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银川油葫芦 |
释义 | 昆虫名,属宜翅目,蟋蟀科。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南、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寄主于豆类、瓜类、沙枣、果树等,常与北京油葫芦混合发生,混合为害。杂食性。取食作物的根、茎、叶、种子、掉落地面的果实及幼苗。 中文学名:银川油葫芦 拉丁学名: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 别称:黑蟋蟀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宜翅目 科:蟋蟀科 分布区域: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南、宁夏、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 为害特点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害呈上升势头,应该予以重视。银川油葫芦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以卵在土中越冬,次年四月天气回暖时孵化,并开始取食。刚孵化喂一龄虫,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经过六次蜕皮成虫。在四龄以后食量增大,危害开始显现。直至九月开始野外虫渐渐衰老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14.5—25mm,雄为12.5—22.5mm,体褐色至黑褐色。头黑色,口器褐色或黑褐色,触角窝上方具黄色眉状斑1对。前胸背板长2.4—4.7mm,全部黑色,侧叶前下角色浅。足黑褐色至黑色,后足腿节长8—15.2mm,后肠节背面有亚端距5对。雄虫前翅长9.8—15.5mm,褐色至黑褐色,具4条斜脉,发音镜长方形斜向,内生一弧形脉把镜分成两室,端区不发达,小室欠规则,侧区有9—10条纵脉。后翅尾状。雌虫前翅背区具8—9条纵脉,产卵管长14—22.5mm,近体长。 卵乳白色,长圆形,长3.5mm。 若虫共6龄,初孵化时乳白色,后渐变黑褐色,3龄后后胸背片后缘变为白色,6龄时深褐色。前胸背板具明显月牙纹。 生活习性宁夏、陕西,1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为若虫,8月中旬进入发生盛期,成、若虫常栖息在砖石下、草地、菜园、果园或农田。9月下旬开始把卵产在土下1—1.5cm处。有趋光性,有时自相残杀,鸣声与油葫芦相似音调稍高。 防治方法(1)毒饵诱杀。苗期每667㎡用50%辛硫磷乳油25—40ml,拌30—40kg炒香的麦麦夫或豆饼或棉籽饼,拌时要适当加水,然后撒施于田间。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60ml,拌细土75kg,撤入田中,杀虫效果90%以上。施药时要从田四周开始,向中间推进效果好。 (2)灯光诱杀成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