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理学 |
释义 | 《易理学》是一部描述客观现象变化之道的理论书籍。采用易经符号表示客观现象变化特征。如用三实线表示客观现象由最虚状态发展为最实状态。(《易理学》作者:张延朋) 一、《易理学》和《易经》的关系 易经讲述的现象反映了变化的道理。在解释易经卦爻辞的象词和撰辞就是论刚论柔的互推变化。刚是实体的别称,柔是虚体的别称。一刚一柔的变化之道正是客观现象事物体的变化之本。《易理学》是描述客观现象的变化道理,是解《易经》的理论。 二、《易理学》的理论核心是讲述刚柔转化之道 3000多年来,那么多的阴阳观解易经书籍,都不能让普通大众明白,反而各说其道,百花齐放!这就证明了通用阴阳的合理性和其深刻的含义性不尽人意,模糊不清,走向了玄学途径。《系辞转》曰:刚柔之道。立易之本也!解《易经》还得回到最原始的解易方法刚柔论。 三、《易理学》否定《河图洛书》的先后天八卦 河图洛书单从数字角度讲,本身没有错。其反映的客观现象生成顺序本身就是1、2、3、4、5,成数是6、7、8、9、10.也就是说生成了五个不同特征的类物体金、水、木、火、土。6、7......等数字反映了生成数的成熟后发展位衰落数,即6是1的成熟点也是衰落始点。而1和6的运动特性是不同的,即1是顺行发展。6是逆行发展。所以,从1.....10数字若为发展顺序则正确。若反映生成周期顺序,则不正确,即1为第一次生成数,则2代表1成熟后衰落特性的产物;同理,3则为第二次生成数,4为第二次生成数的衰落特性物,依次类推:1、3、5、7、9代表上述的生成顺序1、2、3、4、5数。由此,河图洛书的数字如果仅表示生成顺序是正确的,若表示发展顺序则不正确。另外,河图洛书的九宫数,即离9、坎1、震3、兑7、坤2、艮8、乾6、巽4数字表示明显不合。即易经原文讲述乾用九,而在此用6,坤用6,此用2,与易经之意背道而驰。再者,出土的竹简篇大一生水,明确的说明水是由大一所生,坎岂能为1。按五行相生论,金生水。所以,金理所当然为1,即刚金为1,柔金为2,坎刚水为3,柔水为4,等等依次类推。 由此,进一步说明河图洛书对于解《易经》之理无用!与古人之理不吻合!!! 特别是五行的方位分布,更是荒谬。一个周期是循环转化的结果,如一条链子,扣与扣之间不能脱离,要相生紧扣,一旦掉一截,就不能形成整体,这是基本常识。而当今的五行方位把北为水,东北和西北为土,土克水,决绝相连,违背常理。再者,把土居中央,南为火,北为水。我们知道,水向下,火向上。假设,南为天,火上行,坎在下,水下流,水火不能相交,水火各自走人,中间的土怎能生木。此等基本逻辑都搞不懂,还能反映客观现象的生成之道? 所以,《易理学》是一部描述客观现象变化之道的理论书籍。 八卦体物象说(作者:云南保山张延朋) 八体物象,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要了解八卦体的物象,就得了解取象的方法和范围。 八卦取象的方法:以人为中心主导体,所接触的物体物性程度为准则。物性程度,即实体和柔体程度。有的物性强,如山,基本上是有形的物质,或刚性强;有的物性弱,如风,基本上是无形的物质,即人可以感触到,却无法把握住;还有的介于中性,即刚柔兼济的水。等等。。。 八卦取象的范围:还是以人为中,仰头看天,俯首看地,横目接触风、飞禽走兽等等。由此决定了以人为中心(或参照物)取象的运动方向,如阳光由天空射下来,这是由高向低的运动方向,又如阳光西去,这是由低向高运动。再如,天空中的响雷,是由远而近,即由上往下的运动;风从下而上,即地面生风;火自地而上,即上行;水自天来,即向下。 由此:乾为天,但并不是天,而是键。以太阳为参照物,太阳自身的里部,即太阳内核是乾,乾的外部依次是上行的属性热液、强光、热风乃至射到地球的温柔的热能,即光明。从太阳的核心到地球表面的阳光,这一距离不仅仅是乾独一属性,而是物性逐渐减弱的过程,到地球的光明是属于至柔的坤了,即对于太阳而言,坤属于乾扩展的最外层至柔的坤。对于地球而言,天上下来的光明是太阳乾作用后来的,因此称之为乾。坤和乾那个为天,因参照物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观。 坤为地,但并不是地,而是柔。乾和坤是对立体,当把太阳来的光辉比作是乾,那么太阳西去黑暗来临则是太阳的坤地来了。 根据帛书易的卦辞含义,可以确定:古人说的乾为键,坤为柔。即太阳的核心是乾,落到地球的阳光是坤。即泰卦:上卦体坤为天来,即温柔的阳光射到地球的地面,上卦体坤照射下卦体乾。丕卦:上卦体为太阳的坤离地而去,出现的是物性体刚健的乾。乾罩在地球,因此是黑暗的。 震为雷,震的符号为两虚线一实线,表明物性较弱,下部实线由中上部柔体转化而成,聚集下降,刚动在里部。雷声自天而降地,所以震是下行运动,即雷击。震的物性最弱,但动性最强,因此震也是无形,但聚集出击,响动较大。 巽为风,巽的两实线表明已经转化为非物性的柔性,下虚线表明里部的物性正在转化为柔性。因此,巽为物性弱体,即将消失,柔性飘渺,故巽为风,从地而上起。 坎为水,下虚线表明已经转化为物性,刚动在中部,外部为柔性,此时期坎体外部为柔性,里部为刚性,中部为刚动,因此为液态流动,并且坎体是从上而下,即雷动而生雨,所以坎为水。 离为火,上部实线已经转化为柔性,中部为刚性正在转化为柔性,里部还是物性,柔动上行,离体犹如火势,尖部为柔性的火苗,中部为刚转柔的动势,里部备燃的物性体; 兑为泽,兑上部虚线表示物性正在转化为柔性,但柔还不能明显,正如水面上部柔性波动或热水微涨运动。所谓的泽,寒心认为是热水之意。(这里的水是广义词,包含金属微熔态势体)。 艮为山,上实线表明外部柔性正在转化为物性,中下虚线表明已经完全转化为物性。即艮体物性即强,正如山石。 八体物性的运动态势: 刚健的乾为静止,处于实体的里极。 刚大的艮整体为下移惯性,内部为上行,山的惯性下压,生成里极的乾,但山的内部是呈上行趋势。 刚中的坎为下移运动,但触底反弹。水自天而下,但落地后反弹而上,即有浮力。 刚小的震为下移运动,自天而降,无影无形,但聚集有力度。 至柔的坤为静止,处于柔体的外极。 柔大的巽整体为上行惯性,但内部下行,风的惯性轻拂,生成外极的坤,但风的内部是下行趋势。 柔中的离为上行,自地而上,内部见顶转折,即有压力。 柔小的兑为上行,自地里而外出,表现为固态体,即钢中有柔韧性根据八卦体物象说原理,寒心制作了如下图 用此图比喻人脚踏的地球、人身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头顶上空蔚蓝层面的大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天,是蔚蓝色的大气层,最外层是坤层,坤下层是震和巽所在层,离和坎的一半是云层; 人,所在层是坎离正中线;地,是坎离正中线下层,坎离下层是艮和兑层,最里层是乾层,即地球内核层。 此图是平面图,描述的是里、中、外层的立体图。 八卦体物象图的周期图描述的就是上述天地人位置图,见下: (此图为张延朋所创,研究学习、转载请注明作者) 一、三性含义 是指能性、物性和力性。 能性,是指聚合、膨胀和0零性能。 物性,是指具有实在、紧密特性,或指实体。物性的相反概念是非物性,是指虚无缥缈、没有实在的特性,或指虚体。 力性,是指运动方向。包含上行运动、下行运动或静止状态。运动又有自身能性运动和惯性运动两种。 二、三性与《易》中的概念统一 1.能性与易 《易》中有易、简易和不易的概念。 易,是繁荣变化,即增加,或增多之意。 简易,是指把很多的东西简化,见减少。 不易,是指不变化的含义,即静止状态。 膨胀的特点是把一个变为无数个,即团结的一个整体变为散开的独立个体,即增多。 聚合的特点是把散开的个体凝聚为一个整体,即减少。 零性能是既不增多也不减少,即静止状态。 因此:易就是膨胀,简易就是聚合,不易就是静止。 2.物性与刚、非物性与柔 《易》中有刚柔概念。 刚,是指硬度,即实体特性; 柔,指柔韧度,即虚无性。 因此,刚就是物性,即指实体;柔是非物性,即指虚体。 《易》中刚柔相杂、以及刚柔相争,说明:易和简易的物象体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不易是纯刚或纯柔。物性转化为非物性时,是柔斗争刚性;非物性转化为物性时是刚争斗柔性。刚多则柔少,柔少则刚多,这是斗争的结果。 其争斗过程是: 刚与柔争斗,没有物性的坤,静极始动,动而非物性(或柔)生物性(或刚),此时刚性较弱,只是占整体的微量,震符号就是微弱的代表;随着时间推移,物性减多,柔性减少,用坎符号表示刚柔格一半;刚性继续争夺,使柔性减少,用艮符号表示;刚性取得完全胜利后,柔性全无,用乾符号代表。 柔与刚争斗,没有非物性的乾,静极始动,动而物性生非物性(即钢中韧性),此时柔性较弱,只是占整体的微量,兑符号就是非物性弱期的代表;随着柔性继续争夺,物性减少,非物性增多,用离符号代表刚柔各占一半;非物性强,物性微弱,则用巽符号代表;当物性全无,非物性取得完全胜利,则用坤代表。 因此:坤为纯粹非物性;震、坎、艮为刚柔相杂,是刚战斗柔的过程;乾是纯粹的物性,兑、离、巽是刚柔相杂体,是柔战斗刚性的过程。其程度为: 坤,100%的非物性,0的物性; 震,25%的物性、75%的非物性; 坎,50%的物性、50%的非物性; 艮,75%的物性、25%的非物性; 乾,100%的物性,0的非物性; 兑,25%的非物性,75%的物性; 离,50%的物性,50%的非物性; 巽,75%的非物性,25%的物性。 3.动静和力性 《易》中有动态和静态的概念。动是指变化,静是不变化。 变化则移动,静止则不动。 动有上行和下行。 力性有上行和下行。 因此:上行的称之为阳,下行的称之为阴。 动有自身内部引起的动和惯性的动。 在八体物象说中:坤为静态,震、坎为下行,坎、艮为上行,乾为静止,兑、离为上行,离、巽为下行。 或者说:乾和坤为静态,为中心; 离、巽、震、坎为阴性; 坎、艮、兑、离为阳性。 坎和离是阴阳和合体,或天地和合体。 又坎、艮是聚合能性(或刚性),有惯性的下行,即自身上移的阳性弱于惯性的阴性,称之为潜阳,即潜伏之意; 离、巽是膨胀能性(或柔性),有惯性的上行,即自身下移的阴性弱于惯性的阳性,称之为潜阴。 震、坎为自身下移的阴性并产生惯性下移的阴性,称之为阴入; 兑、离为自身上移的阳性并产生惯性的阳性,称之为阳起。 乾为自身的阳性和惯性的阴性均等持衡,坤为自身的阴性和惯性的阳性均等持衡,所以乾坤为中性。 上述原理的应用(举例一、二) 上巽下乾,小蓄。 乾处于地位,巽处于天位,两者为正位。 乾为中性体,巽为潜阴体。即乾静止,而巽上行。是故密云不雨。巽居西南位,西郊是也! 巽动上行转化为坤,物性全失,是为小蓄。即柔性聚居。 上兑下乾,上兑动而上行,乾为中性,是为上扬。兑与乾也是正位。 上坤下艮,坤为静止,艮为潜阳,是以阳性上不成熟,得以谦。坤居天位、艮居地位,两者正位。 上坎下坎,上坎居天位,为正位,下坎居下位,也是正位。且下坎触底反弹,阴性转化为阳性,但下坎阳性是阳性之始,且下坎为惯性的阴性,上坎则是极强的阴性。因此下坎的内部阳性被上坎而来的阴性欺辱,是为有难。是以坎利于小人。 上离下离,上下正位,下离上行,为阳性最强,上离虽然见顶反转生阴性,但阴性处于最弱期,其下行阴性必被下离阳性所欺辱,是以离利于君子。 上乾下坎,乾居天位,是失位,乾动生兑而上行,天不下来;下坎虽然是正位,即坎触底生阳,但整体是惯性的阴性,因此阳得不到天助,上下动而背带而行,是以不亲。 上坎下乾,坎、乾居正位,但坎阴性极强,乾为中性,于上行的阳性(或君子)而言,处于弱势。 上乾下离,离居正位,动而上行,与乾同道。 上离下乾,乾离居正位,离虽然见顶生阴,但处于惯性有的阳性强盛期,乾为中性,阳性蓄积待势上行,两者同道。 三、天和地与天道、地道、人道的相关性 (一)天和地 天的含义,在《易》里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因上行形成最高位的能性,即易,或大易,或增加的过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具有膨胀能性。增加功能的易始于乾中性,即乾为增易之父,因此把乾比喻为天,有此一说。二是天是最高位置,即空间的极致,这是静态的属性,因此天位就是坤,且是柔性。 同理,地也是有两种属性,从动态角度讲,地就是简易,即聚合能性发挥的过程,坤是聚合能性的母亲,即坤为地之称。从静态角度讲,地是最低位置,即空间的里极,或中心点。因此地是乾,即键。 现在学易之人通常把天和地理解为动态的特性,即天为乾,即膨胀能性;地为坤,即聚合能性。而本文所述的天和地是静态的特性,即天为坤,即柔性;地为乾,即键。 另外,聚合能性的结果是产生刚健的物性,膨胀能性的结果是产生柔性的非物性。掌握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也就掌握里乾坤的属性含义即应用原则。 (二)天道、地道和人道 道,在这里指的是规律性,即变化的轨迹。 天道,指的是在高位运动的物象体属性。在高位运动的物象体属性,有两种:一是力向属性,即阴阳或静态。能够在高位运动的物象体要么是上行的阳性、要么是静态的中性、要么是下行的阴性。连贯起来就是上行的阳性达到外极的天位,处于静止,紧接着返回而为下行的阴性。二是物象体的刚柔属性。物象体能够脱离地面而上行的物性是极弱的,上面介绍过,自离中开始,是刚小柔大的发展过程,虽然内部为阴性,但外部阳性强,所以上行。坎和离为天地和合位置,即以坎离正中线为分界线,柔性强的是上天或自天而来,即离、巽、坤、震、坎。因此这一过程称之为天道,即在高位运动的物象体。 地道,指的是在地位运动的物象体属性。在低位运动的物象体属性,也还是有两种:一是力向属性,即阴阳或静态。能够在地位运动的物象体要么是是下行的阴性、要么是静态的中性、要么上行的阳性。连贯起来就是下行的阴性达到外极的地位,处于静止,紧接着返回而为上行的阳性。二是物象体的刚柔属性。物象体能够从天而下行的物性是较强的,上面介绍过,自坎中开始,是刚大柔小的发展过程,虽然内部为阳性,但外部阴性强,所以下行。坎和离为天地和合位置,即以坎离正中线为分界线,刚性强的是下地天或上行,即坎、艮、乾、兑、离。因此这一过程称之为地道,即在地位运动的物象体。 人道,是出于天地之中的和合体,受天道和地道的影响。六十四个上下结合体就是人道,是天道往来和地道往来的结合体,天道变化或地道变化,都能带来人道的影响。 (三)天和地与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 天是静态的最高点,即外极点; 地是静态的最低点,即中心点; 人道处于天和地的正中位,即坎离正中线。 天是天道的正中位,称之为天中; 地是地道的正中位,称之为地中; 人道是天道和地道变化的结合体。 四、正位与失位 在人道中,天道运行的物象体居于上位、地道运行的物象体居于下位的物象体而结合的人道统一体,称之为正位。 如,上坤下乾,称之为正位。 失位,天道不在上位或地道不在下位结合的人道统一体,称之为失位。 如上乾下坤,天地失位。再如,上兑下震,天道、地道失位。 五、八体物象图的特点 (一)以乾坤定位、上下对应相折的特性 乾为动态大易的天,坤为动态简易的地属性,两者定位,产生了山泽相通、水火不相射、雷风相搏的特点。 1.天地定位的乾坤 乾为大易之父,故为天发展,乾为刚键的纯粹物性体,为地位的里极;坤为简易之母,故为地发展,坤为虚柔的纯粹非物性体,为天位的外极。 故,乾与坤是物性对立体,即一刚一柔;还是位置对立体,即一高一低。还是能性对立发展之道,即乾道为整体是阳性发展,坤整体是阴性发展。 2.山泽通气的艮兑 艮为山,为刚大柔小,是刚动,整体是阴性,但内部是阳性; 兑是泽,是刚大柔小,是柔动,整体是阳性。 艮兑刚性相通,是以存共性,内部上行阳性相通,是以山泽通气。 3.水火不相射的坎离 水触底返转为内部阳性; 离见顶反转为内部阴性。 坎离刚性相通,是以存有共性;坎转之阳与阳离相通,离转之阴与阴坎相通,是以水火不相射。 4.雷风相搏的巽雷 巽发展为无刚性的坤结果; 震是向物性方向发展。 于物性而言,巽震相搏是也! (二)以内部阴阳定位,左右对折而应的特点 物象体的动是由内部引起的。在简易过程中,首先是由外部的非物性动而聚居,即产生由外向里的收缩聚合,是阴入特性,当阴入特性产生的物性为刚柔相济的坎中四,阴性触底返转产生内部阳性。所以坎为内部阴极,即底部; 同理,离为内部阳极,即顶部。 注意:坎离虽然一个是顶部、一个是底部。但并不是静态的天和地。静态的天,是整体为阳性、内部为阴性的离和巽产生的结果;静态的地是整体为阴性、内部为阳性产生的结果位置。即:虽然离的内部不再上行,而是下行,但其先上行的阳性产生了惯性,即整体不停止。坎也是同理。 坎为底部的阴极、离为顶部的阳极,两者对立,产生了雷山、天地、风泽制衡且相通的特点。 1.阴阳两极对立的坎离 坎为阴极,阳之根; 离为阳极,阴之根。 坎离互相对立,且互相制衡而静。结果为中性。 2.雷山制衡关系 雷为内部阴性下行; 山为内部阳性上行; 以坎为中点,反向制衡。即下行的离遇到内部上行的艮,来着互相制衡,即阴阳平衡。结果为中性。 3.天地制衡关系 天地为静态,没有力性,两者相遇,为静态的中性。 4.风泽制衡关系 以离为中点,阴性的巽与阳性的泽制衡。 总之,以坎离为定位,左右对折的关系体现了: 一是对折阴阳制衡; 二是物性相通,即同一能性。 实质上,人道得以生存,全依赖于阴阳制衡关系。左右对折就是东半部分和西半部分的制衡,或者是天空与地面之间的阴阳制衡。人居住于制衡的零性能空间,才得以生存。 (三)以震兑为定位、两两相对折的特点 震为刚动之始,动性最强; 兑为柔动之始,也是动性最强。 震兑互对,产生盛衰发展过程。即震是物性之始,乾为物性发展之终,兑是物性始衰,坤是物性亡。 震兑定位,反映了生命力的强弱。正位生命离最强,兑为时衰;坎离相对,为生命力发展为中;艮巽相对,代表生命力发展渐止;乾坤相对,生命力发展停止,即没有动态,只是静态。 1.生命力强盛发展的震兑对立体 震是生命力之始,凝聚成形的核动力,因整体柔性强,刚动活动面积大,是以动性最强; 兑是生命力生长状态停滞,开始壮大衰弱。 因此艮兑对立。 2.生长状态为中的坎离对立 坎为生命力发展动性为中,离则衰弱动性减弱为中。 3.生命力发展渐止的艮巽 艮为刚动范围逐渐减少,是以动性渐止; 巽为柔动范围渐失,是以柔动渐止。 4.生命力发展停滞的乾坤 乾为纯刚,无动性;坤为纯柔,无动静。是以生命力发展停滞。 总之,刚性发展代表的生命力由弱到强的过程,即犹如震为胎儿、坎为婴儿、艮为少年、乾为青年的发展状态; 柔性发展代表生命力由强到衰的发展,即犹如兑为壮年、离为中年、巽为更年、坤为老年。 上述三个特点在《易》中称之为三道,即以乾坤定位、上下对折的关系称之为地道,立刚柔; 以坎离定位,左右对折的关系称之为天道,立阴阳; 以震兑定位、两两相对的对折关系称之为人道,即立仁义。 特别是人道:坤为母、震为长男、坎为次男、艮为幼子、乾为父、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巽为长女。 这是根据人道特性发展而排列的:坤生刚,是为母;震动性最强,是为长子;坎动性次之,是为中子;艮为动性渐止,是为少子。刚动的目的是为了凝聚物性,动性越强,凝聚越强,因此强者为长、弱者为幼。 乾为静态,是内阳为阴,是柔性的源泉,故称之为父;兑为刚性强,柔性弱,是为少女;离为刚柔相济,是为中女,而巽为柔强刚弱,是为长女。 所以男道以生刚性强弱排序,女道以非物性强弱排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