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银雀山 |
释义 | 山东省临沂市市区东南部有两座山岗,古代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两座山岗得名金雀山和银雀山。 简介临沂市区东南有两座山岗,古代相传此处遍生一种灌木,春夏之交,此木鲜花盛开,花朵形似云雀,东岗为黄色,西岗为白色,故两座山岗得名金雀山和银雀山,均系汉代重要墓地,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掘墓葬百余座,出土大批珍贵文物,现已在银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银雀山汉墓厅和竹简陈列厅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顶、赤柱丹梁。院内松柏花竹,长廓环绕,山水相映,整体设计融仿古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鲁南参观游览胜地。 清真古寺银雀山东麓有始建于元朝的清真古寺一座。古寺坐西向东,面朝古沂州路,与红嫂广场对面。寺内有大殿一座,讲经堂一座,阿訇休息室两间,水房,仓库各两间。新建接待室两层楼房。院子南部有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水井一口,为当地居民古时饮水、洗涤所用水。经堂檐下有清光绪年间修井古碑。古寺院子西北,有一棵数百年的古皂角树,需三人合抱,枝繁叶茂,荫庇当地居民。院内种满了花草树木,景色典雅。 银雀山人高庆荣,字之显,号银雀山人。1934年出生,山东临沂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临沂市常委、临沂市政协“沂蒙书画社”副社长、临沂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诸体兼擅,尤攻于篆隶。其隶书古朴仓浑,颇富金石气,篆书以钟鼎见长,结体谨严,古朴雄壮,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一种古雅俏琢之感。先生博学多才,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颇有研究,其从艺精神与处世态度均具有一定的学者风度。先生智思宏阔,每于书法皆见清雅之气。先生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对临沂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在临沂古今书坛上是不多见的。 王心鉴,字兰山,号银雀山人。1971年生,山东临沂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山东省分院常务理事、羲之兰竹画院院长。酷爱诗、词、书、画、印。尤擅兰竹,有大量题竹诗广为流传。余暇深研传统,贵有创新,笔墨明净、厚重,洒脱自然,笔底兰竹龙翔凤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时代感。其兰竹作品上溯宋元,遍及历代名家经典,诗画相映,自然天成。 地委大院地委大院:也称地革委大院,原为临沂市行政公署办公地点、后为临沂市委市政府办公驻地,现为临沂市兰山区区委区政府办公驻地。处于银雀山南麓自山顶至山根的向阳山坡,最早为山上琅琊王氏王兆祥家开出的一片荒地,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很多穆斯林群众,王兆祥携子王玉明、王玉平等众多穆斯林在此地开荒种地。该地公私合营后并入临沂农业社南关大队,后为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征取建设为临沂行政公署办公驻地。 汉墓以汉墓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明、清历代墓葬的古墓群。墓群于1964年发现。1972年4月,在银雀山上清理挖掘2座西汉前期古墓,定为银雀山1号、2号墓。 墓址皆开凿在岩石上,为长方形竖穴,均为本椁一棺。椁内有隔板,一侧放棺,一侧为边箱。边箱内放置随葬器物共95件。1号墓出土简4942枚,大多数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还有《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以及《相狗经》、《曹氏阴阳》、《风角占》、《灾异占》等残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的同时发现,释解了千百年来关于两书有无和真伪的悬而未决的疑问,使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2号墓出土竹简32枚,书有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历谱,是迄今国内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它可以订正千年沿袭之误,对研究古代历法具有重大价值。此次考古发现被列为“新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76年5月,在金雀山又发掘西汉墓1座,定为金雀山9号墓。墓亦为长方形井穴,本椁一棺,棺内有骨架一具,棺盖及四周裹以麻布,两端各绕三匝麻绳,有一帛画平展于麻布之上。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以红色细线勾勒,平涂色彩,有红、蓝、白、黑等。画面内容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主要描绘墓主人的生活情景。画中画云空和日月之下,帷幕中墓主人及亲属、宾客、仆人等起局面、乐舞、迎送宾客、纺织等情景。这是继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之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帛画。它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珍品,而且对研究古代的丧葬制度、神话传说和宗教的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1977年12月,该墓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竹简博物馆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 现已在银雀山西南麓建成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82年2月动工兴建,1989年10月落成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银雀山汉墓厅和竹简陈列厅为仿古式、歇山斗拱、灰陶瓦顶、赤柱丹梁。院内松柏花竹,长廓环绕,山水相映,整体设计融仿古建筑与园林风格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鲁南参观游览胜地。 步进博物馆大门,沿长廓缓行就可来到位于院内南侧的银雀山汉墓厅,室内中央是复原后的一、二号西汉墓穴,所有随葬物品复制后均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形展厅周围的墙壁上装饰的玻璃橱窗,展示着放大后的汉墓发掘现场和出土竹简的照片。 墓室均在岩石上开凿而成,为长方形竖穴。相距50厘米,地表至墓底深度,一号墓为2—3米;二号墓为3.5—4米。一号墓椁室南北长2.64米、宽1.76米、高1米;二号墓椁室南北长2.14米、宽1.56米、高0.88米。两座墓葬椁室结构基本相同,椁框四角以榫卯相接,扣合紧密,椁顶横铺盖板,分椁为东西两侧。一号墓椁室东侧置棺,西侧为边箱,安放随葬物品;二号墓则相反,西侧置棺,东侧为边箱,棺身外髹黑漆。棺椁木质坚硬,周围封闭严密,随葬物品保存良好。 出土竹简两座汉墓中共出土竹简7500余枚,不仅其数量实属罕见,其质量也是首次发掘。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六篇;《尉缭子》五篇,《六韬》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论政论兵文章五十篇及阴阳、时令、占侯之类十二篇。更为难得的是其中一部分是现在还有传本的古书,而且大部分为佚书。二号墓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我国军事史、文字学、古音训、古简册制度及古代历法的研究,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此外,还有陶器、漆器、铜器、栗子、核桃等98件随葬品出土。据考证,两墓均为西汉早期墓葬,只是姓氏缺乏确切的论证,难以确定,但从出土大批兵书,而未有兵器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墓主是位与军事方面有关的文官,且酷爱兵法。 解决争议《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兵书的竹简,均在一号墓的边箱北端发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从而澄清千余年来关于孙武与孙膑其人、其书争论未果的问题。就此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孙子,孙膑是齐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孙膑乃孙武之后世子孙,各有兵法相传,千年聚讼,一朝得释。 竹简陈列厅二层仿古建筑——竹简陈列厅 从银雀山汉墓厅向北,过白玉桥,经银雀亭便是雄伟壮观的二层仿古建筑——竹简陈列厅。走进一楼序厅内,正面屏风上悬孙武浮雕像,两侧是用金文,汉隶、英文、日文摘写的《孙子兵法》开宗明文的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警示人们: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的。左右板壁上为放大的兵法竹简照片。序厅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室内陈列采用图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集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展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两部兵书竹简、孙武和孙膑的作战实践、春秋战国兵器、《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理论精华以及中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考证:《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存在内在的师承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阐述和继承。两者一方面成“一家之言”,合“孙氏之道”;另一方面后者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在战略、战术、治军和军事哲学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被世界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东方兵家鼻祖”,尊为智慧之源,制胜之宝。现已译成几十种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国家先后把其定为军事学院的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海军陆战队官兵人手一册。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学思想及辩证关系已远远超过了军事范畴,其深奥的理念已被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商业竞争、外交谋略、体育比赛,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库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