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度史学
释义

简介

公元7世纪以前,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著作。7世纪以后,印度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宫廷史学、殖民主义史学和唯物主义史学3个阶段。

相关介绍

简介

史学的萌芽

印度史学最初是以“伊蒂哈瑟”的形式存在于口头文学之中。梵文ITIH凴SA(伊蒂哈瑟),意为“曾经如此”、“从前发生过”,引申为传说、古事,即专指与印度教传统有关的往事。被称为圣书的 4部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第2千纪中叶至前第1千纪上半叶,是部落诗人为祭祀祖先和神祇编成的口头文学,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传说和英雄传奇,以后世代相传,到很晚才有文字记载。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约形成于公元前5~前3世纪,也讲述了很多部落战争和赞颂英雄事迹的故事。印度古代历史传说主要是靠诵诗人保存下来的。在他们的口传作品中,往往把神话、古事同英雄和国王的家谱交织在一起,后来由于部落战争的频繁和王权的扩大,国王家谱日渐占有重要地位。公元4世纪开始编纂的《往世书》是印度古代文学的汇集,正本共18部,据传有40万颂,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传说、英雄和国王的家谱,反映了毗湿奴派婆罗门的世界观,历代统治者将其视为取得王权的法律依据,每逢盛典命人诵读。

宫廷史学 公元7世纪起,宫廷历史著作开始出现。史学的重点从部族转移到王国,国王代替了英雄,诵诗人让位于宫廷诗人。7~12世纪,这些宫廷诗人多是受过教育的婆罗门,他们编写了不少歌颂国王和重要大臣的传记。1149年,卡尔哈那写了一部《克什米尔史》,上起神话时代,下迄12世纪,是一部继承古代印度史学传统,特别是佛教传统的历史著作。13世纪,北印度被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征服后,宫廷诗人大多是穆斯林。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大多是用波斯文写的。但也有人用梵文编写苏丹传记。12、13世纪西印度耆那教大师也曾用梵文编写了一些宗教历史著作。

殖民主义史学 18世纪中叶,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以后,一些语言学家如W.琼斯、C.威尔金斯等人从事梵文研究和翻译工作,发现了梵文与欧洲文字的关系,创立了印度学(或称东方学)。他们从语言和种族出发研究印度的历史。1818年J.米尔写成了《印度史》一书,该书大肆宣扬雅利安种族论,称外来种族给印度带来了高度文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描述英国对印度的征服,论证殖民统治的优越性,评论英国统治印度的措施,为殖民当局献计献策。此书一出版,米尔立即受到英国统治者的赏识,进入印度部任公文审核官,不久又升任主管。其所著之《印度史》被当作培训东印度公司任职人员的教材,向他们灌输殖民主义历史观。米尔的《印度史》问世标志着殖民主义史学在印度的创立。此后,英国建立了一系列研究印度历史的机构,如1834年在伦敦成立的皇家亚洲学会,1862年成立了印度考古调查局,1881年成立的巴利文本学会,1899年成立的印度历史档案局等。出版了不少殖民主义史学著作。

唯物主义史学 印度独立以前,一些印度历史学家开始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历史,作了有益的探索。40年代中期,B.N.达塔和A.N.鲍斯分别发表了《印度社会制度研究》和《北印度社会经济和农村经济》等著作。独立以后,印度史学家逐步摆脱了殖民主义史学体系的束缚,走上了建立本民族新史学的道路。1966年,D.D.高善必所著《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出版,标志着印度唯物主义史学体系的形成。这部著作科学地分析了神话传说和超自然的思想观念,发掘出崭新的古代印度社会史,对印度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继高善必之后,印度又涌现出一批唯物主义史学家,如R.塔帕、R.S.沙马、I.哈比布、S.贾斯瓦尔、B.N.S.亚达瓦等。沙马于1969年出版了《印度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变化》,塔帕于1978年出版了《印度古代社会史》。

唯物主义史学家对印度历史重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论点。他们根据史实对印度历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如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贱民”的产生等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指出:梨俱吠陀时期有等级区别,没有阶级区别;吠陀晚期阶级社会还没有充分发展,部落社会残余还大量存在;公元前5世纪,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阶级社会有了发展,出现了稳定的国家;最早的阶级是农业主;婆罗门种姓在开拓农业经济和同化部族方面起过积极作用;寺院经济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贱民”来自部落居民,接触禁忌是中世纪婆罗门维护种姓制度的措施。

60年代以来,印度学术界就种姓制度、历史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印度当前社会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印度史学家参加了这场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印度佛教史

Yindu Fojiaoshi

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1608年。全书分44章,约十余万言,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1~12章叙述阿阇世王以至迦腻色迦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期间,小乘佛教传布的情况;13~27章叙述大乘佛教兴起,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等显教大师的活动(以上属于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时期);28~37章叙述波罗及斯那两王朝时期秘密佛教盛行、衰亡的过程;38~44章叙述超戒寺的传承,南亚次大陆邻近地区佛法的流传,小乘的分部 ,真言乘的起源及佛教造像工艺的流派。

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在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汉文资料中只有零星的传说,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访印记录成为这一时期最可靠的佛教史料,至于义净访印后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汉文资料失于记载。多罗那他依据摩揭陀的安主贤所作的二千颂,帝授的《佛陀古事记》一千二百颂,使坛著的叙述阿阇黎传承的一千二百颂,以及他亲闻于印度的几个班智达的传说,写成这部著作。其内容不仅可以补充玄奘、义净以前汉文资料的不足,也可填补以后时期史料的若干空白。波罗、斯那两王朝时,密教盛行,以超戒寺为中心,产生许多著名的密教大师;自10世纪起,这种密教的经典和修法大量传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各派。另外,此书记述王朝盛衰和各王在位年限,也为研究印度古代历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深受西方及印度学术界的重视。但此书所述前期佛教史实与汉传及南传之说颇多歧异,后期的王位更迭和在位年数与现代的考古发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代一般学者只承认其有无可取代的史料价值,而不视为完整的信史。

此书有译本多种。1840年俄国学者瓦西列夫于北京发现此书的藏文原本,186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西弗纳之德译本及瓦西列夫之俄译本。1928年日本东京出版寺本婉雅之日译本。1946年,中国出版王沂暖的汉语节译本。1980年印度加尔各答又出版拉玛钦巴的英译本。(郭元兴)

印度文献史

(Die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Literatur)

三卷。德国布拉格大学教授温特尼兹(Moriz Winternitz)撰。西元1905~1922年刊行。系与印度文献有关的文献学钜着。第一卷收吠陀文献、叙事诗与《往世书》;第二卷收佛教文献、耆那教文献;第三卷收纯文学、学术文献。原文系以德文刊行。英译增订版在印度出版。而日本·中野义照译注的日文本《インド文献史》六卷,于1964~1978年由日本印度学会刊行。中野氏所译之此书虽为日译本,但译者具有深邃的学养,且所作附注之篇幅,几达原书之一倍,故除可供日文读者研读外,亦另具学术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