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异齿龙类 |
释义 | 简介异齿龙类(Heteroaontosaurus)又称畸齿龙类,意为“长有不同类型牙齿的蜥蜴”,它们生活在早侏罗纪的南非,是原始的鸟脚类,同时也是最小的鸟脚类。 形态特征一支原始的鸟臀类,个体小,双足行走,植食性。体长一般1~2m。颊齿的齿冠高,为凿状,小锯齿位于齿冠最上部的1/3,前上颌骨和齿骨具有大的犬齿状牙齿。早侏罗世到早白垩世。 发现比较古生物学家在南非的上艾略特组发现了几乎完整的异齿龙化石,这为我们研究和复原这种动物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化石可见异齿龙长有一双很大的眼睛,在眼睛下面向外凸出,这个特征在角龙亚目中也有发现。 大部分鸟臀目恐龙的上颌没有牙齿,并演化形成角质喙,面颌部只有一种心态牙齿,然而异齿龙却与众不同,它竟然有3种形态的牙齿,这恰是它得名的根据。第一种牙齿位于上颌部前方、喙嘴两侧,是小型牙齿,与下颌的无齿角质喙咬合,可能用来切断叶子与根部。第二种牙齿是一对大型长牙,功能仍不清楚,但有观点认为第二种牙齿是种性别上的展示物,或是威吓与攻击用。第三种牙齿是长而方形的高冠颊齿,这是咀嚼的适应结果(咀嚼在一些鸟脚类如鸭嘴龙类中相当普遍,但在其他爬行动物中部普遍)。3种牙齿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那对大型长牙,也称犬牙,是最显著的标志。 除了牙齿,异齿龙的前后肢也很有意思。它的前肢很长,是后肢长度的70%,发育得很好的肱骨和凸出的尺骨表明他们长有强健的双臂。异齿龙的掌部长有5个指头,第一指很锐利,相比其他指头是最大长的。它可以自由的弯曲,当弯曲时拇指会向内转动。第二指长于第三指,而且同样可以弯曲。第四和第五指很小,相比前三指结构简单。异齿龙的后肢,胫骨比股骨长出30%, 这种构造是为了适应高速的运动。下部的腓骨和胫骨在脚踝部位愈合,这种结构我们很熟悉,因为其见于现在的鸟类中。与鸟类相似,脚部长有4趾,其中后三趾着地。异齿龙并没有像其他鸟臀目恐龙那样尾部的肌腱开始骨化,这使得它们的尾巴看上去很灵活。虽然异齿龙有时会四足行走,不过前后肢比例告诉我们它是一种双足行走、行动敏捷的小型恐龙。 对于异齿龙的生活习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异齿龙的颊齿毫无疑问非常适合磨碎植物的粗纤维,但是它们也可能是杂食性动物。这个全新的看法来源于它前肢上分离弯曲的长爪子,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捕猎的需要,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异齿龙的前肢的用途是在于旱的土地上挖掘深埋在地下富含水分的植物根茎。异齿龙化石发下怒干旱或半干旱的地质环境中,这就是南非的上艾略特组。根据它们生活的环境,古生物学家过去曾经认为异齿龙是一种迁徙性的动物,当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到来时,异齿龙会经历季节性的夏眠或冬眠,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异齿龙夏眠的假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