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万铁路白云山隧道 |
释义 | 工程概况位置白云山隧道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的土城乡和长阳县的高家堰镇之间,东起杨叉沟,西至景阳沟,全长6827m,交通不便,部分地段为无人区。是宜万铁路控制工期的13座长达隧道之一,是全线控制工期工程。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侵蚀、溶蚀深切割中低山区,基本地形配置为台原山地和深切峡谷。 施工难度修路难,难在隧道,而最难的是岩溶隧道。宜万线70%是隧道和桥梁,隧道中又有70%位于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随时可能发生事故,“处处险象环生,步步刀光剑影”。白云山隧道,全长仅不到7公里,中铁十八局铁军凿了两年才掘通。 通向白云山隧道的施工便道达14公里,大部分路段是在悬崖边一点点抠出来,光修便道足足修了3个月。为了保护当地环境,白云山隧道出口的50多万方渣土不能随意倾倒,要通过汽车运到高差170米的山顶弃土场,需要运送10万车次,这条隧道是施工单位在山崖中一点一点抠出来的。11台载重卡车运送石渣,累计运了10万多次,每车每月平均爆裂90条轮胎。 宜万铁路战略地位宜万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快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线路全长377公里,东起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重庆市万州区,途经湖北宜昌、恩施州和重庆市万州区所辖的十个县市(区),贯穿武陵山区腹地,其中湖北省境内324.424公里,重庆市境内52.704公里,工程总投资225.7亿元;宜万铁路创诸多铁路史上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宜万铁路因此被业界称为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于2010年11月底通车,届时,武汉到重庆的列车仅需运行8个小时左右,比现在少花10个小时。 工程介绍建设宜万铁路,对于长江流域国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增进民族团结,完善和优化铁路路网结构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宜万铁路在鄂西崇山峻岭中穿行宜万铁路东起鸦宜铁路花艳站(宜昌东站),西至达万铁路万州站。途经湖北宜昌市、恩施州和重庆市万州区所辖的十个县市(区),线路全长377公里(湖北段324公里、重庆段53公里),其中宜昌东至凉雾段为一次复线288.46公里,凉雾至万州段为单线88.54公里。 全线共有隧道159座338.771公里,其中双线隧道54座47.32公里,10公里以上隧道5座61.161公里;桥梁253座68.487公里,其中双线特大桥21座17.471公里,单线特大桥11座8.215公里。正线桥隧占线路总长的74%。 设计为国家Ⅰ级电气化干线铁路,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设计开通时速宜昌东至凉雾段为160公里、凉雾至万州段为120公里。 宜万铁路工程总概算为225.7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基金89.18亿元,亚行贷款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1.3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95.22亿元;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也只花了2900万元)。 计划工期6年,2010年8月18日全线贯通。 地理特征岩溶特点地形条件对区内岩溶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岩溶发育总体呈深切峡谷型特征。隧道区主要发育北西西向和北西向的褶皱和断层。受地形、地质及构造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区内岩溶发育强烈,溶洞、暗河、落水洞、漏斗及岩溶洼地等岩溶现象多见。影响隧道施工的地下河发育规模大、水量大,正常涌水量为167354t/d,最大涌水量427315t/d,对隧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极易产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另外,距望洲坪1#暗河进口约500~600m处,发育一岩溶大厅,长100m、宽80m、高80m,在隧道洞身附近可能发育有较大的岩溶大厅。由五种断面组成,其中进口DK40+550~DK41+255为四线双连拱车站隧道;DK41+255~+437为大跨三线隧道;DK41+437~+803为燕尾式连拱隧道;其余为单线隧道. 解决办法施工时在线路右侧设立开挖一条平行导坑,平导贯通后扩挖为II线,平导与正洞之间设21个横通道,用来施工I线。白云山隧道进口1253m为车站隧道,结构形式复杂,断面大,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极其发育,岩层为水平层,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施工难点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同断面间施工方法转换、四线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大跨三线隧道的施工方法、燕尾式隧道的施工方法、小间距隧道施工方法、岩溶处理及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安全。 地质条件地质特点白云山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岩溶发育,溶洞、暗河、落水洞、漏斗及岩溶洼地等岩溶现象多见。隧道穿越天阳坪区域断裂,穿越纸厂湾、猴子洞、耗子洞等3个暗河系统,区内发育5条断层,预测最大涌水量427314m3/d,正常涌水量167354m3/d。地层为寒武系上统三游洞群ε3sn,岩石主要为白云岩、灰岩、泥质灰岩。车站隧道段岩层为水平层、层薄,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严重、易掉块。 应对措施每施工1-2个循环就要进行一次设计变更,其中进口的3个溶洞竟分别达29米、300米、320米之长,有一个特大溶洞上不见顶、下不见底,只能搭桥方能通过;出口的平导及正洞均为15.3‰的反坡掘进,最大涌水量达到每昼夜42.7万方,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上千个大小不一的溶洞汇聚成群,不良地质处处险象环生,向人的生理、心理和每一根神经发起极限挑战。 水文条件周围水系分属长江一级支流清江、卷河流域。隧道主要横跨清江的4条2~3级支流:杨叉沟、打纸沟、吊岩沟、景阳沟,溪沟总体呈北西或南北向展布。 地下水文特点地下水以碳酸盐岩溶水为主,赋存于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的暗河及岩溶裂隙中,含水量丰富,补给源为大气降水,以暗河及泉的形式排泄。 含水岩组为岩溶裂隙含水透水组,组成岩石为寒武系、奥陶系下统的细晶灰岩、白云岩等,岩溶发育,具中强富水性。隧道设计正常涌水量为48217t/d,最大涌水量205394t/d。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