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 |
释义 |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HP。此后众多学者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在 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HP,继而发现HP的感染程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1986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第八届会议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是近年来认识的一种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的微生物。近年来的综合研究证实:该菌的感染率与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入十二指肠后,在正常粘膜上不断繁殖,逐渐侵害粘膜、出现皱褶和肥厚;抑制胃液及十二指肠液的正常分泌,破坏了粘膜正常的防御功能。本菌能迅速水解尿素后又产生大量氨,氨能直接或间接的使粘膜细胞受损,这些因素导致了胃及十二指肠的病变。 幽门螺杆菌(HP)是人体胃粘膜内的一种螺旋状的革兰阴性细菌。HP菌体光滑,呈S形,有4~6条鞭毛。易粘附在幽门附近的胃窦部及胃体部的粘膜上,位于胃粘液的深层,不与胃酸直接接触。HP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经口途径传播,具有活力的HP在河水中可存活1周。HP可产生多种酶类如尿素酶、过氧化酶、蛋白酶、磷脂酯等。其中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即保护细菌不受胃酶侵袭,又对胃粘膜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过氧化酶能抑制一些杀菌物质的形成。而蛋白酶、脂肪酶等可破坏胃粘膜的完整性。HP产生的空泡毒素可导致胃粘膜空泡变性。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并且和胃癌的发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发生的胃及十二指肠炎性变化称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