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筋经
释义

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拳法简介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如有学者也指出,在宋代张君房所撰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说法,更早的还可以在魏晋时期出现的道家求仙小说《汉武帝内传》中找到渊源。《汉武帝内传》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理想。所以“易筋”原属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经》中有“配合阴阳法”,是用少女少妇按摩,甚至还有类似于道家房中术的内容。

《易筋经》的内容包括了练习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和具体的练习方法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对武侠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其中的内壮神勇、外壮神力的说法。其“内壮神勇”提到练习该功法之后,“从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头”,这些都还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壮神力”练成之后,“手托城闸,力能举鼎”都算不上奇异了。从道光年间开始的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渲染的都是《易筋经》中所说的练成后的这种神奇功用。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风格特点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横担降魔杵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掌托天门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第四势:摘星换斗势

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 次。

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

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观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拳两臂放松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反复5-10 次。

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原须注双瞳。

第六势:出爪亮翅势

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开,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跟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连续8-12 次。

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

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左右交换。反复5-10 次。

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第八势:三盘落地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反复5-10 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第九势:青龙探爪势

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 次。

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

第十势:卧虎扑食势

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反复,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 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

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第十一势:打躬势

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根据体力反复8-20 次。

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第十二势:工尾势

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跟着地;如此反复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

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功法介绍

1.韦驮献杵第一势

(一)口诀:立身期正下,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二)动作姿势

①预备桩功: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

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

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

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

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涧,胃脘舒适。

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元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

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

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

②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叠,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2.韦驮献杵第二势

(一)口诀:足趾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二)动作姿势

①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3.韦驮献杵第三势

(一)口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二)动作姿势

①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

②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身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白会穴透入,径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4.摘星换斗势

(一)口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动作姿势

①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径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

②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5.倒拽九牛尾势

(一)口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二)动作姿势

①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为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

②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

③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6.出爪亮翅式

(一)口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二)动作姿势

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为目的者,提起握紧拳。

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

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7.九鬼拔马刀势

(一)口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二)动作姿势

①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举过头,屈肘贴枕部抱头,手指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同时头颈腰背拧转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轻抵上腭,稍停片刻。

②拧身复正,侧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盘落地势

(一)口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二)动作姿势

①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

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及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装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9.青龙探爪势

(一)口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径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10.卧虎扑食势

(一)口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息息调远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直形也卫生。

(二)动作姿势

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径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

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

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3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11.打躬势

(一)口诀:两手齐持脑,垂腰直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听散寒,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腰,力在肘双弯。

(二)动作姿势

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

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

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12.掉尾势

(一)口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21次,左右伸脑,以七为志,更坐作功,盘膝重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准备。

(二)动作姿势

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

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

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步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易筋经全文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 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国家版《易筋经》习练要领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习练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识平静,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通常不意守身体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的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要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处;“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却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上体如“勾”一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这些都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著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贯穿始终习练本功法时,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及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著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会在与导引动作的匹配过程中产生“风”“喘”“气”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动作难以松缓协调,影响健身效果。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与呼吸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刀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前推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人体胸廓会随着这些动作的变化而扩张或缩小,吸气时胸廓会扩张,呼气时胸廓会缩小。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虚实相兼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与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有张有弛,有沉有轻,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又如“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均要求习练者在用力之后适当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就不会出现机械、僵硬或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因此,习练本功法时,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循序渐进,个别动作配合发音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身体条件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各势动作的活动幅度或姿势,如“三盘落地势”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等。习练时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另外,本功法在练习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呼气时发音(但不需出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目的是为了下蹲时气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紧张,引起气上逆至头部;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起到强肾、壮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该势动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张,音从喉发出,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浆穴。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功法问答

一、易筋经能单个动作练习吗?一天练习几遍最合适?

答:《易筋经》是一套完整的套路式锻炼功法,练习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进行全套完整练习,或有选择性地进行单个动作的练习。根据《易筋经》原文的要求:初练者,“日行三次”为宜。即:早、中、晚三次。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古时相比已有很大程度的差别,“日行三次”很难坚持。笔者通过练功实践提出:日行1—2次,每次练2遍。首先,日行1—2次,是指早晚各行一次。晨练空气好,情绪相对稳定,是练习的黄金时段。晚练,在完成了一天的事务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宽裕,练习后可以更好地促进睡眠。如果每天早上或晚上练一遍,只要坚持也是可行的。其次,每次练2遍是因为《易筋经》属意、气、形高度协调的练习方法。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易筋经属于小强度运动项目,每次只练一遍对内脏器官有一定的锻炼价值,而每次练2遍则能获得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易筋经适合什么样的人群习练?

答:经过实验研究和专家鉴定,易经筋适合中、青、老年人群习练。针对不同健康水平的人群,个别难度较大的动作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幅度和调息次数来适应。

三、如何配合音乐练习?

答:易筋经习练音乐古朴、大气、悠扬、空灵,配乐练习有助于更好地入静,提高练功效果。但在配乐练习中应做到有音乐而不唯音乐。既要顺着音乐的旋律又不能受音乐节奏所限制。易筋经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然流畅并无明显的节拍。如果规定每个人都按一定的节拍进行练习,那就把 “功”变成 “操” 了。由于每个人的体能、情绪、精神、健康状况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练习体验和习练行进速度。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以上因素的改变,也会产生不同的习练体验。所以《易筋经》原文说“人各成其人也,而人勿为阴阳所罗(限制)”。在练功中,阴阳都不能所“罗”,又怎么能为音乐所“罗”呢。因此,在配乐练习中,要做到有音乐而不唯音乐。

四、易筋经习练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易筋经》原文指出:“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练习中“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行,若心君妄动,神散意驰,便为徒劳其形,而弗获实效。初练动式,必心力兼到”。易筋经全套功法习练过程中要求形意相合,伸筋拔骨。所以在练习前和练习中对习练者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做好习练前准备,如穿上合适的服装(最好是宽大、有弹性的),排除二便(不要忍便习练)。其次,要做好准备活动,如压腿、踢腿、活动各关节,使人体在生理上产生“预热”,以免在练习中由于过度牵拉而受伤,尤其是冬天或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准备活动就更为重要。第三是心理上,练功前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逐步由复杂趋于简单,习练中要做到眼随手走,神贯意注,心力兼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习练效果。若在练习中神散意驰,心君妄动,形意不合,就会徒具其行而不能获实效了。第四,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习练中绝对不能因为追求某一标准动作而不顾动作要领。有些动作暂时达不到标准可以先做“意到”,在熟悉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再逐步达到标准动作的要求。

小说情节

在各种武侠小说中,易筋经是武林中人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籍。金庸小说在金庸《天龙八部》中游坦之就是因为习得易筋经自我疗伤排除体内冰寒剧毒,也正是他学习了易筋经从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一个江湖数一数二的高手。《笑傲江湖》中介绍易筋经神功,乃东土禅宗初祖达摩老祖所创,威力极大,"是以数百年来非其人不传,非其缘不传。纵然是少林寺本派出类拔萃的弟子,如无福缘,也不获传授。"《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身中几股真气,只有易筋经能解,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加入少林。令狐冲宁愿身死也不学此经。由于他为江湖立下若干功劳,方证大师假风清扬之口,将此经传于令狐冲。《易筋经》与《九阴真经》、《九阳真经》和《神照经》并称为金庸笔下四大内功秘籍。

相关图书信息

书 名: 易筋经

作 者:邬建卫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8-1

ISBN: 9787536465367

开本:16开

定价: 16.00元

内容简介

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练的医疗保健养生功法,相传为梁武帝时代天竺和尚达摩所创。《易筋经》就是指改变筋骨的方法,经常练习《易筋经》可以收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光年间后的武侠小说常常提到《易筋经》,极力地渲染了练成后的神奇功用,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易筋经的功能上造成了一些误解和分歧。此书编委意在还原《易筋经》内外兼练、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法实质,强调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便于更多的功法养生爱好者学习和掌握。

图书目录

第一式 拱手环抱

第二式 两臂横担

第三式 掌托天门

第四式 摘星换斗

第五式 出爪亮翅

第六式 倒拽九牛尾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

第八式 三盘落地

第九式 青龙探爪

第十式 卧虎扑食

第十一式 打躬式

第十二式 掉尾式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创始人

王春晓,男,1940年出生,山东莱州人。习武出身,通易经,研医道,易筋经一指禅整脊通经的创始人。

自幼钻研功夫和经络,50多岁时,悟透起死回生阴阳经,学习木针透经治病,联系自身学习武功心得,参悟其本源,感知易筋经的化身。后结合自身所学并用以实践,直到晚年60多岁时才真正将易筋经进行了返原,并参悟透了经络在人体内的作用。用其治疗脑中风、类风湿、神经性头痛、男女不孕不育症、糖尿病、阳痿、肾病、尿毒症、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乳腺炎及癌症等疑难杂症都能起到手到病除、立竿见影的神效。

2007年6月,带徒弟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整脊医学学术人才研讨会,现场做了手法演示,得到了全场专家的叫好;为参会撰写的论文《易筋经一指禅正骨通经术》被会刊《世界骨伤杂志》收藏,并获得了进步奖;被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世界骨伤专家协会、世界杰出人才学会授予“整脊医学杰出专家”。

2008年6月,获得“整脊医学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008年6月,被认定为“易筋经一指禅整脊通经创始人”。

内功

1.预备姿势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1)第1势“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2势“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视。

(3)第3势“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换斗势“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势“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视。

易筋经相关书籍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出爪亮翅势“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马刀势“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上移。

(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7.三盘落地势“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两掌翻齐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视。

8.青龙探爪势“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易筋经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掉尾势)。“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外功

练功时,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易筋经相关书籍

(1)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2)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3)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4)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5)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推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6)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7)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8)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9)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0)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1)第11式:两臂落下,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2)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自我保健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或慢性病患者。可显着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小说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易筋经》

作者:魅男

类别:现代修真

签约网站:逐浪中文网 状态:连载中

字数:3915537字

内容简介

秦刺,一个随爷爷隐居在东北深山中修习天蛇射息炼气之术的朴实少年。当他从古老兽皮中破译出上古炼体之术,就此踏入都市以后,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章节目录

第001章 天蛇射息 第002章 少年天才 第003章 进山采药 第004章 来者不善

第005章 日军遗宝 第006章 崖壁藏穴 第007章 悬葬墓室 第008章 芝人芝马

第009章 内讧争宝 第010章 石棺怪人 第011章 灭敌重伤 第012章 灵药驱毒

第013章 身世密详 第014章 突破先天 第015章 秦刺出山 第016章 财不露白

第017章 少年杀人 第018章 巧取游艇 第019章 天蛇密境 第020章 小柔姑娘

第021章 天蛇族长 第022章 不欢而散 第023章 青梅竹马 第024章 血脉传承

第025章 阴险族长 第026章 内丹被毁 第027章 再遇雨菲 第028章 有仇必报

第029章 兽皮生变 第030章 炼体之术 第031章 调理精元 第032章 初次修炼

第033章 柔唇渡汁 第034章 海盗来袭 第035章 龙家少爷 第036章 挺身救人

第037章 基因战士 第038章 九块石碑 第039章 奇妙铜环 第040章 原力标准引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