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益都卫校
释义

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市南端,周边与多所中高等学校及文化单位毗邻。衡王府石坊(现已改建为学校石坊园公园)、天主教堂等古今中外经典式建筑环绕林立,在一派现代化生机中辉映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校概况

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是省教育厅设立的三二连读大专招生学校。校园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近2亿元。现有教职工230人,在职职工197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80%以上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校开设英语护理、普通护理、口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等十几个中专专业和高等护理、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康复技术、药学等三二连读高职、普通大专专业。在校生11500余人。学校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学校、山东省卫生厅文明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潍坊市防治"非典集体二等功、潍坊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潍坊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学校以强劲的办学实力跻身首批教育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并于当年被卫生部确定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三个面向,全员育人”的原则,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教师主编或参编省级以上教科书30余种,在国际国内正式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获省市以上科研成果10多项,10余人次被评为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近年来,学校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坚持走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路子,确立了“办好中专保稳定,争上高职促发展”的办学定位;成功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按照“小城市培养,大都市就业”的经营模式,2004年有600多名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深造,有近500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就业。由于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毕业生多证离校,市场触点多所以就业率高达90%以上。

发展目标

在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的基础上,学校又把培育学校精神、建设名牌学校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使命。确定了近三年的发展目标是“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一个重点,实现八个突破”。即以提升办学层次为重点做好加快发展的文章力争在创建学校品牌;扩大招生办学;加快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培养;加快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校办产业8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规模适中,集高教、中教、成教于一体的一流卫生教育中心。

益都卫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885年的青州医学堂。青州医学堂是山东医学教育的发祥地,齐鲁大学医科的前身。据不完全统计,益都卫校从青州医学堂始培养出的学生三万余人。卫校首页文字

益都卫校新校——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一、概况

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潍坊市卫生局直属公立学校,地处潍坊市西部的青州市。青州——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周礼》中也有“正东曰青州”的说法。青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青州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纬36度4分至36度8分,东经118度0分至118度6分,为温带气候。西接淄博市临淄区,东邻昌乐县,北靠寿光市和东营市广饶县,南接临朐县。青州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90万。根据青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框架,市区南片区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个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居住生活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城市次中心。益都卫校新校区位于该片区南端。

新校区北邻山东民族技师学院,南到前寺路,西至前寺村,东到云门山南路,规划总用地为595亩(约合40公顷),在校生为6000人。

二、现状分析

1、区位分析

益都卫校新校区位于青州市南部,坐落在云门山和光福寺风景区的东侧,这里有“三山联翠,障城如画”的美称,景色秀丽。依托文化产业园的大环境,学校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基地南侧规划道路前寺路还没有形成,东侧的云门山南路已经通车。

2、用地现状分析

用地为山地地形,最高点位于基地西侧,基地就位于山顶向下的山坡地上,山体朝北面和朝东面山坡有部分植被良好区域。

位于基地西侧的最高峰,高程约315米左右,与山脚最低点相对高差可以达80米。山下南侧和东侧有大片开阔地坡度较为平缓,一般在8°以下,满足建设用地需要;山顶向下100米左右坡度平均在20%以上,只适宜进行植树绿化,不宜用作建设用地;山脚交接部分坡度一般在8%~20%之间,可因地制宜选择18%以下用地加以利用。(详见坡度分析图)

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1、益都卫校地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青州市,同时学校本身经过上百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规划中怎样体现这些历史文化,是我们规划的驻足点2、基地地形相当复杂,怎样处理和利用地形,解决交通问题和进行合理分区,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3、如何把复杂的地形条件,改造成学校的景观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山地景观,也是我们的规划重点所在。

三、规划依据

1、《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

2、校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

3、青州市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四、规划原则

1、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从1885年武成献建校至今100多年,为了人类健康传承医学科学、培养医学人才的办学宗旨使益都卫校无论是在战乱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直保持了优秀的办学能力。现在,学校教育更应承担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作用,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特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为全体师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与环境。

2、人性关怀,尊重自然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强化“校园社区”理念,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生活、游憩等各类活动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形成界域清晰、联系便捷的特色空间,将校区建成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和文化信息交流场所。

此外,应尊重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地形,加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渗透,创建生态型、园林化的学校校园环境。

3、高瞻远瞩,持续发展

适应未来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管理模式,从有利于学校未来学科发展和建设管理要求出发,将新校区建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内同类学校一流校园。

采用组团式建筑单元和明确的功能分区模式,使校园环境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注重集约发展,满足分期建设需要,并为远期建设留有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理念

我们的设计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表达为“百年医校融中西,九州杏林伫山水”。

1、益都卫校经过上百年建设,已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与之相呼应的校园特色,应在新校区的规划中加以继承,要有“百年”的纪念意义;医学分为中医西医,卫校创始人武成献把中西文化相融合,中西合璧是益都卫校的特色之一,在建筑设计中也体现出中西风格的结合;齐鲁文化,九州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理应体现古青州的历史文化特色。

2、"礼乐并置"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孔子曰"人之学,立于礼,成于乐"。它代表了生活的两种状态:"礼"与"乐",礼--规则、严整,在治学中引申为修身养性、科学理性,在建筑上引申为规整的建筑空间形式;乐--自由、放松,在治学中引申为休闲娱乐、人文精神,在建筑上引申为自由灵活的环境空间形态。

3、阴阳太极学说是中国哲学中最深刻的理论,"阴"与"阳"代表同一本体(太极)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一哲学理论被广泛引申到多个学科之中--治学、建筑等,它同时也是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所以在规划建设方面,我们注重卫生院校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特色;

4、在医药理论中,经络贯穿阴阳,沟通内外,使整体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有机体。引申到规划设计中,便是"脉"的理念。通过贯穿全园的"脉"来沟通内外空间环境,塑造环境的文化特质,强化校园的文化氛围。

六、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为充分反映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校园规划布局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生两仪,礼乐并置,经络相贯"的理论精髓,呈现出“一心一带三轴四节点”的空间格局。

“一心”是指以图书办公主楼这个高点为核心。

“一带”是指利用坡度大的地形整治而成的药草园,形成一条形贯穿全园的"中央生态绿脉",并向各个节点渗透,成为教学区与生活区共享的自然开放空间。

“三轴”指由图书馆放射而出的三条轴线。

“四节点”是指教学、实验、生活、体育四个结点。全园整体呈南"礼"北"乐"的布局。礼者,阳也,为规则、严整之意,由规整且具有模数化的建筑构成,主要指教学实验区;乐者,阴也,为自由、放松之意,是以学生生活区为主而形成的日常休闲活动空间。

同时,规划借鉴中西药理论中"经络"与"神经元"的概念进行轴线与节点的设计--各教学组团、各植物园林以及呈组布置的宿舍建筑,形成的一系列不同文化特质的"神经元",并由步行空间序列形成的“经络”串联起来,沟通学校内外空间环境。

分析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理论教学部分将趋于淡化,教学实验建筑的通用性要求增强,故宜集中布置,再者,此类建筑一般体量较大,造型相对规则,而用地地形比较复杂,故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用地。而如此规模的学校,从合理的服务半径考虑,宜将生活区和运动区采用组团形式,围绕中心教学区布局。另外,考虑到青州地处中国北方地区,需采取集中供热,因此各类建筑物应尽可能集中布局,而将活动场地布置在外围,以减少供热管道长度,降低热损耗。校区用地共分为校前区、教学实验区、图书办公区、学生生活区、校办产业区、后勤服务区、体育运动区、药草种植区共8类功能区。

1、校前区

校前区位于校园东侧,由教学楼和实验楼围合而成,一进校园大门便是象征卫校的南丁格尔广场,广场的北侧是为纪念学校创始人而命名的成献湖。南丁格尔广场较为平坦,是校前区用来集散的场所。沿着南丁格尔广场向上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主要由踏步和硬地铺装组成,层层升高意味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由南丁格尔广场和成献湖出发代表着护理专业和卫校建设伊始,通过历史文化长廊,到达山顶的校史馆,象征卫校经过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到达了一个巅峰。

2、教学实验区

是校园的主要功能区,位于中央位置,正对主入口,由三组教学楼和三组实验楼群组成。建筑沿地势逐级而上,在立面效果上形成山地建筑高低错落的景观特色,在教学楼和实验楼组群内部又形成了院落式的空间形态。

3、图书办公区

该区域位于校园的最高点,包括图书馆、600人报告厅及校史馆。从主入口望去,以绿色山体为背景的图书馆气势非凡。

4、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按在校生6000人的规模,位于校园北侧。宿舍结合地形共同围合成一条学生步行街,形成生活区内部公共交往空间,并将面向教学区的部分作开敞式处理,将学生流顺畅地引入到教学区。在生活区中间北侧布置食堂,满足使用需求,另外食堂货物运输通过北侧出入口进行,也减少了对生活区及校园景观的影响。

5、校办产业区

校办产业区包括国际交流中心和附属医院,属于学校对外的功能区,所以规划把它们的位置放在用地的外边缘,利于对外交流,同时也减少外部功能对校园内部的影响。

6、后勤服务区

后勤服务区包括动力中心和后勤办公,位于学校的西北角,尽量减少对校园的污染和影响,设有独自对外的出口。

7、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受地形条件限制较大,规划的出发点是既要节省造价,又要方便地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所以运动区分为两块,一块布置在校园东南侧,主要考虑这一地块地势较为平整,包括带看台的400米跑道标准田径场、体育馆及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和场地;另外一块结合地势布置在学生宿舍周围,方便学生运动。

8、药草种植区

位于图书馆周围,主要考虑这个区域坡度太大,基本在20%以上,结合坡地的处理,把该区整治为药草园实验种植基地。

七、道路系统及竖向规划

1、出入口设置

校区用地西侧为山体环绕,对外联系不便,规划在东南北方向设置一主两次3个出入口。主入口布置于东侧云门山南路上,主要考虑该路是城市主要干道,并且已经通车;另外从景观方面考虑,在东面开设主入口,主要建筑以山峰为背景,形成良好的景观层次。在北侧和南侧各增加一个辅助性出入口(方便学生生活、后勤的对外联系)。

2、道路系统

校内道路系统由车行路和步行道构成。

车行主路是一个环路,从各功能区边缘经过,既满足校园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便捷联系,又方便学校的对外联系。车行道路面宽9米,人行道宽3米。线型设计充分考虑了与现状地形的结合,使道路的平曲线、纵曲线等技术指标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各功能区内部以步行活动为主,其中历史文化长廊是步行主通道,学生街也是主要的步行空间。由于坡度原因,车行路不能到达的地方,运用踏步来组织步行通道,车行和步行向结合,将各功能区串联为一个整体。

从地形条件出发,集中的机动车停车场主要在附属医院和国际交流中心附近布置。在其他功能区主要沿路进行分散布置相应的停车泊位。

3、竖向设计

道路和场地的竖向设计在充分结合现状地形特征的基础上,不仅考虑了场地防洪排水和道路线形需求,而且与建筑形式及室外环境设施相协调,体现坡地特色,避免大填大挖,力求经济合理,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道路选线遵循平纵横协调的原则,平面线形力求平顺便捷,纵向线形满足车辆行驶要求。室外场地结合高差变化作分台处理,分台处设护坡或挡土墙,并将此类工程设施作为造景元素的构成部分之一,采用垂直绿化、草坡、草坡块石结合等处理手法,与整体环境取得协调。

八、绿地系统规划

绿化是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必不可少的要素,规划以周边山体为背景,以历史文化长廊为核心,以网络状绿化廊道为骨架,构筑完善的绿化体系,创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交融。

1、景观轴线

以西边山峰为对景,控制必要的视线通廊,塑造多轴线视觉景观;充分利用植被良好山坡为背景,将外部绿化引入功能区内部,形成内外渗透的“绿意景观”。

规划在延续齐鲁大地传统建筑群空间布局特征的基础上,采用“虚实变换”的处理手法,营造正对主入口的空间景观主轴,并在其南北两侧的教学区和宿舍区布置景观次轴。

景观主轴以校前的南丁格尔广场为序曲,以文化长廊为过渡,以图书馆为高潮,以校史馆为尾声,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并通过视线通廊的转换,与外围景观取得空间上的融合。

景观主轴上注意了水景的营造和台地的处理,在主要节点处布置动、静不同的水面,在水系周围布置步行林荫道,增强环境活力。

景观次轴的设置也考虑了景观的通透性,考虑“看”与“被看”的山地景观特性,以“轴”的形式取得空间形式上的统一。

2、景观节点设计

设计中根据环境特征的差异将校园分为7个类型的区域,分别是:南丁格尔广场区、成献湖区、教学区、图书馆前区、学生宿舍区、体育活动区和药草园区,总体构思是各类区域的环境设计要符合各自活动需求,并形成各自的景观特色。

(1)南丁格尔广场区

入口以起框景作用的主校门作为中央主轴线的起点,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意识相结合,调和软质绿化装饰与硬质构筑物的关系,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塑造完美入口形象。

(2)成献湖区

可视作学生们去教室上课和下课回宿舍的情绪转换空间,设计中以绿化为主,采用半规则半自由的处理手法,实现两类空间的自然过渡,并通过视线走廊的控制,将周围群山尽收眼底,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

(3)教学区

借鉴传统的空间处理手法,在规整的庭院内布置整齐的草坪、花坛和铺地,现状生长的柿子树予以保留和移栽,反映教学区庄重大方的环境特征,简明便捷的步行通道方便学生出入各自的教室。建筑组成的院落以古代医学名人命名,像华佗院、扁鹊院、仲景院等,目的是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和设置景观主题。

(4)图书馆区

反映自律与自学的场所特征,利用台地的处理,烘托图书馆建筑的宏伟个性,周围配以整齐的树木,加强空间的均称性。南侧和北侧结合地形变化,布置自然草坡,形成户外休读场所。

(5)学生宿舍区

建筑随坡就势布置,形成内部集聚的空间,设计宗旨是为学生提供放松、休闲、自由交往的场所。各个组团为了突出其文化氛围,用仲淹书院、欧阳书院和清照书院命名,激励学生向青州历史杰出人物学习。

(6)体育运动区

结合现状整治地形,使其形成若干不同高差的台地,在台地外围设置挡土墙和踏步。

(7)药草园区

通过自然地形的稍作整理,形成自然、生态的植物园。

九、分期建设规划

充分考虑分期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保障学校的有序发展,使各建设阶段有机衔接,避免后期建设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并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规划建议主要分二期进行。

一期工程的建设项目包括主校门、部分教学实验综合楼、部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部分体育活动场地,形成完整的功能区,满足3000学生的教学与生活需求及科研开发拓展需求。

二期建设在一期基础上继续完善,建设项目包括图书馆、部分教学实验综合楼、部分学生宿舍,建成后基本满足6000学生的教学与生活要求。二期建设主要利用次入口,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一期建成部分的干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