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影视的美学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平装: 232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500481768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影视的美学》是作者从事影视美学研究撰写发表的系列性论文。举凡影视艺术的对象和范围,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影视艺术与前于它的六个门类的关系,电影与电视剧同质异量但部属于第七艺术,以及中国影视艺术的美学特色等。作者多年从事电影创作,能够广为结合早期乃至现今中外影视艺术的实例,从美学和哲学层面上对影视艺术进行探讨和阐述,允分展示影视艺术兼备视觉、听觉、时间、空间所蕴涵的审美潜能。 编辑推荐《影视的美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张瑶均,1930年生。河北省束鹿县人。194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参军。曾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曾任人民日报社编辑、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自序 论电影美学的对象和范围 电影艺术与形象思维 论电影艺术的美学本性 电视剧与电影是同质异量的艺术 影视美学系统观 略论中国影视艺术的美学特色 情感与象征 ——谈影视艺术中的自然景色 领略声画中的意蕴 谈影视艺术的四维空间 人的自觉与电影艺术的自觉 附录一 对影视美学的探求 附录二 电影文学剧本《伤逝》 《伤逝》:从小说到银幕 略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序言我曾从事电影艺术创作,参与剧本的编写和相关的摄制工作。影视艺术较其他艺术拥有无与伦比的为数众多的观赏者,又是国际可比的艺术。我热切企望我们的影视具有新的观念、新的开拓。因此,我对影视艺术从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的结合上,进行了一些研讨。 我认为,影视艺术是日新月异的科技传播媒介和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及美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人类形象思维最突出的最具确切意义的体现。影视艺术将前于它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和诗(即文学,包括抒情文学、叙事文学和戏剧文学)六个门类艺术作为元素化合于其中,却渐次剥离了它们各自的特性和局限。人类的第一信息载体是语言,第二信息载体是文字。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凭借第三信息载体即电磁波,可以直接诉诸视觉听觉,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中展示。所以,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是在最大限度地再现客观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表现主观世界。正由于此,影视艺术具有远未穷尽的审美可能性。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中抽象性的精华,那么影视艺术则应是时代精神最具象性的精华。文学艺术被认为是人类思维中具有理知性的情绪记忆,影视艺术则是最具清晰度的理知性的情绪记忆。 文摘生于现代的第七艺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物质媒介,它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对电影艺术中美学问题的考察、阐释、分析和研究,不仅对电影的创作和欣赏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将为一般美学提供新的实践和理论的依据。今日的美学也需要以电影为实验场地。 为了达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需要概略地回顾一下电影从产生迄今的美学进程。它与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大体相应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895-1926年,电影诞生并开始形成一门艺术。当时的物质媒介的记录功能并不完备,只有黑白无声片。在拍摄的影片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观。至20年代初德法等国先锋派运动兴起,开始有了自觉的美学探索。第二个阶段是1927-1945年,电影艺术有了重大发展。1928年有声片的出现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现,物质媒介的记录功能趋于完备,嗣后再无质的变化。通过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建立了具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电影理论,以苏联C.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电影理论,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第三个阶段从1945年迄今,电影艺术渐臻于成熟,物质媒介的记录功能日益精密灵敏。从总结各种流派的影片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重方面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不同的电影美学流派,并建立了不同哲学基础的美学体系。其中法国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的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纪录学派是具有重要创见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