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净三藏
释义

唐代以前,中印之间的交通大多取道陆路,选择海路者较少。到了唐代,由于海路较陆路安全,因此西行求法高僧多改由海路前往。唐代国人前往南海的,也多半是僧侣。在唐代各种叙述南海史地的记传著作中,记载最详尽的,首推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书中共记载了六十多位西行求法者的事迹,其中,取道南海前往印度的,多达三十余人。这些记录不但有助于南海文化的研究,而且对后世海外华侨事业的开展,更具有很大的鼓励和启发。

简介

义净,俗姓张,齐州(山东济南)人,年少出家,欣慕法显、玄奘西游的壮举,在他三十七岁那年,就是唐高宗咸亨二年(六七一)时,在广州搭乘波斯船泛海南行,到了室利佛逝,又通过麻六甲海峡,行经马来半岛西岸的羯荼国(今吉打州)、裸人国,再经孟加拉湾各海岸,抵达印度,由东印度的南岸登陆。前后参访了菩提伽耶、那烂陀等圣迹,途中与越南沙门大乘灯相识,留住一年,学梵语,习声明。后来跟随大乘灯一起往西行,同行的还有商人数百名。

生平

抵达中印度后,一一巡礼灵鹫峰、鸡足山、鹿野苑、只园精舍等佛教圣迹,再回到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又前往室利佛逝游学七年,证圣元年(六九五)返国。义净的西行求法,总计二十五年,游历三十余国,携回的梵本经论约有四百部,舍利三百粒,抵达洛阳时,武则天女皇亲自到上东门外迎接,敕住于佛授记寺。

停留地点

在义净的西行之旅中,停留在室利佛逝的时间最久,往来于南海之间也有十几年。室利佛逝,相当于现在苏门答腊的东南一带,地处东西交通要冲,为印度文化东渐的第一站。此国文化虽古,与中国的交通仅盛于唐、宋、元、明四朝。唐代求法高僧取道南海的,大多会在这里停留多时。

回国经历

回国之后,义净最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合译《华严经》,后来又译出戒律、唯识、密教等典籍。从圣历二年到景云二年(六九九——七一一),历时十二年,共译出五十六部,总计二三○卷经典,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现在所传的《有部毘奈耶》等戒律典籍,大多出自其手。在佛教史上,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三人并称为四大译经家。义净在译述之余,常以律范教授后学,盛名传于京洛一带。此外,义净还将印度拼音法首度传到中国,编有《梵语千字文》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的梵文字典。

西行求法的路线与动机

从隋炀帝锐意开拓西域,到唐初国威远扬,甚至达到中印度,中外交通因之开辟。而法显、玄奘等人的西行求法,更进一步地开展了从中国到印度的通路,僧侣欣慕高名而西去求法的日益增多。综观当时西行的路线,计有如下几条:

路线

一、天山北路:凉州——玉门关——高昌(吐鲁番)、阿耆尼(焉耆)——龟兹(库车)——越天山——大清池——飒秣建——铁门——大雪山 ,再向东南行至犍陀罗。这是玄奘前往印度经历的路线。

二、天山南路:自玉门关西行,经天山南路,由于阗及羯盘陀,再越过葱岭,抵达印度境内。这是玄奘归国所经的路线。

三、河西走廊:自张掖——敦煌——沙漠——鄯善——焉耆——疏勒——于阗,再越过葱岭,抵达印度境内。这是法显前往印度所经历的路线。

四、吐 番 道:由西藏出尼泊尔,达北印度。唐代初期,土蕃强盛,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派遣玄照到北印度求法新开辟的通道。

五、海路:广州——室利佛逝——诃陵国——麻六甲,到耽摩立底国,或经狮子国,再转往印度。这是义净所经的路线。义净之外,先在诃陵国的是会宁,而由狮子国转往耽摩立底国的是大乘灯。

又每一位高僧西行的动机并不尽相同,有的意在礼拜圣迹,有的为了求取经典。其中,求得律藏的有义净、道琳,求得唯识的是玄奘,会宁得到涅盘,义辉获得摄论、俱舍等。在当时,可供求法留学之处,虽不得详知,然从记载上,可以知道有下列著名的道场:

到场

一、那烂陀寺:位于恒河右岸,古王舍城的北边。在唐代时,是印度最大的寺院,重视大乘之学。当玄奘前往参学之时,戒贤、智光同时在此弘扬性相二宗,当时寺众二万人。义净时,寺中住有僧众三千五百人,是印度第一大道场。

二、大觉寺:距王舍城不远,位于菩提伽耶,是佛陀成道处,为求法者所必定瞻仰之处。

三、信者寺:在庵摩罗跋国,是学习小乘教法的所在。

四、新寺:是大雪山以北的大寺,属于小乘道场。

五、大寺:在狮子国的都城中,兼容大小乘,但上座部较有力量。

六、般涅盘寺:为佛陀涅盘处,在俱尸城中。

七、羯罗荼寺:离那烂陀寺不远。

相关人物

以上所列举朱士行、法显、玄奘、义净四人,是我国西行求法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只在佛教史上功绩卓著,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游历印度的史地著作,至今已成为研究中亚、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唐代以后,西行求法者日渐稀少。悟空法师,俗名车奉朝,天宝十年(七五一),朝廷遣中使张韬光率领四十几位朝臣西行罽宾,当时悟空还没出家,也是随行者当中的一位。回程时,因病无法随行归国,后疾渐愈,投三藏舍利越摩出家,历游印度,前后四十年,在德宗贞元六年(七九○),才回到长安,是史料记载中,唐代西行的最后一人。

历史相关

宋太祖在乾德二年(九六四),请继业法师等三百人赴印度求取舍利及梵本经典,这是西行求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继业三藏的行程,是由阶州出塞西行,途经灵武、西凉、甘肃、瓜州、沙州等地,进入伊吾、高昌、焉耆、于阗、疏勒、大石等诸国,越过雪岭,到达印度。回国之前,还转往尼泊尔游历。他在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入京,那时宋太宗已经即位,将所得的梵夹、舍利等物献给太宗,而后隐居在峨眉山,享年八十四岁。他的旅行记现存于宋范大成所著《吴船录》上卷,该书全文只有九百字,所记虽然简略,但也足以补充法显、玄奘、义净等人的游记所未提及之处,是佛门掌故的珍贵资料。

继业之后,虽然还有人陆续西行,但西夏势力扩张,西行道阻。直到十二世纪回教徒入侵西北印,求法的壮举就从此终止。

西行求法是我国高僧大德向外寻求新思想、新知识所展现的具体行动,他们为了探求佛教教义的完美,翻山越岭,横穿亚洲大陆,周游佛教世界,留给后人为求真理冒险犯难的伟大精神,实为千古的楷模;他们所遗留的著作,更是后代珍藏的文化宝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