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应星楼 |
释义 | 应星楼,位于浙江丽水瓯江滨江景区内,楼高达45.9米,共有九层,面积达2480平方米,2009年重建。丽水旧称处州,已有1418年历史。隋开皇九年(589)设州建县时,正值天上少微处士星分野,故名处州,并名厦河对面(今紫金大桥南边)那座山为少微山。对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记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应少微处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而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则明确“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 景点简介应星楼,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瓯江滨江景观带工程(城市意象区)内。 丽水,旧称处州,已有1418年历史。隋开皇九年(589)设州建县时,正值天上少微处士星分野,故名处州,并名厦河对面(今紫金大桥南边)那座山为少微山。对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记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应少微处土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而清道光版《丽水县志》则明确“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 新建成的应星楼高达45.9米,共有九层,面积达2480平方米,其雄伟壮观之景是古代的应星楼所无法类比的。虽然她是一座现代仿古建筑,但由于项目建设者们在当初规划设计时就赋予她所特别需要承载的历史内涵,所以,她包涵和反映出的更多的是南宋时期历史文化艺术元素。如按照宋式营造法式建造的大木作,挑檐翘角的屋面以及正脊上的鸱尾等等,特别是登临其上,还能体会古代应星楼“上挹景纬(日与星)之精,下为誉髦(喻英杰之士)之应”的恢弘气势。 历史资料少微星,《辞源》注释:“一名处士星,共四星,在太微西南,今属狮子座。”而古人认为“少微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叶宋鲁《应星楼记》)认为郡与少微处士星对应,吉星高照,处州大地将人才辈出,科甲兴隆。故建有多处对应天文的建筑。除少微星君祠外,还有少微阁(北宋郡守关景晖建,在州治后厅西,今万象山烟雨楼附近)、应星楼(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厦河门应星桥边)。而今这三处古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阁都在城外,原址确切位子已很难认定。唯在城内的应星楼,旧志书有明确记载:“在府学(今丽水中学之地)东南……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至今城内这一条南流的水依旧在,而且在出口水闸处还有一座应星桥。这应星楼是否建在桥上?有熟悉丽水地方历史的老师认为,从《应星楼记》中有“就桥立屋”,“撤旧图新,敞以高楼”的记载,楼应建在应星桥上,但经实地考察,桥长不到三米,又不可能在桥上“敞以高楼”。因此应星楼的原址到底在什么地方,难以确定。此外还有清代道光年间李金澜所著《栝苍金石志》记载,当时楼就已毁,《应星楼记碑》是从一个小庙里发现的。这就使人感觉更遥远,更模糊了。但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叶宗鲁的《应星楼记》中写的“就桥立屋”与“撤旧图新,敞以高楼”时间相隔一百余年,前者为宋嘉祐年间(1056-1063)郡守崔公愈作石堤时所建;后者是宋开禧三年(1207)郡守王庭芝建。前者为桥上建屋,可以想像是一座亭桥。后者“敞以高楼”,并立了《应星楼记碑》,显然应星楼从此才有。而地点决不会选在丁点大的“就桥建屋”原址。会不会建在桥头边上至今还空着的地方?前不久我从三方面得到证据,证实了这一推断。 其一是发现了一张1935年版的丽水县城地图,图上明确标明应星楼当时还在,位置在今应星桥东头路后边。当时从厦河门到大水门这条街叫应星桥街。1940年为激励抗战斗志,丽水以明代戚继光、卢镗、俞大猷三位抗倭名将命名三条街时,应星桥街和大水门至小水门的南明门横街,合为一条街,命名为大猷街。这张地图首先证明应星楼不在应星桥上。 其二是在厦河门向当地老人作调查,八十一岁的叶连清老人告知,应星楼他印象很深,三层楼,中间空,顶楼立着魁星全身立体雕像,里面常有做戏人住。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丽水期间,被日本兵烧毁,连楼边一株大樟树也一起被烧了。老人亲自将原址指给我看,即今应星桥东边后侧,有简易工棚之地,与地图标明的地点完全一致。 其三是查阅民国十五年版《丽水县志》,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原来应星楼曾于清末重建过。县志记载:“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郡守赵亮熙就遗址重建。嗣后被迭次水冲又将就圯。今由邑绅孙寿芝、谭骐等请款重修。”从民国十五年(1927年)到1944年只有十七年,可见被日军烧毁的应星楼是完好的。 至此,应星楼的原貌和兴衰历史终于搞清楚,原址已准确无误找到,而今只待来日重建了。这座象征古处州文化标志性建筑,如能再现,必将为丽水中心城市增添新的亮点。 千古传说旧名新颜 千古应星楼不朽的传说 曾经,应星而名,遥对 “处士星”,为古处州千年历史的见证。 而后,屡遭水患,又经战火,两建两毁,最后只剩下一片空寂的遗址,和史书上的只言片语。 如今,应时再建,旧名新颜,成为今丽水耀古烁今的标志。 应星楼,在丽水市区的南明湖畔,一个叫江滨景观带城市意象区的地方,傲然雄姿,巍然矗立。 为此,我们走访了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俊峰,听他讲述古应星楼的悠悠历史和新应星楼的再建历程。 “应星楼承载着处州的千年历史,讲述着一个千古不朽的传说,而今重建更是体现了丽水市委、市政府及市水利局,坚持‘三市并举’、‘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睿智。” 应星而名,古之应星楼千年历史 丽水,旧称处州,已有1418年历史。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州建县时,正值天上少微处士星分野,故名处州,并名厦河对面(今紫金大桥南边)那座山为少微山。对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记载:“少微山在浙江丽水东南十里,一名大栝山,以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 “古栝士风彬彬,著闻东浙……盖天之生贤必有钟赋,非山岳之炳灵,则星精之毓粹。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开禧三年叶宗鲁《处州应星楼记》认为,郡与少微处士星对应,吉星高照,“吾州素号多士,衣冠文物之盛”皆得益于此,处州大地将人才辈出,科甲兴隆。故建有多处对应天文的建筑。除少微星君祠外,还有少微阁(北宋郡守关景晖建,在州治后厅西,今万象山烟雨楼附近)、应星楼(南宋郡守王庭芝建,在厦河门应星桥边)。而今这三处古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少微星君祠、少微阁都在城外,原址确切位置已很难认定。唯在城内的应星楼,旧志书多有明确记载:“在府学(今丽水中学之地)东南……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处州应星楼记》亦记载应星楼所处“州治东南三百余步”,史书中零星的记载,以其千年的见证,承载着千年处州文化的灵魂。 追溯应星楼的建造之初,据《处州应星楼记》记载,古应星楼最初该是由北宋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郡守崔愈始作石堤时所建,就桥立屋,建于应星桥上。更有《两浙金石志》中记载桥下设有一水闸,并有专人负责开关水闸,用以防御水患。可见,当时的应星楼与应星桥合为一体,还兼备水利防洪功能。 而后,据《处州应星楼记》记载,由于“时迁岁久,雨剥风颓,卑陋无以壮水口”,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郡守王庭芝在应星桥头边上 “撤旧图新,敞以高楼”。楼高三层,中间空,顶楼立着魁星——少微处士星全身立体塑像。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应星楼才得以建成,并立碑而文,以传不朽。 “栋宇翚飞,四顾轩豁,山光水色,儒官道观,通衢列肆,鳞次栉比,总寓目前。”从《处州应星楼记》中关于古应星楼的描述中可见其规模宏大,气派非凡。而当中更有 “良辰清夜,万籁已收,一尘不到,高睨远眺,相羊(徜徉)其上,如乘风驭,如泛灵槎,如据巨鳌之首,如运大鹏之翼,神舒意畅,飘飘然有凌云气。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隗(垒块)者”,描绘登楼而望时的豁然心声,登高远眺的畅快之感。 翻开历史画卷,而后的800年间,史料记载寥寥,我们仅能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隐约寻觅到,应星楼由于水患及战乱,又遭遇两次被毁,两次重建的命运。据清代道光年间李金澜所著《栝苍金石志》记载,当时楼就已毁,《处州应星楼记》碑是“在一小庙门外嵌壁间”被发现的。而1926年版的《丽水县志》中仍有“应星楼,在府学(今丽水中学之地)东南……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的明确文字记载。1926年版的《丽水县志》记载,由于多次遭受河水冲刷,楼旧无存,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郡守赵亮熙在遗址重建。我们又在1935年的丽水城区测绘图上找到了署名“应星阁”的楼宇,但此时,楼址已经不在“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的出水口处,而是迁移到了出水口附近。尔后,据史料记载,应星楼又在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丽水期间,被日本兵烧毁,但原址完好。《应星楼记》碑从此下落不明,碑之拓片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 数次被毁,数次重建,应星楼的英姿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斑驳,而最后在战火中消逝。无奈于古时记载方式的缺乏和历史的不断变迁,残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仅是老一辈对于古应星楼的模糊轮廓。然而,对于丽水人而言,应星楼以其浓厚的历史蕴涵而深深铭刻在心,难以忘怀,以至于当下再次新建应星楼在大众当中激起千层浪花。 应时而建,再建应星楼备受关注 丽水市东南角,毗邻丽水南明湖处有一条千年古街,集中了晋、唐、宋、元、明、清6个朝代的道教、佛教、儒教以及地域文化的历史遗存和遗址。这条古街,元代筑城后即有,明清为南横街东段,民国叫应星桥街。1940年,为激励民众抗战斗志,丽水以明代戚继光、卢镗、俞大猷3位抗倭名将命名3条街时,应星桥街和大水门至小水门的南明门横街,合为一条街,命名为大猷街……现有水闸、应星桥、应星楼、巽峰阁、观前井、老君庙、古城墙(含刘基铁坝)等几处极为重要的历史遗址。水闸、应星桥、巽峰阁、观前井、老君庙、古城墙(含刘基铁坝)等都保存尚好,唯有应星楼仅仅空留下遗址,只能在茫茫历史中凭吊。 如果说老君庙、古城墙是处州作为千年道教圣地和千年城市文明的最好见证,那么应星楼就是千年处州文化的灵魂和丽水人的根。近年来,随着丽水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丽水的城市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继古城墙保护区、生态景观区之后,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又在市区江滨景观带上设计建设“体现人水相亲、诠释绿谷神韵、彰显古城文化”的城市意象区,表达了丽水城市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通过纪念性建筑、名人文化雕塑等,展示丽水城市意象。而规划重建南宋时期丽水名楼——应星楼则成为该区块的重点建设项目,以此表达丽水城遥对天上的“处士星”,陈述处州地名的历史由来,探寻千年处州的历史陈迹,寄托丽水人对历史的追溯之情。 对于应星楼的原貌,历史上唯有文字描述,并无图片记载,因此,要想恢复原貌实属困难。于是,业主又参考武汉黄鹤楼、湖南洞庭湖畔岳阳楼、杭州六和塔,将该楼作为丽水城区的标志性建筑重新规划设计。 应星楼将重建的消息一出,在处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再建景观楼定名为“应星楼”更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有的社会人士认为,应星楼应在原址上予以开发。但经过多方讨论,在建的新景观楼定名为“应星楼”很快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 据专家吴克裘回忆,历史上有黄鹤楼择址重建的先例,应星楼择址重建也是寄托丽水人民对历史的追溯。业主将重建应星楼于原址前移150米,算是临址而建,对传承丽水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意象区文化内涵具有重大意义。应星楼的重建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旧名新颜,千古应星楼不朽的传说 丽水以“青山绿水”闻名于世,水是丽水的灵魂。丽水要建设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景观、浓郁新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水承载着这座城市谋求发展和彰显个性的双重使命。而应星楼的新址正是选择在水波荡漾的南明湖畔,静静高耸,与水之灵动相呼应,以建筑的刚与湖水的柔相济,浑然天成。 百里堤防,千年安澜。近年来,丽水市水利局、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丽水防洪堤建设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不仅保障了城市防洪安全,而风物绝伦的江滨城市景观带的建设更是为丽水中心城市锦上添花。不仅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成为了丽水对外开放的城市窗口。城市意象区工程也将成为反映丽水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的标志性工程。 环绕应星楼左右的丽水市滨江景观带,是一条独具丽水特色的“绿色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南侧以防洪工程的堤坝为界,西至括苍路和小水门大桥,东至丽青路水东大桥。东西全长4310米,南北进深30米~175米不等,总面积约39.4万平方米。整个景观带分为古城墙保护区、城市意象区、滨水公园区、生态景观区、少年儿童活动区五大功能区块。目前,古城墙保护区、滨水公园区、生态景观区已基本建成开放,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游览休闲,成为丽水城市建设中的一抹明丽的亮色。每当夜幕降临,防洪堤上总是人头攒动,歌舞喧天,欢声笑语,江滨景观带景色醉人,霓灯琼树,玉宇华楼。 城市意象区是丽水市区滨江绿色休闲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区块位于大众街与大洋路之间,长约700米,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自西向东由瓯江源景区、水沙飞红景区和应星楼景区3个分区组成,预计2010年春节完工,并对市民开放。 2008年6月18日,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在城市意象区上动工兴建应星楼。新建应星楼是城市意象区当中的主体建筑,仿宋代古建筑风格,属挑翘角大型塔楼。主楼三明三暗连基座共有9层,内设电梯,总建筑面积3874.36平方米,从地下室算起总高度达45.75米。应星楼正门上方牌匾上赫然醒目的3个大字“应星楼”为市委书记陈荣高亲笔手书,苍劲有力,更加增添了应星楼的文化气息。而建筑周围种植着独特的历史地域感情化的、能体现丽水特色的园林,营造出一种历史意象氛围。 如今,应星楼主体建筑已顺利结顶,进入后期的扫尾阶段,在沿江而伸的“绿色长廊”上傲然而立,斯楼层层飞檐,高大宏伟,气势壮观,与跨江而立的紫金大桥交相辉映,将成为整个丽水城的又一新地标。环绕应星楼层次起伏的园林设计,让人联想到景色怡人、休闲之都的丽水自然风情,将隔江而望紫金大桥和少微山的景观予以印证。 应星楼姿容初显,便有文人墨客迫不及待地为之挥毫泼墨。网友“处州竹鸣”便在自己的博客中赋《柳边亭寻春》一首:“日暖风和草色青,寻春琢句到江亭。梅花守信吟三弄,柳眼初开梦乍醒。曲水帆踪随岸转,上林莺语隔栏听。琼楼百丈入云阙,何日登临摘斗星。”(注:琼楼指在建的应星楼)以寄托他日 “登临摘斗星”的期待。处州诗人叶卫平亦赋《应星楼随感》一首:“摩天一矗聚灵光,玉砌生幽富蕴藏。俯瞰澄池疑宝镜,悠游碧草感骄阳。朗星高照空山远,夤夜低弥曲水长。经传有由宜饱墨,名齐腾阁表华章”表达了对重建应星楼的深深赞美之情。 在建的应星楼承载了丽水人民的万般期盼。无论古址新址,无论古楼新楼,它们都被称之为“应星楼”。古之应星楼早已消逝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而今之应星楼则以雄伟高耸之势再现丽水城,为千年处州城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带领丽水人民去感受那千年前的历史,领略千年丽水的沧桑巨变。 当应星楼竣工开放之时,游人必定纷至沓来,争相登楼而上,凭栏眺望,让人在感受历史变迁中应星楼的沧桑的同时,又能领略湖光山色,将丽水城市旧貌新颜尽收眼底。 应星楼记处州应星楼记 古栝士风彬彬,著闻东浙,囗观今昔韦布之彦、搢绅之贤,舒翘扬英砥节厉操,载之文章措诸事业,大者光明隽伟轨辙相望,小亦代不乏才,揆厥所元,维见可考。盖天之生贤必有钟赋,非山岳之炳灵,则星精之毓粹。仰观乾象,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曰处士,明大而黄,则贤士举。在昔有隋处士星见,因置处州。然则吾州素号多士,衣冠文物之盛,得非星分之应耶? 州治东南三百余步有应星桥,会城郭之水尾,闾囗下归于大溪。桥之西隅,居民屋坏,每遇溪流囗涨,必为冲浸。嘉祐间,郡守崔公愈始作石堤以捍水患,就桥立屋。时迁岁久,雨剥风颓,庳陋不耸,无以壮水口之势。士民佥以为言。岁在丁卯七月初吉,郡守寺丞王公庭芝撤旧图新,敞以高楼,载揭扁榜,因以名之。栋宇翚飞,四顾轩豁。山光水色,儒宫道囗,通衢列肆,鳞差栉比,揔寓目前。四序之间,良辰清夜,万籁巳收,一尘不到,高睨远眺,相羊其上,如乘风驭,如泛灵槎,如据巨鳌之首,如运大鹏之翼。神舒意畅,飘飘然有凌云气;星辰可摘,足以助胸中之磊隗者,岂但侈土木之丽、面势之雄也哉?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凡琁玑之运动,分野之照临,得之一身则为一身之应,得之一方则为一方之应。传说之箕尾,萧何之昴宿,李白之长庚,德星聚于颖川,使星向于益部,岁星福于吴越,各有其验。殆若桴鼓,乃知是楼鼎创,宜其上挹景纬之精,下为誉髦之应也。 公昔为成均名士,辍从鸳缀,来守处士之邦,自足友一邦之善士,凡所建立又能振起士气,其加惠于此,固不浅矣!为士者盍亦激昂自奋,览辉昭代,掇巍科、跻膴仕,使声名赫奕,勋业显著,增光少微,不负囗侯作新之意可也。方时羽檄交驰,在他人供亿军需有不暇给,公材力敏疆,遇事辄办,独能成此奇事,非特巍然一楼。至如薙荒、剔蠧、填漏、支倾,靡废不举。又知节用爱人,蠲诸邑之逋负,代下户之供输,驭军弭盗,邦人类能诵之。并书于末,以传不朽云。开禧三年孟秋既望 朝散大夫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叶宗鲁记 观文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何澹书 景点影记应星楼纪实学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