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
释义 |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英文: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俄文: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1914年6月15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克格勃首脑,于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任职后推行改革,两年之后,于1984年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中文名: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外文名: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 国籍:苏联 民族:俄罗斯人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斯塔夫罗波尔州 出生日期:1914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1984年2月9日 职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信仰:共产主义 前任:勃列日涅夫 继任:契尔年科 人物生平1914年6月15日,安德罗波夫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斯塔夫罗波尔州古纳·兹卡耶车站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阿塞拜疆的穆斯林。1930年至1936年,安德罗波夫先后做过工人、电报员、电影放映员和水手等工作。 1936年,在水运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雷宾斯克一家造船厂工作,任苏联共青团组织委员。 1937年,任苏联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州委书记。 1938年,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 1939年,他在25岁时加入苏联共产党。 1940年,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团中央第一书记。苏德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 1944年,苏联红军解放彼得罗扎沃茨克之后,他被任命为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党委第二书记并在该市的一所国立高等学校学习。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安德罗波夫当选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党中央第二书记。 1950年至1951年,任第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51年至1953年,调到莫斯科中央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检查员和苏共中央第一处处长,同时进入莫斯科高级党校学习。 1953年至1957年,调任苏联外交部第四欧洲司,工作范围为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相关事务,后被派往苏联驻匈牙利使馆任公使衔参赞。 1954年,任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 1956年,安德罗波夫成功解决匈牙利事件。 1957年,被召回莫斯科,任命为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主管社会主义国家相关事务,曾多次跟随赫鲁晓夫出访东欧国家并参加他们的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下台后,又多次陪同勃列日涅夫出访和参加东欧国家的党代表大会。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62年至1967年,任苏共中央书记。 1962年3月起,连续当选为第六至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接替谢米怡斯内伊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主席。并兼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3年4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委员。 1976年,获大将军衔(相当于军兵种元帅)。 1982年5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1982年11月,接任苏共总书记。 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长期肾病而病逝,终年69岁。 个人荣誉由于安德罗波夫为苏共和苏维埃国家作出了贡献,他曾多次受到嘉奖。 1974年,在他60岁生日时被授与“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第三枚列宁勋章和“锤子与镰刀”金质奖章。 1979年,获得第四枚列宁勋章。 1960年代至1970年代,获劳动红旗勋章、十月革命勋章和红旗勋章。 1978年,他曾获“苏联军队60年”典礼奖章和蒙古苏赫·巴托尔勋章。 执政方略在国内问题上,安德罗波夫主张“集体领导”,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有“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他强调苏联社会应当是“有高度的组织性的社会”,要对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为此安德罗波夫发起了反对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运动,狠狠打击了贪污受贿行为;狠抓了职工的劳动纪律,整顿了社会秩序。 经济上进行体制改革试验,工业部门给予工厂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力,放松中央政府机构的控制。他还决定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努力寻找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形式。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时所推行的基本政策,但比较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事端,行动较为收敛。因忙于内部事务,对外战略方针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 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因此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他的这些观点比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各国必须遵循所谓“共同规律”和各国主权“有限”的观点相比,是个重大变化。 在中苏关系方面,安德罗波夫也基本上继承了勃列日涅夫生前表示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但实际上并没有为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而采取实质性步骤。安德罗波夫对中国问题比较熟悉,先后四次来中国,其中包括1959年陪同赫鲁晓夫来华访问,1963年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越路过中国,以及1965年随同柯西金赴越南访问路过中国。他曾参加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的中苏两党会谈。安德罗波夫执政期间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人物评价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安全工作领导人升任为苏共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就享有“一个现代的有专业知识的、机智灵活的干部”的名声。他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有教养的、具有学者风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强化了克格勃组织,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权力基础。他倾向于反对个人崇拜,尽量避开礼仪性活动。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有评论认为他的改革思路跟中国邓小平的相当类似,如果他的身体状况更好一些,苏联可能走上与中国相类似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健康原因安德罗波夫没有能继续下去。 人物逸事个人爱好安德罗波夫个人兴趣广泛,有着多方面的爱好,从现代爵士音乐到美国小说他都很感兴趣。他英语流利,喜欢看原版英文小说,还擅长写爱情诗。他记忆力过人,几乎能逐字逐句地复述刚看完的百页文字。 生活逸事安德罗波夫不论对家人,还是对自己,都始终严格要求,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他的一个亲属是某剧团的二三流演员,一般都演配角。但在安德罗波夫出任总书记后,他的这位亲属也跟着得到提升,突然演起了主角。安德罗波夫得知后,立即打电话给剧团团长:“为什么您让我这亲属演主角?他还不配!他只能跑龙套!” 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安德罗波夫的月薪同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一样,为1200卢布,相当于当时苏联职工平均月薪的5-6倍,但他省吃俭用,常常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秘书,让他给一所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短上衣。 安德罗波夫的时间观念极强,他有事邀人面谈,此人到他的接待室,待约定时间一到,秘书就会立刻请此人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时,不论他在跟谁谈话,也不论是否已经谈完,他都会马上对其下“逐客令”,转而接待预约者。 苏联解体后,几乎所有苏联最高领导都遭人诟病,安德罗波夫是唯一的例外。2004年6月,卡累利阿共和国为他新立了一座3.5米高的不锈钢纪念碑,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首次为前苏联领导人立碑。 健康状况据前苏联解密医疗档案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安德罗波夫先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沙门氏菌病、动脉粥样硬化、结肠炎、关节炎、苔癣、痛风以及心肌梗塞等疾病,饱受病痛折磨。1983年4月之后,安德罗波夫多年的肾病开始加重,于次年2月去世。 家庭状况安德罗波夫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为妮娜·延加雷切娃,生有女儿热涅奇卡(叶夫根尼娅的爱称)和儿子沃洛佳(弗拉基米尔的爱称)。第二任妻子为塔季扬娜·菲利波夫娜,生有儿子伊戈尔和女儿伊琳娜。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