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澳柄宫 |
释义 | 简介澳柄宫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在莆田市51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澳柄宫是唯一上榜的革命旧址,整个保护范围包括澳柄宫、澳柄桥、列宁小学和兴隆法坛、灵应法坛。 宫前即为同建于绍兴年间的澳柄桥,扼首其冲,为昔日连接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交通要道。澳柄宫系闽中革命重要据点,红军207团驻地。 结构澳柄宫临溪而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由门厅、主殿、左右宫房、天井、走廊等组成,古朴典雅。宫前植有两株百年古榕,老干新枝,根深叶茂。澳柄宫当年专为奉祀兴建澳柄桥的“开山祖师”而建,主殿还祀妈祖、齐天大圣等。 澳柄桥澳柄桥横跨澳柄溪,为平梁石桥,南北走向,位于澳柄宫前。它长30米,宽3米,高11米,由6座桥墩支撑,桥栏望柱雕有狮子,桥南仍保存着始建年月碑刻:“绍兴十三年四月题”。 古驿道澳柄宫前是一条鹅卵石铺成古驿道,为当年连接莆田、仙游、永泰三县交通要道,而澳柄桥则扼其冲。正因为所处地理位置重要,这里便成当年革命活动重要据点。 革命旧址1926年,中共莆田党组织创建。同年10月,在澳柄宫成立全县山区第一个党支部,并组建农会。从此,澳柄宫成了中共领导莆田革命据点。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莆田党组织即于1928年在澳柄宫成立第一支工农游击队,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1929年,莆田各地游击队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8师207团,团部亦设在澳柄宫。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派邓子恢、张鼎丞来莆,又在澳柄宫召开扩干会议,进一步掀起革命斗争高潮。 这一时期,澳柄桥一直设有红军游击队重要哨卡,而兴隆法坛、灵应法坛亦是红军游击队活动重要据点。 列宁小学则是红军在闽中地区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专门招收贫苦农民、红军游击队员和农会会员子女入学,分初、中、高级3个班,用以教授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接班人。 澳柄宫革命旧址已开设红军207团陈列馆,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澳柄宫:打响闽中革命第一枪1926年,中共派西天尾人陈国柱到澳柄兴隆法坛创建革命据点,成立莆田第一个农会和第一个党支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3月,莆田党组织在澳柄宫建立第一支革命武装———莆田游击队,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队长为陈天章,指导员为黄经芳、王于洁,主要活动在莆田广业、常太山区和莆仙边界。1929年8月,党组织又先后组建莆田广业工农自卫队,莆田江口游击队和莆田沿海游击队。1930年4月,三支队伍合并成立莆田工农游击队。 1930年8月,省委派黄琬到莆田领导武装斗争,莆田各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8师207团,黄琬任团长,陈天章任政委,团部设在澳柄宫。他们充分利用山区险要地形,开展灵活多变游击战,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扩大游击区,保住红旗不倒。 红军207团成立后不久,莆田国民党驻军旅部即派重兵,分两路合围澳柄宫。因寡不敌众,黄琬不幸被捕被害。 红军207团随后转移到莆仙交界的黄龙一带,继续发动群众展开斗争。1930年11月9日,中共莆田特委成立,决定把活动据点转移到新县外坑乡,创建新的根据地。11月18日,红军207团在外坑乡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张威任支队长,王于洁任政委,陈天章任政治部主任。经过轰轰烈烈对地主恶霸的斗争,土地革命,组织贫农团和赤卫队,同年12月9日遂在宣德宫成立莆田第一个红色政权———外坑乡苏维埃政府。 1930年12月底,外坑反“围剿”失败,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撤消。1932年5月,党组织重建游击队,1935年10月改编为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并组建常太游击队。1937年9月,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1938年3月归新四军编制,开赴皖南前线抗日。 1980年,原莆田县政府在澳柄宫建立“中国工农红军207团遗址”纪念碑,2009年11月,又列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澳柄宫革命旧址已开设红军207团陈列馆,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莆田市党史研究教育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