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平镇 |
释义 | 永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东,鹅湖山北麓,是一个千年古镇,2000年元月撤乡并镇后镇区面积118k㎡。下辖16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1个街道,1个垦殖场,由于地处闽赣交通要道,铅山河穿境而过汇入信江,陆路、水路运输四通八达,自古便是商贾云集、“四省通衢”,宛若镶嵌在武夷山脚下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千年古镇如沐春风,重现异彩,铸造了“三个文明”建设的辉煌业绩。 中文名称:永平镇 政府驻地:铅山县 面积:1.2平方千米 人口:4.2万 气温:12—19℃ 支柱产业:优质稻、蔬菜、林果、畜禽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永平镇镇内样貌 永平镇 面积:126.4k㎡ 人口:53102人 邮编:334505 代码:361124101 辖西门、东门、北门、五都街等4个居委会,花亭子、北门、杨家桥、安洲、永平、文家桥、陈家寨、卢家、八水源、排上、下畈、港洲、河背、林家、五都等15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幸福路。 城镇建设永平镇是铅山县老县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布局零乱、功能单一的城区愈来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加快发展,把城镇建设作为启动经济发展的杠杆,通过“以路带房、以房补路、以路兴市、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的方式,全力推动城镇建设上台阶。一是实行“多方筹资、多轮驱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经营城镇,形成了以农民和外地客商投资为主,单位、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从而解决了资金短缺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从1998年起,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土地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其中水果批发市最高价卖到了每平米2200元的“天价”,创下了当年全区乡镇地价这最。近几年,我们通过向上“争”,对外“引”、对内“筹”,共筹措资金3000万元,实施了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改善了滨江路、铜宝路、铜江路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与此同时,还争取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了工商局、地税分局办公大楼、永平汽车站、花亭子群众文化中心和城北新区宽32米主干道等项目建设;二是围绕把永平建成上分公路沿线经济重镇的目标定位,聘请省城乡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制定2002—2020年城镇总体规划,促使城区面积由1.2km2发展到2.9km2,人口由1.2万人发展到3万人,从而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美化镇容镇貌;三是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制定了《永平镇城管理规定》,对城区“脏、乱、差”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做到了垃圾归窖、机动车辆定点停放,严禁乱摆摊设点,并经济开展卫生检查和创评“文明单位”、“卫生小区”活动,顺利地通过了市、县“文明卫生城镇”验收。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布局更加合理规范,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小城镇拔地而起,矗立在鹅湖山下。 经济发展1、三管齐下,推进农业产业化 永平由于人多地少,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差,难有大作为,面对“先天不足”,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多种经营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走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之路,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创造了条件,城镇建设的加快,也加快了农民变为“市民”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推进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和其他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促进农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进入城镇的市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大力实施农业区域化布局。根据永平的区条件、资源状况、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地培植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围绕发展壮大优质稻、蔬菜、林果、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在镇区附近的尺平、花亭子、北门等村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立千亩蔬菜基地,以五都村为中心建立15000亩优质稻基地,以卢家村为重点建立3000亩果业基地,以安洲、下坂村为中心大力扶持一批畜禽养殖专业户。通过区域化布局,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03,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0%来自四大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培育各类市场竞争主体。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该镇先后兴办了4家精制米厂和农产品加工厂,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全镇现有民间流通组织35个,农民经纪人达100余人,带动农户数超过5000户。 2、找准支点,唱响工业重头戏 发展工业,是振兴镇域经济的关键,为此,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促进龙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形成。一是依托城北新区,大力发展建材、化工业,配合城北新区开发,通过招商引资,促动投资过千万元的江西盈洲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永平安家落户,新区附近的原县属水泥厂被民营企业玉平水泥厂兼并后,亦重焕青春,年创利税1300万元;二是依托城南延伸区,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麻纺织业,重点是以轻碳酸钙厂和麻纺厂为龙头,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三是依托老城区,大力发展机械、粮食加工业,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耐酸泵厂的技术力量,引导民间资金创办了3家小型耐酸泵厂。 独特魅力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镇域经济的发展后劲?镇党建、政府一班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质,坚持以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商贸富镇,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全面放开,放活市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政策上实行“三个放宽”、“四个打破”、“五个不限”,即:放宽审批手续、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金;打破地域封锁、打破行业垄断、打破产销分割、打破经营界限;不限发展规模、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产业、不限发展方式、不限发展人员、努力营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松环境,使全镇个体私营经济户以年均100户的速度递增,目前,全镇个体工商户总数达1000余户;二是优化环境、改善服务,重点是狠抓市场建设,投资10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达1.68万平米的集贸市场,减少了流通成本,大大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力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云南省景谷县永平镇位置面积永平镇位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城西南53公里处,和双江、临沧交界,国道323线穿增而过。交通扼景谷南部五乡镇咽喉,是景谷南五乡镇物资集散地,总面积 为1165.66平方公里,是景谷面积最大的镇,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88.4%,平均海拔1250米,勐戛河自南而北经坝子流入澜沧江,河道西岸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是全镇商品粮的生产区。 人口民族到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4938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人。世居民族有汉、傣、彝、拉祜、哈尼、布朗、回族等15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6130人,占总人口的53%;其中:傣族15456人,占33%;彝族8843人,占19%。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大镇。 地理气候永平镇位处横断山脉南端,是思茅市最大的坝区,坝区面积60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2—20℃;最冷月为1月,温度是11.7—13℃;最热月为6月,温度为22.3—24℃;全年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230—1410毫米,全镇最高海拔2148米,最低海拔774米,平均海拔1110米左右。 水土资源永平镇域面积1165.6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水田48546亩,旱地60466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2亩。 勐戛河自南向北经坝子流入澜沧江,流域面积312.6平方公里,拥有水资源总量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50万千瓦,河道西岸,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是全镇商品粮的生产区。 森林资源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136.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81万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五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55%。2003年共育林26410亩,其中思茅松20000亩,桉树6410亩。镇内森林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两大类,其中速生丰产树种思茅松占林地面积的92%,树下盛产鸡枞、红菌、羊肝菌等野生菌类,因森林茂密,林中动物种类繁多。 热区资源全镇共有热区资源50万亩,占全县热区面积21%,居全县第一,已开发热区面积21.2万亩,占42%。 民族文化资源:永平镇是多民族杂居镇,民族风俗各异,尤以傣族和彝族文化极富地方特色,傣族的泼水节、推山节、采花节、朝山节、关门节、开门节、新米节及彝族的“二月八”、“火把节”等都极富民族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被小乘佛教教民视为“圣地”的大仙人肢化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迁糯佛寺;意为“锁住勐戛财宝”的锁水文笔塔;奇峰险峻的大石岩仙人洞和景色怡人的昔木河水库等著名旅游景点。 交通电力2003年镇政府共投入村社公路建设资金62万元,境内公路里程达1162公里,于1993年实现村村能公路,2002年开通公交交通通车线路五条,2003年由省路桥公司投资景永二级公路开工建设,预计2006年初完工。目前永平镇用电由县电力公司所属的35KV变电站提供,境内无水电站,全镇292个社中有271个社架通10KV线路,通电率为93%。 通信:设有—电信分局,装机容量为8000线,实际安装6200门,电话机用户3500户。开通宽带互联网,用户达20户,各行政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也已开通。 财政金融2003年财政收入966万元,支出1504.84万元,地方税务分局完成税收累计入库655万元,国税部门国税入库72万元。 商业贸易商业贸易市场有永平、迁糯、茂密三个集贸市场,五日一集,交错循环。1996年,由永平供销社投资100万元,建成占地7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改变历史以来的以路为市,占道交易的局面。2003年全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00万元比上年增加900多万元,增长21%。 城镇建设共投建设资金850万元,街道绿化覆盖率达65%,镇北56公里建有—垃圾处理场,垃圾清运率达75%,无害处理率达50%。有总容量3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一个,实际日供水2000立方米,镇内各种供水设施齐全。到2003年,永平镇集镇面积达1.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0.84万,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是景谷南五乡的物资集散地,2003年引进景谷建瑞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80万元建成4662平方米的勐嘎文化广场。1998年被列为全省105家小城镇建设目点镇之一,2000年被评为省级卫生镇。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全镇经济总收达12331.43万元,农业总收入1036.48万元,粮食总产量21375吨,农民人均有粮46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1608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10531万元,财政收入966万元,甘蔗种植面积6.4万亩,入榨产量18.44万吨,松脂生产完成6575吨,比去年增长1146吨。 农业: 2003年全镇粮经比例调整56:44,复种指数156,良种覆盖率达83%,粮食总产量21375吨,人均有粮463公斤,甘蔗种植面积6.4万亩,其中下田1.2万亩,入榨产量18.44万吨,农业总产值2340万元。新引进亚麻产业,种植面积2400亩,并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计划每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2008年达到3万亩。近年来,推广了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100亩;优质稻种植1110亩,占总种植面积27%;杂交玉米种植6850亩;无性系茶叶种植面积1300亩,占总种植面积的27%。 林业:2003年有林地面积13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81万立方米,占全县蓄积量的五分之一,森林覆盖率为76.8%,平均每年采伐原木10万立方米,采割松脂6575吨,完成退耕还耕2000亩,荒山造林6000亩。 工业: 自1995年以来,永平镇大力发展以松脂、林板为主的林产工业,以蔗糖、制茶等为主的热区生物资源开发产品,以水泥、夸瓦为主的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12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2%。镇内有糖厂一个,日处理甘蔗能力达3000吨;有地板条厂一个、砖厂2个,茶叶加工厂2座。 乡镇企业: 自1995年以来,永平镇企业更加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597个,从业人员3025人,其中属企业7个,村办企业3个,个体私营企业15户,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10591万元。 社会事业: 全镇有完全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一所,中小学校入学率达99.8%。农牧站、甘科站、成技校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立蔬菜实验基地,良种猪精供应站,为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水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卫生事业全面发展,镇内医疗机构1个,占地面积17522平方米,床位50张,医务人员50人,全镇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特色支柱产业: 一是林业,在搞好生态和商品林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好20万亩人工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二是引进浙江金鹰集团公司建一座亚麻加工厂,今后把亚麻生产作为冬农开发的主要内容,预计每年种植1万亩以上,最后发展到3万亩。三是创新开发永平热区资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稳定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蔗糖产业,同时开发茶叶、咖啡、药材、芒果、干果等优势产业。 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工程: 景永高等级公路建设和边江、半坡弹石路工程建设;好景永二级公路永平镇连接道的规划和建设工作,预计引进资金800万元,结合土地开发搞好基础建设;商业二区开发(田园小区),预计引进建设资金400万元,拉动民间资历本投入小城镇建设。53至红砖厂的公路沿线土地开发工作;文化综合楼、计生站服务楼建设。糯扎渡移民安置工程,预计迁入该镇5000人,昭通向家南水库建设预计迁入该镇3000人,威远江移民工程,预计迁入该镇744人,这将为该镇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供巨大的人力和公共资源。 重庆市垫江县永平镇概况永平乡地处垫江东南角,南与坪山镇接址,北与高峰镇相连,距县城24公里,涪垫路由北向南横穿而过,大沙河由东向西跨越其境。全乡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辖七个行政村,43个农业社,有农户4536户19060人,其中农业人口18504人,非农业人口556人,现有耕地面积18150亩。2005年,荣获“五好乡镇党委”称号;2005年、2006年获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优胜单位”。 经济发展2006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42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61万元,农业总产值7164万元。实现纳税“小巨人”6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75元,完成本级财政收入84万元。2006年,粮食总产量8115.5吨;畜牧产业实现收入2341万元,产琯溪蜜柚等水果2250吨,实现收入675万元。蚕桑、花生、油菜、榨菜、淡季蔬菜、藠头生产等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6年,劳务输出4500人,全年新增劳务输出人员516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劳务收入2250万元。 2006年,全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已达到14户,实现纳税“小巨人”6个。 2006年,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新修、维修村级公路10条90余公里,全乡7个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100%的社已通公路;集镇建设步伐加快。按照“两翼展开、重点突破、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规划方案,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横一纵”的小城镇发展框架。2006年有65户农民到场镇落户。同时在石平、金光、罐石村发展了3个居民新村,居住农户37户;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病险水库1座、山坪塘57口,实施土地整治12000亩,新打井38口,完成了5个村的农网改造任务。 社会发展2006年,全乡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4.4%,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4%以下。2005~2006年,发放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28人累计27600元。2006年,全乡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2025人,教职工114人。投入教育经费20万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2658人,参合资金126580元,参加农民看病难且贵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2005~ 2006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10万元,医疗救助金1.6万元,优待抚恤金16万元。 抗旱救灾2006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百年不遇特大旱灾,永平乡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精诚团结,全力以赴,积极投身抗旱救灾,累计投入资金 28 万元、出动5万人次、送水车辆148台次、送水460吨,全乡没有出现人畜断水死亡,没有发生疫病流行,没有发生争水抢水的治安事件,没有酿成重大火灾和重大安全事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