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春评话
释义

宜春评话是宜春市(现袁州区)民间一种独具特色的曲艺品种。自明末清初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民间盲艺人口头传唱于袁州一带农村集镇、屋场,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其表现形式是有说有唱,以叙述为主的坐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挖掘民间艺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传统。几十年来,袁州区的文艺工作者编创了不少宜春评话节目,如《英台绣花》、《送春》、《姐妹同游明月山》等,并先后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获奖。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宜春评话

所属地区: 江西 · 宜春 · 袁州区

遗产编号:Ⅴ-5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宜春市袁州区

遗产级别: 省

曲种概述

宜春评话,是深受宜春人民所喜爱的一个传统曲种。评话是只讲不唱的,宜春评话却说唱兼有、偏重于唱,最早流传于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乡、万载、铜鼓境内。宜春评话作为一种说唱形式的曲艺,是隋唐说唱文学发展成元、明、清的鼓调中派生出来的,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宜春曾有两股乞丐帮派,即所谓“东行”和“西行”,两行都有各自的技艺,“东行”唱评话,“西行”打莲花落、打花棍、玩蛇等。由于“西行”的乞丐大多数不是盲人,后来逐渐转成其他行当的劳动者,于是西行这个组织也随之很快解体。而“东行”的乞丐或送来学艺的小盲人,必须参拜八仙中的曹国舅和张果老两们尊师,唱评话用的楠头、渔鼓两项道具就分别代表这两们尊师。没有加入“东行”的盲人,唱评话时只许敲打脸盆,不准击楠头、敲渔鼓。这个组织有管理乞丐的头人,有传授技艺的师傅,还有掌管收支的帐房。盲人学艺,全按这个行规章法办事,长期以来经过许许多多民间艺人的创作、加工和教习,逐渐形成了具有宜春地方独特风格的曲艺流派,故称“宜春评话”。

所在地区

宜春又名袁州,始建于汉,为历代置州设府之地,是赣西重缜,西邻萍乡,南靠吉安,东临南昌,北与湖北省接壤。袁州区为宜春市府所在地,总面积为2532平方公里,有资料显示,总人口有96万。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是山珍富饶的鱼米之乡,历代骚人墨客齐赞宜春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

曲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宜春评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挖掘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989年11月全国长治杯曲艺大奖赛中,“宜春评话”《英台绣花》获创作、音乐设计和表演各三等奖,另有“宜春评话”《送春》代表江西赴天津参加“首届中国曲艺节”展演,深得专家、观众好评,从此,“宜春评话”这一曲种进入了《曲艺辞典》登上了文艺领域的“大雅之堂”。2004年“宜春评话”《小平小道》获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宜春评话”优美动听的旋律,引起了许多音乐专家的关注。著名作曲家解策励先生曾将“宜春评话”中的“合调”改编为“江西评话”在全省流传。其创作的全国28首广播金曲之一的《请茶歌》,使用的音乐素材也是“宜春评话”。

曲种特点

宜春评话“一飞冲天”非一日之寒。这种以宜春袁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起源于隋唐,盛行于清朝乾隆时期,在袁州城乡广为传唱,可谓艺术生命力旺盛。说它特色浓郁,是因为宜春评话既唱又说,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在大段唱词之后点缀几句“说”词,起画龙点睛之作用。

评话筒、小竹片或筷子,构成了宜春评话的说唱道具。艺人在演唱时,左臂托评话筒,左手指夹小竹片或筷子敲击竹筒,右手则拍击筒底,以掌握节拍,烘托气氛。袁州地方艺人在创作时,均以选择“宜春评话”表演形式为主,但内容并不局限于宜春当地,而是写天下之精华,唱天下之人事。因此,宜春评话题材广泛、内容夯实。“宜春评话”简便灵活,通俗易懂,特色鲜明,幽默辛辣,启迪智慧,植根人民,带有鲜明的地方性、群众性、传承性,在当地岁月漫漫,源远流长,为广大人们群众喜闻乐见。

曲种作品

2000年,宜春评话《姐妹同游明月山》在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大放光彩;2002年,在中组部、文化部、国家老龄委等七部委组织的“老年文艺表演大赛”中,评话《小平小道》获得金奖,另外还获得文化部“群星奖”等殊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