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异型眼蕈蚊 |
释义 | 昆虫名,为双翅目(Diptera),眼蕈蚊科。分布在北京、河北等省,或广布北美和欧洲等。寄主于结球莴苣、黄瓜、番茄、茴香、马铃薯、芍药、食用菌等。幼虫为害结球莴苣、黄瓜等幼苗的根茎部或芍药等块茎,致植株萎蔫或枯死。 中文学名:异型眼蕈蚊 拉丁学名:Phyxia scabiei Hopk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六足亚门 (Hexa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双翅目(Diptera) 亚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 科:眼蕈蚊科 分布区域:北京、河北等 下纲:新翅下纲(Neoptera) 总目:内翅总目(Endopterygota) 总门:蜕皮动物总门(Ecdysozoa) 亚界:真后生动物亚界 (Eumetazoa) 主要危害作物:结球莴苣、黄瓜、番茄、茴香等 形态特征雄虫体长1.4~1.8毫米,褐色,背板和腹板稍深。头深褐色,复眼黑色裸露,无眼桥;单眼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触角16节,长0.9~1.1毫米,柄节、梗节较粗,鞭节逐渐变细,节间均有颈,第四鞭节长是宽的2.3倍,节与颈的长度比为5:1;下鄂须1节,有毛4根。翅淡褐色,长0.9~1.1毫米,宽0.35~0.45毫米,翅端宽而圆,在眼蕈蚊科内脉序特殊。甚短与Rs到Mi+z间约占2/3。足褐色,前足基节长约0.3毫米,腿节长约0.35毫米,胫节长0.4毫米,跗节长约0.5毫米,胫端有距,前足距1根,中后足各2根,爪无齿。腹部末端的尾器宽大,端节短粗,顶端钝圆有毛。 雌虫体长1.6~2.3毫米,褐色,无翅;触角16节,长0.7~0.8毫米,胸部短小,背面扁平。腹部长而粗大,腹端渐细长,阴道又很长,尾须2节,端节椭圆形;其余特征同雄虫。 发生规律天津1年生4代,华北4~5代,以幼虫在韭菜鳞茎内或韭根周围3~4cm表土层以休眠方式越冬(在温室内则无越冬,可继续繁殖为害)。翌春3月下旬开始化蛹,持续至 5月中旬。4月初至5月中旬羽化为成虫。各代幼虫出现时间为: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2代6月上旬至下旬,第3代7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4代(越冬代)10月上旬至来年4月底5月初。越冬幼虫将要化蛹时逐渐向地表活动,大多在1~2cm表土中化蛹,少数在根茎里化蛹。成虫喜在阴湿弱光环境下活动,以9~11时最为活跃,为交尾盛时,下午4时至夜间栖息于韭田土缝中,不活动。成虫善飞翔,间歇扩散距离可达百米左右。成虫有多次交尾习性,交尾后1~2天将卵产在韭株周围土缝内或土块下,大多成堆产,每雌抱卵量为100~300粒。幼虫孵化后便分散,先为害韭株叶鞘、幼茎及芽,而后把茎咬断蛀入其内,并转向根茎下部为害。土壤湿度是韭蛆孵化和成虫羽化的重要因素,3~4cm土层的含水量以15%~24%最为适宜,土壤过湿或过于均不利于其孵化和羽化。 防治方法(1)选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肥要求均匀,适期早播,有条件的播前应浸种,促进早出苗,以减少幼虫为害。 (2)防治该蛆可用40%二嗪农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也可在播种前,每667m用40%二嗪农粉剂50克充分混入底肥中。 (3)在成虫发生初期喷洒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辛硫磷粉剂2~2.5kg,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4)发现幼虫为害根茎部时可喷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100毫升。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