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雍和宫白檀木弥勒大佛 |
释义 | 雍和宫的万福阁里有一尊非常高大的弥勒大佛,这就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迈达拉弥勒大佛。弥勒大佛的主体部分是由一棵完整的白檀木雕刻出来的,手臂及垂下的衣纹飘带,则是由其它木料辅助而成。这根完整的白檀木通高26米,有8米被埋入了地下,而我们所能见到的则是地面部分的18米。佛像精雕细琢,蔚为壮观。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耗资50余万元,对大佛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贴金,1993年10月,再次举行了弥勒大佛重新开光庆典。 简介雍和宫的弥勒大佛是用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上高18米,地下埋8米,整个佛像巍然矗立于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宝座之上,其中佛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的藻井。当年佛像做成后,光给佛像制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万福阁因此又称作“大佛楼”。雍和宫是一座著名的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公元1711年,乾隆皇帝就诞生在这里。万福阁是雍和宫最为宏伟的建筑,全木结构,高23米,飞檐三重,列拱交构。左右有配阁,并以飞廊相连,宛若瑶台琼阁。供奉于阁内的木雕弥勒大佛,其中心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巍然矗立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其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的藻井。供奉于阁内的木雕弥勒大佛,其中心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巍然矗立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给佛像做一件大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万福阁也由此得名“大佛楼”。 此阁建于清乾隆十三年至十四年间(1748年———1749年)。相传在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时,并未建万福阁,这里只是一座观音殿,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背景是木制山峦。改为寺院后,乾隆皇帝觉得寺院的北面太空旷,欲建一座高大楼阁,为北面的屏障。但一直苦于没有一尊与之相称的大佛像。此消息被西藏贡使带回,当第七世达赖喇嘛得知后,立即派人搜寻大佛造像原料。恰好尼泊尔王国从印度运回一根高大白檀木,达赖喇嘛闻讯,既以大量珍宝购得,并由西藏经四川走水路,历时三载运至京城。 檀木到京后,乾隆皇帝命察罕达尔罕活佛指挥设计,并由皇宫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木作”、“漆作”、“雕銮作”等在雍和宫负责施工。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雍和宫合编的《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满文文献载:雍和宫的万福阁主楼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日,将京城景山内的楼阁拆了之后,在景山北面的围墙打开了一个豁口,如此连木带石经这豁口一车车运至雍和宫。这年十二月开始组装楼阁并雕刻大佛。经辛勤劳作,圆满完工。故万福阁是从景山移建的。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三十日,雍和宫开始准备举行万福阁落成和弥勒大佛开光大典。而昔年民间所传的“先有大佛,后有万福阁”之说不甚准确。当时,此工程及附属建筑先后从国库支出八万多两白银,赤金八百余两。 大佛之名“弥勒”是梵文的音译,姓“慈氏”,名“阿逸多”,藏语称“强巴”,蒙古语称“迈达拉”。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讲,弥勒出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他随释迦牟尼出家,修习佛法,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牟尼圆寂前先行离世。释迦牟尼曾预言,弥勒离开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所以,弥勒现在还称为菩萨。弥勒造像因此分为菩萨装和佛装两种,雍和宫木雕大佛为菩萨装弥勒像。这尊大佛面部庄严肃穆,头戴五佛冠,其微垂的双目、紧闭的嘴唇,给人以万般慈祥之感。通身挂璎珞,其左右肩上各有一花篮,篮内之花含苞欲放,花之上有法物,左肩为净瓶,右肩为法轮。双手做“扶天盖地”式,象征着弥勒继承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界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万福阁楼上原悬挂一串周长12米的上等料器佛珠,称“宝石官料大佛珠”,每粒珠子直径有10厘米,为清乾隆年制,现此佛珠藏于宫内。当你立于这尊大佛前,要看清其面部,必须仰视,此乃表达了弥勒佛在兜率天宫高深莫测的意境。佛像的胸部正当楼阁的二层,面部在楼阁的三层之上。1990年8月,这尊大佛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1992年,雍和宫对这尊大佛进行修缮并重新贴金,耗资50万元人民币。1993年10月,雍和宫举行了隆重的弥勒大佛开光庆典。瑞典民族博物馆暨斯文·赫定基金会亚洲部主任霍堪·沃尔斯特先生应邀到雍和宫访问。当他参加完英文版《雍和宫》第一册授权签字仪式后,登上了他盼望已久的万福阁楼,凭栏远望,不禁感慨地说:“当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先生来到雍和宫只在万福阁楼下瞻望良久,并拍了照,但他没有登到楼上,而我实现了这一愿望,我感到很幸运。” 沿革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清代震钧的《天咫偶闻》中对其是这样描述的:“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作为皇家寺庙,雍和宫最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佛像的雕工精彩绝伦,被誉为雍和宫“三绝”。其中白檀木弥勒大佛又是“三绝”之冠。另两处是:乾隆生母礼佛之所的金丝楠木雕巨龛;五金铸成的五百罗汉和名贵紫檀雕成的罗汉山。 弥勒佛是梵语,藏语为“强巴佛”,蒙古语为“迈达尔佛”。佛经上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八大随侍弟子,相传他出生于印度婆罗门世家,后来成为佛的弟子,却先于佛入灭,升入兜率天宫内院,经56亿7000万年后,当来降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大转法轮。因此又称为“未来佛”、“至尊慈氏”、“慈氏菩萨”。 雍和宫的弥勒大佛是用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上高18米,地下埋8米,整个佛像巍然矗立于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宝座之上,其中佛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的藻井。当年佛像做成后,光给佛像制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万福阁因此又称作“大佛楼”。但是今天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尊弥勒大佛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庙的寺主活佛察罕五世仁布且奉旨设计、监督雕刻、指挥施工建成的。这是察罕五世活佛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也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值得珍藏的非常珍贵的记忆。 据清朝理藩院档案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征询了章嘉国师的意见后,正式给雍和宫御赐藏语寺名:“葛丹敬恰林”(意“兜率壮丽洲”),并且将其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三世章嘉国师奉旨出任雍和宫的首任总堪布。此后,雍和宫也就成了清朝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章嘉、阿嘉、察罕、土观等八大驻京呼图克图均驻锡于此。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朝出兵平定了西藏叛乱,此后,乾隆皇帝就把西藏的军政大权交给了七世达赖喇嘛。因此,七世达赖喇嘛对乾隆皇帝十分感激。当他得知乾隆皇帝要为其家庙雍和宫建筑一座高阁,以供奉一尊弥勒大佛作为雍和宫全寺的压轴之殿的消息后,就四处搜罗佛像,以求进奉报答文殊大皇帝之恩。这时恰好尼泊尔刚从印度运回一棵巨大的白檀木,七世达赖喇嘛不惜重金将它买下,并且从尼泊尔经四川等地历时3年运抵京城,进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见到这棵巨大的白檀木,龙颜大悦,当即钦命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的副扎萨克掌印喇嘛、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庙寺主活佛(也是北京黑寺寺主活佛)察罕五世活佛叶希普日来拉布吉,全权负责大佛的整体设计、监督雕刻、指挥施工。于是察罕五世活佛按着乾隆皇帝的圣旨,调动养心殿造办处的广木作、漆作、木作、雕銮作、如意馆等工匠会同中正殿造办佛像的喇嘛工匠共同策划、雕造、施工。由于佛像巨大,所以,察罕活佛集思广益,确定一面砌佛座,一面雕刻佛像,雕好后再安置佛像于座上,待这一切都安置妥当,再建万福阁。所以雍和宫又有“先有佛像,后有佛殿”之说,以至于后来以讹传讹,成了“先建大佛,后有雍和宫”了。该大佛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雕刻成功,迄今已经有240多年的历史。雕刻大佛和建造万福阁,共耗银8万余两,赤金800多两。 雍和宫弥勒大佛通高26米,头戴天冠,赤宝莲足,下身长裙,全身璎珞珠宝严饰,雍容华贵。此尊大佛面部庄严肃穆,双目微垂,朱唇紧闭,更显万般慈祥。佛的双手各持一长枝巨莲,枝上莲蕾朵朵,含苞欲放,顶上盛开的莲花上,又各擎法物,左为净瓶,右为法轮。佛右手施说法印,左手施予愿印,民间称为“扶天盖地”式,这种说法是不如法的,也不确切。它表示弥勒佛将继释迦牟尼佛后在未来世界降生人间,大转法轮,普度众生。当人们近在咫尺,要看清大佛的金容,须仰视,方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强烈的精神之震撼,进而体悟到兜率天宫的神圣庄严。不过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尊弥勒大佛的面部表情慈悲中更显威严,这与其他寺庙的弥勒佛大慈大悲的造像有所不同。于是人们传说这与当年负责设计建造的察罕五世活佛有关,因为这一造像意境,要融进乾隆皇帝奉佛的虔诚,及其治国安邦的高瞻远瞩,加之那稀有独木圆雕的匠心神韵,更兼七世达赖喇嘛衷心贡礼之奇缘……所以这一佛门瑰宝才被察罕五世活佛精心设计成如此神圣恢宏、伟岸肃穆、瑰丽庄严,堪称世界绝版。至于察罕五世活佛是否还有别的密意寓于其中就不得而知了。1979年,在对弥勒大佛维修时,人们发现,深埋地下的8米白檀木历经200年风雨沧桑,却依然质地坚硬,完好无损。人们不禁为当年设计建造之精湛技艺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之余也深觉佛教的不可思议。 1990年8月,雍和宫弥勒大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独木雕刻佛像世界之最。1992年北京市政府又耗资50余万元,对大佛进行了修缮和重新贴金,1993年10月,再次举行了弥勒大佛重新开光庆典。 察罕活佛现已转世到第九世,即察罕九世活佛那日松仁布且,现为全国佛协常务理事、内蒙古佛协副会长、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庙寺主活佛。50年代初,正值少年的察罕那日松活佛曾经被全国佛协会长喜饶嘉措大师和雍和宫堪布噶喇藏活佛接到雍和宫学经,当时就驻锡于北京黑寺和雍和宫,至今其驻锡在雍和宫里的活佛居所还保存完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