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斯卡金像奖 |
释义 | 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 Award)就是学院奖,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颁发。 1928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的好莱坞举行。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它不仅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文名:奥斯卡金像奖 外文名:Academy Award 发起时间:1928年 发起单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 颁奖地点:好莱坞 奖励内容:电影艺术 间隔时间:一年 奖项缘起1927年5月,“好莱坞之王”——米高梅公司总经理梅耶(Louis B. Mayer)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了一个设想:“应该把好莱坞的精英分子们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它包括演员、导演、编剧、摄影师,当然还有制片人。使他们成为好莱坞的支柱,让他们调解纠纷,或者在制片厂里起疏导作用。”一周之后,梅耶草拟了一份关于成立“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MPAS)的提案,学院的首任主席是米高梅旗下的当红影星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据金牌制片人、监制&导演、中国传媒领军人物、杭州炳极传媒董事长王立君介绍,按照梅耶的初衷,该学院的创办是“提高电影艺术和科学的质量;发展文化、教育与艺术而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表彰成绩显著者促进技术研究的技术方法、设备的改善;听取电影界人士的呼声,推进大众和电影企业的教育活动”。然而没过多久,学院发现仅凭他们的力量,协调错综复杂的好莱坞矛盾实在是无能为力。 于是,他们把工作的重心侧重到了用颁奖的方式来嘉奖在电影摄制方面有显著成就的人士,后来被俗称为“奥斯卡奖”的“学院奖”(Academy Award)由此应运而生。1929年五月十六日第一届奥斯卡奖举办一直到今天,奥斯卡奖就成为美国影艺学院的“主营业务”和该机构的代名词。 历届回顾历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回顾 第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外号来历“奥斯卡”这个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较为可信的是,1931年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图书馆的女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在仔细端详了金像奖之后,惊呼道:“啊!他看上去真像我的叔叔奥斯卡!”隔壁的新闻记者听后写道:“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深情地称呼他们的金塑像为“奥斯卡。”从此,这一别名不胫而走。 还有,著名演员蓓蒂·台维丝申述,是她最早命名奥斯卡的。她说自己首次领金像奖时,无意中叫了声丈夫海蒙·奥斯卡·奈尔逊的名字“奥斯卡” ,被现场采访的记者听到,于是一下子传开来了。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是:好莱坞专栏作家史柯尔斯基在第六届颁奖仪式结束的当晚用打字机写一篇报导时,竟忘了小金像(Statuette)的拼法,他突然想起自己过去看过的某歌舞剧里的一场戏。那是一群喜剧演员走到乐池跟前,打趣地对指挥说:“奥斯卡,要香烟么?”指挥伸出手欲取,哪知这些喜剧演员不给香烟而躲开了。这引起了哄堂大笑。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象征着欲望,应该具有喜剧性色彩。于是他在报导中写道 :“ 凯瑟琳·赫本以《惊才绝艳》里艾娃一角赢得了奥斯卡。” 据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上述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因为蓓蒂·台维丝首次获最佳女主角奖是在一九三五年,而那时奥斯卡这一别名早已家喻户晓了。至于史柯尔斯基认为金像奖座应具有喜剧性色彩,这样的看法未必为广大电影界人士所接受。 金像奖座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 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史丹利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六又四分之三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银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赘克·吉朋斯,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结构:早期为锡铜合金(锡占92.5%,铜占7.5%),外敷金箔;现在为锡、铵合金,磨光后敷10K金箔,然后精磨,外面再敷24K金箔,最外层涂发光漆。 价格:早期每个奖座价值30美元,现在价值350美元。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颁布了奥斯卡奖的所有权法,规定金像奖座不得买卖或抵押,如有发生,学院本部将向出售者索回相当于奖座价格的赔金。还有,如果一项奖有数人获得,那么一个以外的奖座均按原价收钱。 自一九四三年开始,由于锡、铜等金属系重要的战略物资,奥斯卡奖的塑像在连续四年内均由石膏制成,外面涂金。到战后,这些石膏塑像都用金属塑像换回。 凡获奖者,均可得到一条金像项链,送给自己的亲人。这项链上面镌刻着该亲人的名字,项链悬着一枚有3.5公分长的奥斯卡金像。 奖项设置首届奥斯卡颁奖的项目跟现在不同,只有七项:①最佳影片②最佳男演员③最佳女演员④最佳导演⑤最佳编剧⑥最佳摄影⑦最佳美术设计。以及另外两项特别奖:艺术品质奖及技术效果奖,但这两项只颁了一次,第二届就取消了。 奥斯卡奖可分成就奖和特别奖及科学技术奖三大类。成就奖主要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最佳表演(男女主、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最佳短片、最佳纪录片、最佳外国语影片等。特别奖则有荣誉奖、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科技成果奖和特别成就奖。在上述众多奖之中,最具影响的为最佳影片奖,而最佳男女角奖属表演主奖,获奖人有“影帝”与“影后”之称,是男女演员们向往的殊荣。 前十九届奥斯卡奖只评美国影片,从第二十届起,才在特别奖中设最佳外语片奖。其参选影片必须是上一年十一月一日至下一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某国商业性影院公映的大型故事片。每个国家只选送一部影片,这部影片由该国的电影组织或审查委员会推荐,且须加盖英文字幕,送交学院外国片委员会审查。然后进行秘密投票选出五部提名影片。观摩完五部影片后,再由四千名美国影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选出一部最佳外国语片。该项奖只授予作品,而不授予个人。到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之前为止,意大利和法国分别以13次和12次获奖,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只有台湾地区选送的《卧虎藏龙》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评审规则奥斯卡金像奖从一九二九年开始,每年评选、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凡上一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上演的影片均可参加评选。金像奖的评选经过两轮投票,第一轮是提名投票,先由学院下属各部门负责提名(采用记名方式),获得提名的影片,将在学院本部轮流放映,观后学院的所有会员再进行第二轮投票(采用不记名方式),最后以得票的多少决定影片的获奖。 获奖名单是高度保密的。学院会员投票后,选票交由美国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WC)加以统计。选票放在保险箱内,荷枪实弹的警卫人员日夜守护。统计后的用纸则全部烧毁,绝对保密。各项获奖名单,分别装入密封的各个信袋,直到颁奖当日当刻,由司仪当众拆封宣布。 奥斯卡评审规则由两部分组成:评审机构规则、评审奖项规则。 奥斯卡的评审机构概说起来并不复杂,分为二级金字塔形式,最高层是学院主席评审团,下设学院分支评审团。主席评审团人员从下属14个分支学会(演员协会、导演协会、艺术指导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师协会、编剧协会,电影执行人员协会、电影剪辑协会、电影制片协会、音乐协会、录音协会、公共关系协会、短片和长片动画协会、视觉效果和作者协会)中选拨出来。除主席团主席来自电影剪辑协会外,其他成员分别从余下每个协会中分别挑出三名代表组成。主席团官员包括主席、第一副主席、两个副主席、财务主管和秘书长,任期为一年,连任不超过四任。学院的管理活动主要在学院主席所任命的执行官监督下进行。主席团成员每届任期一年,在同样职位连任不超过三届。主席团成员资格聘选的主要条件是你在这一行业的贡献和声誉,和最少两名在职委员的推荐。主席团下设的分支学会评审团,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每个分支自愿参与会员达到五、六千人次,这其实才是奥斯卡影响的真正来源。 相对于奥斯卡的评审机构规则,奥斯卡的评审奖项规则可谓相当繁琐,有几十页之多。奥斯卡的年度规则尽管近些年来几乎无甚变化,但仍然还是会被准时、一丝不苟地发布到官方网站上。 规则正题包括几大部分——对参赛影片的资格条件限定、投票规则限定以及针对各类奖项的具体评选办法。 资格限制1.长片电影时间长度长于40分钟,用35mm或70mm的胶片或是非录像带公开放映过。 2.要在洛杉矶的某家商业院线放映过,且在此上映期间的广告和市场开发符合业界惯例,上映的时间必须在第一年1月1日到这一年12月31日之间。 3.在洛杉矶上映前也还要在美国之外的商业院线首映过,影片的公开首映若不是在剧场放映的(如广播、有线电视及家庭录像片和互联网等),将无资格参加奥斯卡评选。首映后的六个月之内不可以在除影院之外的媒体上公映,六个月之后才可在非院线媒体上映。 4.在奖项规定截至日期前提交。 5.提交的时候要附带全面而真实的电影可靠的电影制作职员名单以及影片被放映的洛杉矶院线名称及放映日期。 6.送交理事会参评的影片不能于第二年1月31日前收回。 7.理事会将最后确定评选资格,理事会不会受任何人为障碍约束干扰,它会为奖项评选做出自己的独立决定。 8.如果发生任何争执,理事会有权保留奖项直至争议解决再作评定。 9.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协会主席宣布某部电影或相关电影资料的奥斯卡奖项的提名资格,既说明该项目入围奥斯卡该项目角逐(既是获得提名,是否获最终学院五项提名并与颁奖礼当天与柯达剧院宣布其提名及是否获奖,由美国电影学会及IMDB另行评判) 投票规则1. 各类奖项的最后一轮投票只有那些积极的终身的学院成员才具有的资格。 2. 有资格参评的影片将被放入奥斯卡年度“评选放映表”。 3. 除了表演奖投票外,提名投票的单张“评选放映表”仅指参评影片名称而不包括相关个人名字。 4. 提名和奖项是秘密投票选出的,由学院提供印制的选票,无记名投票。由学院主席指派合格的公证员开启和计算票数。 5、 在提名投票中,所有选票的计分采用优先选择和加权平均值制。非提名影片无资格参加最后评选。 6. 每个奖项的提名不超过十部。 7. 如果一项提名影片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被理事会宣布废除评选资格,不会增加新影片填补空缺,此项将以少一个提名名额的方式进入下一轮投票。 8. 投票得奖的影片如果是合作完成的,则作品作者都会得到小金人,除非此项奖项奖品数有数额限定。若最终投票中有两部影片得分一样,就两部都授奖。 外语片规则1.参评奥斯卡奖项的外语影片是指片长长于40分钟,在美国之外的地方发行制作,主要用非英文对话的影片。 2.参赛外语片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在国内首映,用35mm或70mm胶片在商业剧院连续上映七天以上。 3.选用对话应该是该国母语。准确达意的影片英文标题是需要的。 4.一个国家只能递交一部影片。 5.学院会向参评机构发放正式报名表,便于参评影片的制作公司填写详细信息。在推定日期学院办公室必须收到参评影片报名表、演员表、制作人员表、简短英文概要、导演介绍、影片海报等。 6.同时还应寄一份影片副本,内容必须和正本相同。 7.外语片评委奖秘密投票产生五部最佳提名。 8.最佳外语片的最后一轮投票只有那些积极的终身的学院成员才具有的资格参与。 9.外语片也可以参加别的奖项评选,但是条件是必须要在洛杉矶的某家商业院线连续放映至少七天以上,且在此上映期间的广告和市场开发符合业界惯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上映。 10.获最佳外语片奖项后,由导演代表团队领取奥斯卡奖。 特别奖项终身成就奖(Academy Honorary Award)——1928年至今 俄文·撒尔伯格纪念奖(The Irving G. Salberg Memorial Award)——1938年至今 最小年龄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创造了一个好莱坞神话,她4岁时开始演电影,成为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她主演的影片有《小公主》、《小军官》等。1935年2月27日她获得奥斯卡青少年特别奖时,年仅6岁零310天。同时她成为票房收入居第一位的、年龄最小的演员。1938年,她成为最年轻的靠自己奋斗而成为女百万富翁的人。 奥斯卡策略树立权威奥斯卡权威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它这一方面依赖于其本身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和对电影艺术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完全是沾了政治的光。奥斯卡举办初期,力主把自己定位于民间组织形式,对官方一直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192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被置于金融寡头摩根集团和企业财阀洛克菲勒控制之下,而此时电影工业在美国也开始崭露头角,两大财团竭力企图在各方面控制好莱坞八大影片公司,华纳和福斯两家电影公司曾为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提出诉讼,皆以失败而告终。与此同时,两大财团也通过白宫作为总代理名正言顺地表达了自己对学院奖的关注,在第四届学院奖,不仅送来了会务费,而且副总统还亲临会场。此举虽说是财团控制下的白宫为满足一己之私的自作多情,学院不一定领情,但在壮大学院声势和树立学院威信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 此后,又曾有过两位总统亲临奥斯卡颁奖现场,第13届(1941年)罗斯福总统和第39届(1966年)里根总统,但此时总统光临现场和当年副总统的出席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罗斯福的出席是为了表彰好莱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而里根则是来看望老朋友的。 顺势而行奥斯卡虽说是站在电影流行艺术的风口浪尖,但却极少标新立异,大部分时候都选择顺势而行,特别在特殊年代,这一倾向就尤为明显。二战期间的第15届奥斯卡(1942年)把六项大奖授予了应时之作《忠勇之家》,而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越战争的开火,国内反战情绪日渐增高,第51届(1978年)奥斯卡把五项大奖授予了反越战题材片《猎鹿人》,这还引发了国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同年三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苏联代表团为了抵制《猎鹿人》的放映,率领古巴、东欧等国代表团退出电影节。又如《阿甘正传》,它曾横扫第67届(1994年)奥斯卡,获13项提名(最后获六项大奖),《阿甘》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最后要提出的是,奥斯卡的“顺势而行”仅针对影片的题材而言,对于影片的艺术要求,并未降低评判标准,以上所提几部影片,在题材上可圈可点,而且在艺术水准上,亦属佼佼者。 票房决定一切谈到奥斯卡,有一个话题永远也无法绕开,那就是奥斯卡评委在评定优秀影片时,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何去何从?这也是奥斯卡历年引起的最大争议之一。通常情况下,奥斯卡评委对此采取折中手段,选取的影片一般既“艺术”又“商业”,两者达到最佳结合点,既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卖乖之嫌。但也有绕不开的年份,偏偏出现极端“艺术”却也是极端“票房毒药”的影片,在这种情况下,好莱坞评委往往选择的是放弃。上世纪全美经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凯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届奥斯卡时,学院对评奖规则还未进行改革,采取的是资深影评人评选制,专家们折服于《公民凯恩》高超的电影技巧,给予了9项提名,但影片上映以来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绩和在公众中冷清的反应,让评委们在最终评定时感到颇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奖给予了它的对手《青山翠谷》,《公民凯恩》仅获一项最佳编剧奖。 悬疑的缔造者1940年,从十三届开始,获奖名单将采用密封方法,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不拆开它之前,任何人都无权知道结果。这一做法无疑是奥斯卡的点睛之笔,之后成为国际诸多电影节的借鉴典范。 奥斯卡犹如一潭深水,浪花飞溅之下是涌动的暗流。奥斯卡被推到举世瞩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软硬件”和谐匹配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原因,那就是——利益。据内行人估计,一部影片如果获得奥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万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获奖,票房收入还将增加2000万美元。而且,影片获奖后,对演员的回报也相当丰厚,不仅身价攀升,能得到实质性的物质回报,本人甚至还可以凭借奥斯卡的权威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出于以上这些原因,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几乎每年都要押宝于某部电影,为其耗费巨大的广告投资。从五十年代早期开始至今,好莱坞的两份定期刊物《联合演出日报》和《好莱坞报道》成为了各大制片公司争夺的主要阵地,它们买断其中的多页版面刊登电影广告。除此而外,各大制片公司在电视台黄金时间插播的电视广告上也得花大笔费用。时至今日,互联网也成为了他们进行影片宣传竞争的主要手段。 制片公司通过各种媒介方式宣传影片主要是要在公众中扩大影响,争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获奖,仅靠舆论影响力是不够的,因为,奥斯卡奖项的选票是牢牢攥在学院评委的手里的。制片公司要想稳操最后胜券,必须采用“非常手段”。在奥斯卡评委团里抢占评委席成了各大制片公司屡试不爽、颇有成效的一个招数。 历届最佳影片年份 奥斯卡 影片(中文名) 影片(英文名) 上映年份 2012 84届 《艺术家》 《The Artist》 2011 2011 83届 《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2010 2010 82届 《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 2008 2009 81届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2008 80届 《老无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 2007 79届 《无间道风云》 《The Departed》 2006 2006 78届 《撞车》 《Crash》 2004 2005 77届 《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2004 76届 《指环王3》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2003 75届 《芝加哥》 《Chicago》 2002 2002 74届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2001 2001 73届 《角斗士》 《Gladiator》 2000 2000 72届 《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1999 1999 71届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1998 70届 《泰坦尼克号》 《Titanic》 1997 1997 69届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1996 68届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1995 67届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1994 1994 66届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1993 65届 《不可饶恕》 《Unforgiven》 1992 1992 64届 《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 1991 63届 《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1990 62届 《为戴茜小姐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1989 61届 《雨人》 《Rain Man》 1988 1988 60届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1987 59届 《野战排》 《Platoon》 1986 1986 58届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1985 1985 57届 《莫扎特传》 《Amadeus》 1984 1984 56届 《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1983 55届 《甘地传》 《Gandhi》 1982 1982 54届 《火的战车》 《Chariots of Fire》 1981 1981 53届 《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1980 1980 52届 《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1979 1979 51届 《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1978 1978 50届 《安妮·霍尔》 《Annie Hall》 1977 1977 49届 《洛奇》 《Rocky》 1976 1976 48届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1975 47届 《教父2》 《The Godfather: Part 2》 1974 1974 46届 《骗中骗》 《The Sting》 1973 1973 45届 《教父》 《The Godfather》 1972 1972 44届 《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1 1971 43届 《巴顿将军》 《Patton》 1970 1970 42届 《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1969 1969 41届 《雾都孤儿》 《Oliver》 1968 1968 40届 《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 1967 39届 《日月精忠》 《A Man for All Seasons》 1966 1966 38届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1965 37届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1964 36届 《汤姆琼斯》 《Tom Jones》 1963 1963 35届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1962 34届 《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 1961 33届 《公寓春光》 《The Apartment》 1960 1960 32届 《宾虚》 《Ben-Hur》 1959 1959 31届 《金粉世界》 《Gigi》 1958 1958 30届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1957 29届 《八十日环游世界》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1956 1956 28届 《马蒂》 《Marty》 1955 1955 27届 《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1954 1954 26届 《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 1953 25届 《戏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1952 1952 24届 《花都艳舞》 《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1951 23届 《 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1950 1950 22届 《当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1949 1949 21届 《王子复仇记》 《Hamlet》 1948 1948 20届 《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1947 1947 19届 《黄金时代》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1946 18届 《失去的周末》 《The Lost Weekend》 1945 1945 17届 《与我同行》 《Going My Way》 1944 1944 16届 《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1943 15届 《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1942 1942 14届 《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1 1941 13届 《蝴蝶梦》 《Rebecca》 1940 1940 12届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1939 11届 《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1938 1938 10届 《左拉传》 《The Life of Emile Zola》 1937 1937 9届 《歌舞大王齐格飞》 《The Great Ziegfeld》 1936 1936 8届 《叛舰喋血记》 《Mutiny on the Bounty》 1935 1935 7届 《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 1934 6届 《乱世春秋》 《Cavalcade》 1933 1933 5届 《大饭店》 《Grand Hotel》 1932 1932 4届 《壮志千秋》 《Cimarron》 1931 1931 3届 《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30 1930 2届 《百老汇歌舞》 《The Broadway Melody》 1929 1929 1届 《翼》 《Wings》 1927 奥斯卡之最获奥斯卡奖项项目最多的影片 1.荣获11项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有:《宾虚》(1959)《泰坦尼克号》(1997)《指环王3》(2003) 获10项奖的有:《西区故事》(1961) 获9项奖的有:《琪琪》(1958)《末代皇帝》(1987)《英国病人》(1996) 获8项奖的有:《乱世佳人》(1939)《永垂不朽》(1953) 《码头风云》(1954)《窈窕淑女》(1964)《小酒馆》(Cabaret,1972) 《甘地传》(1982)《莫扎特》(1984)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2008) 2.获提名项目最多的影片有 《彗星美人》(1950),获14项提名 《泰坦尼克号》(1997),获14项提名 《乱世佳人》(1939),获13项提名 《永垂不朽》(1953),获13项提名 《玛丽·波平斯》(1964),获13项提名 《谁害怕维吉尼亚·伍尔夫》 (?1966),获13项提名 《指环王1》护戒使者(2002),获13项提名 《本杰明巴顿奇事》(2008),获13项提名 3.获奖最多的演员:凯瑟琳·赫本1934、1967、1968和1981年先后4度获奖,4次都是最佳女主角。她是美国精神的象征,美国人自然给了她至高无上的荣誉。 4.获提名最多的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获17次提名(其中14次最佳女主角提名,3次最佳女配角提名) 凯瑟琳·赫本,获12次提名 贝蒂·戴维斯,获10次提名 5.最年长的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凭《初学者》以83岁高龄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刷新了之前乔治·伯恩斯创下的80岁最佳男配角的记录。 6.最年长的最佳男主角:亨利·方达因《金色池塘》。1981年赢得最佳男主角奖,时年76岁又317天。获奖不久即辞世,“最佳男主角”成了他的墓志铭。 7.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杰克·尼科尔森,获11次提名。 8.获提名最多的导演:威廉·惠勒(获12次提名。) 9.获奖最多的个人:沃尔特·迪斯尼(个人获奖共26次,包括12个卡通奖和长、短记录片及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10.获最佳影片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乱世佳人》(1939年) 11.获奥斯卡奖项最多的影片:《宾虚》(Ben Hur,1959年),《泰坦尼克号》(1997年),《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3)均获11项奥斯卡奖。 12.获最佳导演奖最多者:约翰·福特(获奖4次分别为1935、1940、1941和1952年。) 13.获提名的项目最多且全获奖的影片:《指环王3:王者归来》提名11项并全部获奖。 14.获提名的最年轻演员:贾斯汀·亨利因《克莱默夫妇》(1979年)获最佳男配角提名,那时他只有8岁。 15.获得年龄最大的演员:格劳乔·马克斯于1973年获得奥斯卡荣誉奖,时年83岁。 16.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2010年3月7日,凯瑟琳·毕格罗凭《拆弹部队》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17.获得奥斯卡提名女导演:丽娜·维尔特米勒(1976,《七仙女》)、简·坎皮恩(1993,《钢琴课》)、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2004) 、凯瑟琳·毕格罗(2010,《拆弹部队》) 18.历史上有2位连庄的影帝:斯宾塞·屈赛第10届《怒海余生》第11届《孤儿乐园》和汤姆·汉克斯第66届《费城故事》 第67届《阿甘正传》 19.凭借处女作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导演:德贝特·曼(1955,《马蒂》)、杰洛米·罗宾斯(1961,《西区故事》)、罗伯特·雷德福(1980,《普通人》)、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母女情深》)、凯文·科斯特纳(1990,《与狼共舞》)、 山姆·门德斯(1999,《美国美人》) 20.同一年度凭两部影片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导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2000,《永不妥协》/《毒品网络》,凭后者获奖) 卡瑞尼·布恩(1930,《罗曼史》/《安娜·卡列尼娜》,未获奖) 21.同时以制片人和导演身份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导演: 里奥-麦凯里(1944,《与我同行》) 比利-怀德(1960,《公寓》) 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教父2》) 詹姆斯-L-布鲁克斯(1983,《母女情深》) 彼德-杰克逊(2003,《王者归来》)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5,《百万美元宝贝》) 凯瑟琳·毕格罗(2010,《拆弹部队》) 与政治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和电影的风格总是受到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电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媒体,统治精英们总能认识到其战略地位。奥斯卡与政治发生最密切关系正是美国50年代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即查理卓别林。而相对而言,纪录片和外语片比主流的美国电影更清晰地显露其政治倾向。如果用一种特殊的规则来审视这类影片,那些获得提名的外国影片都是政治化的。(看似与政治无关的《卧虎藏龙》其实也不能免俗)。无论学院是否喜欢,由于影片本身就是政治的传媒,奥斯卡与政治永远不可能分离。 在奥斯卡奖角逐的过程中,历史和政治因素总是会影响影片的类型和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决定奥斯卡奖的归属问题上,社会环境、时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艺术含量更为重要。奥斯卡的选择永远是安全的、主流的、非争议性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还要拥有被广泛接受的价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奖,《洛城机密》失选;1998年《莎翁情史》获奖,《拯救大兵瑞恩》落选;2001年《美丽心灵》获奖,《指环王》失选。 批评声奥斯卡被认识是政治正确的娱乐。奥斯卡的主旨是怀旧。母题则在于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会员终身制和老龄化是电影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在学院成员和电影工作者之间(被提名者)至少相差一代人。而在学院成员和普通电影观众之间则至少相差两代人。学院会员的偏见最多的体现在获最佳影片的电影类型中,即节奏温婉、表现高尚主题,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反映主流文化,对于涉及敏感话题或大胆试验性质的影片者均不予考虑。形式各异的怪异行为已成为男女奥斯卡奖得主的表演的共同特征。如嫩脸扮老相;表演一个行为怪异的人,一个天才或者甚至一个疯子;饰演一位基于现实人物改编的英雄角色;假装有很重的口音等。评委们,就像普通的常看电影的人们一样,倾向于以主题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优劣。除了体裁和主题要符合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外,大多数奥斯卡获奖影片或题名影片都以宏大的视觉风格及伪实时的画面来炫耀电影华而不实的制作价值,这一切都体现在影片庞大的制作预算和机场的拍摄周期中。除少数作品外,这些电影都是高预算、大规模豪华制作从第一部最佳影片《翼》到《乱世佳人》一直到《泰坦尼克号》,都是如此。 华人与奥斯卡黄柳霜 1937年奥斯卡奖观礼。最早进军好莱坞的华人好莱坞影星之一,一直以好莱坞边缘人的形象出现。 黄宗沾 1939年黄宗沾凭《海角游魂》获第1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1941年黄宗沾凭《伊利诺斯州的林肯》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43年黄宗沾凭《金石盟》获15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44年黄宗沾凭《空军》和《北方之星》获第16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56年黄宗沾凭《玫瑰纹身》获第28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59年黄宗沾凭《老人与海》获第3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1964年黄宗沾凭《赫德》获得第3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1967年黄宗沾凭《时刻》获第39届奥斯卡最佳黑白摄影提名。 1976年黄宗沾凭《滑稽小姐》获第4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黄宗沾,出生于中国广东台山,五岁移民美国华盛顿州,一生十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 吴汉 1985年吴汉凭《杀戮战场》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奥斯卡获得最佳男配角的华裔演员。(吴汉,同年获得第42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吴汉祖籍广东潮州,柬埔寨籍华裔。) 苏聪,1988年苏聪凭《末代皇帝》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奖,第一位获奖的大陆人。(苏聪,出生于中国天津,获奖时已入德国籍。) 张艺谋 1991年张艺谋《菊豆》获第6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张艺谋凭《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年张艺谋《英雄》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陈凯歌 1994年陈凯歌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陈凯歌,现美国籍,获提名时候还是中国籍) 顾长卫 1994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顾长卫,现是美国籍,获得提名时候还是中国籍。) 李安 1994年李安凭《喜宴》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5年李安凭《饮食男女》获第6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1年李安凭《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迄今唯一一部华语电影获奖) 2006年李安凭《断背山》夺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迄今唯一华人导演获此殊荣)(李安,中国台湾地区籍,持多国护照,但未更换国籍。) 吕乐 1996年吕乐凭《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第68届最佳摄影提名。(吕乐,现是法国籍,获提名时候还是中国籍) 虞琳敏 1997年 虞琳敏凭《呼吸的代价》获第69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美国国籍华裔) 王水泊 1999年 王水泊凭《天安门上太阳升》获第71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提名(加拿大华人) 谭盾 谭盾凭《卧虎藏龙》获最佳原创音乐奖。(谭盾,原中国湖南籍,获奖时是美国籍) 鲍德熹 鲍德熹凭《卧虎藏龙》获最佳摄影奖。(鲍德熹,原中国香港,获奖时是美国籍) 叶锦添 叶锦添凭《卧虎藏龙》获最佳艺术指导奖,获得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叶锦添,获奖时为中国香港籍) 江志强、徐立功、李安凭《卧虎藏龙》获最佳影片提名。(均为制片人,中国台湾地区籍) 王蕙玲、蔡国荣凭《卧虎藏龙》获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均为编剧,中国台湾地区籍) 2005年赵小丁凭《十面埋伏》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 2007年杨紫烨凭《颖州的孩子》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杨紫烨,美籍华裔,父母是美籍华人) 2007年奚仲文凭《满城尽带黄金甲》获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尊龙、陈冲 1987年,参加了奥斯卡颁奖礼作为颁奖嘉宾上台颁奖,《末代皇帝》也成为当年的最佳影片。 卢燕 说起奥斯卡评委,必须要提下老前辈卢燕,身为华裔,她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从影好莱坞,闯荡50载,也和内地、香港、台湾的大导合作甚多,拿过三届金马影后,资历渊博,为好莱坞主流认可,同时她还是奥斯卡评选委员会首位华人评委,现为奥斯卡终身评委。 李玟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创造了很多“首次”,电影的优质带来了不少“裙带”荣誉,比方说李玟在奥斯卡上的3分钟献唱,成为至今唯一在奥斯卡颁奖典礼演唱的华人歌手。 杨紫琼、周润发 2001年,73届奥斯金像奖上颁发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 章子怡 2001年,作为《卧虎藏龙》的演员出席了颁奖礼。2005年负责颁发最佳视觉效果奖,2006年颁发最佳剪辑奖,是第一位独立颁奖的中国电影人。 成龙 华人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也有尴尬时,那是第68届奥斯卡,“中枪”的是成龙大哥,凭借《红番区》在好莱坞打了翻身仗的成龙被邀请与篮球巨星贾巴尔一同颁奖,银幕上播放着贾巴尔打倒李小龙的电影片段节选,银幕下成龙几次无法够到贾巴尔高高在上的获奖单,是无心安排还是刻意嘲讽,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孙红雷 2008年,尽管没有中国电影入围,但作为提名电影《蒙古王》主演之一,孙红雷出席了颁奖礼。 奥斯卡在全球有6000多名评委。华人评委包括卢燕、陈冲、邬君梅、陈凯歌、顾长卫、李安、吴宇森 、李连杰、章子怡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