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乌市实验小学 |
释义 | 义乌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12年,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积淀百年文化蕴含,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焕发璀璨的光芒。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230多名教职员工,2700多名学生(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遵循“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宗旨,秉持“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今后的六十年,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人文艺术熏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分层培养策略,使该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摇篮。 义乌市实验小学校史(1912~2002) 学校始建于1912年。是年,经稠城镇西门民主村陈姓人氏虹如(玉梁)倡议,由稠城镇陈氏热心教育人士组成理事会,主持校务,选取陈大宗祠为校址(原义乌师范学校校园),定名绣川初级小学,推举陈潮为首任校长,共4个班,有学生160人,教师4人。 1938年秋,增设高小部,改名为绣川小学,发展到11个班,学生400余人,教师16人。学校规模扩大,经费短绌,每年除由县教育科初助几十元外,不敷之数,由陈姓族内发起捐款。 1942年5月,日寇侵占义乌,学校停办。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校,但元气大伤,仅存6个班,学生250余人,教师9人,由楼志奎等人任校长。学制 小学六年,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说话、体育、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此后数年内,学校维持原状。 新中国诞生后,学校仍沿用原校名。 1951年7月,原设于稠城镇北门的四联小学(又名武陵小学)并入,定名为稠城镇绣湖小学,仍为民为学校。 1952年7月,学校由稠城镇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定名为稠城镇中心小学。 1956年7月,义乌师范学校创办,学校改为义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迁至现绣湖小学校址(原为树国中学分部),建二层教学楼壹幢。 1958年秋,建成平房教室一幢,学校开设15个班,有学生760人,教职员工25人。 1959年,由义乌县文教局列为县重点小学,设五年制试点班2个。 1962年下学期,义乌师范学校停办,学校复称稠城镇中心小学。 “文革”期间,学校正堂教学秩序被打乱。1968年由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学校领导班子。 1969年,学校下放给大队办,大部分教师落实大队记工分,分粮食,学校仍为稠城镇人民政府管辖。是年7月,学校易名为稠城工农第二小学,由稠城公社直辖,并于义乌师范学校旧址后山背增设分部,有6个班。在本部招收初中3个班,有学生151人。 1970年9月,初中招生4个班。次年12月,又更名为稠城镇五·七学校。 1972年5月,学校始建党支部。 1973年上半年,义乌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搞教改。是年,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 1975年,由稠城镇人民政府牵头,筹集资金、置办课桌椅,聘请教师9人,由稠城镇五·七学校经办,招收稠城镇联办高中班3个,学生168人。1975年开始,学校创办了小型印刷厂,主要为教育系统服务,1988年暑假,工厂停办。 1976年秋,前幢三层教学楼落成,撤销分部。是年,初中班骤然增多,初一新生招收7个班。学校有27个班,学生1467人,教职员工51人。次年,工宣队撤离学校。 1979年2月,又改称稠城镇中心学校,初中二年制入为三年制。是年暑假,稠城镇联办高中停办。同年下半年,学校恢复教工会组织,童昌钧任主席。并于1985年2月,召开第一届教职工大会。 1984年5月,改名为稠城镇第二小学。同年7月,初中部停办。 1984年夏,学校教师实行聘任制。 1985年8月,稠城镇胜利、民主两村校并入,同年10月,学校改名为义乌县实验小学,作为县直属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管理。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学校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 1988年5月,义乌撤县建市,学校改名义乌市实验小学。 1988年8月,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 1999年6月,学校新校园开工建设。 2000年秋季,学校搬迁至新校园。新校园坐落在义乌江东,占地面积156亩,总投资6500万元,规模60个教学班。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学校沿革时 间 历 史 事 件 1912年(民国元年) 稠城陈姓热心教育人士创办绣川初级小学 1938年秋 学校改名为绣川小学 1942年5月 日寇侵占义乌,学校停办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校,但元气大伤 1949年 改为民办小学,由稠城镇民主、胜利两村合办。 1951年7月 学校与四联小学合并,定名稠城镇绣湖小学,仍为民办 1952年7月 由政府接办,改公立,定名为义乌县稠城镇中心小学。 1956年7月 义乌师范创建,学校改为义乌师范附属小学。 1959年 由县文教局定为重点小学。 1962年7月 义乌师范停办,学校复称稠城镇中心小学 1969年7月 学校易名稠城工农第二小学 1970年12月 更名为稠城镇五七学校。 1972年5月 校党支部成立 1975年 创办小型校办印刷厂 1979年2月 学校又改称为稠城镇中心学校 1984年5月 学校改名为稠城镇第二小学,初中部停办 1985年7月 稠城镇民主、胜利两村校并入本校 1985年11月 本校列为县属学校,定名为义乌县实验小学 1988年 义乌撤县建市,更名为义乌市实验小学。 1995年7月 原实验小学二部分设,改名为香山小学 1999年6月 实验小学新校园在义乌江东开工建设 1999年9月 学校寄宿部创办,以义乌师范学校为临时校址。 2000年7月 新校园部分竣工,实验小学与绣湖小学分设并搬迁至新址 2001年12月 总投资6500万元,占地156亩的新校园建成 历年小学班级、学生、教师数一览表年 份 班 级 数 学 生 数 教 师 数 1912 4 160 4 1927 11 400 16 1945 6 250 9 1958 15 760 25 1969 21 1144 29 1972 20 916 29 1973 20 993 30 1975 21 1017 34 1976 21 1006 32 1977 21 1002 32 1978 22 1122 32 1979 24 1120 32 1980 24 1357 40 1981 24 1292 44 1982 24 1302 43 1983 24 1387 47 1984 26 1412 53 1985 26 1490 56 1986 26 1602 57 1987 25 1598 56 1988 27 1700 57 1989 27 1760 50 1990 28 1933 64 1991 29 1927 60 1992 32 2110 64 1993 35 2166 77 1994 38 2335 87 1995 29 1765 71 1996 30 1771 72 1997 29 1673 71 1998 30 1726 76 1999 44 2189 98 2000 32 1272 68 2001 41 1719 89 历届校长支部书记任期情况简介陈 潮 校长(任期 1912—?) 义乌稠城西门人,字雪涛,首任校长。创办时经费短绌,由陈家各祠堂每年筹资126元作为办学经费。开始一度时期,实施男女分班制,三十年代后期学校有所发展,取消分班制、增设高小部、经费每年除由县教育科补助一点外,不够由陈姓族内发起捐款。 楼志奎 校长(任期 1945.9—1947.7 ,1950.9—1951.2) 义乌稠城西门人。他热心办教育,抗战时期和解放时期学校曾两次受到破坏,他任职期间,致力于医治创伤、恢复学校,为办好学校筹措经费,不辞辛劳。 陈际良 (陈雄汾) 校长(任期 1947.8—1948.7) 义乌稠城西门人。任职期间,曾为恢复教育,办好学校出过力。 陈豪山 校长(任期 1948.8—1949.5) 义乌稠城西门人。任职期间,曾为办好教育出过力,后期曾担任过稠城镇乡长职务。 陈宏豪 校长(任期 1950.1—1950.7) 义乌城内西门人。任职时间,正值解放初期,也致力于恢复胜利,民主两村联合办学,筹措经费,恢复学校。 高威伯 校长(任期1951.2----1951.7) 义乌城内西门人。任职期间致力于恢复学校元气,曾任四联小学校长,1951年夏季四联小学与绣川小学合并,定名为稠城镇绣湖小学,他任校长。 童咏铭 校长(任期 1951.7—1952.5) 义乌城内西门人。51年夏绣川小学与四联小学合并后,于同年7月任稠城镇绣湖小学校长,学校仍为民办。 吴华树 校长(任期1952.6—1955.7) 义乌桥东人。任职期间,致力于把民办绣湖小学改为公办稠城镇中心小学,学址亦从现人武部处(廿四间)迁至陈大宗祠。该祠抗战期间曾是日军的栓马房,搬进去时,已只剩几根木柱,残破不堪。吴校长身先士卒,带领师生亲身砌妆,装玻璃,添置桌椅,把校舍整修一新。同时作了两项改革:(一)改复式教学为单式教学;(二)在收费上,改原先拖期性的逐读逐收为一次性的注册收费,这一做法,后在全县推广。 金春生 校长(任期 1955.7—1956.7) 义乌廿三里西澄人。任职期间致力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搞好单式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王寿松 校长(任期 1956.7—1958.7) 义乌倍磊葛仙人。任职期间,正值创办义师时,56年下半年,学校由稠城镇校改为义师附小,并在原树国中学分部(即现校址)筹建二层楼新教室。57年下学期,学校即由湖西迁到现址,他任职二年致力于创办义师附小。 付泰庆 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 1958.7—1959.7) (1960.2—1965.7) (1963.7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c。任职期间致力于义师附小的创建工作,新建教学楼一座,开辟师生劳动基础,增办了胜利、民主两所村校。他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重视抓好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抓好学生的勤工俭学、园艺科学实验及五年制教改实验等工作。 方豪顺 校长(任期 1959.7—1960.1) 义乌福田人。59年6月,浙江文教学院(即浙江教育学院)学习结束,来本校任职,60年2月调入义师工作。 陈良智 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 1965.7—1970.7) 义乌倍磊乡葛仙人。任职期间工作勤恳、治学严谨。当时虽是文革时期,可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师生组织纪律严明。为让儿童就近入学和小学毕业生不荒废学业,他克服种种困难,在当地政府和群众支持下,创办了火车站小学(现稠城三校前身)和本校附设初中班。 陈关忠 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 1970.8—1982.8) 义乌前洪宇宅口人。任职期间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兴办初中,试办稠城镇联办高中。建立新教学楼一座(三层共18个教室)及校办工厂厂房。重视搞好校园建设,绿化美化校园。积极引导教师投身于教学改革,任职期间举办过多次规模较大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关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曾在《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报刊上刊登。 季敬元 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 1982.8—1984.5) 义乌前洪星火村人。任职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师生努力搞好校园建设、添置教学设备、办好校办印刷厂、试办硫酸镍厂,关心教师生活,筹建教工宿舍,学校政治空气浓,教师工作劲头足。 马逸芳 党支部书记(任期 c) 东阳市怀鲁人。任职期间致力于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亲临教学实践、担任主课、承担实验课题。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以律己,认真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党校多次评为先进单位。1986.6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虞满君 校长、党支部书记(任期 1984.5—1994.) 义乌市稠城镇人。是本校首任正职女校长。任职期间,她思想开放、敢想敢为,努力开辟财源,筹措办学经费。拆除危房、旧房、新建教学楼、综合楼三幢,添置教学设备购置乐器、美化校园,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她狠抓学校管理,大力培养青年教师,注重教学改革,开设实验课题,丰富少先队活动。任职期间,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金华市文明单位,学校少先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的光荣称号。 胡君士 校长、党支部书记 (任期1994.7-----1999.9) 上海人。她勤政廉洁、作风民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和谐,管理规范。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学校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及在全市领先的教育质量,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努力下,学校于1999年秋创办了寄宿部。她为学校新校园规划实施的前期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金孜红 党支部书记(1999.6-1999.11) 校长(1999.9 —— ) 义乌廿三里西澄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