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忆钱塘江 |
释义 | 作品名称:忆钱塘江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直讲李先生文集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李觏 作品原文昔年乘醉举归帆, 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 水仙齐著淡红衫。 作品赏析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作者简介李觏(1009—1059),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南城在盱江边上,李觏在此地创建盱江书院,人称盱江先生。北宋思想家。晚年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主张改革政治,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虚伪说教;主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重视发展生产;主张“限人占田”,以防土地不均;主张将过多的工商业者和道士、和尚、巫医卜相、倡优等“冗者”驱之归农,以增加农业劳力。其哲学思想有唯物主义因素,认为五行万物是阴阳二气之会合。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