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春版画 |
释义 | 袁州区新坊乡素享“版画之乡”的美誉,其版画制作水平闻名遐迩,农民版画多次参加省市农民版画展出,并多次荣获省市农民版画优秀作品奖。1991年2月4日,新坊乡农民版画协会成立,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农民版画团体。2000年4月24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宜春市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这是宜春市于1999年7月8日被省文化厅授予“江西省版画之乡”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中文名:宜春版画 外文名:2006 申报文化遗产 所属地区:江西 · 宜春 遗产编号:Ⅶ-1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遗产级别:省级 申报单位:樟树市 袁州区宜丰县 历史发展版画是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版画起源于印刷,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刻版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创作者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纸板、麻胶板、塑料板、绢网等板材上,运用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进行制版,再印刷完成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复印出许多不影响其艺术价值的原作。 早在40年代初,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宜春的版画创作便开始萌芽。1943年,宜春市青年中学在美术教师柯克的带领下,成立了学生木刻小组,这是江西省出现的第一批木刻作者。同年10月在《国民日报》上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出版了《半月木刻》专栏共四期,发表了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80余幅。举办了首届木刻精品展,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从1945年9月开始,宜春教育学校每周都开设木刻课两节,学校自编教材。从此,版画和宜春市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9月宜春解放,广大木刻作者创作了套色木刻《毛主席像》、《幸福之家》、《农家乐》等十余种深受群众喜爱的版画,印刷了3万多份,在城乡广泛张贴,为版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放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宜春市将版画列为文化艺术工作的重点。1995年12月成立了宜春市版画研究会,负责全市版画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原宜春(现袁州区)市政府还拨出专款送重点作者分别到中央美院版画系、中国美院版画系和广州美院版画系进修深造。宜春现有中国美协会员6人,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版画作者群,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版画家,如:谢牛、陈祖煌、周新如、刘荣庭、杨曙光、欧阳荻、阎敏、彭志明、刘建平、黄景平、宋小敏、郑越、袁斌、肖长虹、易南萍、刘小伍、严兴河、李军等。近几年来,先后有40余件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和版画展。《抚爱》、《小镇依稀》、《干塘》、《红土地》、《古桥上下》等到20多件作品被国家选送到奥地利、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日本、保加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版画大展。 1987年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版画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宜春版画展览”,宜春地、市领导带领作者20多人,赴京参加开幕式,展出精品120幅,其中的彩拓版画受到美术界专家的赞誉。198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中国宜春版画展”,不少日本观众赞叹说:“宜春版画风格清新,地方特色常有,格调高雅健康,看后使人振作。”1989年底,全国版画群体研讨会在宜春召开,全国30多个版画群体云集宜春,参观了宜春市的版画后谈到:宜春版画水平如此之高,实在出人意料。宜春市版画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具的民间艺术精华,将具有赣西文化特征的屋宇家具的装饰、古代雕刻、剪纸刺秀、漆器图案、民间灯彩等融入版画创作之中,从传统中挖掘、从现实中升华,使版画创作既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又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个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