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纽
释义

印纽,即“印鼻”,亦称“印首”。印章顶部的雕刻装饰叫做“纽”。它最先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印章系佩于身,后来成为一种审美的必需。

主要应用

古人印玺随身携带;或佩于腰,或系于臂,因而就在印章顶部钻个圆孔,用绳子将它穿系起来。或者随其所好,在印顶刻上简单的形象,作为装饰,于是就产生了“印纽”。许慎《说文解字》说:“纽,印鼻也。”最初印纽的形式非常简略,有的只在各种形状的印顶穿个圆洞。以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印纽的不同兽形来显示职位官阶,以别尊卑。秦汉六朝以来,官印多用纽制。有螭、龟、天禄、辟邪、虎、狮、象、驼、豸、羊、兔、凫、蟾、蛇等。按规定皇帝、皇后的玉玺才能“纽用螭虎”,其他各层官员的纽制,据应劭《汉竹仪》所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纽;列侯,黄金印,龟纽;丞相、太尉等,黄金印,龟纽;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纽,等等。至于民间私印,却不受这种官印纽制的束缚,根据个人爱好,雕刻多种多样的印纽形式。

古代的官员,“尤以官阶的不同,所以雕着龙、虎、龟等形以为标志”(郑逸梅《刻纽后起之秀杨忠明》)。以后,纽的形制逐渐丰富,有各种动物的,如狮、豹、象、猴、鸡、鼠等等,有山水、花鸟、楼台亭阁的,纽成为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

雕纽名手

“雕纽一道,名手辈出,如潘子和、杨玉旋、谢奕、周尚均、林石斋、林文宝、陈可铢、黄恒颂等,都见著录。目今的继承者,如林焕章、曹子奇、龚展、吴天祥、陆明良、林文举、杨忠明等”(见郑逸梅前文)。篆刻家多数只刻印,不雕印纽,因而雕纽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纽,形制小,是一个极精细的工艺活,故有人把其归于微雕之列。郑逸梅所推崇的这位雕纽名手,自幼好学,涉猎过国画和篆刻,又四处拜师学艺,并观摹各地石雕、砖刻,临刻历代的名纽,因而技艺大进。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这样介绍他的创作法则:“刻纽之先,用刀雕成一个大轮廓,然后层层刻凿,何处留着,何处去掉,事前审慎安排,否则,把不该留的留,尚不要紧,把不该去的去掉,初学的就没法挽救了,成为废材。熟手虽能改变造型,然总带些牵强,有失自然。凡兽纽最重要的是具动的感觉,务从头部到尾部及脊背的曲线作起伏状,使其呈强烈的跳跃势,首和尾起着呼应。倘要表现兽类的犷野性格,宜用夸张手法,一般头部须大,小了就没气概,双目要奋张,嘴角要上翘。”他还说:“刻纽浮雕固难,那薄意浮雕,难度更高,非具有高超的技术不可。第一构图正,次则下刀准。对动物和花卉,用压缩方法来处理,从透视上分析受光和背光的明暗度,来表达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浑厚不等于模糊不清,工细不等于棱角毕显。” 雕纽也和其他雕刻一样,要因材施刀。有雕纽老者,他在一块印石顶端偏上的位置,发现有一块小红斑,便以此设计图稿。他告诉我,这块小红斑,可以雕成一个寿桃,由一位老寿星捧着,相得益彰。过了些日子,作品完成了,老寿星头大须长,一手拄龙头拐杖,一手捧着大寿桃,真是妙不可言。

《漳浦志·杨玉旋》,极力赞美他的雕刻艺术。《后观石录》中记载他“所刻一对葡萄纽,纯灰色,独取其白色而略渗微红者为枝叶,其叶中蠹蚀处,各带红黄色,深浅相接,如老莲画叶然。且嵌缀玲珑,虽交藤接叶,而穹洞四连,可称是工。”

雕刻艺术

古玺印的纽制形式颇多,且由汉代以下,历代皆纽制作为地的象微或区分官位的高低,如今已是民主时代,无所限制,一般人皆喜好龙纽、狮纽,果真是「民皆佩绶,各服所好」。印纽粗略可分为立体纽、博古纽等二大类:一为立体纽:

动物纽

有古兽纽,如螭、龙、凤、麒麟、辟邪….等,有普通动物,飞禽、走兽、昆虫、鱼介等。

植物纽

瓜、果、花卉等各式植物。

人物纽

仙、佛、历史人物等。

混合纽

人、动物、植物巧妙混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9: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