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隐山景区
释义

隐山景区位于县境西南46公里处的排头乡黄荆坪。隐山海拔437米,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又名龙山、龙王山,因唐代高僧隐居于此而得名。

概况

主要景点:

一寺(慈云禅寺)、一墓(胡安国墓)、两祠(濂溪祠、三贤祠)、三树(元帅树、古柏、银杏)、四池(莲花池、雷公池、洗笔池、化龙池)、八桥(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理桥、狮龙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

景区内有左宗堂故居、周小舟故居。距景区2公里的碧泉书院是南宋鸿儒胡安国讲学之所,其附近的碧泉潭因泉貌奇、水质奇、潭鱼奇而远近闻名。

文咏隐山

隐山湖湘文化生态旅游区

隐山,又名龙穴山、龙王山,海拔437米,位于湘潭县黄荆坪,距湘潭市城区40公里。隐山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别致的江南山乡风光,宜人的温热气候,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是湘潭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观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资源。隐山风景曾盛极五朝、南宋至民初,是州官府吏、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游览的场地。在《长沙府志》、《寰宇记》和《湖南旅游大全》都有“天下隐山”的记载和介绍。历代文人墨客撰文咏诗赞美的很多。

(一)《同张敬夫上隐山命宏儿牵手》:“万丈高岗路,跻攀任意寻。扶筇儿半助,得句友同吟。狮子踞危石,龙湫生细霖。隐山名胜地,垂老亦登临。”(宋·胡安国)

(二)《重过隐山》:“不到隐山今几年,隐山泉石尚依然。忽然一阵催诗雨,扰我东窗一觉眠。”(宋·张栻)

(三)隐山行:“挎子出城隈,隐山忽在日。远山漾朝暾,迤逦速磴曲。山根乱石横,龙窟邈川麓。花松势蚪蟠,飞禽鸣灌木。窍窕得茅茨,老僧隐深层。下马坐高冈,四顾重阳覆。储首瞰长林,苍莽极遥瞩。桃李媚幽璠,烟皋布新绿。顿令尘虑消,便觉素怀足。何用慕丹邱,采真任仆仆。徘徊忽轻遗,长啸振岩谷。“(清·严元烈)

(四)龙王寺和松庵韵:“万壑千峰里,孤烟销梵宫。仙来无定所,鹤去有遗踪。云影卧岑寂,钟声飞远空。石床垂徒倚,惆账久尘封。”(清·王仲言)

(五)咏古柏:“堂堂一树袅千丝,广荫森然百代垂。苍翠来随流叶泯,抚摩犹见爱莲遗。先人种后皆璎珞,故物当前垂鼎彝。看到子孙昭于泽,灵根长得覆云慈。”(清·郭金台)

四池八景

隐山“四池”,指隐山莲花池、雷公池、化龙池、洗笔池四池。相传莲花池、洗笔池为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植莲、洗笔的胜迹。莲花池位于莲花峰顶,葱茏林木花草环绕,水清如镜,有荷叶田田,荷花艳丽,香远益清。雷公池位于离莲花池不远的山巅,泉水清甜四溢,长年不枯。化龙池位于隐山脚下,流叶桥与隐山桥之间,相传有龙自池化而升天。洗笔池在三贤祠侧,相传为周敦颐洗笔之处。

隐山“八景”,即隐山的隐水桥、流叶桥、通箭桥、珂理桥、栗龙桥、神仙桥、龙王桥、狮龙桥八桥,八桥均为单孔青石拱桥,桥头均有重阳木,俗称油子树。拱如弯月,绿树葱茏,花岗岩砌筑的石桥,古风古韵,实有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乡村秀色。故人称八桥为“隐山八景”。

隐水桥:位于隐山南谷,濂溪祠、三贤祠、慈云寺斜对面半华里。相传桥之上游,溪水奔流,白浪滔滔,而流水过桥,便寂然无声,流入地穴,变成阴溪。

流叶桥:位于隐水桥下一华里处。相传唐代僧密师伯,洞山良价见浮叶于隐水桥处没入水中,至流叶桥处才上浮又现,故而得名。现在的中华名树“元帅树”,就生长在桥头。历代都有诗韵。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曲故原来出隐山。流叶招来禅梦远,从此不见老僧还。”“石上何曾三世约,琴中不乏两情知,凭栏今见流红叶,争信人间有好诗。”(胡定方)

通箭桥:又称通济桥,位于隐山黄荆坪。建筑精美,挺拔秀丽,石雕别致,柳丝垂拂,是过往行人小憩、避暑乘凉的好去处。

珂理桥:位于隐山东北麓,黄荆坪街东北侧。据乾隆《湘潭县志·古迹》载:“珂理桥,在隐山下……文定爱隐山,常游之而乐之。凡自碧泉来隐山游者,必经此桥,故当时仿唐人所称。”桥两头有如盆景的两棵大树,遮天荫地,过桥者,常在此小憩游玩,故得名。至今桥中车道仍有极涂的车辙廊。

栗龙桥:位于隐山黄荆坪通往花石及南岳的大道上,麻石拱砌,气势恢宏。

神仙桥:坐落在隐山的星星村。相传很久以前在修建这座石拱桥时,参加修桥的恰好一百人,吃饭时却只有九十九人,到开工时,清点人数又是一百人。因此人们暗暗猜度,其中一人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由于神仙助力修桥,故称神仙桥。李畅宜先生咏神仙桥云:“碧峰青溪久伏弓,偏郊犹喜两途通。多情仙子归何处,桥上游人念昔人。”至今桥端巨树覆盖全桥。

龙王桥:坐落在神仙桥上游,规模小巧而玲珑。

狮龙桥:位于隐山东北麓,相距流叶桥一华里。狮龙桥桥畔,就是周小舟同志故居。据传说,在此有一山形似狮形,故名狮形山,同时有龙深居此山龙穴,故此桥为狮龙桥。周镜池老人与周小舟同志曾合作题狮龙桥联曰:“伴溪绿柳生媚态;踞石青松有雄风。”

元帅树

流叶桥头重阳木,隐山人称“元帅树”。1958年,彭德怀元帅从北京回家乡考察农村情况,陪同人员有中共湖南省第一书记周小舟等。彭元帅来到隐山东南麓之小镇黄荆坪时,发现几位村民准备砍下流叶桥之重阳木,烧炭炼钢铁,便上前制止。才使重阳木斧口余生。从此,桥头的重阳木带着伤痕,顽强地生长着,且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奇怪的是彭德怀元帅蒙难期间,该树蒌黄半死不活;1978年彭德怀元帅平反昭雪后,元帅树也如沐春风,焕发了青春,枝繁叶茂,四季婆娑,生机勃勃。春来苔似叶,冬至雪作花,夏日荫如盖,深秋色犹佳。为怀念彭元帅,人们便将重阳木誉之为“元帅树”。

1997年10月,国家林业局与有关单位在全国评选出“中华名树”100株。其中,就包括这株“元帅树”。1998年10月25日,国家派人来流叶桥,正式为“元帅树”竖立“中华名树”汉白玉石碑,且设栅栏保护。湘潭文人陈长工曾赋诗一首:“流叶沉香树岸然,沧桑风雨岁半千,跃进年间彭公至,桥头禁斧醒世篇。”

慈云禅寺

慈云禅寺曾是湘潭四大寺之一,位于隐山东麓。据清康熙与乾隆《湘潭县志》载,“此间云气熏蒸,胜似轻纱淡染”,“岁旱时,山有龙女诡异出没,士人祷祀辄雨”,故名;宋太宗“太平年间(976—984)敕赐额为‘大隐龙王慈云禅寺’,慈云禅寺,自此名闻遐迩”。另据清嘉庆丁丑年(1817年)《湘潭县志·艺文》所载宋理学家、文学家胡寅(胡安国之子)《龙王慈云禅寺佛殿记》载:“殿成于绍兴三年(1133年),历代有废兴”。明正德年间,有个叫铁牛的富僧曾重修,“其后又废。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慈舟僧”“出以已资,并广为募化,大兴工匠,年余而栋宇落成”。那时的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寺宇近百间”,“僧田数百亩”。寺院坐西朝东,分门楼、观音殿、三佛殿、后殿四进。观音殿内有高三丈之千手观音神像,其正殿牌楼上前横书“天下隐山”四字,传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御笔亲书。慈云禅寺均为青砖砌墙、琉璃瓦盖,龙檐凤阁,花栏漆柱,浮雕彩绘,可谓富丽堂皇,十分壮观。至解放初期,一直香火旺盛。1942年至解放前夕,曾在此办力行高级小学,校长就是湘潭名士黄修杞。解放后,此寺也为中共地下组织——隐山支部的秘密活动据点,在这里开展过许多革命活动。1949年以来,这里又先后办过民办小学、大队部小学、农业中学。五十年代曾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寺毁,现有4间遗屋尚存。

胡文定公墓

位于隐山南麓名叫仙鹅孵蛋的一座小山北坡上,为胡文定公夫妇及季子胡宏(胡五峰)之合葬墓。与慈云禅寺、濂溪祠、三贤祠隔垅相望。1986年9月,湘潭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清乾隆《湘潭县志·冢墓》载:胡文定在“绍兴八年(1138年)四月十三日没于正寝,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文定去世之后,高宗诏赐银帛三百两匹,令湖南监司应副葬事,赐田十顷,以给其孤。景泰五年(1454年)县丞受知府张公銮之命,以礼重新修护,题名为“宋胡文定公之墓”(胡安国卒谥文定)。清康照癸丑年(1673年),知县赵光耀受川湖总督蔡毓荣之遣重修,题名为“宋儒胡文定公之墓”。

这座墓,原有花岗石栅栏包围,周围种有松柏。正副碑文都用汉白玉镌刻。其拜堂(即墓前地坪)纵180米,横68米,全用花岗石铺成。坪内置有香炉、石狮、石马、石凳等物。两侧下坡有花岗石台阶数十级。后遭破坏。1981年,胡氏后裔中的涌田八房集资重修。现为混凝土结构。墓碑两旁有诗联:“秉春秋大笔;写天下文章。”墓周围新种植松柏28株,苍翠挺拔,郁郁葱葱。

清人郭金台曾赋诗《入隐山谒文定公墓》:“宋室传经五百年,先贤遗泽冷湘烟。自封文定孤臣冢,仅见西山数谏篇。花发鸣珂开鸟道,水清流叶洗狐禅。大冬残雪余松柏,瞻望仁侯起墓田。”

安徽易元汉《谒隐山胡宏父子墓感怀》诗云:“(一)当避乱下湘潭,隐住青山碧水间。老去属臣心未老,春秋大义辨忠奸。(二)御笔生辉照隐山,隐山山下柏千竿。不因风景成名胜,一代名儒葬此间。”

白石精舍

白云精舍,现在叫白云庵。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湘潭县志·山之类》载:“传六朝时,洞山良价与僧密师伯经过隐山之麓,见浮菜随涧水出沿流入幽”、“乃共拨草溪行六七里”见“有茅庵老僧居焉”。老僧“赢形异貌”,经过一番问答,洞山良价才具威仪礼拜,老僧在“夜半火其庵”,因入深山,居白石精舍,不见后人,号为“龙山和尚”,后又名“隐山和尚”。这是隐山由来的一种说法。

清代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陈鹏年题《白石精舍》诗曰:“菜叶流何自,青溪溯百回。虎徒成石去,龙女献花来。香雾纷如雨,春泉响似雷。乱峰无路觅,天上有莲台。”

周小舟故居

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常委、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同志的故居,位于隐山东南麓狮龙桥。故居为一栋土砖瓦屋,坐北朝南,依山面塘,共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502.62平方米。左侧屋后有重阳木陪衬屋场,枝繁叶茂,景色宜人。土改时,周小舟分得房屋4间半,即大门右侧4间,堂屋半间。其余分给当地农民。1958年周小舟陪同彭德怀回乡时,在此作过农村调查。1961年周小舟遭贬后,又回来看望母亲。七十年代,政府曾拨款维修,原黄荆坪乡文化站曾布展开放,原貌现在基本保存;已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湘潭文人陈长工曾赋诗赞曰:“狮龙桥畔周家湾,一叶小舟逐世澜;乡调真言伸正义,冤含浩气贯重山。”

周氏祠(濂溪书堂)

周氏祠为周氏宗祠,也是周氏族人读书的地方。周氏后人借濂溪之名称濂溪书堂。位于隐山东南麓,黄荆坪小街南侧,云回公路西侧。现建筑改建于1914年,坐西朝东,青砖小瓦结构,建筑面积22050平方米。祠门两侧有联,门上首有“潇湘八景”浮雕,技艺精湛。门前有莲池,年年荷花盛开。池外建有围墙。祠分前、中、后三进。前进楼中为戏台,深7米,宽6.3米,台后有过道,建筑特点为古典亭阁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当地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经常在此演出花鼓戏与曲艺、音乐、歌舞等节目。间常还接待省、市、县专业文艺团体来此演出。前进与中进之间有丹墀,占地0.5亩,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场地。左右两厢有楼、地两层走廊,左右楼地走廊边均有书房。祠右墙外有一宽阔地坪,约780平方米,也可作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或大型集会之用,现在是学校球场。

濂溪祠

濂溪祠是隐山周氏族人为纪念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1017—1073年)而建。位于隐山东麓慈云禅寺右侧。祠有前、中、后三进,青砖小瓦木质结构,屋檐飞龙走凤,屋脊琉璃瓦砌。北宋时,大门对联为“石阁文章召百代;柳云事业炳千秋。”清朝修复,到解放前,大门对联为“道承孔孟;学启程朱。”祠前,有周氏贞节坊牌楼,有侧柏一株,俗称垂丝柏,胸围4.5米,高约35米,遮幅160余平方米,树龄900余年。五十年代,侧柏与慈云禅寺同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距50米许,又有一银杏连理枝,胸围左枝2.8米,右枝3.5米,两枝同高,约28米,遮幅120平方米。

三贤祠

三贤祠位于隐山东麓濂溪祠右侧,慈云禅寺、濂溪祠与其并排而立,祭奉宋大儒胡氏三父子(即胡安国、胡寅、胡宏)。祠建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元代以后渐渐荒芜。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赵光耀受命重修胡文定公幽居时,曾致诔立石。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地方政府曾再受敕令,重新修葺,亦立有碑文。但据永森堂《湘潭铁陂胡氏续修宗谱》载:祠系“乾隆二年(1737年)奉旨发内帑建祠于隐山”。内立胡文定遗像,像之上方高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延所赐御书“霜松雪柏”大字匾。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十七年(1792年)又两次修葺,且立有碑文。主体建筑已于1992年全部拆除。

胡定方先生《谒三贤祠遗址》诗云:“三贤父子精神在,十载沧桑祠宇荒,赖有东风强且健,门楣振起看湖湘。”

四美湖

四美湖原名上石坝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位于隐山北麓的云峰村境内。1973年冬,湘潭县革命委员会组织石潭、花石、射埠3区民工兴建。水库大坝长92米,宽31.2米。在上步塘和黄泥塘各建有副坝一座,分别长173米、60米。集雨面积17.43平方公里。总库容1332万立方米,库内水面1600亩。水库建于群山之中,四周青山滴翠,倒映水中,湖光山色,格外秀丽。水面波平如镜,烟雾飘渺,野鸭、白鹭翔飞。湖中更有一岛、三个半岛,岛上林木参天,鸟语花香。湖水清澈,无任何污染。专家考证,此处山水一体,景致极佳,可泛舟、游泳、垂钓于粼粼碧波,可避暑、疗养于密林深处,也可摄影、写生、野营于青山绿水,加上距彭德怀故居仅2公里,随着彭总故居的建设,此处最适宜旅游开发,建设山水乐园,实为隐山明珠。据此,隐山旅游开发公司已将水库纳入隐山风景区整体开发,并改名为四美湖。

已故诗人周家乾题词赞曰:“忆穷乡荒岭,数千年,今日换新颜。看双岩高耸,峡口壁立,大坝横栏。坡上金光闪灼,碎玉绿镶嵌,一漕渡银水,渠道东南。举步登堤临远,望云峰叠翠,万漳奔来。泻千重碧浪,绕库水回环。喜漫天红霞万朵,又青纱四合彩云排。歌大好,繁荣祖国,四季花开。”

隐山温泉

隐山南麓双泉村,离观音山不远处,有一座高山,名叫狮子山,林木参天,竹秀林丰,山下有双泉。两股泉水向上翻涌,四季不枯,泉水流量约手车水大,泉下形成小溪,名双泉溪。泉水表面水温为20℃左右,以致双泉溪冬季不结冰。双泉溪从流叶桥附近汇入隐水河。据专家考证,温泉底部水温更高,只要掘深井引水,极利开发温泉浴。(以上均为陈金亮撰搞)

左宗棠故居

左宗棠故居即桂在堂,俗称贵子堂,位于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距隐山东麓3公里。是方上望族周系舆与夫人王慈云(1789-1862年)的故居。也是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部左待郎周系英(1765-1824年)的故居。桂在堂,满门文采,男女同辉,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左宗棠(1812-1885年)入赘周系舆家,娶周诒端(1812-1870年)为妻。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举家迁回原籍—湘阴东乡柳家冲柳庄,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达13年之久。在桂在堂西屋辟一书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亲为书斋撰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得湖湘文化的影响,与夫人周诒端的襄助、配合,他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后来抗击英、俄,收复新疆和战后治理西北地区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道光十六年(1836年),左宗棠在夫人协助下,花3年多时间,在此绘出了全国各省地图,有人评价说:他“一生在军事上的成功,全靠他对于地理的精熟”。在桂在堂读书期间,左宗棠曾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去醴陵渌江书院讲学,并在书院会见路过的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陶澍称左宗棠为“奇才”,并和他订了忘年之交。后来左宗棠之所以能带兵征战,就全凭陶澍女婿林翼与曾国藩的大力推荐。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在桂在堂著《广区田制图说》,抄录《畿辅通志》、《西域图志》以及各直省通志,达数十巨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线屡败,左宗棠写感事诗4首,抒发内心的愤懑。左宗棠在此,为王慈云之《慈云阁诗抄》刊印并作序题签。精心地将4个女儿哺育成人。所以说,隐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更可以说,左宗棠卓尔不群,业绩辉煌,就起步于隐山桂在堂。2000年8月15日,湘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左宗棠故居”为名,将桂在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桂在堂,早年叫亭子屋场,建年待考。据光绪刊《湘潭县志·周系英传》推断应是周方沂初建,后陆续扩大,至周昭俊(千岩)时定型,为周氏世居,曾因家境衰落而一度变卖给王姓,后重新购回,并易名“桂在堂”。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多为两层房,青砖小瓦,但结构奇特,布局合理,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湘潭民宅中实属罕见。宅院由5栋房屋组成,既排列有序,形成整体,三进五开,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体,成“︱︱”形结构。居中三栋,是八卦中的首卦—乾卦。左右两侧各有一栋横屋相抱,横屋结构与正屋相似,为东楼与西楼,三者连为一体,有分有联。前栋大门居厅中,厅屋两边为门房,左门房旁边为厢房,右门房旁边为厨房。前栋后有一甬墀,甬墀内一边一棵桂花树,每年农历八月,香飘全院。有甬道入中栋,“桂在堂”镏金大字横匾高悬于中栋大门之上。中栋鼓壁大门前后对开,厅两边分别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开的八角门。再两边为厢房。中栋栋梁下藏有历书。后栋正中为厅屋,厅屋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全院有天井48座,均按八卦图形排列,两边横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宅前有池,池前有坪,入坪有墙,墙开三槽门。中槽门入正厅,左右槽门入左右横屋。这座大型古建筑,曲折逶迤,横竖交错,难辨方向,生人入内,必须有人引导。现存后栋与4幅壁画,一棵伞柱,保存完整。一块钦赐之青石碑刻,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周千岩系周系蔚、周系英祖父周昭俊之字号)府君之神道。”亦保存完好。清代时,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见此石碑,都要落轿或下马叩拜。

故居附近,左侧凤凰山有“周公千岩、周母王太夫人墓”,南端中万寺上首有龙湾桥,桥的上首过去有迎官亭,桥附近的小溪上首路边有白石如马,俗称“白马精”。(叶舟 曾新华)

垂丝柏·连理枝

濂溪祠旁曾有慈云禅寺,寺前有一株垂丝柏,胸围4.5米,高约35米,遮荫面达160余平方米,树尖枯萎,枝叶成线状下垂,故俗称垂丝柏,又称线柏。此树相传为唐朝洞山良价隐居龙王山时所栽。常年青翠,不脱枝落叶,木质坚硬,树芯为深黄色或淡红色,燃烧时发出浓郁的芳香气味,故又名香柏,属我国名贵木材。

距慈云禅寺垂丝柏约50米,有两株连理枝银杏,此树原为一株,母树被砍伐后,从树蔸桩发出两嫩枝,分双枝上长,粗细相近,左枝胸围2.8米,右枝胸围3.5米。右枝上长约2米处,又分双枝上长,粗细均匀,三枝同高,约28米许,遮荫面达120平方米,现在枝繁叶茂,碧绿如染,还常有果子挂出。此树不知植于何时,后生的双树树龄也有300余年了。(叶舟 曾新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