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用典错误
释义

谜有用历史事件或人物行状扣合的,称为“指事用典”。用典的谜,贵在援引翔实,扣合确切。所谓“用典错误”“就是没有史实可以依据,只是为了扣合谜底而杜撰的‘典故’,此不但成为无稽之谈,更重要是违背了灯谜立意原则和指事用典法门的逻辑规律。”(漳州杨炎木先生语) “用典错误”的谜作,基本可分成三类,以面扣底,谜意与典实有出入,发生误差,是一类;另一类是以底拢面,事情张冠李戴,不伦不类,完全出错;还有一类是平空杜撰,向壁虚造,加诬古人。

基本信息

典,即“典故”。用典错误的谜作,无论属哪一类,若用来现场挂猜,因他扣合无稽,使人无所适从,门径不通,终于成为死谜,毛病难被觉察,但如结集刊出效果就不同了,底面对照,错误明显的一看便知,作者徒然贻笑;隐晦的使人莫名其妙,乱人神思。欲猜用典的谜,要多读书,熟悉典故,而制作用典的谜,更非多读书,熟悉典故不可,更重要的还必需态度谨严,尊重事实,哪怕是存着点点的轻率游戏的态度,也是误人误己的。

许由明素志,董宣得令名

例1 许由明素志,董宣得令名(猜七字俗语) 牛不喝水强按头

评释:谜面二句,分别各有一典,上句是古代传说,有个叫许由的很有德行,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不愿干,而且躲起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这个许由竟以为污了他的耳朵,跑到颍水去洗耳,这时牵牛的巢父恰好要饮他的牛,以为那水不干净,赶紧牵着那牛远远地离开了。这两个是有名的隐士,在措理这事上,行为未免有些怪诞,但都表明了不羡权位的素志。下句是说东汉洛阳令董宣,杀湖阳公主的恶奴,光武帝命他向公主谢罪,他却不肯低头,光武帝称他为“强项令”。这个谜是将谜底分成两半来扣合的,上半是“牛不喝水”,下半是“强按头”。这下一半是描述董宣得到这个美(令)名的经过,就是强按他的头也不愿将项弯的,是很生动恰切的。但上一半就差劲了,虽可释为牛不饮许由洗过耳的水,但不让牛饮洗耳水以明志的是那畜牲的主人巢父,所以面上不说巢父而说许由,不能不是一个失误。

三士为何相残杀

例2 三士为何相残杀(猜哲学名词) 因果关系

评释:谜面的“三士”与谜底的“果”,使人很容易想起“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但面上的“相残杀”又与故事有出入,使人疑惑,可是面底扣合,舍弃这个典实则很难串解,典实出自《晏子春秋·谏下二》故事说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齐景公,并以勇力闻名,齐相晏子谋去之,请景公以二桃赠与三人,使他们论功食桃,结果三人皆弃桃自杀。诸葛亮《梁父吟》说:“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李白也说:“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他们都认为是晏婴用计将“三士”杀了,这是追究因委,责实元谋,用的是春秋笔法。按记载,事件的发生是以“皆弃桃自杀”告终。所以无论是他杀也好,自杀也好,谜面的“相残杀”都与之不符的。这谜用的是问答体,面用“为何”设问。底以“因……关系”作答,呼应响亮,但若不刊登使人能作底面对照,而单挂面求猜,熟悉典故的猜众是不大敢作“因果关系”应射的,之所以然,应归咎于作者因底造面时,用事遣词略欠准确所以致之!

惊弓影叶公猝死

例3 惊弓影叶公猝死(猜成语) 来龙去脉

评释:刘向《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这段描写,将那个“好乎似龙非龙者也”的叶公的狼狈相,刻画得何等出神,你看他奔突鼠窜,吓得连脉搏都停止了跳动,取成语“来龙去脉”来扣合这个典故,可谓已达“谬解神化,妙造自然”的境界了,但回观那个谜面,使人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叶公”虽浑蛋,“失其魂魄”绝非“惊弓影”所致,而“失其魂魄”也非“猝死”不可,如此加诬,叶公有知当大呼“冤哉枉也”了!谜作者是将“叶公好龙”和“杯弓蛇影”二个典故胡搅在一起,弄得龙蛇混杂,以致患了错典的毛病。

玄都观里桃千树

例4 玄都观里桃千树(猜东汉人一) 刘植

评释:唐代刘禹锡,贞元间任临察御史,曾因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而被贬朗州,后来得以回京,其时朝中故人零落,满目新贵,有感而写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据说又因此遭贬,当他又重新回到京师时,朝臣又换了一批,他深感于人事多变,盛衰有时,又写下了《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两诗均咏玄都观里的桃树,前是桃花盛开之时,后是桃树净尽之日,.他无限慨叹地问道:“种桃树的道士那里去了?!”谜作者兴许是只读前诗不见后句,把“刘郎去后栽”当成“刘郎所栽”,所以有了谜底“刘植”,让刘禹锡冒了玄都观道士“种桃”之功。这是读书不精,典故未熟,指事入谜必定出错。

倚杖候荆扉

例5 倚杖候荆扉(猜电影名四) 母亲 等 儿子 归宿

评译:谜底串连四个电影名,读来口顺情真,可见作者觅底苦心,谜面出自王维《渭川田家》诗:“斜阳照圩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古时称四郊以外为“野”,称在“野”的农民为“野人”,诗中的“野老”大概就是“老农”,一般应指男性,从这诗另外的“农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二句也可互证。谜底却以“母亲”为主角,真使人莫名其妙!粗看好似作者认定既与农“夫”语依依的必然是这夫的妇,但又未必见识低下至此!再仔细的审视他所取来作谜面的这一句,似于是“倚门倚闾”的引申,“倚门倚闾”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大意是说:儿子早上出去,日晏未归,我在家门口等着儿子晚上出去,到夜未回,我会到村口去望着。因此“倚门倚闾”成了母亲盼儿心切的典实,若以这句挂面,来扣“母亲等儿子归宿”,就是“糙米凑空臼”刚刚好。但却无端用了王维的诗句,将个野老当母亲,真是“飞去的帽子被白拿去用——张冠李戴”了。

齐以景公不修其德

例6 齐以景公不修其德,虽欲复主旧盟,而不能争郑(猜聊目) 阿霞

评释:这个例子见自《橐园春灯话》,张老先生自述制谜经过,是他读了《聊斋志异·阿霞》,知这个“阿霞”本姓“齐”,初与一个叫“景”生的订婚,景生为此休掉了家中的妻子,阿霞发现景生无德,竟然改嫁给了“郑”生,谜圣的神经受此刺激,遂以春秋故事口吻来造面,将故事情节,人物姓名尽摄其中。谜成之日,拿给辰州的谜友们去猜,据说是“始终未为所得”,老先生惜得意之作未遇知音,乃自作解人,弄得“闻者咸咋舌而去”。这个谜面以叙事结体,条理分明,实能尽概“阿霞”行状,但谜底直猜“阿霞”,类同说书,毫无别致,有乖谜旨,这大概就是台湾许成章教授所谓的“不是谜的谜”吧。至于那个夫子津津乐道的谜面,则完全出自臆造,有谜若此,堪称自作不典之最了。

自作不典的谜例,《春谜大观》还可举出几个,如“主人颠了,抢了乔二姑爷的夜壶(猜七言唐诗)东风不与周郎便;还有:吕布欲为董卓发丧(猜四书句)奉先思孝;前者把低级当有趣,大耍噱头。后者视古人如泥巴,任由捏塑。这样的谜,底面对照,观其扣合似乎很有“趣”,正是这样的趣,招引了一些单纯追求趣味的作者,沾沾自喜地以“江湖派”自诩,不惜挖空心思去杜撰。说到杜撰,《春谜大观》中还有个众所周知,引起争论的例子:

张翼德查户口

例7 张翼德查户口(猜七言唐诗句)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释:张翼德是三国人,桃园结义中的老三,单名“飞”,查户口虽说是涉及官民的事,但社会总是宝塔式的,官少民多,因此,要查户口是非“入寻常百姓家”不可的,以底释面,分毫无差,严密之至!何况还将那黑张三变成了什么鸟,真的飞了起来,别解在底,谜之正宗,按理这谜该打九十九分(据说人无完人,谜无完谜)。然而自“阿飞”入了百姓家之后,责难交翩而来,“自作不典”,“杜撰之尤”,“无聊之极”,“加诬古人”……真是不一而足,但俗语不是有一句“百货合百客”吗?肯定者说是:“战争时期,不查户口行吗?”谅解者以为:“人生经历,查查户口容或有之。”以为好玩的陈词:“谜语游戏,何必过于当真!”还有造典者执言:“相声有《张飞审西瓜》,西瓜审得,户口就查不得?”这叫做有人卖就有人看,有人看就有人买。这就是杜撰成谜所以不会绝种的原因吧!

评价

泰国谜家卢山夫先生说:“用典的谜,无论出自正史稗官、笔记说部,如能善加运用,以之入谜。不但可启人智慧,发人深省,复能重温历史,洞彻古今,鉴往知来,不无获益。”一席话可谓尽阐“用典谜”的精义,可知“典实”这东西是不能任意“游戏三昧”的,典实而可杜撰,那古人世界定将混乱不堪,又何能“洞彻古今,鉴往知来”呢?汕头陈镇权先生为此发出呼吁:“至于杜撰典实,自我作祖的谜,亦当刹车为宜,如‘张翼德查户口’一类,无稽之谈,何益。”在现阶段,这样的呼吁,在以江湖派自居的热衷于杜撰者诸说相形之下,未免显得苍白无力了点,然而可以肯定,“杜撰”也如“用典错误”一样,是灯谜的大病,至于治与不治,防与不防,尽可悉听作者尊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