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农业改革 |
释义 | 印度农业革命是指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绿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为目标的“白色革命”和以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目标的“蓝色革命” 绿色革命背景南亚古国印度,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因长期受英国殖民者的残酷掠夺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曾是举世闻名的“饥馑之国”,有些地区曾出现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仅1900~1947年就饿死2600余万人。 目的及成果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60年代开始,就实行新的农业发展战略——“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指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以引进、改良、推广高产优良品种为核心,提高粮食单产,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麦”育成,单产每公顷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宾“奇迹稻”,单产每公顷达22500kg。“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引种成功和大面积的推广,加上灌溉面积的显著扩大,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粮食单产和总产量成倍增加,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绿色革命”以来,平均每年增长3.95%,1981年印度粮食产量达134×106t,创历史最高纪录,粮食产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三粮食生产大国。 问题“绿色革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资,不仅生产成本高,还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由于大量灌溉,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和盐碱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农村旧的生产关系及落后势力,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起着阻碍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背景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印度教徒反对杀牛,不少教徒买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为“神牛”,目前,印度有难以计数的“神牛”,在大小城镇的街道上游荡或躺卧。汽车司机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过马路,不得不减速、停车,造成交通阻塞,有时为避让突然出现的“神牛”,往往酿成车祸,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辆长途客车为避让一头“神牛”而冲入湖中,造成28人丧生。 开展为了提高牛的经济价值,增加牛奶产量,从1977年起,印度开展“白色革命”。他们引进、培育、推广优良水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合作社,停止进口一切商品性奶制品,使牛奶产量有很大提高,现在,印度牛的存栏数达2.7亿头,名列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养牛头数的20%,全国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头牛。全国每年牛奶产量达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占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后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产奶国。 蓝色革命80年代后期印度又推行“蓝色革命”的构想。所谓“蓝色革命”就是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 印度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7500km,并且有众多海湾、海角和海峡,可供捕鱼的海域面积达2020000km2,具有发展海洋渔业和养殖业的良好条件。此外,印度内陆长达2900km的河流系统以及170多万公顷的水库和池塘,也具有发展淡水养鱼的可观潜力,80年代中期鱼类捕捞量达28×105,1993年底为4365000t,本世纪末将达6×106t,投资为170亿卢比。 为了加快对江河湖海资源的开发,筹集资金和培养技术人员,印度成立了渔业开发署和专门发展养鱼的国家合作开发公司,与此同时,还在科钦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产、航海工程学院,在马德拉斯建立了国家养殖中心。另外,还计划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买等地区兴建4个大型渔港和23个小型渔码头,在沿海地区兴建水产加工厂,建造冷藏库。目前,印度有293座水产品加工厂,现有冷藏库367座。据统计1992~1993年度,印度水产品赚取外汇近6亿美元,1993~1994年度,将提高到8亿美元。 为争取实现“蓝色革命”提出的下一个目标,即到本世纪末,鱼类捕捞量达6×106t,印度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千方百计推动各项计划的实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