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显恩 |
释义 | 叶显恩,著名徽学专家,徽学元老级人物,主要代表徽学著作《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徽州学概论》。 个人简历 : 叶显恩,海南省临高县人,生于1937年7月。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65年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建明清经济史研究室,任室主任、研究员。并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中国经济史研究会会长等。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先后应邀访问北美、欧洲、日本、东南亚、港、澳等地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部门。曾被聘为美国Luce访问学者、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客座教授、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学振会高级研究员、大阪大学客座教授、瑞典隆德大学客座教授等。 个人生平及研究: 叶先生研究徽州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时候,叶显恩师从著名经济史学家梁方仲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叶显恩在确定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时,选中徽州佃仆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到徽州的屯溪、歙县、祁门、休宁、黟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搜集资料,完成了毕业论文。后因“文革”开始,叶先生的研究停了下来。“文革”一结束,1978年,叶显恩将论文几经删改,连续发表了《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度》(《学术研究》1978年第4期)、《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深得学术界好评,《明清徽州佃仆制试探》获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79年,他制订了研究徽州社会史的计划,得到学校的支持,第二次踏上徽州这方神奇的土地。1980年12月,中美史学界首次在北京举行学术交流会,叶显恩的论文《关于徽州佃仆制的调查报告》在会上引起轰动。刚创办不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高学刊《中国社会科学》将此文以《明清徽州的佃仆制》为题发表在1981第1期上。 叶显恩将佃仆的身份总结为:是具有奴与佃户双重身份的人。他们和庄主具有主仆名分、被束缚于庄屋土地上,没有迁移自由,可随屋地的变卖、赠送、分籍而变换或增加主人,在法律上划归“奴仆类”。但佃仆的实际地位高于奴仆,有自己的简单工具,个别的还有少量土地房屋,有自己的家庭组织和独立的家庭经济。主家只能部分占有其人身而不是全部,对其支配奴役是有限制的,他们的生命肢体安全已得到一定保证。佃仆也不同于一般佃户,对主家的人身隶属和所受超经济强制远比一般佃户严酷,服劳执役也远为繁苛。佃仆往往隶属整个宗族,带有宗族农奴的性质。 在对明清徽州佃仆制进行研究的同时,叶先生着手对徽商展开研究。1980年《中国史研究》第3期发表了叶显恩撰写的《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侧重从徽州佃仆制的角度出发,论述徽商的形成与发展。随后,叶显恩又连续发表了《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两篇文章,对徽商巨额利润的去向进行了考察。叶显恩的徽商研究,深化了20世纪50年代傅衣凌、藤井宏的徽商研究成果,拓展了徽商研究的视野,为80年代以后的徽商研究重新点燃了熊熊烈火。 198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先生的专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获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在这部专著中,叶先生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批阅大量丰富的徽州文献材料和各种徽州民间契约文书的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徽州的历史地理、徽州人的由来、徽州历史上人口与土地变动、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占有关系和乡绅阶层、徽州商业资本、徽州的封建宗法制度、徽州的封建文化、徽州的佃仆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把徽州明清时期的诸多历史问题,如缙绅地主势力的强大、商业资本的发达、宗法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宗法势力的强固、封建文化的发达、理学和礼学的盛行、佃仆制的顽固残存等,一一放到徽州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加以考察,揭示其起源、性质和演变情况。在这部著作中,所涉及到的徽州研究,几乎囊括徽州文化的所有课题,成为20世纪80年代徽州学兴起的奠基之作。 叶先生还先后主持国家重点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近代华南农村研究”。著有《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兼撰稿人有《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清代通史-第五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广东航运史-古代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含英文版)、《历史研究》等国内学刊和国外书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叶显恩履历: 1937年7月18日 出生於海南省临高县。 1957-1962年 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 1962-1965年 中山大学研究生毕业。此间任中山大学研究生班会主席。 1965.9-1984.8 任教於中山大学.其间自1972-1984年8月任历史系副系主任。 1980年12月 作为中国史学代表团团员参加中美学术交流会。 1983.3.1-1983.8.31 应邀为Luce 访问学者访问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 并访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丹佛大学等多所大学; 又访问加拿大卑 诗大学 (UBC)。应邀在这些大学作学术讲演。 1983.9.2-9.10 应邀访问香港大学,并作学术交流。 1988.7.1-7.31 应邀在美国东西方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1989.11.20-12.5 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并作学术交流。 1990.4.1-5.1 应邀访问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奥本尼 纽约大学、纽约佩斯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等, 并作学术交流。 1992.12.1.-- 1993.8.15 日本学术振兴会招聘为外国研究学者,并被聘为大阪大学 客座教授.在此期间,先后访问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大东文化大学、 九州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女子大学、名古屋大学、金泽大学等 多所大学,并作学术讲演。 1993.8.16--1994.1.7 应邀从日本迳往瑞典,任隆德大学客座教授,并访问斯德哥 尔摩大学、哥登堡大学等 ,并作学术交流。 1999.4.8--1999.4.17 应香港城市大学聘为客座,作专题讲演。 1999.10.2--1999.10.16. 应香港科技大学之邀作访问学者,并作学术讲演。 2000年3、4月间,出席台北中研院人文社科所举办 的中国海洋发展史学术研讨会 并访台湾大学作学术交流。 1980年至今 曾先后参加旧金山、芝加哥亚洲学年会等10多次国际性研讨会。 1984.9-至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组建并任历史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和中国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家谱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史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农史学会副会长、广东 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成员、美国普林斯敦大学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学刊顾问、美国Luce访问学者、 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学振会特聘研究员、大板大学客座教授、新亚研究所(香港)客座教授、瑞典隆德大学客座教授、“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和“八五”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华南农村研究”的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徽州文化全书》编纂委员会顾问、黄山市政协文史顾问、黄山市社联与《徽州社会科学》杂志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叶显恩著作目录: 一、专书: 《李贽》(与他人合作)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 究成果二等奖(空一等)。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与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广东航运史(古代编)》 (主编与撰稿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清代全史 (第五卷)》(与韦庆远合同主编并任撰稿人)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得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1991年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 《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主编兼撰稿人)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珠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经济情况及南洋华侨发展史 》(与王赓武、许学强合著, 霍英东写前言,作为第二届世界华商大会指定参考书) 香港:第二次世界华 商大会印行,1993年11月。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史研究》 台北:稻禾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近代化》 (主编兼撰稿人)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二、论文: 2002.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徽州文化研究》序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黄山书社出版。 2001.《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传》序 黄山市政协文委办编辑出版。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共推徽学研究院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编:《徽学》2000年创刊号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 刊于《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八集,页23--71 台北:中研院出版。 2000 . 《徽州学概论》序 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对学术执着追求、一丝不苟的儒雅学者梁方仲 张世林《学林往事》下册,页 1295----1312,北京:朝阳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历史的主流:改革、开放 (应广州日报专约) 《广州日报》2000年5月28日 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接受上海:《历史教学问题》特约记者邓京力博士访谈,于该刊2000年第6 期(12月15日)页14—17。 1999. 雍正是否夺嫡纂位? 香港:《文学与传记》1999年第 7 期,PP.29—36 我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PP.609--626,北京: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1910 (与林 录合作) 香港:张伟保、黎华标主编:《近代中国经济史研讨会1999论文集》页193--215, 新亚研究所1999年9月出版。 《古代商人》序,PP.1--6,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9月出版。 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著名经济史家梁方仲传 香港:韩文甫主编:《文学与传记》第一期82--89页 1999年4月15日出版。1998. 明代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与林 禄合作) 台北:《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 PP.265--289, 1998年出版。 人口与现代化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PP.4-7;又山东时代 文化发展中心编:《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文汇》;成都市时代经济研 究中心编:《新世纪的思索--中国当代改革发展文集》。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与计划生育》C5 1998年4期; 语丝:为学与为人 桂林:《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4期,封2。 从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现状谈及21世纪历史学的命运 桂林:《社会科学家》 1998年第4期,PP.8--10。 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增补稿)广州《羊城晚报》1998年3月2日、3月9日、 3月16日、3月23日连载;《光明日报》社编的《文摘报》1998年3月29日摘要转载。 华侨华人文化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 《华侨华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开放时 代》增刊)PP.246--259, 1998年3月出版。 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与宗族制(与林 禄合作)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 第4期。 儒学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 《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又《98 国际徽学学术 讨论会论文集》页21--46。 珠江三角洲风情纵横谈 -----与南方日报记者王进江的对话 《南方日报》1998年1月6日第15版。 1997.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与商业化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30周年纪念专号)1997年第6期,PP.245--261;又武汉大学《中国前近代 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702-72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口问题的由来与出路 《岭南文化时报》1997年116期。 从族谱看珠江三角洲的宗族伦理与宗族制的特点 广州:《学术研究》1997年12期 PP.41--46。 明末珠江三角洲社会的忠实记录 ---介绍崇祯年间的档案汇编《盟水斋存自牍》一书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PP.74-77。 1996. 徽州与珠江三角洲宗族制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PP.1--9;合肥: 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1-19,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邀游于学海,与东西方汉学家对话 __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评述》 一书,广州:《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也谈电脑 广州:《华夏》1996年6期 1995. "Notes on the Territorial Conneections of the Dan",in David Faure, Helen F.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83--88. 明清时期的徽刻与版画 (与居蜜合作) 合肥:《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PP.51-59 ,又收入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PP.288--304,合肥: 黄山书社 1996年12月出版。 王佐与他的鸡肋集(<鸡肋集>校注本前言)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PP.6-15。 地利、传统市埸与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贸易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 研究中心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新透视》,PP.105 -114,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年4月。 地权、法权与家族主义(与居蜜合作) 广州:《现代与传统》PP.65--71, 1995年 (9月)第2期。 1993. "A Not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rved in the Meng Shui Studio (Meng shui chai ts'un-tu)" W.Mote,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VolumeⅥ. Number1, pp.55-70. Prin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珠江三角洲的社会变迁。 广州:《现代与传统》创刊号,PP.10-16, 1993年7月 出版。又收入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页242-254,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10月版。 市埸大潮推出千年变局 ------与新华社记者王志纲的对话录 《南风窗》1993年第1期 又见王志纲《行成于思》页325—348,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2. 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与张难生合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 1 期, pp.207-223;又: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2. No.2.pp.191-214。 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回顾与前瞻》,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pp.51-58. 略论海忠介公精神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 1992年 第2期 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许檀合作) 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 与管理> 1992年第5期. 从丑小鸭到美天鹅—试论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之源(与许檀合作) 广州:《商界》1992年第一期. 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溯源 羊城晚报 1992年8月26日第3版 . 《晚晴吟草》序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91. 明清广东蛋民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 期 pp.56-62。 略论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 期pp.33-45。 余思伟:《中外海上交通与华侨》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1年8月. 1990.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简介 (与刘志伟合作) 北京:《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 pp.161-163。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tate of the Field", (与陈春声合作) Late Imperial China. Vol.Ⅱ,No.2 (1990)。 十九世纪下半叶夏威夷华人首富陈芳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4 期,pp.26-30。又,林天蔚:《亚太地方文献研究论文集》PP.321--329, 香港 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91年。 1989. 明清广东航运组织与地缘关系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pp.66-73。 1988. 广东古代航运史的几个问题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pp.97-107。 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 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 pp.155-160。 中山县移民夏威夷的历史考察 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 第3期。 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问题 北京:《清史研究集》第6集,pp.141-168,光明日报 出版社,1988年。 夏威夷游记 《华夏》 1988第6期 1987.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7年 第2期;pp.41-56。 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与历史研究--中国历史档案馆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PP.298--321, 中华书局 1988年5月出版。 清代广东航运与社会经济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7年 第 4 期, 又,收入白寿彝主编:《清代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p.457-471,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明代广东的造船业 广州:《学术研究》 1987年 第6期。 谈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pp.99-102。 略论珠江三角洲高利贷资本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 pp.176-205,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 1986. 评介《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北京:《历史研究》 1986年第6期,pp.74-80。 论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PP.16-29。 1985. 清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豪族赋税征收问题 (与谭棣华合作)北京:《清史研究问题》 1985年第2期, pp.1-4。 徽州学在海外 合肥:《江淮论坛》 1985年 第 2 期。 论珠江三角洲的族田 (与谭棣华合作) 收入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pp.22-64,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 梁方仲传略 北京:《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家》 pp.257-269,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1984. 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广东社会科学》 1984年 第2期, pp.73-90;《明清广东社会经济研究》PP.57--97,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1983. 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83年 第1期; 《中国史研究》编缉部编:《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研究》,pp.254-277,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5年出版;《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 PP.382--40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挡房论史》跋 香港:《抖擞》 1983年 11月号。 1982. 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 福州:《中国古代史论丛》 1982年 第 1 期。 释“火佃” 北京:《中国史研究》 1982年 第 3 期。 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 合肥:《江淮论坛》 1982年 第3期。《江淮论坛》编 辑部:《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封建宗族势力对佛山经济的控制及其影响(与谭棣华合作) 广州:《学术研究》 1982年 第6期。 1981. 关于徽州佃仆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981年 第 1 期, pp.181-196。 又见北京: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81. 1. PP.90-119。 1980. 试论徽州商人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北京:《中国史研究》 第3期,pp.104-118。 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pp.359-381,安徽人民出 版社,1985年10月。 1979. 明清佃仆制试探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9年 第 2 期, pp.57-84。 本文得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1978. 也谈<辍耕录>中的扶箕诗 北京:《历史研究》 1978年 第9期 pp.94-96。 从祁门善和里程氏家乘谱牒所见的徽州佃仆制 广州:《学术研究》1978年第4期。 1974. 略论李贽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 1974年 第 3 期。 1973. 厚今博古的专家秦始皇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复刊号)。 《南方日报》1974年3月23日 三、教材: 简明中国通史(古代部份) (任主编与撰稿人)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科打印出版,1977年。 四、译作: 居蜜《1600-1800年的土地占有制与宗法制》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2年第2期, pp.55-73. 宋汉理 《‘新安大族制’与中国士绅阶层的发展》 厦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2年 第3期, pp.55-73; 又1983年 第2期 pp.43-5;又见《江淮论坛》编缉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 pp.273-313。 魏安国《清代华南地区‘一田二主’的土地占有制广州:《广州研究》1982年第3期。 苏耀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华南丝织业》 陈春声译 叶显恩校并作序,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