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尹明德 |
释义 | 尹明德(1894—1971年),他于1894年出生在云南腾冲县,7岁入私塾,1911年到昆明求学,1915年毕业于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回乡任教,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正好碰上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卖国密约,悲愤之下,尹明德弃学回国。 早期经历1918年重新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学校机织系学习,五四运动中,被选为工校代表参加学联,参与捣毁赵家搂。毕业后,任农商部武昌林业试验场场长。1924年春,进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班深造,兼任腾冲籍学生在京创办的《腾冲报》编辑,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中缅之间的边界问题,并开始收集《光绪条约》中有关滇缅界务史实,供国人参考研究。 1929年春,江心坡景颇人民反抗英军侵略,派代表到腾冲向政府请愿,南京政府外交部因此设立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尹明德被推荐参加。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采纳他“应先派员详细勘查,然后交涉”的建议。他被任命为滇缅界务调查专员,1930年5月起,他组织调查组,分头潜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里麻、孟养等中国旧属土司地,及浪速、俅夷等地,详密探查。同年12月,尹明德乔装打扮,带着一队人从腾冲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深入中缅边境线北段界区勘查,并于1931年2月返回,完成了《滇缅界务交涉史》一册、《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一册、《云南北界勘察记》八卷、地图和影集《南天片羽》各一册,为以后中缅边界的最终和平确立奠定了文本和资料基础。 1933年,英国派探矿队来滇缅南段未定界炉房一带探查矿产,引起争执。次年初,英国派兵侵占炉房地区,遇到边区各县人民的英勇抵抗,称为“班洪事件”。尹明德被聘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参与研究处理南界问题。1935年9月,又被任命为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参与逐段测量和勘查,至次年4月勘查结束,纠正了原来中英会勘条约线的多处失误,并勘定政治区域修改线多处(此线称为“户拱·巴特开山线”)。此行,他著有《滇缅南界勘查记》六卷。 1941年6月,他被委派为外交部专员。参与中缅南界换文谈判,中国争回了班洪、西盟、勐梭及勐角、勐薏西面的勐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同年冬,他又被派任中缅南界竖立界桩中国划界委员,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划界工作告停。 1942年日本侵略军侵入腾龙边区。7月,尹明德受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委托,代表重庆军事委员会赴敌后宣慰各土司及抗日民众。于9月2日潜抵河西,在丝瓜坪和勐连旧宅先后会见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及赵保贤和粱河地区抗日民众组织领导人江春渭、尹培卿、侯受安、徐品正、江如溱、熊廷和、赵保忠、尚自贵、多永清及勐卯土司官代表等。9月5日到遮岛宣慰土司龚绶父子,随将国民政府所颁电文及李根源所书“为国干城”匾额及宋希濂所赠机枪一挺、子弹百发颁给土司。土司向国民政府发出投诚电文。第十一集团军批准尹明德在梁河组建滇西边区自卫军方案,分别委任龚绶、赵宝贤为第二、第三路军司令。尹明德又到九保向赵宝忠、杨育榜两自卫队壮丁作救亡宣传鼓动。10月返回大理。此行著有《宣慰日记》二册。 晚年经历收复腾冲后,他被推举为腾冲善后委员会主任,出任腾冲县立职业中学校长,致力各项复兴重建事业。1948年3月,被选为腾冲县国大代表。 1951年4月,特邀出席了保山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推举为保山专区政治协商委员会驻会委员,并任保腾(保山——腾冲)公路修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2年12月被选为保山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任省参事室参事。在周恩来亲自主持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特邀尹明德参与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尽心竭力,于1954年6月编写出《中缅界务交涉汇编》4卷。1956年夏季,参加云南边界历史资料小组工作。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来总理电邀,两次到北京,汇报中缅边界情况,与周总理同桌就餐。周总理到昆明与缅甸代表会晤,邀他随专机同行,出席欢迎宴会。回北京后,1957年国庆节,被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从1957年起,尹明德受聘任云南省政协历届委员。从1961年起,任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并主持《明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摘抄》一书的编纂,参与主持编辑出版《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九辑。 1971年11月,尹明德逝世。 为定中缅边界奋斗36年研究生时关注边界问题尹明德1894年出生在云南腾冲县,7岁入私塾,1911年到昆明求学,1915年毕业于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回乡任教,1917年东渡日本留学,正好碰上段祺瑞政府与日本订立卖国密约,悲愤之下,尹明德弃学回国。 1918年重新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学校机织系学习,五四运动中,被选为工校代表参加学联,参与捣毁赵家搂。毕业后,任农商部武昌林业试验场场长。1924年春,进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班深造,兼任腾冲籍学生在京创办的《腾冲报》编辑,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中缅之间的边界问题,并开始收集《光绪条约》中有关滇缅界务史实,供国人参考研究。 乔装打扮勘查边界1929年春,江心坡景颇人民反抗英军侵略,派代表到腾冲向政府请愿,南京政府外交部因此设立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尹明德被推荐参加。滇缅界务研究委员会采纳他“应先派员详细勘查,然后交涉”的建议。他被任命为滇缅界务调查专员,1930年5月起,他组织调查组,分头潜往北段未定界的茶山、里麻、孟养等中国旧属土司地,及浪速、俅夷等地,详密探查。同年12月,尹明德乔装打扮,带着一队人从腾冲出发,历经艰难险阻深入中缅边境线北段界区勘查,并于1931年2月返回,完成了《滇缅界务交涉史》1册、《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1册、《云南北界勘察记》8卷、地图和影集《天南片羽》各1册,为以后中缅边界的最终和平确立奠定了文本和资料基础。 与英国商谈边界1933年,英国派探矿队来滇缅南段未定界炉房一带探查矿产,引起争执。次年初,英国派兵侵占炉房地区,遇到边区各县人民的英勇抵抗,称为“班洪事件”。尹明德被聘为外交部条约委员会顾问,参与研究处理南界问题。1935年9月,又被任命为中英会勘滇缅南段界务委员会的中国委员,参与逐段测量和勘查,至次年4月勘查结束,纠正了原来中英会勘条约线的多处失误,并勘定政治区域修改线多处(此线称为“户拱·巴特开山线”)。此行,他著有《滇缅南界勘查记》6卷。 1941年6月,他被委派为外交部专员。参与中缅南界换文谈判,中国争回了班洪、西盟、勐梭及勐角、勐薏西面的勐卡、拱弄、拱勇、芒回等地,共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同年冬,他又被派任中缅南界竖立界桩中国划界委员,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划界工作告停。 积极支持滇西抗日1942年日本侵略军侵入腾龙边区。7月,尹明德受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委托,代表重庆军事委员会赴敌后宣慰各土司及抗日民众。于9月2日潜抵河西,在丝瓜坪和勐连旧宅先后会见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及赵保贤和粱河地区抗日民众组织领导人江春渭、尹培卿、侯受安、徐品正、江如溱、熊廷和、赵保忠、尚自贵、多永清及勐卯土司官代表等。9月5日到遮岛宣慰土司龚绶父子,随将国民政府所颁电文及李根源所书“为国干城”匾额及宋希濂所赠机枪l挺、子弹百发颁给土司。土司向国民政府发出投诚电文。第十一集团军批准尹明德在梁河组建滇西边区自卫军方案,分别委任龚绶、赵宝贤为第二、第三路军司令。尹明德又到九保向赵宝忠、杨育榜两自卫队壮丁作救亡宣传鼓动。10月返回大理。此行著有《宣慰日记》2册。 收复腾冲后,他被推举为腾冲善后委员会主任,出任腾冲县立职业中学校长,致力各项复兴重建事业。1948年3月,被选为腾冲县国大代表。 辅助周总理划定边界1951年4月,特邀出席了保山专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推举为保山专区政治协商委员会驻会委员,并任保腾(保山——腾冲)公路修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2年12月被选为保山专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3年2月任省参事室参事。在周恩来亲自主持的解决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特邀尹明德参与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尽心竭力,于1954年6月编写出《中缅界务交涉汇编》4卷。1956年夏季,参加云南边界历史资料小组工作。1957年3月,尹明德奉周恩来总理电邀,两次到北京,汇报中缅边界情况,与周总理同桌就餐。周总理到昆明与缅甸代表会晤,邀他随专机同行,出席欢迎宴会。回北京后,1957年国庆节,被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 从1957年起,尹明德受聘任云南省政协历届委员。从1961年起,任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副主任。并主持《明实录有关云南史料摘抄》一书的编纂,参与主持编辑出版《云南文史资料选辑》9辑。1971年11月,尹明德逝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