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瑶山 |
释义 | 瑶山yáo shān 1. 传说中的仙山。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宛若千仞,状悬流之仙馆;焕如五彩;同 瑶山 之帝坛。” 唐 虞世南 《奉和至寿春应令》:“ 瑶山 盛风乐,南巡务逸游。”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托媒》:“青楼那到 瑶山 静,花酲柳梦浑难醒。” 清 曹寅 《畅春宴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二:“狂收瀚海鲸鲵靖,清润 瑶山 草木新。”参见“ 玉山 ”。 2. 比喻俊美的仪容,亦喻指仪容俊美的人。 宋 毛滂 《蝶恋花·送茶》词:“七琖能醒千日卧,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宋 杨无咎 《齐天乐·和周美成韵》词:“纱纬半卷。记云嚲瑶山,粉融珍簟。”参见“ 玉山 ”。 瑶山 瑶山瑶寨位于美丽的荔波,保存着瑶族传统的建筑风格,以粮仓最具代表。 粮仓呈圆柱形锥顶,盖以茅草,尖顶捆扎装饰成宝胡芦形,下是储粮的圆形仓库,四周用竹篾编成一个大的圆柱体,直径约2米,高约2.5米,形如大囤箩。圆仓开有一小门。凡收获的粮食,晒干后全都放进圆仓里去。圆仓的底部用四根木柱等距支起,底部用木板镶拼严实。圆仓离地面2米,仓 下空旷通风,可使圆仓内粮食不致郁热受潮霉变。在圆仓底部木板与托起圆仓的木柱的交接地方,每柱各用一个外表十分光滑,高约35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彩釉陶罐倒扣在柱顶部,有的用4块光滑、平薄、边长在2尺左右的四方石板代替,主要是用于防止狡猾的老鼠沿着木柱攀爬进圆仓。这种建于村旁户外的圆仓,具有防火、防鼠、防潮等多种功用。圆仓之下,还是瑶族孩子们互相传授、切磋、学习刺绣技艺、玩耍的好地方。 民风古朴 正月初一开始的过大年是瑶山瑶族的重大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瑶族人民要敬祖先、敲铜鼓、吹牛角、“擂山”打猎、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尤其重要的活动是“赛陀螺”,因此,瑶山瑶族又把大年称之为“陀螺节”。届时,到处是赛陀螺的人群。 葬礼时,人们将铜鼓依一定距离吊在事先搭好的木架上,分成两人一组,一人用临时从山上采来的山血藤,锯成四五寸长一段,用削尖的竹棍垂直插入山血藤中制成“T”形藤槌,用藤槌敲击铜鼓鼓面的太阳纹,另一人则用无耳的和音木桶在铜鼓后面进行和音。木桶口向铜鼓腰内拔出送进产生共鸣。待铜鼓敲到一定阶段定音之后,木鼓登场指挥,驾驭铜鼓队的快慢节奏,形成抑扬顿瑶山葬礼很是深沉悲壮。为了将死者的灵魂交给先祖的灵魂,为了以集体的力量驱散因瑶人死亡趁虚而入的异族野鬼,瑶胞要击祖鼓、敲铜鼓、跳猴鼓舞。祖鼓以80厘米以上桐木或白蜡木凿空 成鼓身,蒙上牛皮而成;祖鼓师一面击鼓,一面摹拟猴子顽皮状。此时,还要椎牛祭祀;椎牛时, 牛角被多环的竹圈套在砍牛柱上,巫师舞剑诵咒,向牛撒一把黄豆喂一把嫩草,然后用酒祭剑,再 将剑交给负责砍牛的舅父。此时,祖鼓、铜鼓一齐停息,孝子家族人等则一人拿一把芭茅嫩草、拿 一根牛鞭放声大哭列队入场,一边喂牛,一边鞭牛身,一边哭诉牛的好处,一边转圈。三圈之后, 祖鼓重响,众人退场。大舅砍牛左颈,二舅砍牛右颈,本家油锅兄弟再轮番砍,直到牛被砍死。整个葬礼过程,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挫、激扬悦耳的木鼓铜鼓大合奏,声震山谷。 小贴士 周边景点:大七孔、小七孔、水春河等。 线路:从荔波县城沿樟江河顺流而下30多公里,便进入了风光绝妙的小七孔景区。此地宽阔的樟江河上,有一座钢绳桥横空飞跨,桥两端的两面巨型铜鼓将粗大的绳牢牢系住,这便是铜鼓桥。过了铜鼓桥,溯樟江河谷坡地上行几公里,就是远近闻名的瑶山瑶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