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泽洛夫
释义

基本资料

姓名:尤里·奥泽洛夫

英文:Yuri Ozerov

性别:男

生日:1921年1月26 日

国籍:苏联、俄罗斯

职业:导演 编剧

星座:水瓶座

毕业院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卢纳查尔斯基艺术学院

军衔:陆军少校(1945年)

个人简历

尤里·奥泽洛夫生于1921年1月26日的一个戏剧家庭。参加过卫国战争。1939年进入卢纳查尔斯基艺术学院,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速成班毕业,作为联络官参谋,参加了莫斯科战役以及其他一些战役。1945年开始了他卓有成效的艺术生涯。《竞技场》、《儿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奖。电影《财富》具备了世界影响力。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主题电影中,奥泽罗夫花了将近30年的创作时间。 对用于军事主题的18部30集片子,他的着力刻画出战斗场面,突出主人翁,史诗电影包括《在火热的弓》,《突破》,《主攻方向》,《柏林战役》,《最后的风暴》等。 他的前线军事经验让他有很大的情感力量来影响和打动观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是他最有影响力的战争题材的影片。他还导演了《朱可夫》、《运动之歌》(为80年奥运会所拍)、《自由战士》等影片。他是功勋人民艺术家,十月革命红旗勋章获得者。2001年10月16日逝世,终年81岁。

艺术成就

喜欢前苏联电影和喜欢战争电影的影迷们应该很熟悉尤里·奥泽洛夫这个名字,也更应该熟悉《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这3部前苏联战争电影的经典。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三部电影的排列应该是上面这个样,但是如果按照影片拍摄时间,就应该是《解放》(1972-1973年)、《莫斯科保卫战》(1984-1985年)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8年)。在前苏联拍摄的多部全景式战争片中,以尤里·奥泽洛夫任总导演的卫国战争三部曲最为有价值,三部曲的剧情从1940德国策划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5.2.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正式投降结束,对这个三部曲的定义是全景史诗:既完整的记录了苏德战场的全部过程,细致描述了几个关键的重要战役,并再现了这一时期在苏德战场以外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德国入侵波兰、墨索里尼被软禁、希特勒成功营救墨索里尼、美英苏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在三部曲中,《莫斯科保卫战》既不失全景史诗的壮观,又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战争场面写实,人物刻画真实。说到战争场面写实,《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如实的还原原物,当然,个别武器如德军坦克,因种种原因无法还原,采用苏军T-54坦克车体安装苏联仿制的德军坦克炮塔。具体拍摄战争场面时,又多采用中、远景,甚至是航拍的长镜头,如果是运用CG技术倒没什么,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论场面之大,《解放》最壮观,最符合全景史诗的定义,但是在细节方面要逊色于《莫斯科保卫战》,不是说《解放》没有细节刻画,而是感觉《解放》的细节还带有一些政治色彩,这也和影片拍摄于勃列日涅夫时代有很大关系,不如《莫斯科保卫战》的真实可信,但是从场面的宏大来看,没有哪部二战电影可以超越其左右。有美国华纳参与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由于受战争规模限制,场面不及《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但是,影片拍摄于1988年,正值苏联解体前夕,一些传统的、固有的、政治上束缚电影创作的东西也许更少,又有华纳的介入,这一东西混血的作品倒是还原被神化或者被妖魔化的历史人物于本尊的最成功作品,例如影片里就初次披露了赫鲁晓夫的儿子因醉酒击毙了苏联红军士兵而险些受到军法审判的情节。

卫国战争三部曲自然特点突出,详细记录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是全景式的,并不突出个体的人的感受,这也是电影的背景造就了电影的成功——二战中最宏大的战场是苏德战场;另外和导演的个人经历有直接关系,奥泽洛夫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亲历整个二战,参加过莫斯科保卫战,24岁就获得少校军衔,而奥泽洛夫又很好的发挥了前苏联二战电影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换句话说,这样的三部曲也许只有在前苏联才能拍的如此成功。

除了卫国战争三部曲,奥泽洛夫在1977年还拍摄过一部4集6个半小时的电影《自由战士》,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对于《解放》在细节上的一个补充,影片主要讲述在2战后期,东欧各国开展抵抗运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南斯拉夫、保加利亚、捷克等国家开展抵抗运动的过程,影片除了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大家经常在战争电影里看到的形象之外,还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季米特洛夫、铁托等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们率领军队打击德国侵略者的场面。从影片片头引用的勃列日涅夫语录人们就可以推断出影片是铁幕时期的产物,尽管影片描写了东欧国家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壮举,但是影片还是在突出苏联在这些国家开展抵抗运动时起到的作用,按照影片所讲述的情况,完全是斯大林一手策划了东欧各国开展抵抗运动。《自由战士》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场面,所以通常都没有把它归类为战争片,也没有几个中国观众知道这部影片,但是作为奥泽洛夫作品,本片应该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的。

在苏联解体之后,奥泽洛夫还充分的把剩余价值利用了一把,他把他拍摄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这“卫国战争三部曲”按照历史事件的顺序,添加了很多文献记录片,重新剪辑成一部名为《世纪的悲剧》的24集电视电影,这部电视电影也在国内许多电视台播映过。

70年代是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方面,这与当时苏联领导人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出于政策需要大力提倡文艺创作中的“军事爱国主义”有关。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经过近30年的创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战争题材电影创作已走上了发展的成熟阶段。明显的标志是,创作的包容面空前广阔:既有全景式的电影巨制,也有以刻画性格、心理为主的精品;既有表现战火纷飞壮烈景象的雄伟画卷,也有表现战时人民崇高精神境界的动人诗篇;既有壮剧、正剧,也有悲剧、抒情剧。70年代战争题材电影创作代表了当时苏联电影创作总的水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长达5集的巨片《解放》(1969—1971,导演尤·奥泽洛夫),这是迄今为止世界电影史上表现二战的一部篇幅最长,规模最大的故事片。影片内容从1943年红军大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继而红军强渡德涅泊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解放波兰,最后攻克柏林。

《解放》并不是战争事件的罗列。一方面,影片情节发展顺序完全依据史实,所谓“情节追随历史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影片在表现战争进程时,又有一种“严格的选择”。作为叙事艺术,《解放》把真实性作为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为此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纪录片镜头),而影片的主导部分,即对历史事件的艺术性描绘,在风格上则向纪录镜头靠拢,力求表现出对历史的精确反映。在事件结构上,影片把事件的“高级水平”——政治、外交,及战略和事件的“低级水平”——战壕、前线结合在一起。在形象结构上,影片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从斯大林、朱可夫到敌方领导人和一个虚构的,贯串影片始终的战争参加者——茨维塔耶夫大尉结合在一起(这是继承了《攻克柏林》的传统)。这两个“结合”使影片既保持了事件的历史感,宏伟气势和史诗风格,又显示了作者赋予影片的英雄主义激情——影片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影片像是一首气势宏大的交响乐,观众能够感到其中的复杂的形象体系。而它们融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首歌颂祖国、歌颂战士、歌颂人民的英雄史诗。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影片还表现了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和搏斗。

在历史巨片中,事件本身虽然处在前景地位,但却不应成为影片中心。中心应该是通过重大事件展示出来的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前进的动力。《解放》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和70年代其它同类性质的影片相比,如《科夫帕克的思考》(1974)、《火焰》(1975)、《自由战士》(1976)、《围困》(1978)等,正是《解放》成为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以拍史诗巨片《解放》和《自由士兵》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尤·奥泽洛夫,在80年代拍摄了自己最后两部战争片《莫斯科保卫战》(1985)和《斯大林格勒》(1990)。至此,他一个人通过4部(共14集)影片不仅表现了苏联战场上4个重大战役(第5个重大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是由导演米·叶尔肖夫在1975年拍摄的4集片《围困》中反映出来的),而且表现了东欧战场上全部战争过程。他拍摄的这4部影片堪称表现卫国战争的电影百科全书。在这方面,世界电影史上还无出其右者。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导演使影片内容更贴近事实,所有有名有姓的剧中人都实有其人。除了最高统帅、高级将领、敌方首脑外,有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加夫里洛夫少校,有女英雄卓娅,还有苏联情报人员佐尔格等等。影片中的事件,也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奥泽洛夫的功绩,就在于他能够通过以文献般的准确性对战争史实的再现而创造出一部表现卫国战争的庄严史诗。历史纪事和史诗结合在一起,这是奥泽洛夫在电影创作领域中开拓的新的艺术境界。

奥泽洛夫的影片中的众多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独特性格。其中最有光彩的是朱可夫元帅(米·乌里扬诺夫饰)。这固然与演员功力有关,但也与导演选择了最能展示朱可夫的思想、性格、心态的细节有关。如朱可夫与斯大林争论是否暂时撤退保卫基辅的部队;如铁木辛哥元帅受到不公正对待时朱可夫挺身而出;如朱可夫亲临前线要求军校学生坚守阵地两夜以待援军,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等等。历史的真实和性格的真实融为一体。人物形象的光彩和历史事件的严峻真实结合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就是史诗电影特有的魅力。

《斯大林格勒》公映时,已是苏联解体前夕。早在电影剧本发表后,就有人出来批评,主要的指责是影片颂扬了斯大林。而奥泽洛夫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历史。有些人不喜欢影片的名字,但这个名字是祖国荣誉的象征。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在影片中,导演继承了史诗电影的传统,以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再现了这场持续了200个日日夜夜,消灭德军150万,彻底扭转战争局势的伟大战役。1991年苏联解体后,像《斯大林格勒》这样的史诗巨片,也就成为前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最后一座纪念碑了。

奥泽洛夫是一位擅长描写重大历史题材的卓越艺术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他的艺术创作也随之悄然而止。是江郎才尽、力不从心、年迈隐退、还是无可奈何、金盆洗手?只好任人猜想了。不经意间,善于刻画历史传奇的一代电影大师,其艺术生涯本身,居然也变成了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令人唏嘘的历史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