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叶秀蕃故居
释义

叶秀蕃故居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县城鳌阳镇文山里(俗称后叶),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宽22.5米,左深9米,右深16米,总面积216平方米,三层土木结构,高约8.8米,双面坡青瓦覆顶。主屋有五榴(开间)两厢,每榴两间。火房设在两厢房。左廊建有房间两个。

一、叶秀蕃简介

叶秀蕃(1904—1935),乳名俊周,号鼎三,福建省寿宁县鳌阳镇文山里人。闽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闽东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部主任、中共闽东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报社社长、主编。

1926年,叶秀蕃考入福安扆山中学初中部学习,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道理。5月4日,他率领40多位进步同学,高唱《国耻歌》,查抄了销售日货的“平阳空栈”,烧毁日货。1929年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师范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5月,受中共福州市委派遣,回寿宁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引导范式人等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成立“中共寿宁县特别支部”,叶秀蕃任书记兼组织委员。他与范浚一起通过“亲引亲、邻帮邻”的办法,建立“赤色农会”,组建了闽东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队伍——红带会,鼎盛之时,红带会在闽东大地拥有10万之众,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1933年受组织委派前往福鼎开辟新区。1934年2月“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叶秀蕃任副主席;4月兼任闽东特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主编、社长;9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任政治部主任。1935年因叛徒出卖,在突围中牺牲。

二、故居概况

前厅低楣架构,厅前有一5×2平方米天井,用于采光。其背后是风景秀丽的三峰山,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时,有诗句:“三峰南入幕,万树北遮城。”故居前蟾溪环绕,廊桥如画,两岸华居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山城的繁荣景象。往前不远处,笔架山维妙维肖,可入望眼。

叶秀蕃故居搭建时,其家虽较富裕,但所建房屋与一般民房无异。单就其故居而言,并没有多少建筑上的特色,更多更重要的是以一个革命据点的价值展示在世人面前,体现出它特殊纪念意义。

三、与故居的奋斗史

1935年5月,叶秀蕃回到寿宁后,以故居为据点,以鳌阳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经常召集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和年龄较大的高年级学生在家里聚会,宣传井岗山朱毛红军发展情况和战斗事迹,拿出《光明日报》、《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分发众人阅读,启发有正义感青年的思想觉悟,传播革命道理。先后引导胞弟叶秀荃、侄女叶少琴、范式人、范义生、范铁民等数十人走上革命道路,这些人后来均成为闽东革命的中坚力量。叶秀荃后任中共安德区委书记,1934年3月牺牲;叶少琴后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1934年9月牺牲;范式人后来成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无产阶级革命家;范义生后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闽东独立师二团团长,1936年9月牺牲;范铁民后来创建闽东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寿宁县革命委员会,任主席,后调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1935年6月牺牲。

随后,叶秀蕃于故居成立了“秘密农会”,这些进步青年都成为农会会员。他们经常在这里秘密集会,书写革命标语,印刷革命传单,编制各种宣传材料。

为了筹措革命经费,叶秀蕃除了故居之外,将田地卖了干革命。叶秀蕃曾在故居写下了一个革命者的铮铮誓言:“社会尚未安宁,家庭何须建设,人生义在奋斗,观念应抱牺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