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般社会历史规律 |
释义 | 一般社会历史变化规律 一 简介随着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历史规律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但是到目前为止,除了经济规律,绝大部分社会历史规律只能定性地了解,而不能定量地分析或逻辑地论证。随着社会历史事物及其相互作用的日趋复杂化,定性分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认识误差,由此产生的行为误差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危害,因此对社会历史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要。 二 具体内容(1)社会事物分为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产品,包括各种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科学技术、政策与法规、行为准则、生产组织、管理机构、文化团体等事物。 (2)社会事物价值率的变化规律 社会事物价值率的变化规律根据广义价值规律,可得 社会事物价值率的变化规律:社会事物的价值率Pn围绕社会平均价值率上下波动,即 Pn~Po (4-21) 当Pn>Po时,该社会事物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其存在规模;当Pn<Po时,该社会事物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不断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 社会事物的使用价值等于它们的存在与运行给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社会事物的劳动价值等于它们在形成、维持和运行过程中所需耗费的劳动价值。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分工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由于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为生产力服务的,因此把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根据广义价值规律,可得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生产关系的价值率Pg围绕生产力的平均价值率Plo上下波动,即 Pg~Plo ?(4-22) 当Pg>Plo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其存在规模;当Pg<Plo时,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不断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总之,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的价值率决定着生产力对于它的选择倾向性,决定它的存在与灭亡。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经济基础的价值率等于所有生产关系的价值率之平均值,即 Pjo=∑Pgi/n (4-23)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社会综合结构,就称为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发展的产物,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可以把经济基础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主体,把上层建筑看作是为这一社会性主体服务的社会事物。 根据广义价值规律,可得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 上层建筑的价值率Ps围绕经济基础的平均价值率Plo上下波动,即 Ps~Plo ?(4-24) 当Ps>Plo时,上层建筑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并不断扩展其存在规模;当Ps<Plo时,上层建筑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不断缩小其存在规模,直至完全消亡。总之,上层建筑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价值率决定着经济基础对于它的选择倾向性,决定着它的存在与灭亡。 (5)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和一般规律 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实现价值资源在各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 三 表现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会里,基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劳动力。当分配给生产资料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劳动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就会反抗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劳动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资料的利益,基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由于利益分配的决策权和决策执行权通常掌握在基层统治阶级手中,被统治阶级总是得到较少的利益份额,只有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才能得到相对合理的利益份额,因此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通常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关系,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力。当分配给生产关系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将反抗中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私有制社会里,高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上层建筑,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经济基础。当分配给上层建筑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经济基础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和中层统治阶级)将反抗高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在私有制统治政权建立的初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通常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这样,这种统治政权才可能建立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统治政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导致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来越趋于不合理,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旧统治政权的覆灭。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租息与国家的赋税直接地决定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利益分配份额,间接地决定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利益分配份额,还间接地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利益分配份额,因此是阶级斗争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如果租息与赋税不变,就会相对地恶化三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之朝着不利于劳动力,不利于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基础的方向发展,当这种恶化程度超过被统治阶级的承受极限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