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痈 |
释义 | 临床常见的外科感染之一,中年以上好发,以老年者居多。痈以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皮脂腺和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为临床特征。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等。好发于皮肤厚韧的项、背部,也可见于上唇、腹壁和耻骨联合部的软组织。与疖相比,痈的病变范围广,扩散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临床需要及早给予抗生素等全身治疗。“痈”在中医学属于“疽”的范畴。 汉字读音yōng 部首: (病字边) 部首笔画:5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0 四角号码:0012 汉字释义癰 yōng 〈名〉 (1) (形声。从疒( 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2) 同本义 [carbuncle]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3)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4) 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5) 喻祸患 [disaster]。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词语示例痈病 yōngbìng [carbunculosis] 同时或接连不断地形成许多痈的一种状况 痈疽 yōngjū [ulcer;carbuncle]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疾病名称疾病简介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痈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医称为疽。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病因说明现代医学认为痈的发身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延到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柱,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 对痈的治疗主要采取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选用磺胺类和青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有糖尿病者必须控制糖尿病,适当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治疗。局部治疗外敷消炎止疼膏等,若肿势大,坏死组织多,脓液排出困难,应作“+”字或“++”字形切开排脓,疮口内填纱条引流。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有头疽”范畴。发生在颈项部称谓“脑疽”,发于背部称谓“发背疽”、“搭手”。中医认为外因感受风邪、湿热之毒,以致气血凝滞,邪毒聚于肌肉之内而成本病;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因劳伤精气,火邪炽盛;或因过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等导致脏腑蕴毒,凝聚肌表,营卫不和,气血凝滞 ,经络阻隔所致。 常见证型1、初期:表现为患部初起皮肤有粟粒样脓头,形似小疖,发痒作痛,逐渐向周围或深部扩大,形成多头疖肿,局部红肿热痛,全身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谈红,苔薄白,脉浮或弦。 2、溃破期;表现为疮肿化脓,疮头逐渐溃烂,状如蜂窝,发热加重,口渴便秘,尿短赤,舌质深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数。 3、收口期:表现为脓腐渐净,气血耗伤,疮面肉芽难长,愈合较慢,身有余热,胃纳未复,体倦乏力,自汗盗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数。可选用的西药 治疗措施1.全身治疗 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剂。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 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疾病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治疗原则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 3.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理疗,或70%酒精湿敷。面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咬嚼动作。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时应及时引流,并将炎症坏死组织彻底切除。常用“+”或“#”形切口,应深达筋膜下。 用药原则全身症状较轻以肌注“A”项中一种药为主; 全身症状较重以静滴“A”和“B”项药为主。 辅助检查1.痈无并发病者的“A”为主; 2.有并发病者的“A”、“B”联合应用。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食疗方法1、葱60克,干姜15克,桂枝30克,捣和熬膏,加醋120克、淀粉120克,调匀。视患处大小,膏用多大,连敷7日即消。适用于痈疽发背、乳岩结毒、湿患疔疮。脓肿已破溃者忌用。 2、马齿苋10克,黄芩50克,煎汤熏洗患处,每日2次。3、万年青根、叶适量,先用冷开水洗净,捣取汁,去渣,瓶贮备用。对脓肿已溃未溃均可用,红肿部位均搽上此汁,每日3~4次,未溃者即消,已溃者能消炎止痛收口。 4、鸡舌草全草适量,加米饭粒捣敷患处;另用1把加酒同水煎服,连服3次。适用于对口、背脓肿的治疗。 5、鳖甲1个,用醋100毫升煅酥,研极细末,以香油调搽患处。适用于口、背部脓肿。 6、野菊花、蒲公英、紫地丁、金银花各等量,加适量白酒,炒热后装入布袋,热熨患处,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 7、扁柏叶1把,加红糖或蜂蜜适量捣烂涂敷患处。适用于对口、背部脓肿的治疗。 8、新鲜茄子蒂14枚,生何首乌100克,水煎服,或水煎后加黄酒1杯服下。连服2~3剂后,则未破即消,已破透脓生肌。适用于对口脓肿的治疗。 9、鲜野地黄(全棵) 蒲公英各等份,共捣如泥,敷患处。适用于一切痈初起,红肿疼痛,未化脓者。溃破者禁用。 注意事项1、调整饮食平时应少食辛辣刺激之品,忌饮烈性酒,以防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使肠胃积湿生热而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性。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防止潮湿尤其是暑天,天气炎热,常因工作环境差或工作繁忙而汗湿衣襟,加之更换内衣不勤,容易发生本病。因此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更换内衣,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 3、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毛囊炎、疖肿、湿疹等。 4、防止搔抓无论是颈部、腋部、脐部或是身体其他部位皮肤有破损或有湿疹都应积极对症治疗,避免用力搔抓,因搔抓后可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 5、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因皮肤破损、细菌侵入所引起,预防的关键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劳动保护,防止皮肤破损,如有损伤应及时处理。注意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6、早期局部红、肿可采取热敷或理疗(红外线、超短波治疗),也可外敷消炎药膏。 7、这些病切忌用手挤压,特别是面部三角区(鼻部及唇上、下)的疖子,以防感染扩散到颅内去。 8、有脓头或脓肿形成可用碘酒去涂脓头或切开引流,引流后如外包的纱布潮湿应及时来院换药。如发热不退,伤口痛严重,脓液流出不畅应即来院就诊。 9、经常有疖、痈发生者,应进一步检查有无糖尿病等其他原因,并作相应的治疗。 10、应用麦饭石。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麦饭石气味甘温,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石器坊麦饭石应用于沐浴,可治疗接触性皮炎、皮肤病、肿胀、皮疥、皮外伤等。并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细胞活性增强。 中成药治疗1、初期: (1) 三黄片(散):片剂每次口服4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散剂用蜂蜜或酯调敷患处。 (2) 西黄丸(胶囊):水丸剂每次3g,或胶囊剂每次4—8粒,均为 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消炎红膏药:外用,涂敷患处,一日1-2次。 (4) 伤疖膏:外用,贴患处,每日更换1次。 (5) 一粒珠:每次1.5g,一日1次,温开水送服。 (6) 银黄片(口服液):片剂每次2—4片,一日3—4次,温开水送服。口服液每次10-2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7) 小败毒膏:每次10—20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2、溃破期: (1) 投毒生肌散:外用,撒敷患处,或以膏药护之。 (2) 珠黄八宝散:外用,视患处大小取本品适量薄薄撤于疮面上,然后盖以油纱条;或取本品适量掺于软膏内调匀,薄摊于纱布上敷之,每次换药1次。 (3) 连翘败毒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收口期: (1) 八珍丸(补汁、冲剂):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蜜丸每次6g,一日2次;或浓缩丸每次8丸,一日2-3次,湿开水送服。煎膏剂每次口服15—20g,一日2次。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2) 补中益气丸: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丸,水丸剂每次6g,一日2—3次,用姜汤、淡盐汤或温开水冲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