15.98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泸县玉蝉试验站1981年) 排水灌溉由于各地90%以上的年降水量集中于4-10月或5-9月,过量的雨水,使土壤比较粘重、地势低平,以致坡度不大的油橄榄园出现积水。一般油橄榄园应采用明沟或暗沟排水,部分油橄榄园用高垅或垒堆方法进行栽植植。甘肃东南地区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冬、春干旱,灌溉对油橄榄生产有决定性意义。春季灌水量一般不宜低于150t/ha。 修剪方法一般用定干高度为50-80cm的苗木栽植,按3-5主枝开心形骨架进行修剪,形成圆头或多圆锥形树冠。进入大量开花结实期和树冠邻接期,即行生产修剪与控制树冠的回缩修剪。大多数油橄榄园每年进行1-2次修剪,少数油橄榄园,每2年修剪一次。 嫁接方法为了使苗木提前嫁接,可采用摘除顶芽的措施,促进幼苗基径迅速加粗。办法是当幼苗长到 20 厘米时,将顶芽剪除。基径粗度达到 0.5 厘米时即行嫁接。 接穗的选择 接穗应从开花结实、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采取。采取部位应在树冠外围中、上部,枝条粗细,可参照砧木大小,但必须是腋芽饱满完好的一年生营养枝。 嫁接时间 条件好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我西昌以春季和雨季初期为好。春季当树液开始流动时进行。雨季初期嫁接,要防止雨水渗入嫁接口影响成活率。 嫁接方法 笼统的讲,凡是果树采用的嫁接方法,都可以用来嫁接油橄榄。但是常用的方法有枝接、芽接。 枝接 短穗腹接:方法是,深削接穗。选一年生枝条,从芽一侧叶柄基部下刀,削一平直斜面(削面深达木质部,呈马耳朵形),长 1.5 — 2 厘米,下端反面削一刀呈 45 度角度。上端离芽 0.5 厘米处剪断。砧木,在离地面 5 — 10 厘米处,选一平滑部位,纵削一刀,削穿皮层不伤木质为宜。削面长 2 — 2.5 厘米,所削皮层不脱离砧木。然后,立即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削口皮层内,靠一侧形成层对齐,削口皮层贴盖在接穗之上,用塑料带捆紧,将接穗顶端切口封好,以防止接穗失水干枯影响成活。嫁接要:深削接穗、浅削砧。 长穗腹接:方法是,在接穗正面只削去皮层,不伤木质部,削口长 1.5 — 2 厘米,背面下端削一刀呈 45 度。砧木光滑处,纵削皮层不伤木质部,长 2 — 2.5 厘米。将接穗插入砧木削口内,对准形成层,用塑料带捆紧。接穗带芽 2 — 3 个,接穗长 3.5 — 4.5 厘米。嫁接要点:浅削接穗、浅削砧。 皮下接:方法是,将接穗削成一单面长舌状,削面深入木质部,削面长 1.5 — 2.5 厘米。砧木在离地面 5 — 10 厘米处剪断,削平,选一光滑面纵切一刀,深达木质部,切口长 2 — 3 厘米,用刀挑开皮层,将接穗插入,用塑料带扎紧,封好接穗顶端。 芽接 工字形芽接:方法是,在接穗上选择充实饱满的叶芽作接芽,芽片大小根据砧木粗细而定。芽片长 0.5 — 1 厘米,宽 0.5 厘米,带叶柄。取芽时,在接穗上取一块和长方形或方形带芽芽片。然后在砧木上选一块光滑处,按芽片长度上下各横切一刀,再在中间纵切一刀形如工字,切口深达木质部,沿纵切口用刀把皮层向左右两边挑开,将芽片嵌入,用塑料带捆紧,露出芽头。 环状嵌芽接:方法是,将接穗采用环状剥皮法,把带芽皮层环剥下来(环剥皮层带芽 1 — 2 对),按其环剥长宽度,将砧木皮层剥开。把环状芽片贴入,左右覆盖,以露出芽头为宜,用塑料带捆紧。 嫁接后的管理 嫁接成活率的高低与管理有密切关系。嫁接前对砧木要进行松土除草,施足水肥。嫁接后要保持土壤湿润。灌水时要防止水分侵入接口。嫁接口以下砧木上的萌芽,要随时注意剪除,嫁接口以上砧木上的主枝,侧枝的顶芽要切除。当接穗萌芽后要及时断砧,断砧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嫁接口上方 10 厘米处剪断,这样有利于将新芽绑扶在断桩上,让其直立生长。新芽长至 20 — 30 厘米,进行第二次剪砧,这次主要是将保留下的断桩从嫁接口处全部剪除。以利于嫁接口愈合。 嫁接苗长到一米高时,进行断顶,?*?2 — 3 对芽继续生长,培养成主枝。其外的萌芽或者已抽发成枝的,要陆续进行短剪,逐步剔除干净。最终只保留 2 — 3 对主枝。当苗木离地面 5 — 10 厘米处的茎径达到一厘米左右时,即可出圃定植。定植时间以春季为主,灌溉条件差的地方,定植时间可推迟到雨季初的 6 月。 主要病虫害生理性病害 缺硼性病害,是四川不少栽培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之一,被称为丛枝丛芽病,在未施硼肥或施用有机肥不足的油橄榄园更为明显。 水湿害,多见于四川盆地中部及南部区域,严重时表现为植株大量落叶、落果,根系窒息和腐烂。高湿度、多雨和园地土壤通透性差,是发生湿害的根本原因。 寄生性病害 细菌病害,发生在建立较早的油橄榄园。一是肿瘤病,病源来自地中海地区,随油橄榄苗木传入,出现于重庆林业试验场油橄榄园、四川林科院泸县玉蝉试验站油橄榄等处。 真菌病害,种类多,危害面广。孔雀斑病是蔓延较广的病害之一。油橄榄炭疽病是四川种油橄榄园的常见果实病害,亦危害植株的叶片与嫩梢,各地已能有效防治。 油橄榄根线虫病,由胞囊线虫、根结线虫侵入寄生危害。 虫害 对油橄榄园威胁较大的害虫是蛀食性害虫。云斑天牛是盆地中南部与川西南亚热带河谷油橄榄园的常见蛀干害虫。朝鲜黑金龟子与棕黄金龟子成虫取食油橄榄叶片、嫩梢、花及幼果,在川西南亚热带河谷的部分油橄榄园群集危害。 防治病虫害油橄榄的不同栽培品种,各有其经济性状、自然性状与栽培性状。各地营建油橄榄园,一般按经营目的,当地的自然条件与所能提供的栽培技术条件,选择比较适宜的品种,包括主栽品种、配用品种及授粉品种。目前,选用于生产栽培的品种或材料不多,主栽品种通常是佛奥、卡林、莱星、米扎;配用品种或材料有爱桑 、贝拉、克里172、苏11和苏12的部分个体无性系及苏14等;授粉树一般用普金、实生橄榄或野生油橄榄。 园区类型油橄榄园的不同类型,源于经营目的、栽培品种、自然条件、栽培技术的不同。主要包括: 川西南干暖河谷、盆地栽培区本区地处西昌、巴塘亚热带南域,包括安宁河中、上游的宽谷、平原,会东盆地、会理盆地,以及邻近的年平均气温在15-18.5° C之间的河谷与山麓。其中,西昌河谷为本区油橄榄栽培的中心。在不低于中等集约程度的栽培条件下,油橄榄一般表现良好的生长发育。大部主栽品种,在栽植后3-4年开花结实,6-9年进入个体发育的前产期。 a.干暖河谷坡地、台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多分布于安宁河中、上游谷缘地带的南向坡、台地上。土壤系重庆群紫色岩层风化形成,土层深40-60cm、局部地段达100cm以上,上层比较疏松或为粘壤,pH6.5-7.0,施肥前,有机质含量少,磷、钾中庸,缺硼,部分地段缺钙,中、下层中-重壤。分别以佛奥、米扎、卡要、莱星为主栽品种,除配用油用品种外,部分油橄榄园选用了果、兼用品种贝拉、克里贝斯、克里172、爱桑、苏14。一般中密度栽培。主要栽培技术措施大同小异。投产前多在园内间种农作物、蔬菜、少数间种经济作物。 b.干暖河谷运积沙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谷缘台地或谷底平地。园地土壤分别为褐色潮沙土,黄色夹石沙土与黑褐色潮沙土,土层深厚,石、沙含量高,建园后多种粮食和豆类,少数无间种。栽培品种大同小异,但组成与栽植密度不同。部分实行低集约度栽培的油橄榄园,低产或缺产不得不提高水肥用量,实行中集约度栽培。中集约度栽培的油橄榄园一般栽培品种表现中庸的生长和发育。 c.干暖河谷冲积壤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河谷、盆地底部,少数在谷缘地带。一般为冲积性紫色土,土层深厚,常在1m以上。上层中-粘壤,有机质含量多在1%以上,磷、钾中庸,pH值6-7.5;部分地域含钙较多,pH值8.1左右,含硼不足,中、下层土为中-重壤,孔隙度较低。建园前,多系农业用地。栽植时,块状整地,按8m×8m.3m×4m-4×5m,3m×3m等株行距配栽莱星、佛奥、卡林、克里72、贝拉等品种。在8×8m式栽植的油橄榄园,采取略低至中集约度的栽培管理。 川西南干热河谷栽培区位于四川西南端,西昌、巴塘干暖河谷,包括安宁河下游谷地、雅砻江下游谷地,宁南盆地、金沙江谷地,以及邻近的年平均气温在18-23o C的地域。60年代初引种油橄榄,现有少量生产栽培。 干热河谷坡地、台地红壤低至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谷缘或山麓地带,为本区主要的油橄榄园类型。其典型代表是攀枝花仁和区与市农科所的7×7式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其园地土壤为燥红土,土层深60cm以上,质地为粘壤,有机质含量为0.63%,在施用商品化肥的条件下,土壤含氮量一般在0.1%左右、磷0.135%代换性钾4.5mg/100g土、、钙86mg/100g土,pH值8.4。园地内油橄榄植株表现旺盛地生长,尤其在栽植后最初几年,树高及冠径年生长量达80cm以上,干基径年生长量达3cm以上。佛奥、卡林品种于栽植第五年开始开花结果,但产量增加不快,且不够稳定。栽植第十二年,产量陡增。佛奥品种的高产植株产鲜果169.95kg,平均株产鲜果达30kg以上。据认为,佛奥为一较多耐热品种,冬季低温不中可能是某些年份花量少的部分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由于花期空气湿度太低和缺乏较多适宜的授粉品种。 四川盆地东北部栽培区嘉陵江上游及以东至盆地东部长江河谷的丘陵、低山地带,于60年代后期引种油橄榄,现为四川种植油橄榄较多的区域之一。 A.丘陵坡地、台地紫色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a.丘陵地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机械园,是数量最大的一类油橄榄园。主要类型是丘陵坡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并栽培的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的油橄榄园,以南江县油橄榄管理所油橄榄园为典型之一。其园地土壤系侏罗纪沙溪庙组紫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石谷子土、紫泥土、黄泥土,土层深度多在20-60cm,pH值5.22-8.5,有机质0.46-1.19%,磷、钾含量中庸。栽培前,采取1m×1m×0.8m的块状整地;耕植后结合冬季施肥逐年扩坑,至1981年已完成深度为0.6m的全垦;栽植1-8年间,每年施用厩肥30-60kg、油枯2.5-6kg及少量商品化肥,有的 还间种和施用绿肥,使油橄榄稳定的生长发育。栽植1-6年,园内植株有较快的营养生长,年平均树高、冠径、干基径生长量分别达到63cm、57cm与1.78cm。栽植第三年即有植株开花结果,第六年进入群体发育的产量形成期。至第六年末园地覆盖畜已达23%。第八年平均株产鲜果4.4kg,冷榨油0.66kg。 b.缓坡台地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佛奥-卡林或卡林-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是四川盆地东北部区生长发育较快和比较丰产的油橄榄园类型,但数量不多。具代表性的是巴中油橄榄管理所的8×8式卡林-佛奥产油型油橄榄园。园内油橄榄在栽植4-5年内未形成具有经营价值的产量。第六年至第十五年间,植株平均年产鲜果19.73kg冷榨油2.23kg,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世界油橄榄主产国常年平均产量的217%。 B.低山坡地、台地冷沙黄泥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达县、奉节等地的低山地带,最高达海拔700m以上,数量不多,但属有代表性的部分类型。除本区外,在盆地中南部的长江河谷区及盆地南缘区亦有分布。 土壤由黄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母质发育而成,一般曾有过马尾松等自然植被,多为冷 黄沙土,部分油橄榄园有黄泥土及冷 沙土 ,质地沙至粘壤,pH值5-5.5,无碳酸盐反应,有机质含量多在2%以下,缺磷。其自然肥力及良好的栽培技术措施。 四川盆地中部栽培区A.盆地中南部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8×8式卡林-贝拉兼产型油橄榄园 具代表性的有重庆市林业试验场油橄榄园。该园位于歌乐山海拔500-560m,年平均气温16.1° C,降水量1210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4%,年日照1115h。土壤系紫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紫色土、沙泥石谷子、黄泥土,土层由谷底向丘顶变薄,质地粘壤,pH5.8-7.0,有机质0.77-1.25%,磷钾低至中庸,碳酸盐反应微弱。 建园时采取1m×1m×1m的整状块地,栽植用实生砧嫁接的卡林(57.0%)、贝拉(15%)、爱桑(15.0%)、佛奥(10%)、米扎品种(1.0%)2年生苗及部分实生苗,分区或星散配植。建园后结合冬季施肥逐年扩坑,以及爆破母岩大量施用城市垃圾肥达到全垦。园地挖有深达60cm以上的地面排水沟,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每年进行正常修剪和及时采取防治病虫害措施。 B.盆地中南部低山、台地冷沙黄泥土、中集约度栽培的产油或兼产型油橄榄园 分布于低山、台地冷沙黄泥土上的油橄榄园,本区有2个主要:一是8×8式苏12-卡林兼产型,二是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分布在南川一带的此类油橄榄园规模较大,但建园晚,目前处试花试果期或产量形成初期。建园最早的是四川林科院泸县玉蟾试验丫的88式苏12-卡林兼产型油橄榄园。该园位于泸县玉蟾山西北坡,海拔450m。年平均气温17.5o C,降水量1149mm。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85.8%,年日照1160h。土壤为三叠纪须家河组黄棕色、灰白色石英粗砂岩夹薄层碳质泥岩风化形成的冷 黄沙土、碳渣土。pH值4.6-5.5,有机质0.3-2.5,缺磷、钙,自然肥力低。 C.盆地中南部矿子黄泥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8×8式佛奥-卡林产油型油橄榄园 本类型仅见于重庆南桐矿区更鼓村。 园地土壤系三叠纪嘉陵江组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矿子黄泥土,质地多粒质粘土,土壤层一般在50cm以上,pH植4.83,上层有机质含量达5.11%,含氮0.172%,磷、钾中等,弱或无碳酸盐反应。用1年生扦插苗栽植,植前行块状整地,植后有近于中集约度的施肥管理。 植株群体在栽植1-10年内生长旺盛,栽植第四年有植株开花结果,第六年结实植株达到29%。但平均产量上升速度较慢,第九年平均植株产果上升到6kg,9-12年达到11.6kg,仍处产量形成期。 栽培1-12年,本类型油橄榄园表现中等以下的生产能力,但在本区,却属较好的油橄榄园类型之一。其年平均植株鲜果产量为2.67kg,9-12年间的年平均鲜果产量达7.4kg,相当于歌乐山低山紫色土上中集约度栽培的卡林-贝拉兼产型油橄榄园同期产量的4倍以上。 世界分布据考古学家们发掘的古代遗物分析,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己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当地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世纪初期,由伊比利亚半岛的移民把它引种到秘鲁、智利和南美洲的其他国家。19世纪初期,相继到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东部,迄今油橄榄己扩大到世界六大洲的30多个国家,遍布北纬45°到南纬37°的广大地区。亚洲有:巴基斯坦、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伊朗、土耳其、日本、中国等。非洲有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埃及、南非等。美洲有美国。拉丁美洲有里西哥、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秘鲁等国。大洋洲有澳大利亚。欧洲有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法国、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独联体的南部等。 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区域各国,主产国有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葡萄牙、突尼斯、土耳其、法国、阿尔巴尼亚等。目前全世界生长着8亿多株油橄榄树,其中西班牙2亿株,意大利1.8亿株,这两个国家就占了世界栽培总数的一半。 我国有引种,多栽培于长江流域,而以汉中地区生长较好 世界各主要橄榄生产国产量 排名 国家/地区 产量 — 世界 17,317,089 8,597,064 20.1 1 西班牙 6,222,100 2,400,000 25.7 5 突尼斯 998,000 1,500,000 3.3 2 意大利 3,429,771 1,140,685 27.6 3 希腊 2,444,230 765,000 31.4 4 土耳其 1,075,854 594,000 30.3 6 摩洛哥 659,100 550,000 8.5 7 叙利亚 495,310 498,981 20.0 10 葡萄牙 280,000 430,000 6.5 11 黎巴嫩 76,200 250,000 6.5 9 阿尔及利亚 208,952 178,000 16.9 8 埃及 318,000 49,888 63.8 评价改进(1)按照油橄榄栽培区划,对现有油橄榄园进行调整。今后必须大力扶持适宜栽培区的油橄榄生产的发展,使之逐步形成四川油橄榄的盛产区。 (2)改良低产的油橄榄园。 (3)按现代技术标准,优先在适宜栽培区内选择良好立地条件,发展新型油橄榄园。 (4)进一步完善与大力加强油橄榄适生优良品种选择与区域性栽培技术研究。 油橄榄:是希腊的国树。这与希腊人民心目中神圣女神雅典娜是分不开的。从橄榄树上,人们就能了解到希腊人民追求和平的历史。看到橄榄枝就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注:普通橄榄于油橄榄不同。我国栽培的橄榄属于橄榄科橄榄属,栽培种主要有白榄和乌榄两种,云南等地尚分布有少量的野生种。橄榄有二千多年栽培历史,经长期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和驯化栽培,形成了众多的遗传资源,现有绝大多数品种都是从实生类群中选出的农家种,其后代变异大,中间性状多,品种资源极为丰富。 营养成分橄榄油中含有65.8-84.9%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外,还能调整人体血浆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食用橄榄油后可以增加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平衡浓度,以保证人体对胆固醇的要求。而且还会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以防止人体内胆固醇过量。 橄榄油中含有3.5-22%左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又可分为ω-3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和ω-6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这些是人体所必需的且人体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所以也叫做必需脂肪酸,据世界医学界数十年对人体的必需脂肪酸的研究证明:当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含量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率为1:4时,各种疾病很难入侵人体。而橄榄油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的比例正好是1:4,同人乳相似。 橄榄油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角鲨烯、黄酮类物质和多酚化合物,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 它还含有每百克0.03到0.36毫克的ß-胡萝卜素,1.2-43毫克的维生素E,及维生素A、D、F、K等多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器官必须的营养物质。因此当今医学界把橄榄油公认为最益于健康的食用油之一。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早已把橄榄油载入药典。 药用价值国际橄榄油理事会(IOOC-International Olive Oil Council) 及欧盟的资料表明,橄榄油对健康的益处如下: (1)促进血液循环:橄榄油能防止动脉硬化以及动脉硬化并发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衰竭、脑出血。在阿尔特米斯. 西莫普勒斯博士所著的《欧咪伽健康.简单易行的长寿计划》一书中提到食用油中ω-6脂肪酸会使动脉收缩,从而迫使心脏超负荷工作,造成高血压。而橄榄油中的ω-3脂肪酸能增加氧化氮这种重要的化学物质的量,可以松弛你的动脉,从而防止因高血压造成的动脉损伤。另外ω-3脂肪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防止血块的形成。首先,它能降低血小板的黏稠度,让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不易缠绕在一起;其次,ω-3脂肪酸能降低纤维蛋白原的量,也就大大减少了血栓形成的机率。 (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橄榄油中含有比任何植物油都要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维生素A、D、E、F、K和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及抗氧化物等多种成分,并且不含胆固醇,因而人体消化吸收率极高。它有减少胃酸、阻止发生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功能;并可刺激胆汁分泌,激化胰酶的活力,使油脂降解,被肠黏膜吸收,以减少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发生。 (3)保护皮肤:橄榄油富含与皮肤亲和力极佳的角鲨烯和人体必需脂肪酸,吸收迅速,有效保持皮肤弹性和润泽;橄榄油中所含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K、A、D等及酚类抗氧化物质,能消除面部皱纹,防止肌肤衰老,有护肤护发和防治手足皴裂等功效,是可以“吃”的美容护肤品,另外用橄榄油涂抹皮肤能抗击紫外线防止皮肤癌。 (4)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橄榄油能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这是因为橄榄油中含有80%以上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ω-3脂肪酸,而ω-3脂肪酸中的DHA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当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拥有的双键数量越多,其活动性就越强。而有着6个双键的DHA是最不饱和脂肪酸,因此也就让细胞膜最具活动性。活动性强的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多,对胰岛素也就越敏感。当人体摄入适当比例的脂肪酸时,新陈代谢就更为正常,而发生肥胖、糖尿病的几率就会降低。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食用橄榄油后,体内的葡萄糖含量可降低12%。所以目前橄榄油已成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最好食用油。 (5)对骨骼系统的益处:橄榄油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和 ω-3 脂肪酸有助于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如钙、磷、锌等,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另外ω-3脂肪酸有助于保持骨密度,减少因自由基(高活性分子)造成的骨骼疏松。 (6)防癌作用:由于橄榄油中含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ω-3脂肪酸能降低癌肿从血液中提取的亚油酸的数量,使癌肿戒除了一种非常需要的营养物质。ω-3脂肪酸还能与ω-6脂肪酸争夺癌肿在代谢作用中所需要的酶,使癌细胞的细胞膜更为不饱和,变得易于破坏,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肿瘤发病率。因此它能防止某些癌变 (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子宫癌),此外,ω-3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还可以增加放疗及化疗的功效,放疗及化疗是通过自由基(高活性分子)的爆发攻击细胞膜,来杀死细胞的。当细胞膜受到足够的伤害时,癌细胞就会发生自毁作用。而ω-3脂肪酸让细胞膜更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从而增加了化疗和放疗的功效。 (7)防辐射作用:由于橄榄油含有多酚和脂多糖成分,所以橄榄油还有防辐射的功能,因此橄榄油常被用来制作宇航员的食品。经常使用电脑者更视其为保健护肤的佳品。 (8)制作婴儿食品:根据其成分和可消化性,橄榄油是最适合婴儿食用的油类。婴儿一半的热量来自于母奶中的油脂,在断奶后,所需要的热量就要通过饮食中的油脂获得。原生橄榄油营养成分中人体不能合成的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值和母乳相似,且极易吸收,能促进婴幼儿神经和骨骼的生长发育,是孕妇极佳的营养品和胎儿生长剂,对于产后和哺乳期是很好的滋补品。 (9)抗衰老:橄榄油众多成分中,胡萝卜素和叶绿素赋予橄榄油黄绿色,而叶绿素起新陈代谢作用,促进细胞生长,加速伤口愈合。还有助于美化人的外表,减少皱纹的产生。实验表明,橄榄油含有的抗氧化剂可以消除体内自由基,恢复人体脏腑器官的健康状态,能防止脑衰老,并能延年益寿。 (10)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橄榄油它可以从多方面保护心血管系统, ①它通过降低高半胱氨酸(一种能损伤冠状动脉血管壁的氨基酸)防止炎症发生,减少对动脉壁的损伤。 ②通过增加体内氧化氮的含量松弛动脉,降低血压。 ③原生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LDA胆固醇的氧化的作用。 ④橄榄油中所含有的一种叫角鲨烯的物质,可以增加体内HDL(好胆固醇)的含量,降低LDL(坏胆固醇)的含量,而体内HDL胆固醇的数量越多,动脉中氧化了的LDL胆固醇的数就越少。最新的研究证明。中年男性服用原生橄榄油后,平均胆固醇下降了13%,其中具有危险的“坏” 胆固醇竟下降了21% 。 ⑤橄榄油能通过增加体内ω-3脂肪酸的含量来降低血液凝块形成的速度。 【药 名】:油橄榄 【来 源】:为木樨科植物油橄榄的果肉油。 【功 效】: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主 治】:用于肝阳上亢证、烧烫伤。 【性味归经】:苦,寒。入肝、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作软膏、硬膏。 【别 名】:洋橄榄、齐墩果(广西、云南)、阿列布(酉阳杂俎)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拉丁名】:Olea europaea L.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中药化学成分】:树脂含橄榄脂素及异橄脂素。其皮、叶、果分离出洋橄榄内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