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银海拾贝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月1日) 丛书名: 老上海电影丛书/影视时空书系 平装: 222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16开 ISBN: 7301101910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册《银海拾贝》收入50位从事电影编导、表演、经营的著名影人叙写的文章,其中36篇原载1948年之前发行的报刊,15篇选自解放后作者余在新的语境中撰写的回忆录和回忆性文字。我们用心之处在于:佚文来源除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电影报刊如《影戏画报》、《联华画报》、《明星半月刊》、《电通半月刊》、《艺华画报》、《电影周刊》、《中国电影》、《新影坛》、《剧影春秋》之外,还从许多普通报章的纸缝里爬罗剔氛,在《大报》、《民国日报》、《晨报》、《明镜》、《良友画报》、《戏》、《矛盾月刊》、《社会月报》、《国民公报》、《万象》、《春秋》、《大上海周刊》、《环球图画杂志》、《大公报》等的版面中屡有意外发一“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如郑正秋那篇《说中国影戏》,洪深那篇《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万籁鸣与万古蟾兄弟那篇《我们的工作报告》……

编辑推荐

全书收入50位从事电影编导、表演、经营的著名影人叙写的文章。编者从数十种旧报刊纸缝中爬罗剔抉,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传承中华民族积淀百年的电影文化。

近一个世纪来,“沉睡”在报刊书页里的电影历史文献是中国电影界一笔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电影文化经年积淀的厚实家底。本书作者从泛黄的故纸堆里“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挖掘”出50位从事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经营的著名影人自己叙写的文章(按发表年份排列),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亲历见闻。其中36篇原载1948年之前发行的报刊,14篇选自解放后作者们在新的语境中撰写的回忆录或回忆性文字。本书配图60余幅。

媒体推荐

书评

全书收入50位从事电影编导、表演、经营的著名影人叙写的文章。编者从数十种旧报刊纸缝中爬罗剔抉,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传承中华民族积淀百年的电影文化。

近一个世纪来,“沉睡”在报刊书页里的电影历史文献是中国电影界一笔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电影文化经年积淀的厚实家底。本书作者从泛黄的故纸堆里“抢救”出一篇篇湮没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挖掘”出50位从事电影编剧、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经营的著名影人自己叙写的文章(按发表年份排列),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亲历见闻。其中36篇原载1948年之前发行的报刊,14篇选自解放后作者们在新的语境中撰写的回忆录或回忆性文字。本书配图60余幅。

作者简介

李亦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土生导师,电影电视系主任,美国电影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术兼职为小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沦学会理事。长期在高校从事影视教学与科研,学术方向为电影史论、影视创作与传播研究。出版专著及主编的教材、丛书有《中国“人世”与传播学新视野:影视传播》、《电影导演翘楚:蔡楚生》、《影视艺术教程》、《影视艺术鉴赏》、《电影100年名作精选丛书》、《美国电影研究文丛》、《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理论文选》等。

目录

李亦中 主编絮语

郑正秋 说中国影戏(1924)

郑鹧鸪 我之影戏回顾录(1925)

李萍倩 导演苦乐谈(1927)

洪深 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1927)

王汉伦 影场回忆录(1931)

王尘无 悲愤中我的自白(1933)

聂耳 日记一则(1933)

程步高 我们的战场(1933)

郑君里 文艺-舞台-银幕(1933)

唐槐秋 我与南国(1934)

马徐维邦 《暴雨梨花》导演者言(1934)

史东山 关于《女人》剧的演出(1934)

姚苏凤 第一次导演(1934)

蔡楚生 黑兵(1935)

徐莘园 我脱离了茫茫的苦海(1935)

沈西苓 《船家女》作者自述(1935)

高梨痕 随便谈谈(1936)

袁牧之 漫谈音乐喜剧(1936)

吴村 当我的影子徘徊于银雾之街时(1936)

沈浮麓 关于《天作之合》(1937)

朱石麟 写在《人海遗珠》完成之后(1937)

严春棠 本公司创办之经过(1937)

卜万苍 我导演电影的经验(1939)

罗明佑 中国电影与广东精神(1941)

何非光 《东亚之光》拍摄前后(1941)

万籁鸣、万古蟾 我们的工作报告(1941)

李丽华 我的从影(1943)

王丹凤 我(1943)

袁美云 我的银幕生涯(1944)

张石川 一束陈旧的断片(1944)

桑弧 关于《教师万岁》(1944)

赵丹 自私的好人(1946)

刘琼 我对《忠义之家》的感想(1946)

潘孑农 我怎样写《街头巷尾》(1948)

费穆 导演·剧作者(1948)

吴茵 我创造角色的过程(1948)

孙瑜 编导《武训传》记(1951)

梅兰芳 第一次试拍有声影片(1961)

龚稼农 踏进银海(1968)

吴永刚 初进百合影片公司(1986)

胡蝶 《火烧红莲寺》惊心动魄的特技(1986)

顾也鲁 第一次进摄影棚(1989)

柯灵 我与《明星半月刊》(1991)

黎民伟 失败者之言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保姆(1993)

李天济 《小城之春》点石成金(1996)

秦怡 第一步(1997)

张瑞芳 拍《松花江上》(1998)

谢添 初进明星二厂(2000)

舒湮 微生断梦(2000)

袁丛关 在炭精灯下(2002)

后记

文摘

书摘

(五)做主角的经验

我进明星公司,拍第一部片《孤儿救祖记》的时候,那时我恰巧遁去苦

海的辰光,回首前尘,真是不堪悲伤!可巧这部戏,全是悲剧。导演在一旁

叫我哭,但是我一时无从哭起。而且影戏不比舞台剧,要哭只要把袖口来一

揩就算了。这里一定要有泪流下来,方才逼真。不过我一时泪从哪里来呀?

想了好一回,有了,我薄弱的脑筋,变作银幕一般,把从前所受的苦况,一

幕一幕演了出来。果然,不多时连自己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泪如雨一般落下

来。这种应时间要求的急泪,也是我在社会恶劣环境中,抱定大无畏的精神

,奋斗得来的。平时种种激刺储满在脑海当中,所以一触即发,不可遏止。

更须具有酸楚状态,方能博得观影者热感,或可一掬同情之泪,如是方不负

一番的表演。这是悲剧中最紧要的工作,要求这种合格的主角,也是一件不

容易的事情。总要嵩于情者,脑海中不存旁想的人,方能称职。若欲剧情处

处逼真,饰主角者须体会全部的结构,与剧中人的身份、剧情遭际及最后的

结束,务在未临场之先作一深刻的感想,由剧情汇集一身与剧中人同化,庶

一切动作,纯出于自然,达到惟妙惟肖的视线,才能引起观者的兴趣。

P19-2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