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优惠券一代
释义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 时下对中国年轻人来说,购买打折商品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下中国年轻人开始收集优惠券,以寻求便宜货,催生了中国的“优惠券一代”。

简介

丁璨(音)对打折商品着了迷。她的钱包塞满30多张购物折扣卡和数十张优惠券。她的房间里堆满免费赠品,从化妆品试用装到钥匙链。她经常天不亮就起床排队,为的是能买到打折电影票。丁对节约的渴求并不是出于生活拮据,这位32岁的软件测试工程师相对而言比较富裕。

地铁、商场和超市里,到处散发优惠券,几乎每个大品牌都在提供打折卡。丁璨和一个打折网络论坛的其他会员聚在一家饭馆交流购物心得。甚至连晚餐都是免费的,渴望曝光度的新的小餐馆为丁这类年轻人提供晚餐。

这不仅仅是狂热,对中国年轻人来说,购买打折商品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作为“优惠券一代”而出名,正在改变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商业模式。

现象

全球大公司和中国本土知名品牌都在向寻求便宜货的中国人示好。对打折商品的渴望已催生出打折俱乐部、网上团购和散发优惠券的路边小贩。某国际汽车企业原计划为一款新车进行为期3周的促销,但活动一天就结束了,原因是由于每辆车打折20%销售,不到4个小时200多辆车就被抢购一空。

这在中国是一个相对新鲜并以年轻人为主的现象。

影响

影响中国消费模式

随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消费主义才刚刚起步。当然了,美国人多年前就开始剪优惠券了。但在中国,这种趋势却对全球经济具有影响。年龄在18岁到35岁之间的3.5亿中国人的花钱习惯,被认为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总有一天帮助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消费市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可不是你的祖母或家庭主妇在厨房里剪下星期天优惠券,因为他们(中国年轻人)代表着未来”,业内人士说,“而且他们处在这个国家零售消费增长的前沿。”

中国非常重视节俭,这是贫穷一代中国人的遗产。机灵的消费者受到朋友和家庭的称赞。电视节目也对那些通过团购和促销商品而省下大量钱的人进行采访。23岁的单云菲(音)承认,打折令她多花了本不该花的钱,“我上瘾了。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总梦想着下一次交易。”

中国“优惠券一代”让人羡慕

在美国媒体关注中国“优惠券一代”之前,埃及《新东方报》去年11月初就谈到过中国的这个新现象。文章认为,“折扣消费”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虽然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新生事物”,但对中国的物流建设和经济发展颇有贡献。同样,这两年,埃及人接触到的优惠券也越来越多。在开罗“地铁超市”,有人会往顾客手中塞优惠券,各种商品的打折幅度一般在6折到9折之间。埃及《共和国报》的社会版编辑哈桑·里达喜欢用商家提供的优惠券购买手机和电扇等电器,据他介绍,很多埃及人为获取折扣,现在也上网“秒杀”购物。谈到中国人的“优惠券”消费,哈桑说,中国人口多,消费水平也比埃及人高,所以这种消费方式对阿拉伯人的影响远没有对中国人的影响那么大。

对于中国的“优惠券一代”,德国财经网相关评论说,中国年轻人的折扣消费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这既拉动了中国内需,也对其他国家是一个好消息。就职于德国汽车行业的经济学家福利克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对德国企业来说,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甚至比美国还重要。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中国年轻人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此,德国企业正在悄然改变经营模式。比如,在德国消费汽车或电子产品,商家从不送配套产品和礼物,但在中国不这样做就不行。

墨西哥《改革报》1月3日评论说,中国的需求决定了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国的“优惠券一代”,成了价格变化的推手。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马埃斯特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优惠券一代”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年轻人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中国拥有庞大内需市场的一个例证。他认为,中国的“优惠券大战”还反映出中国商业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行业充满活力。

德国经济学家福利克认为,这种优惠券消费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要比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大。欧美人消费观相对已成熟,即使身处“优惠券时代”,也不会像中国消费者那样容易“一窝蜂”。由于中国市场比欧美市场复杂,很多商家为了抢夺市场,可以说“不择手段”。这很可能导致过度使用优惠券,使很多消费者图便宜买了用不上的物品。此外,中国有关消费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或者说执法还得跟上。在这方面,欧美管得严格,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折扣法》等进行管理。

优惠券消费成为大趋势

北美消费券热潮风行了上百年,而欧洲大陆为了显示交易公平,认为打折的方式不能随意使用。他们放下购物架子还是这几年的事。2004年之前,德国几乎没有优惠券的立身之处。早在1933年,纳粹政府就制定了所谓的《折扣法》和禁止除小饰品之外赠品的《赠品法》,并一直沿用到21世纪初。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平时打折不能超过3%。曾有一家大商场因为打折打得特别厉害,而且对使用信用卡的顾客有特殊优惠,还被其他消费者告到法庭,最终被罚2亿多欧元。经过激烈讨论,2004年德国对相关的零售法规进行了修订,允许商店随时进行优惠促销,这被《图片报》等德国媒体称为“消费革命”。

现在,优惠券已成为德国人消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出现了“陪百克”这样的“优惠券联盟”,旗下会员商店有数十万家。德国零售业联合会的调查发现,自2004年放开优惠券政策后,零售商举办大减价活动的次数增加了两倍多,此举挽救了不少商家。该联合会负责人表示,优惠券消费拉动了德国经济2%左右,相当于德国的年经济增长率。像前两年推出的5000欧元的汽车优惠券,就非常成功。如今,德国各地政府部门非常支持这种消费,甚至还通过立法等方式进行推动。比如,德国政府要求电信、银行、百货连锁店、媒体和电脑商等给16到30岁之间的青少年优惠,企业由此可以获得减税。

据柏林工业大学学生麦克介绍,每个大学生第一天到大学注册时就开始“优惠券生活”,学校发给每人一本优惠券,其中包括博物馆和旅游景点的打折券,以及去咖啡馆、餐馆、复印店、专卖店甚至理发店的优惠券。像麦克这样的学生在买手机时还能获得20%到40%的优惠,月租费也只要交一半。有很多德国企业把优惠券主动送进高校,为的就是通过优惠价格抓住这批潜在的高收入人群。

西班牙人一直习惯在每年1月和8月的两次大规模打折季时买廉价商品。只是最近两年,一些大超市才开始在办理会员卡时发送优惠券。今年初,在马德里、穆尔西亚、巴塞罗那等西班牙城市,一家品牌服装店打出“裸着进去,穿着出来”的口号,承诺每天前100位穿着内衣进入商店的顾客都可以免费获赠出店时穿上的衣服。这个点子一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内需低迷之际,包括发放优惠券在内的各种促销手段显得十分必要。

最近两年的金融危机让英国人的消费观出现了变化。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2009年,年收入在10万美元的家庭用的优惠券最多。英国最大优惠券服务供应商伟乐思公司近期做了一项市场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英国人用优惠券的比例比2009年增加了40%。伟乐思公司欧洲区市场营销主管查尔斯·德奥利表示,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状况,商家们不得不继续考虑优惠券这种促销方式。而在英国物价上涨26%、生活成本提高22%的大背景下,人们自然会选择能省就省。调查还显示,使用网上电子优惠券、通过手机短信传递优惠信息在英国也越来越普及。

日本是个消费大国,商家也想尽各种办法促销。在日本,商家把“打折“称为“买得”,意思就是“我让利给你,你买便宜了”的意思。每到元旦,日本的百货、电器商店会限量推出特别优惠的“福袋”,提前排队等候的顾客多达上千人。在日本,优惠券随处可见,电视节目中也专门有家庭主妇介绍如何用各种优惠券或信用卡享受优惠,甚至免费出国旅游。

真的“买的没有卖的精”?

各国“优惠券族”的构成和内心想法基本相似。德国零售商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德国“优惠券一代”占消费者的1/3,主要是16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人和3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同样,约有31%的英国消费者在购物之前都会找寻各类优惠券,他们并不完全是为了图省钱,很多人还会有“满足感”,觉得自己在理财上很精明。国际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2010年对全球55个国家的2.7万名消费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削减日常开销,全球57%的消费者选择在打折期间购物,40%使用优惠券,25%选择就近购物。

优惠券消费成为热潮,但提醒人们不要“热过头”的声音也时常可以听到。加拿大CTV电视台曾做过暗访,结果发现在许多超市提供的用优惠券购买的商品中,夹杂有劣质、过期产品。另外,在网络下载的优惠券,也让一些人上过当。“优惠券”给消费者留下“赚了”、“省了”的印象,然而结果往往是,消费者认为自己省了钱,却花掉更多的钱。

尽管网络和虚拟优惠券越来越常见,但“老式”的印刷型优惠券还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不过,这也造成了巨大浪费,据加拿大优惠券协会统计,每年加全国散发的36亿张优惠券中,真正被顾客使用的只有1/3左右,很多干脆就没人注意过,直接成了垃圾箱中的废纸。

在埃及,对于优惠券的消费方式,也存在“买的没有卖的精”的质疑。《金字塔经济周刊》杂志资深记者艾哈迈德·阿卜杜认为,真正受惠优惠券的是商家,使用者可以得到某种实惠,但其受益不及前者。同时,还有一个问题被提出,即不习惯使用优惠券的人,尤其是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是没有时间去找各种优惠券的人,他们在买同样商品时仍得用原来的价格标准付钱,自然会觉得很不公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