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威尔经典文集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页码:400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 ISBN:7801204093 条形码:97878012040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目录动物农庄 一九八四 奥威尔随笔 《动物农庄》序 射象 行刑 收容所 书店忆旧 如此欢乐童年 一个书籍评论家的自白 写作生涯的代价 泡一杯好茶 作者简介奥威尔简介乔治?奥威尔(OrwellGeorge,1903,印度孟加拉蒙蒂哈里~1950-01-21,伦敦)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以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著名。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他的第一部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署名乔冶-奥威尔(此姓源于东英吉利亚美丽的奥威尔河)。然后还写了《教士的女儿》,但并未获得成功。 生平奥威尔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母亲为法国血统,是在缅甸的一个营业不佳的柚木商人的女儿。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环境中长大。1922年担任印度皇家警察的助理地区警监。由于认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次年1月1日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种族与阶级的差别使他无法与缅甸人生活在一起,他回英后为了赎罪,穿上褴褛的衣服到伦敦东部和巴黎的贫民窟同工人、乞丐和洗碟工生活在一起,与英国流浪汉一起流浪,与贫民去肯特的日野里收摘蛇麻草。根据这些经验,他写了《巴黎伦敦落魄记》(1933)。对帝国主义的反感不仅使奥威尔放弃资产阶级的生活,而且使他重新确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从缅甸回国后,他立即宣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但到30年代,他开始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他的第一部社会主义著作是《通向威根码头之路》(1937),在书的结尾处尖锐地批评了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 作品奥威尔于1936年结婚,在同一星期去西班牙报道内战,并留下来参加共和军方面的民兵,后升任少尉。在韦斯卡被法国狙击手打穿喉咙,然后参加了P.O.U.M.的民兵,后因反对共产党镇压政治反对派的作法,1937年5月逃离西班牙。次年写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先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印度部和工党左翼《论坛报》工作,成为多产的新闻记者与文艺评论作家。1944年写成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庄园》(又译《动物农场》,《动物农庄》),1945年出版后获得名声和优厚的收入。最后一部讽刺小说《一九八四》(1949)的发表,使他更为出名,其中描写了一个过分集权的社会如何歪曲真相和不断地改写历史。他因肺病于1950年1月死于伦敦一家医院。 详细个人年表一九○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彭加尔省摩坦赫利的英国殖民地,真名叫艾瑞克?亚瑟?布奈尔。 一九○五年,除了父亲仍在职于印度总督府的鸦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国牛津州的亨利。 一九―一年,进入私立圣西浦里安预备学校,内心却厌恶它的组织化体制。 一九一七年,获得奖学金,进入公立伊顿学校,受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薰陶。 一九二一年,从伊顿学校毕业,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去缅甸担任印度帝国的警官。 一九二七年,在缅甸五年期间,对英国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强烈不满,并因是英国人而自责。由于身体情况不好,请假回国,并决心辞职。 一九二八年,立志要做作家为国家赎罪。前往巴黎,住在贫民窟中,担当英文家庭教师,且勤奋阅读波特莱尔、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 一九二九年,退休金遭窃,生活落泊不堪。在俄国饭馆做事,并请伦敦朋友代觅工作。 一九三○年,浪迹十八个月后,返回伦敦。在坎特郡作采摘工人,或任家庭教师,或做书店店员,不断更换工作,尝尽流浪的滋味。 一九三三年,以乔治?奥威尔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和伦敦的落魄生活》,深得好评。 一九三四年,在纽约写了一本以缅甸时期的经验为题材的小说《缅甸风云》,由英国的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五年,小说《牧师的女儿》反映了担任私立学校教师的经验。再次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六年,小说《让叶兰在风中飞舞》出版后受到当时批评家康普胜?马肯吉的注目,而其内容反映了书店店员及流浪人的经验。 与此同时,为“亚德尔菲”等杂志撰稿。受比克托尔?高兰兹之托为了仔细观察不景气下的工人生活及失业实况。在一月底采访北部的雪菲尔德、曼彻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矿与工业都市。 六月,与艾琳?奥修兰西结婚,离开伦敦,迁移哈佛郡,写作之外兼营杂货店。 十二月,由塞克出版社支援赴巴塞罗那报导西班牙内战,后来又加入统一工党市民军。 一九三七年,一本反映贫穷矿工的生活实态的小说《走向感报码头之路》在高兰慈出版了,里面还批评了英国人的阶级意识。 一月,在阿拉贡战线进行战斗。 五月,在威斯加附近,被子弹射穿咽喉,受重伤住进巴塞罗那的医院接受治疗,不久共产主义者开始弹压各派,由于内心恐慌,携同妻子返国。在哈佛郡佛灵顿自宅,种菜,养鸡饲差别,继续撰写西班牙市民战争体验的《卡塔罗尼亚赞歌》。 一九三八年,《卡塔罗尼亚赞歌》出版。肺结核旧疾复发,移地疗养,赴法属摩洛哥躲避整个寒冬。 一九三九年,写作《为呼吸空气》,描述被炸毁的家园,并认为战争不久便会来临,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妻同赴伦敦,加入国防市民军,担任班长。 一九四○年,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了评论集。 一九四一年,在英国广播公司担任制作广播新闻与文艺节目。由塞克出版社出版评论集《狮子与独角兽》。与高兰兹。史特拉屈等人同为高兰兹出版社出版的评论集《左翼的反叛》写稿。 一九四二年,与歌尔等人为劳特立治出版的评论集《胜利乎?既得权乎?》执笔。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离开英国广播公司,任工党系统的《论坛报》文艺部长,定期为该刊撰述政论及文艺批评专栏。开始写《动物农庄》。 一九四四年,以寓言为形式的《动物农庄》完成了,但却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绝,其原因是对斯大林独裁下的苏联进行了激烈的讽刺。 一九四五年,辞去《论坛报》文艺部长。以随军记者赴欧陆,六月亲眼见纳粹德国崩溃。妻子在英国逝世。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动物农庄》终于在英美出版,并深得好评,返国后,开始构思《一九八四》。 一九四六年,为了在专心著述《一九八四》。春天离开伦敦,移居苏格兰西海岸裘拉岛的盘希尔农庄。 一九四七年,论文《我为什么写作》发表了。 同年,《一九八四》写作途中,由于肺疾转恶,转人苏格兰医院。 一九四八年夏季,返回盘希尔,抱病完成《一九八四》。但病日趋严重,再人苏格兰医院。 一九四九年五月,与《地平线》杂志助理编辑苏妮亚?布朗耐尔再度进入婚姻的典堂。九月,转往伦敦的大学医院。《一九八四》由塞克出版社出版。 一九五○年,本想搭机到瑞士的疗养院静养,但在登机前在大学医院突然大量吐血而逝世。年仅四十七岁,依照遗嘱,安葬在英国一个村庄的墓地。去世后由塞克出版社出版评论集《射象》。 一九五三年,评论集《英国,你的英国》由塞克出版社刊行。 一九六一年,《评论集》由塞克出版社刊行。 一九六八年,《乔治?奥威尔评论、报章杂志文章、书简集》共四卷,由苏妮亚?奥威尔、伊安?安嘉斯合编,塞克出版社刊行。 一九七一年,《乔治?奥威尔的世界》由密廉?葛罗斯编辑。威登费特?尼寇生社刊行。 内容简介《奥威尔经典文集》包括《动物农庄》、《一九八四》以及九篇随笔, 《动物农庄》以寓言的形式嘲笑苏联的社会制度,《一九八四》幻想人在未来的高度集权的国家中的命运。而《奥威尔随笔》则以风格明晰简练著称。 书评《一次终身难忘的阅读经历》书评人:李国涛 我在《中华读书报》上读到一篇《20世纪百部最佳非小说类图书》,介绍国外一种排行榜。在前5名里就有两部是英国乔治·奥威尔的书。其中一部是他的《文集》。能得此殊荣的作家很少,因为前六名里就有三名是诺贝尔奖得主,与他们争上下,很难。但这个没有得奖的人竟成功了。乔治·奥威尔的书,我读得不多。印象深的是他的散文《射象》,董乐山先生译,真是散文的妙品。正好在书店里见到一部《奥威尔经典文集》(黄磊译,中国社科出版社)就买来读了。当然这部书不是入选《百部最佳》的那个《文集》,因为此书包括小说,非小说类文章倒是不多。 奥威尔算不得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不过他的书有特色,政治性强是少有人可比的。文笔清丽简约,也难得。长篇两部,即最有名的《动物农庄》和《1984》,前者以寓言形式写苏联,后者写集权主义统治可能产生的悲剧。都是以英国为背景,或英格兰,或伦敦。我想,对于50岁以上的中国读者来说,可以说是动人的、深刻的、似曾相识的,而且读者会为这位作家几十年前的预见而震惊。那部《1984》最震撼人心,怎么同我们在“文革”中见到的,就那么相似呢?作者可是在1950年去世的。他在1948年写他预想中的1984年,写英国的极左的集权主义,当然也就在写任何国家里的极左的集权主义。他写的是“英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执政党,如何进行统治。那真叫可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如何培养仇恨。人人都有仇恨,要欣赏对敌人的绞刑,兴高采烈地谈论绞死者舌头的蓝色。书里写到的是全党全国都要仇恨一个叫戈斯登的人。戈斯登何人?他就是“人民之敌”,原先“一度是党内领袖之一”,而现今被定为党的叛徒。全国所有的家庭、办公室和公共场所,都设有一种电幕。这个电幕是可以显示,也可传送的现代化监视系统。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监控之下,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听着全国统一的播送。每天都有二分钟的会议,叫“二分钟仇恨会”。大家在一起搞“大批判”,批戈斯登。所有的人都要表态,要激昂,要义愤填膺,要声嘶力竭地发言。表现不好的,一经他人告密,也许就有逮捕、死刑等待他。偶尔也会搞一个“仇恨周”,一周都进行这一套。小说里有个名巴尔逊的人物。巴尔逊的七八岁的儿女,曾尾随一个人半天,因为发现此人所穿的鞋与众不同,后来告了密。巴尔逊得意地讲到此事,并说,那个穿鞋不对的人,很可能被处死了。他很得意。谁知不久之后,他的儿子竟告了他的密,因为他说梦话,被儿子听到有什么问题。巴尔逊进了大狱。是不是处死,书里还没写到。读这书,读者会给弄得喘不出气。集权主义发展到最后,总是免不了要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和感情。《1984》可以说是风行于世几十年。现在《奥威尔经典文集》选了它,我见到新书目录上又有辽宁教育出版社的单行本《一九八四》出版。王小波关于此书说过,“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前几天读美籍华人刘绍铭《情到浓时》,其中有一文论说此书,说道:“如果有人要我列出十本改变我一生的书,我会毫不考虑的列《一九八四》为首。”这两位评论家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年龄不同,所受的教育也完全不同。但从此书所受到的震撼却是相同的。 第三部分《随笔》此书的第三部分《随笔》,分量共9篇就有点少了。而传诵至今的名文如《穷人怎样死法》和《李尔、托尔斯泰和弄臣》,就都没选进,很可惜。这个集子里的译文似乎不尽完美。我没有原著来对照,但从译文本身也读到些不明白、不妥贴的句子。《动物庄园》开篇几行,就有写猪的,说“虽然牙齿一直没有剪”,看去仍然很聪明。牙齿怎么个“剪”法呢?我想一定有错。同书第三章,“每一口食物都是刺激而真实的享受”,话很别扭。类似的不妥的词语还有不少。最不可解的是《1984》第二部,有人在“华表柱下兜圈子”。故事发生在英国伦敦,哪儿来的华表呢?难道是作者的游戏笔墨?看来也不像。如是误译,那可太不应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