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度民族起义
释义

印度民族起义一般指1857年到1859年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民族起义。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简介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使印度雇佣兵十分气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 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起因

从1850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推行西化过程,如建设铁路,宣传基督教,设立司法系统。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发展,但在强行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和印度原住民的矛盾,使原住民产生对东印度公司的不信任感。东印度公司为了巩固殖民地,保证贸易和利润,建立了雇佣军制度,雇用兵称为西帕衣团(印度语:shipahi),军官则由在英国东印公司专门设立的一所学校接受训练后的英国人担任。到1857年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三个英国殖民地各有自己的部队,一共维持的军队已经超越英国的正规军,包括二十万西帕衣兵,而英国士兵只有四万人。

东印度公司征收各种阶层的印度人,而不是按照传统用婆罗门和刹帝利担任战士,另外东印度公司给予西帕衣兵的待遇相当不公平,工资很低,并且他们参加远征时(往阿富汗或缅甸等国家),必须自己支付旅途费和行李运费。特别是1856年前往缅甸的远征,按照印度传统,如果前往缅甸会导致丧失种姓和被逐出所在群落。这使得很多雇佣兵非常不满。而远征结束后,东印度公司开始取消雇用兵的原有的一些特权,减少他们的薪水,并规定职务升级不能超过中士。英国士兵住在舒适的房子,印度士兵却只能住简陋的帐篷。

导火线

关于起义爆发的导火线有两种,一种是关于子弹润滑油的传言。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用猪油或牛脂做润滑油涂在来福枪的子弹上。当时在装子弹之前,士兵必须用牙齿咬破来福枪子弹的弹壳,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顾忌用嘴接触禁忌动物的脂肪,故拒绝使用这些子弹。东印度公司宣称,这种说法是谣言,并且已经换了新的用腊作润滑剂的子弹,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怀疑润滑油不干净。

3月,第34团的一名叫潘迪的士兵攻击他的英国中士,伤害了一名军士长并开枪自尽。作为公共的惩罚,东印公司决定取消这个兵团,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满。

起义经过

爆发

1857年5月9日第3轻骑兵团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子弹被判处10年苦役。5月10日处于Meerut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三骑兵团士兵,并攻击欧洲人居住区,把所有能找到的欧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都杀光了,把房子烧毁了。在Meerut的英国士兵有2083人并有12门野战炮,印度士兵有2500余人,也许是由于当地的英国军官觉得可以控制局势,于是没有通知其他地方的英国守军,而对反抗者的行动反应又慢,使得起义军队前往德里前进。

5月11日起义军队到达德里,当地的印度人加入反英运动,攻击红堡,杀掉5名英国人并要求居住在当地的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复位,他勉强同意成为叛乱的首领。西帕衣团继续屠杀城里的英国人和基督教徒。

支持与反对

反英分子看法不一致。许多印度人加入抗英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恢复莫卧儿帝国或者马拉特帝国。印东公司在1853年占领了章西地区,叛乱爆发以后,该地区的女王克拉马努·拜依发动暴力反抗。 许多伊斯兰教徒因为宗教原因参加反抗运动。

但是,一部分印度人不支持这次起义。旁遮普的锡克教徒对莫卧儿帝国恨之入骨,他们和英国人站在同一条战线。在Oudh地区,逊尼派的人民不希望什叶派的莫卧儿复位。南部地区的印度人当时并没有受到东印度公司的管辖,所以只是零星反叛,没有大的起义活动。

印东公司重新占领德里

英国人反映迟钝,没有马上反击。最后,两个兵团从Meerut和Simla出发,进攻德里,一路上杀了无数的印度人。与此同时,一些英国部队离开印度的土地,被调动去俄罗斯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英国人走了近两个月的路程后,在德里附近的Badl-ke-Serai村同印度反抗者交战,并逼他们撤退德里。在这座大城市里,反抗者很容易得到援军和粮食,英国军队为数不多,无法攻打反抗者的基地。

结果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失败原因

这次起义所以失败,一方面是因为,就全国来说。封建王公和地主的绝大多数是站在英国殖民者一边,竭力阻止自己地区爆发起义并从兵力、财力上支持英国统治者,使起义在范围上受到限制,使英国殖民者有可能在一个地区被赶走而在另一个地区稳稳安身,并把未起义地区变成镇压起义的基地;另方面,也因为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本身有很大阶级局限性,无力担当领导起义的重任。

只企图恢复封建旧秩序

首先,他们只考虑恢复封建旧秩序,而丝毫不考虑下层人民的要求就使群众感到失望。他们的政治主张从莫卧儿皇帝诏书、那那·萨希布给法国皇帝的信和奥德幼王的宣言这三份重要文件中便可看出。莫卧儿皇帝1857年8月诏书提出,要恢复王公养嗣权利,归还土邦,取消英国殖民政权对地主的种种勒索,被剥夺土地的柴明达尔凡参加起义的,土地一律归还,维护和保障地主的尊严和荣誉,使每个地主都能全权统治他的领地。还提出恢复大商人的地位,使手工业者“重新为国王、王公和富人服务”等。至于如何对待农民则只字未提。那那·萨希布给路易·波拿巴的信中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罪行,其中大部分是讲印度王公的领地被剥夺,年金被取消,地主土地课税太重,地主的及寺庙的免税土地被重新征税,干预印度教,取消撒提等等。信中讲到起义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奥德幼王的宣言在列举英国殖民者破坏印度人的宗教、荣誉、生命、财产四大罪行后特别指出,在英国统治下,竟把印度上等阶级和下等阶级一样看待,上等阶级没有得到特别的尊重。这三份文件表明,无论是莫卧儿皇帝或土邦王公,他们起义都是为了恢复印度的封建秩序,重建封建主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统治地位。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参加起义的大小封建主在一切起义的地方都是忙于抓政权,夺回被兼并的土地,对起义的下层人民则只知利用,从不考虑如何改善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这里且不谈他们要完全复旧的企图是开历史倒车,违背时代潮流,不可能行得通,毕竟这还只是他们的主观设想。仅就现实而论,他们在起义过程中只知恢复自己权势,完全置群众的要求于不顾,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群众的进一步发动。已参加起义的群众对他们感到失望,未起义地区的群众看到起义后不过如此,对于起义的热情也骤然消退。这就是为什么起义像狂风暴雨一阵瓢泼而下后,却突然停止不前的根本原因。

自身局限

其次,这些封建主虽说口头上大都接受莫卧儿旗号,但内心里还是各有各的主意,各打各的算盘,都想在起义后扩大自己的势力。加之,起义的王公和封建立各有部属,自成系统,平素既少接触,战时就很难相互为谋。这一切在起义的组织领导上就表现为各自以我为中心,消极防御,孤城自守,从来没有形成统一指挥,没有统一的战略配合,不能利用起义头几个月的有利形势,主动发起战略出击,扩大起义范围和影响。这就给英国人以充分的机会,重整旗鼓,全面发动反扑。

应该指出,领导起义的封建主中有一些是很坚定的,如坦地亚·托比、占西女王等,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爱国者的崇高气节,成为民族英雄,受到后人景仰。但多数参加起义的封建主瞻前顾后,三心二意,唯恐起义不成,危及现有利益。有些人例如王妃姬娜德·玛哈尔以及她周围的一些权臣一直与敌人暗中勾结,形势越困难,他们的活动越猖撅。英国殖民者是了解多数封建主这种心理的,于是发动政治攻势。1858年11月维多利亚女王宣言的发表最终使封建主放下了武器。少数坚持斗争的领导人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其中不少人最终也死于叛徒告密之下。

事实表明,封建主阶级的旧包袱是过于沉重了,此时靠他们来领导民族起义,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选自林承节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大起义提高了广大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印度的独立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并传播到民间。大量反英斗争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在群众中埋下了革命种子,成为日后推动印度民族运动发展和走向胜利的强大的精神鼓舞源泉。

国际意义:大起义延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亚洲的速度(起义中,英国被迫将原派往中国的侵略军半路改派向印度);它和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伊朗巴布教徒起义、日本明治维新一起构成了亚洲革命风暴,显示了亚洲人民的英勇反抗精神。

相关人物

章西女王葩依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万众欢腾当中,女王郑重宣布:“世界属于上帝,章西属于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先把粮食运进城中,并在城墙上构筑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备。

罗斯到达章西以后,先派军队把章西城围了起来,接着在城南和城东南修筑炮台,准备攻城。女王葩依看准了时机,一声令下:“开炮!”霎时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发发仇恨的炮弹射向英军阵地。英军也急忙发炮还击。虽然英军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义军们个个英勇善战,女王指挥果断,连续两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军猛攻南城门,试图集中火力打开南门。女王见状,急忙调转炮位,对准英军炮台,只听见“轰轰”几声巨响,英军一座炮台不翼而飞。起义军暂时压住了敌人的火力。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女王率兵大显身手,使敌人遭到重大伤亡,但因为长时间地进行炮战,起义军也受到不少损失。英军看到起义军南门是个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门缺口越来越大,章西马上就要被英军攻破了。这时,女王立即派人去与附近的起义军领袖、她的好友托比联系,请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后,立刻发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军埋伏,托比战败,只好收兵。女王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了。英军趁机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敌众,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女王葩依将军队带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队汇合在一起,进驻到另一个城市瓜辽尔,此时是1858年6月1日。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

罗斯来到后,命令部队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只见女王身穿战衣,手拿钢刀,骑着一匹白色的战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决定发动总攻击,一场恶战就要来临了。这一天,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轰、轰、轰”三声炮响,城墙开了一个大缺口,英军迅速向城内逼来。这时女王高喊一声:“跟我来,攻击敌人炮兵阵地!”随着她的一声呐喊,起义军骑兵部队迅速向敌炮兵阵地进攻,敌人看到起义军冲了过来,赶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枪,但已经来不及了。葩依的部队横扫敌营,顿时血流成河,敌军尸体遍地。

杀散了敌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队,准备攻击其他敌人,但敌人已经围了上来,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敌人重重包围之中。

“冲出去,快!”葩依战刀一挥,立刻突围,起义军越战越勇。

敌人数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战友未能迅速冲出去。只见女王左劈右砍,杀声不断,一个个英军倒在了她的战马下。不少英军看了以后,胆颤心惊,不敢上前。

这时,突然有一名英国军官认出了身穿男装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于是,英军立即向女王移动过来。女王四面受敌,仍英勇奋战。敌人人多势重,挥舞战刀杀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杀,突然感到什么东西猛烈地撞击着头部,当她意识到是受伤了时,鲜血已经流遍了她的全身。原来是一个英国骑兵从侧面袭击女王,长长的战刀从女王头部右侧砍下,将女王的一只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骑在马上,挥舞着战刀,寻找着使她受伤的敌人骑兵,正当她转过身准备刺杀敌人骑兵时,另外一个英军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难忍。但仍然咬紧牙齿,一刀刺向敌人。敌人被杀死了,女王也从马上摔了下来。

这时,一名随身跟从女王的女兵刚巧在女王身边。看到女王翻身落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进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她。但是,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这时她才23岁。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坦地亚·托比

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卓越的领导人。

从1859年4月起,起义进入游击战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战场在中印度。坦地亚·托比领导的一支队伍在北起瓜辽尔南跨纳巴达河的广大区域纵横驰骋,神出鬼没,使英军前追后堵,疲于奔命。游击战坚持一年左右。

1859年4月7日,坦地亚·托比被一个混入起义军内部的封建主出卖被捕,4月18日,这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领袖英勇就义。

昆瓦尔·辛格

印度比哈尔地区的游击战领导人。当时他已70岁高龄。他带动附近一大片地区的农民进行起义。由于他年高而作战英勇,深受人民拥护。他的部队屡挫敌军,一度切断了加尔各答与贝拿勒斯间的交通线。从勒克瑙退出的起义军有些加入了他的队伍。但他不幸负伤逝世。他的弟弟阿马尔·辛格继承他的事业,继续抗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